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日,由黃祖洽先生門下全體研究生敬立的黃祖洽先生塑像在北師大物理樓前落成。

黃祖洽先生1924年10月2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於2014年9月7日在北京逝世👩🏼🦲。黃祖洽先生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氫彈研製的探路先鋒和我國核武器物理問題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是對我國科學技術與國防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的兩彈元勛🚨。黃祖洽先生曾任中國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師範大學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長,《物理學報》🚣🏼♀️🩸、《中國物理(英文版)》主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一、二屆成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等。共發表研究論文及專著等130余篇(種)🟰。黃祖洽先生由於 “輕核反應與核少體問題”的理論研究,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作為“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的主要作者之一,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因“中子和稀薄氣體的非平衡輸運和弛豫過程”和 “浸潤相變的研究”兩項成果相繼於1991年和1996年分別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1996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2001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黨員、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2004年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所著《射線束和材料改性》一書🙎🏿♂️,作為科普項目《院士科普書系》之一,於200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黃祖洽先生1944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在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畢業後,繼續攻讀研究生,先是在錢三強先生和何澤慧先生的指導下從事核乳膠研製的實驗研究工作,後來又跟隨從英國歸來的彭桓武先生研習理論物理。1950年黃祖洽先生作為新中國後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的第一位研究生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6年後改為中國原子能研究所,現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然後於1965年率領氫彈理論預研小組並入核武器理論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第九研究所的前身)並任副所長🫳🏿。直到1980年調離核武器研究所🚵🏼♂️,他和原子能科學打了30年的交道。大體來說,前15年做的是為和平利用原子能服務的反應堆理論研究和設計工作,後15年做的是有關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工作🗝,其間也做過一些有關中子輸運理論和臨界安全評估的研究。
1950年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後,黃祖洽先生本來有誌於基本物理問題的研究。然而由於國家的需要,他毅然轉到發展中國的核科技方面的研究上來。1953年🌎🤾♂️,黃祖洽先生開始從事核反應堆的理論研究。1955年11月至1956年6月去蘇聯實習期間,他曾糾正蘇聯援建我國的重水反應堆原設計書中有關臨界數據的錯誤。1958年,黃祖洽先生領導並參與了核潛艇用反應堆的初步理論設計,組織領導了多種類型反應堆的理論探索🤽♀️,培養了我國第一代反應堆理論人才。黃祖洽先生是中國核反應堆理論和設計的當之無愧的奠基者之一👸🏼。
在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理論問題的研究方面,黃祖洽先生是物理問題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1959年下半年,黃祖洽先生領導原子能研究所的四人小組,開始探索原子彈的設計原理🧑🏿🚀。1960年,黃祖洽先生領導“輕核理論”小組開展氫彈理論預研🚘,為我國取得氫彈快速突破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直到1965年並入核武器理論研究所的四年多時間裏,黃祖洽先生領導輕核理論組,解決了一系列有關熱核材料燃燒的應用基礎問題,對氫彈中各種物理過程、氫彈作用原理及可能結構進行了多方面探索和研究,起到了為後來的氫彈理論設計探索道路⇢、準備有關方程和數據的重要作用🔋。同時𓀇,1961年底,黃祖洽先生在二機部九院兼職,任理論部副主任,參與並領導了原子彈設計中所需的狀態方程🕐、中子輸運👷🏽♂️、中子引爆裝置、核反應堆動力學方程等問題的理論研究及加強型彈的理論設計工作。
1965年,黃祖洽先生被調至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理論部任副主任(後改為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九所副所長),參與氫彈的理論突破,並領導一些型號氫彈的理論設計🫃🏻。黃祖洽先生開創性地完成了帶中子的輻射流體力學方程組的推導和確立,研究了核武器數值模擬計算中必不可少的、各種材料的狀態方程及中子多群參數,研究了原子彈中點火中子源的設計和中子產額的問題,探索研究了加強型原子彈,領導了含熱核材料的原子彈的理論設計工作。在探索氫彈原理過程中,黃祖洽先生負責一條技術途徑的試算工作,在氫彈原理突破後🎻,他參與領導多種型號核試驗裝置(包括氫彈原理試驗裝置和第一顆空投氫彈核試驗裝置)和第一代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加強中國的國防力量方面建立了卓越功勛。
