紀念大會現場
2010年4月12日,紀念塗光熾先生誕辰90周年大會暨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塗光熾院士是我國著名礦床學家、地球科學家、我國地球化學學科的奠基人。今年2月14日是塗先生誕辰90周年紀念日。為深切紀念和緬懷塗光熾院士對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的卓越貢獻🧑🏻✈️,繼承和弘揚他的愛國精神👎🏽,中科院地學部聯合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隆重舉行紀念大會💘。

紀念大會現場
中科院黨組副書記方新出席會議並宣讀中科院院長、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路甬祥的大會致信🧝🏼♀️。路甬祥在信中贊揚了塗光熾院士勤奮嚴謹的治學精神和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路甬祥指出,“我們今天在這裏紀念和緬懷塗光熾先生,就是要學習塗先生高尚的科學品德和寶貴的學術思想,就是要繼承和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光榮傳統和崇高的科學精神,在新的歷史時代下,進一步樹立科教興國、創新為民的科技價值理念,堅持解放思想🧑🏻🦼➡️,求真唯實,開拓創新,不斷提升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做出科技工作者應有的貢獻。”
會議由中科院地學部主任秦大河院士主持。國家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院士🖇、中科院原黨組副書記郭傳傑,三十余位兩院院士孫鴻烈👱🏿、劉光鼎、歐陽自遠🦪、孫樞、傅家謨等出席了紀念會。中科院👮🏿♀️、國土資源部、中國氣象局😥、地震局,海洋局⚇,貴州省、湖北省有關領導👅,武警黃金指揮部,新疆國家305項目辦公室等有關研究院所👈🏼,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吉林大學等十余所院校,來自礦產資源產業部門的代表以及塗光熾院士親屬共500余人參加了會議。與會代表對塗光熾院士的學術思想及指導意義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在紀念會上,還舉行了“塗光熾院士圖傳”文集等圖書的首發和贈送儀式🧑🏼🎓,國家圖書館🛂⏯、中科院圖書館及有關院校代表接受了贈閱。
相關鏈接
塗光熾院士生平簡介
塗光熾院士是我國地球化學科學的創始人🎐。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時🫷🏻,和當時眾多的熱血青年一樣17歲的塗光熾毅然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先在我地下黨舉辦的“青年抗戰訓練班”學習#️⃣,後又正式進入中國抗日軍政大學。近一年的學習,使他親身經歷了艱苦生活𓀍、革命理想和求實作風的陶冶,特別是辯證唯物論的學習為他以後從事地學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畢業後,他和一批同誌被分配回西安從事地下工作🫴🏽。由於所在中學一位同誌被特務認出,在浦城以教師為職業掩護的塗光熾和幾個青年也同時被跟蹤🧖🏻。為保存這批革命力量✬,經當時地下黨組織決定,塗光熾和王剛等人到“西南聯大”繼續學習,並執行“勤學👩🏻🚒、勤業、勤交友”的工作策略🧘🏻♂️🙆🏿。1944年,臨近畢業的塗光熾深感知識對於一個落後國家是多麽重要,恰逢在國外的父親希望他到美國深造,他把此事向當時聯大地下黨支部負責人馬識途和李明作了匯報,黨組織權衡了形勢,認為中國的發展同樣需要科學,於是同意並支持他出國深造。
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他在地球科學專業學習上既全面又有側重,特別是礦物學👴🏼、地球化學方面的選擇為以後在國內建立地球化學學科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同時他積極參與留美中國學生進步工作。1949年8月,他終於實現了12年的夢想😋,在美國秘密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也是從1945年到1949年五年中國內批準的唯一在美國發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當時對新中國抱著敵視態度的美國政府極力阻礙中國留學生回國。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作為全美中國留學生科協主席的塗光熾決定提前終止己聘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化學副研究員一職,在各大學動員組織留學生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經個數月鬥爭,他和百余位中國留學生終於回到祖國🏂📃,實現了他科學知識報國的蓄願🫲🏻。
