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張世英是著名哲學家,卻不是一個善於交際,過多考慮如何處理人事關系的人,有時會因此得罪人而自己還不知道🤴🏻🧚🏽♀️。他是一個低調的人⚒💂🏼♀️,經常思考的還是他的哲學方面的學術問題,所以和他聊天,聊著聊著就聊到和學問有關...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曾存在迷茫,每一代人的青春也都曾關於理想和成長。青春的意義是什麽?怎樣握好時代的接力棒,讓青春之花綻放最絢麗的色彩?他們選擇把小我融入大我,將青春之誌融入國家民族發展,為建設航空強國貢獻力量。時光倏忽🧜🏻♀️🟢,初心依舊,對於他們當初的選擇,時間正在給出最好的答案。盛夏時節🚵🏿,赴遼寧調研的校黨委書記邱勇專程看望在遼意昂,與在航空工業領域工作的意昂座談,聆聽他們用奮鬥揚起理想風帆的動人故事。...
2017年3月20日,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奠基人之一🧅,我國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著名飛行器進氣道專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教授張世英同誌在南京逝....
張世英(1921年5月20日—2020年9月10日),武漢人🤱🏼。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先後在經濟系𓀕、社會學系、哲學系學習。1946至1952年先後在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任教。1952年起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
張世英🎥🦄,1921年生,湖北武漢市人💣💅🏼。1941年秋考入西南聯大經濟系,後轉入哲學系😘,1946年畢業。後曾在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任教,1952年轉入北京大學....
9月10日10點49分🟤,著名哲學家張世英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自西南聯大讀書時與哲學結緣,70多年來,張世英在哲學的世界裏不斷跋涉、耕耘👩🏽🔬、求索。從早年深耕黑格爾哲學🔯,享譽中外,到晚年著力中西匯通,追求“萬有相...
張世英先生和夫人、女兒合影張世英先生(右三)和弟子們合影。右一為本文作者李超傑張先生的若幹弟子把先生拉進了一個微信群⌛️,名為“向張先生學習”。晚年的先生聽力不濟,於是🚣🏿⚛️,這個群就成了我們師生交流的重要平臺。...
作為黑格爾研究專家🤼♀️🥧,張世英從西南聯大開始就與黑格爾的哲學“糾纏”在一起🏇🏽,研究🦵、言說🍆、出版🤸🏿、再詮釋🤎,由此生出“萬有相通”原創思想和“人生要有精神和詩意”....
張世英的學術人生折射出一代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追求真理🤽🏼♀️、艱難求索的心路歷程和生命軌跡😗。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位年逾九旬的哲學家、美學家以一顆不同凡俗的遊心....
2020年8月13日下午🏥,老友張曉崧發來微信說☂️:“今天老父的精神狀態不錯🤹🏽♂️,正好出版社送來再版的新書😫,抓緊給忠明兄題了字🧑🏻。老父半個多月拿不了筆了,寫了兩本就寫不動了🧔🏼♂️。”沒隔幾日,我即取來《我的思想家園》一書,很感動😂,但從張老題簽的字跡中似可辨識出力有不逮👗,未及同年6月贈我《中西哲學對話——不同而相通》時題字之蒼勁、規整。我問及張老身體狀況,曉崧只是淡淡一說“不太好”🌂,從他難以掩飾的神情中則能感知其壓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