黃祖洽先生在製訂核材料的臨界安全操作規程及建立核數據中心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貢獻。1966年,黃祖洽先生參加了為保證核燃料生產和加工中的臨界安全而成立的臨界安全小組並任組長🙋🏽,用中子輸運理論解決了核工業生產中的某些臨界安全問題𓀄,提出了保證臨界安全的一系列措施,並製訂成操作規程,這一規程成為國家指導核燃料臨界安全的規範文件。1972年初,在黃祖洽先生的極力倡導下,正式成立了中國核數據中心。黃祖洽先生一直擔任中國核數據中心的顧問,關心著中國核科技事業的發展👈🏽。從1974年開始👥,黃祖洽先生指導開展“輕核反應與核少體問題”的理論研究🕵🏼♀️,相關的核數據研究成果為核武器產品設計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0年黃祖洽先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時年56歲。5月,黃祖洽先生從核工業部九所副所長調至北京師範大學並擔任北京師範大學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現為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兼所長👨🏽⚕️。在把自己最寶貴的時光獻給了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後,黃祖洽先生開始了“深情寄木鐸”的教育生涯,全力投入到了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中💇🏽♀️。由於黃先生的到來🧖🏼♂️🧛,他的學術地位和威望使他自然地成為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研究隊伍的帶頭人和核心🤛🏼,推動了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和核科學研究的發展。也正是由於黃先生的到來,北京師範大學的理論物理學科於1981年被批準為全國首批理論物理學博士點、以及後來的理論物理學全國重點學科和物理學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
黃祖洽先生在教書育人上有許多深刻的思想、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方法。他把導師的作用歸結為🧎🏻➡️:“鼓勵、引導、幫助、把關”,把提高研究生素質,擴大知識範圍❤️🔥,活躍學術思想,培養科研能力和優良學風貫穿於研究生教育的整個過程。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們不僅在學術水平上得到了提高,而且還耳濡目染地學到了嚴謹治學🧨、民主討論的學風🦶🏽,培養了為科學獻身的精神🍍。黃祖洽先生十分重視把研究生培養和教師本人的學術研究相結合,提倡“教學相長”🔅。他在非平衡態統計物理學、輸運理論以及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所著《核反應堆動力學基礎》及合著的《輸運理論》和《表面浸潤和浸潤相變》等專著是相關領域的重要著作。30多年來,黃祖洽先生以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敏銳的科學洞察力、民主而又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滿腔的熱情培養了一大批博士、碩士、以及年輕的高級專門人才,他們現在已經成為許多單位科研和教學的骨幹⚖️,不少畢業生也已經是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做出了驕人的成績👩🏿⚕️🤢。
除了培養高水平的研究生外☝🏿,80多歲高齡的黃祖洽先生還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授課👨👩👦,直至最後病重入院。1999年,已經75歲的他主動請纓為本科生授課。黃祖洽先生的這種敬業精神在學校裏被傳為佳話,成為青年教師學習的榜樣。黃祖洽先生講課深入淺出,幽默風趣👱🏼,邏輯性強💱,物理概念清楚,深受學生們的愛戴💶,連年被學生投票選為“北京師範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本科教學十佳教師”之一👰🏿♂️。
黃祖洽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書育人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科普工作和物理學術期刊的建設工作💂🏿♂️🪐。為了普及原子能的知識以及原子能技術的應用,黃祖洽先生撰寫了《科學家談物理🍔:探索原子核的奧秘》及《射線束和材料改性》等科普讀物。從1983年起黃祖洽先生擔任中國物理學會主要刊物《物理學報》主編,直至1999年🧑🏽🦲,使《物理學報》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984年中國物理學會創辦了英文版的Chinese Physics Letter,黃祖洽先生擔任首任主編🤚🏼,1992年中國物理學會又創辦了英文版Acta PhysicaSinica(Overseas edition)🧑,黃祖洽先生也是首任主編🛡,為中國物理學研究成果及時與國際同行交流開辟了新陣地。
黃祖洽先生可謂“一生兩輝煌”。在1980年以前,黃祖洽先生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和戰略核武器物理問題的研究和設計立下了不朽功勛,他和彭桓武先生一起奠定了中國核反應堆理論和設計的基礎,為中國原子彈氫彈的原理探索和理論設計率先開路,貢獻卓著。在1980年後,黃祖洽先生除了在非平衡態統計物理學、輸運理論和凝聚態理論等方面𓀘,做出了開拓性的研究發展,還為中國物理學基礎教育和基礎研究發展殫思竭慮👩👩👦👦、銳意開拓🧑🏻⚖️🧘🏿♀️、廣育人才、啟發後學而無私奉獻。
黃祖洽先生塑像的落成為北師大新添了學術與人文景觀👌🏻,不僅能夠弘揚了兩彈一星的科學創新精神🍋🟩,還能更好地勉勵後輩學子發揚以黃祖洽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