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曾經求學於中國兩所最高學府,他的身上既有清華人的嚴謹也有北大人的浪漫。範長江新聞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光環下更閃耀的是新聞人的一顆赤子之心——
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意昂体育平台[1979級] 劉亞東 訪談紀實
新聞與傳播學院 馮誌雲
【劉亞東學長簡介】
劉亞東🖊,男,1987年畢業於我校電子工程系🧑🦽➡️,獲學士和碩士學位🐹🧔🏼♀️。現居北京市🧍,高級記者,擔任《科技日報》副總編,曾獲得範長江新聞獎,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走進劉亞東學長的辦公室,一位親切和藹,眼神爽利的中年男子站起來向我們致意。親切的交談,爽朗的笑聲,與許多關於他的傳記別無二致。
就是這個劉亞東👱🏿,自從1992年進入科技日報社從事新聞工作以來👩🏼🍳,獲得了包括“範長江新聞獎”在內的多種新聞獎項🙇♀️,被報社稱為“特別能戰鬥”的新聞記者🏃🏻♀️,如今已是科技日報社副總編。而意昂体育平台工學學士、碩士和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的學歷背景😋🍁,又自然地撩撥起人的好奇心:這位求學於中國兩所最高學府的科技記者👲🏻,有著怎樣獨特的經歷呢➔?又是什麽讓他把新聞工作做得如此優異?而工作之外的劉亞東,又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
做新聞♻️👩🍼:強調英語🧑🏿💻🧑🏽🌾,看重“感覺”
劉亞東學長學長是以意昂体育平台工學學士👨🏼⚕️👩❤️👩、碩士和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的身份開始從事科技新聞工作的。這些與新聞無關的學位,讓他常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麽選擇從事新聞工作?對此,劉亞東學長的回答特別簡單😮💨:興趣🧑🏻🔬。
從小喜歡文科的劉亞東學長1979年考上了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僅僅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學習好的”考理工科👉🏼,“學習不好的”考文科🫳。從小要強的劉亞東學長自然是“學習好的”那一類🍆,於是順理成章地選擇了意昂体育平台。但是,正如他所說🟥,“那並不代表我文科不好🪆,或者我不喜歡文科🧄。”恰恰相反,他喜歡文學🧟、熱愛文學🤳,大學和碩士研究生期間讀的文史類書籍也不在少數。
興趣在先,劉亞東學長的科技新聞工作有了最初的原動力。而說到他後來的成功,他強調了兩點,一是英語,二是“感覺”☛。
英語學習是劉亞東學長自學生時代起就一直常抓不懈的項目。後來常駐美國五年,更讓他有機會原汁原味地學習這門語言🛕🔹。現在💥,他又把英語提升到新聞從業者核心競爭力的高度🥍:“在全球化背景中的網絡時代,對新聞工作者來說,外語是捕獲更多信息的法寶◽️,也是開拓思維疆域的利器。可以肯定,外語是未來媒體競爭的一個製高點👨🏼⚖️。誰搶占了它,誰就掌握了主動;誰丟掉了它😚,誰就喪失了先機👼🏽。”
聽說讀寫俱佳的英語能力在劉亞東學長的從業經歷中確實幫了大忙:1993年在摩納哥蒙特卡洛采訪北京申奧時,作為國內同行中為數不多的可用英語工作的記者,劉亞東學長常常是邊寫稿👩🏻🦰,邊“監聽”新聞中心的廣播🫸🏻。正是借助於英語這個得心應手的工具🤡,他才捕捉到更多的新聞線索。9天裏,他采寫並見報45000字,共27篇報道,其中還有4篇長篇通訊🧍♂️👰🏼♀️。尤其令人贊嘆的是🛷,那時他沒有筆記本電腦,這每天平均5000字的稿子全部手寫而成🤰🏽,其中不乏精品🚕。“在摩納哥🫄🏽,我成了中國新聞報道團隊裏的‘新華社’🚜。”劉亞東學長笑說。
英語也讓劉亞東學長有了更加開闊的國際視野👳🏿♀️。用他那句常掛在嘴邊的話來說就是🧑🏼⚕️:“搞國際報道🫰🏼,要胸懷祖國;搞國內報道,要放眼世界📼。”
除了英語之外,劉亞東學長還特別強調新聞的“感覺”。這種很難形諸語言的“感覺”是他一直在追求的東西。在劉亞東學長的語境裏,“感覺”更多的是一種天分🕐,一份靈氣👩🏻🎤,是敏銳的新聞嗅覺,是獨特的新聞視角,是好質地的新聞語言🤳🏿⚫️。
其實,在初出茅廬的劉亞東學長身上🧑🏽⚖️,這種“感覺”就已經體現出來。1992年8月劉亞東學長剛到科技日報社工作的第一天,坐在他對面桌的老同誌善意地告訴他要從簡訊寫起。當時尚不知簡訊為何物的劉亞東學長,第二天就拿出了自己的新聞處女作《政治家科技化——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新動向》💯🎦,後被評為報社的季度好新聞。