由於他的以上經歷,不少同行和朋友稱他是中國共產黨培養出的“紅色科學家”🦤,對此他表示十分認同🤹🏼。
為早日開展我國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1951年,已在意昂体育平台擔任副教授的塗光熾被國家選中派往蘇聯莫斯科大學深造學習,1955年塗光熾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副博士學位🤷🏽♂️。從莫斯科大學回到北京後,他被分配到地質學院從事教學工作🤛🏻,時任中科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侯德封院士得知他的情況後極力爭取塗光熾到研究所工作🎂,由他牽頭組建中國第一個以地球化學學科為方向的巖石礦物研究室🏋️🤲🏿。至此,塗光熾將終身奉獻給了中國的礦產資源開發事業🦛🦶。
在半個多世紀的工作中🦸♀️👋🏽,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中國所有的礦山洞穴,在為國防工作尋找鈾礦、為我國兩彈爆炸尋找理想基巖、為經濟恢復建設尋找鐵礦、為我國能源建設🍊、為國家新疆“三零五項目”等國家重大項目服務中🐓,他運用辯證法,重視調查研究🎰,他親自跑過的國內外礦床不下600個。在野外觀察中盡可能做到周密細致。他尊重客觀實際,力求做到不主觀臆斷♋️。他曾將自己的體會歸納為地學思維的八大關系及八條座右銘中,即“設想要海闊天空🛂、觀察要全面細致👩🏼🦰。實驗要準確可靠、分析要客觀周到👨👨👧。立論要有根有椐📿、推論要適可而止。結論要留有余地🏋🏿♀️、文字要言簡意賅”✋🏼。譬如🫶🏼🕵🏼♂️,通過實踐他認識到內生礦床與外生礦床🦁,同生成礦與後生成礦等既存在一定差別,又互相聯系。礦床學中有非此即彼,又有亦此亦彼。傳統礦床學將它們截然分開,是不全面的🏄🏼♀️。像改造成礦、熱水沉積成礦就是亦此亦彼的產物。他的這一見解逐漸被礦床界接受。
在多年的研究中,塗光熾還提出了我國層控礦床甚為發育的原因💆🏻,與我國地殼固結較晚,具多旋回演化並在地質歷史晚期有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有關。同時,還總結出了我國層控礦床的七大特點及時空分布規律,認為距今25億年🤵♀️、18億~20億年,以及古生代初及晚侏羅紀🧜🏿♂️,是我國改造礦床的四大轉折時期,並提出了七條找礦原則和標誌,十分有助於找礦事業。
20世紀60年代前半期🔨,為了發展核工業,國家急需掌握鈾礦資源狀況💁🏿♂️。塗光熾在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組織和領導開展了鈾礦資源調查與研究。他提出了第四種成礦機製——改造成礦。這一機製較合理地解釋了成巖成礦的較大時差及中🧚🏽♂️💕、新生代鈾礦可產於不同時代的花崗巖中等問題。70年代他將這種成礦機製引入其他一些類型金屬礦床(如某些汞👵🏿、銻、鉛鋅及金礦床等)的研究中並取得良好成果。之後,他正式提出將礦床成因分類的三分法改為四分法。這一見解得到同行的支持與共識並加以引用👩🏿🎤,其研究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半個多世紀來,他把全部精力傾註於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研究工作,除了西藏🧑🦰、臺灣,跑遍了全國各地🙅🏼。他先後撰寫130多篇學術論文,主編五部學術專著,總結了我國礦產資源的形成規律,提出了符合我國地質特點的成礦理論,並成功地指導了生產實踐,為開拓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他主持和指導地化所科研工作的二十年中,逐步建立和發展了我國地球化學和礦物學領域的許多新興分支學科。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塗光熾對我國沉積巖4️⃣、火山沉積巖中的鈾礦床研究後🐿,提出了與現代層控礦床概念相一致的成礦機製🤡,成為我國層控礦床研究的先驅🖐🏿🈚️。