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本熹(1915-1983)👣,我國核化工專家⛽️,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從20世紀60年代起從事核燃料生產的科研🧑🏻🔬、設計和工程建設🩳、技術改造等的組織和領導工作,為有效推動我國核燃料化工生產的工程建設、順利投產和技術改造做出了重要貢獻☝🏿,被授予“核工業功勛”稱號💟。
前段時間,《中國核工業報》收到曹本熹之子曹玨的一份來稿,他表示近日拿到了他父親38年前應原二機部二局局長白文治邀請所寫的一篇關於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文章🩺。白局長在他的回憶文章《原子彈研製中的化工總師》中講道:“1982年曹本熹被診斷患上了直腸癌👩👩👦👦,動了手術。1983年,為寫一本關於第一顆原子彈的書稿,我采訪了幾十位當年參與其事的工作者,也想采訪曹本熹,但怕他精力不足🧔🏻,於是留下幾盤空白磁帶,請他在健康情況較好的時候,陸陸續續給我錄上就行了🚶♂️🛋。過了些時日,他竟認真地拿出了兩份書面材料,寫得非常詳細具體。”半年以後,曹本熹就去世了,這篇文章也成了他的遺作。以下是曹本熹的自述🧝♂️。

曹本熹夫婦與其子曹玨合影
01
被那個欣欣向榮🧑🏻🍼、激動人心的英雄時代所感染
為了保衛祖國✍🏽🧑🏽🌾,增強原子時代的防禦能力,打破蘇聯核壟斷🎅🏿,我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接受調入二機部的調令▪️,願為祖國的原子能事業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雖然當時我已經48歲了,但是生活在新中國,新的事業發展一個接一個要求我們去解決,自己也被那個欣欣向榮、激動人心的英雄時代所感染,深感祖國新事業的開發是我們這一輩的責任,也是祖國💁🏻♂️、人民、黨寄希望於我們的希望。所以我聽從祖國的召喚,帶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二機部。
當錢三強副部長和白文治局長跟我談任務後🔸🤷🏼,我深感作為二機部的化工總工程師🫘,責任很重大。對蘇聯背信棄義、撤走專家,並藐視我們二十年後也拿不出原子彈的行為,心裏很氣憤。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我都要頂上去,一定為黨和祖國爭氣👩🦰。革命烈士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這輩受到祖國培養的知識分子該為革命、為祖國爭光,我想對黨交給自己的任務,只能勝利,不準失敗🚶。
於是我開始深入研究所、工廠🤘🏿、設計院了解工程情況、技術路線以及攻關的難點,同時積極地帶著青年同誌到北京圖書館👨🏻🦲、石油科學院圖書館🧑🏻🔬、原子能研究所圖書館查閱資料文獻💬👩🦽,對我們的技術路線作了深入的考慮🏌️。我是學化工的🧘🏻🧑🍳,所接觸過的化工工程和技術問題,其高溫、高壓、以及規模都超過二機部的化工工程……所以我認為工程上不會有什麽難得解決不了的問題。
緊接著部裏傳達中央專委“兩年內實現第一個原子彈爆炸”的計劃🏌️♂️。當時根據國外一些報導🖐🏻,我分析了一下🚶🏻,根據我國國情走鈾彈路線是比較好的,而且可以贏得一些時間👷🏽♂️。因此我們就各自深入到具體科學試驗中去👩🏼🦱,開始進行緊張的研究和試驗工作。
02
每個人都工作得十分緊張
我承擔了中國科學院原子能所某工程的試驗和攻關任務👏🏽,這項任務要求我不僅要產生出六氟化鈾,而且還要拿出兩年規劃所需的量。我深知任務重大,在戰略上要切實可靠,並有兩手準備,既要取得攻關的勝利,完成為六氟化鈾工廠提供驗證設計數據和一定數量的六氟化鈾的任務,又要使大廠能不失時機建成投產🤳🏼,繼續大量供料。
我又承擔著高濃六氟化鈾製金屬與回收的攻關任務,它在二機部礦冶研究所單獨開創的一個臨時研究實驗室進行攻關和小型試驗。
以上兩個研究所就變成了我們當時攻關的最新技術的搖籃🧑🏼🌾。在這裏我們聚集了各種科學技術人才和工程專家及技術員、工人進行工作,絕大多數是青年👈🏽,他們都是有理想、有誌氣🧏🏽♂️、勇於創新、敢於實踐的開拓者。
我們在實驗室裏細致、耐心、百折不撓地工作,每個人都工作得十分緊張。那是決定性的實驗和大膽行動的時代🤽🏼♂️,為了探索最佳的工藝條件,提高產品收率和質量,同樣的試驗甚至進行過100次以上。在技術攻關過程中,我們都可以民主地充分爭論、批評、提供建議方案🧑🏻🏭。
除了以前從事原子能事業的化學家們的概念外,大家還發明了嶄新的方法☑️,如氮氣密封技術等等,都使工程技術得到簡化、連續😮💨、穩定的生產🪓。
總之我們克服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果,如碳化器氟碳爆響的探索、爐內繞結規律和解決的辦法🤔、冷頻器口的阻塞以及如何多裝料……
03
他們中,年齡最大的也才30歲
每前進一步都是激動人心的。在征服技術關的過程中🫷🏻🏋🏿♂️,專家或青年同誌都對自己的成績感到自豪,也都同樣互相鼓勵和加油👷🏻,在新事物面前都表現出謙虛、謹慎又敢於拼搏。遇到困難時,我們總是互相幫助。
我查閱國外的書籍💃🏼、查找可能出現的問題🚇,向同誌們提出主意🎧,鼓勵青年們去探求新事物,勇於找難點,提出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電解氟出現高溫極化時,我帶著同誌們查閱資料文獻🌾,找到了線索和方案,最後取得了成功。因為這個難關的突破🧖🏻♂️,解決了大廠連續生產的前提,證明了高溫電解氟能用於工業生產,也為我們爭取了時間按時投產💅🤶🏻。
總之🥘,和這一群年輕人一起,我自己也感到很有活力。他們中,年齡最小的才21歲,最大的也只有30歲左右👎。他們總為自己能為祖國開拓原子能事業而感到鼓舞。他們深知自己所從事和進行的工作是具有深遠意義、極其重要的。
在奮戰的兩年中,我們踏踏實實🧘🏽、一個接一個地完成了攻關和試車、投產的任務。
僅我所在的實驗室,這個新技術基地事業開端的搖籃🚓,就富裕地完成第一顆原子彈所需的核燃料🔰。同時從戰略上,我們做兩手準備的工業規模的大廠,也在試驗成功後半年左右投產,並一直連續工業化地生產著大量所需的核燃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本熹👨🏻🎨,1934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1938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畢業後留校任教,1942年赴英留學📴,1946年回國後到意昂体育平台任教,1952年調北京石油學院任教🧍♀️🤷🏻♀️。曹本熹有效推動我國核燃料化工生產的工程建設、順利投產和技術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