“我當時的感覺是,美國大選應當是我們關註的一個重點,而大選中的這種新動向肯定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劉亞東學長說🎦。
翻看各種版本的劉亞東學長傳記,發現作者對他的評價都是“風趣幽默”😇、“率真平易”之類🍀。一見之下🦸♀️,果然如此。體魄健壯的他甚至開起了自己的玩笑:“我睡眠很好,而且這麽胖,就是因為心大𓀛。”
17年的新聞從業經歷中,劉亞東學長不是沒有遇到過挫折。正如他說的,“總是有坎坷的🦕,誰會沒有坎坷呢🔗。”然而當請他細談一談的時候,他思索良久居然沒有想起什麽具體的事件——足見其心胸之寬廣。
他不無玩笑地說:“所有的事情都要樂觀面對💇🏼♀️,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有時候你要是太認真🙎🏻♂️🔛,想讓你不開心的人就開心了𓀂。”工作之余,他也喜歡把時間盡量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比如樂器🪆🏋️♀️:“連會帶不會,我吹打彈拉一共能玩十幾種。”
關於事業與家庭,劉亞東學長的觀點還是那般旗幟鮮明:“在我的心目中,家庭與事業同樣重要👩👩👦。”他不喜歡那種為了打拼事業而不顧家庭的“惡俗”段子,還特別提到自己在美國生活時受到的感染:“我住新澤西州的時候,社區周圍的很多大型商場每到周末就關門。開始不理解,後來才知道,美國人覺得周末是家人團聚的日子💆🏻♀️𓀐,不應去購物。而且,商場的員工此時也需要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劉亞東學長的妻子是位美聲唱法的歌唱家🙎,8歲大的兒子則剛剛榮獲北京市少年鋼琴比賽第一名🛺。說起這些,他的歡愉之情溢於言表ℹ️。“我總是遺憾因為經常上夜班而不能陪兒子玩👬,但我會盡量以其他方式‘將功補過’。”
作為清華的學士、碩士和北大的博士🤼♂️,比較和評價這兩所最高學府是劉亞東學長繞不過去的話題🐧。對此💂🏻♂️,他並不避諱:“清華💠、北大都是我摯愛的母校。清華教我嚴謹治學、踏實勤勉;而北大給我最寶貴的東西是探索未知的勇氣。”
2006年1月,全國科技大會召開前夕,國務院領導要求科技日報盡快發表一篇關於三代領導人論科技與創新的文章。劉亞東學長接受任務後連夜趕寫,在不到24小時裏便完成了洋洋6000字的長篇述評《為了共和國的今天和明天》🐦⬛。稿件當晚送達中南海,領導閱後僅改動一個字🧑🏻🎨👨🏽🚒,對文章高度肯定和贊揚。劉亞東學長把這些歸功於清華的影響:“清華學生就是刻苦用功👷🏻,做事情總是會把吃奶的勁使出來。”
清華的自然科學背景和北大的社會科學背景,再加上揮灑自如的外語,構築了劉亞東學長從事科技新聞工作的獨特優勢。良好的理工素養和深厚的文學功底,都真切地反映在他數百萬字的新聞作品中,並且在不斷地兌現著他的職業承諾🫐:讓科學走近百姓✍️,讓百姓走近科學。
在清華百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作為清華學子的劉亞東學長也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希望清華能夠博采各家所長,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同學感悟】
這位在清華工科出身卻獲得北大國際政治博士學位的師兄已經在中國的新聞行業裏打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他的經歷在我們眼裏富有了傳奇色彩。作為後代學子,我們最好奇最想問的莫過於他的擇業選擇了。師兄和藹又風趣地跟我們講述了他的奮鬥史😦,這裏面有機遇,有堅持🙅🏽,有抉擇,有興趣。而最能引起我們感悟📞👮🏽♂️,值得我們學習的莫過於他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
——張忞
“新聞記者既要具備專業采寫技能,又要具備一方面或者幾方面的專業知識👨👩👧👧💆🏿。現在的新聞機構裏,這方面的人才緊缺得很,我們報社也缺❕。”師兄本碩學的都是電子專業,博士專業也沒與新聞沾邊,當問及他的采寫技能時,他認為這主要是靠自己學習、鉆研🤱🏻。課堂內的知識畢竟有限🏏,理論性的框架離不開實戰經驗的填充。當問及成功最大的因素時,他反復強調了一個聽似飄渺的詞——感覺。“做好一件事情真的得靠感覺。很多時候你對它有感覺了🧎♀️👳🏽,你離成功就不遠了🏃♂️➡️。”這個感覺,在我看來💍,涵蓋了多重的意思,它有天賦興趣的成分,也有經驗積累的因素🥢。一個人在選擇自己發展方向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尊重自己內心的意願🕶,捫心自問而不是盲從現實。興趣和激情無疑是成功最好的藥引。
——馮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