70年代👷🏼,塗光熾在對我國一些鉛鋅、鈾、銻🧐、汞、鐵等礦床的綜合和系統研究基礎上🐘,明確提出層控礦床的概念、形成機製和地球化學特征。為完善層控礦床理論,他從1979年起至1986年🟦,親自組織領導並直接參加了對我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的深入研究和總結。該總結包括了17種礦種的250個礦床🏺,提出了層控礦床的含義、分類🟢、特點與規律☝🏽,成礦作用,礦物共生組合等10個問題和7條找礦原則,從而形成了我國自己的一套較完整的層控礦床理論🧒🏿。在他的學術思想指導下,由他主編並主要執筆的《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專著共三卷💇🏼♀️,計150萬字📯,被同行專家譽為“是我國有關層控礦床及其地球化學的最全面、最系統的總結,也是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就”👹;“在我國礦床學及地球化學史上是一部裏程碑的巨著”。這項研究成果榮獲1988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同期,塗光熾還提出了富堿侵入巖(包括堿性巖和堿性花崗巖)的概念🪪,並探討了華兩個富堿侵入巖帶的形成機製與分布規律,對花崗巖類的成礦作用做了新概括𓀏。
1992年,塗光熾出任中科院地學部主任,他特別強調明確地學部的咨詢活動在註意到抓學科前沿和戰略指南的同時,更註意國家緊迫🧑🏿🔧、急需的重大經濟建設方面的問題:學部的優勢在於它是集中了院士智慧的科學群體👆,群體出智慧🙌🏿,出力量。學部的組織工作應把主要力量用到組織院士針對國家層次的重大科學決策問題進行參謀🚔、咨詢🏊🏽♂️,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首先要抓最緊迫的➰、影響到國計民生和科技進步的問題。
1992年塗光熾與學部其他領導共同發起組織了“上天😽、入地🪨、下海—地學新技術新方法”研討會🤵🏽♂️,很多院士對發展我國空間科學有關問題、發展我國固體地球科學,特別是開展大陸深鉆研究等提出咨詢意見;對加強我國海洋科學研究提出咨詢意見。在地學部多次呼籲和有關部門共同努力下👨🏻🎨,先後得到了國務院對於開展大陸深鉆和大洋鉆探的支持👜,現在這兩項工作已取得深入的進展⚂。
1992年塗光熾主任支持黃秉維先生提議對三峽工程的有關科學問題進行調研。在孫鴻烈👨🏼🏭、張宗祜院士具體組織下,針對十分緊迫的庫區移民問題提出了建議,經地學部常委審議通過後送交有關部門🫚🛖。事後幾年證明,地學部提交的《中科院地學學部委員關於三峽庫區移民問題的考察報告》的五點意見均是十分中肯的,在1996年重慶市政府組織的專家咨詢會上被認為是一份“有充分說服力和有科學預見性文件”🧔🏻♂️。
地學部的活動還和西部地區的發展、廣大貧困地區的人民聯系在一起。早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之前🧑🏻💻,1995年地學部派出了以劉東生院士為首的院士考察團針對我國幾大生態脆弱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為題的咨詢活動,院士考察團隊伍來到西南貧困少數民族聚集的雲南貴州等地區,在西北幹旱地黑河🙆🏻♀️、石羊河流域💆🏻♂️,在南方紅壤丘陵地,深入到貧困農戶家🧑🤝🧑,經過數十天的考察:先後提交了以上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咨詢報告✌🏻,為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塗光熾擔任主任期間,地學部組織院士們先後對於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地區,針對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的問題進行了3個三角洲的考察:向沿海各省有部門發出了預警研究信號;呼籲加強大江大河洪災害的預警研究;呼籲對火山災害加強預警研究與預測觀察等。
在長期從事研究工作中🧛🏼♀️,塗光熾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幾十年來共培養近二百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現在這些“桃李”已“芬芳” 在國內外百余研究部門和大專院校🚣🏻♀️,成為這些部門的科研教學骨幹。
轉自 中國科學院 2010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