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謙虛的品格,低調的態度💤,執著的精神,積極進取,懷中有愛,張燁學長用心中的鴨舌筆描繪著現實中自己的直線人生。
人生就像畫直線
——意昂体育平台[1980級] 張樺 訪談紀實
建築學院 陳宇璇 劉芳鑠 敖然 熊哲昆 魏煒嘉
【張樺簡介】
張樺✥,男,本科1985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80級建築專業,後獲得同濟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現居上海市,擔任上海現代設計集團總裁職務💪🏻。多年來,張樺奉行著“行勝於言”的準則,在他的領導下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成為建築行業的領頭兵。
收到張樺學長到達天津停留兩天的短信後,我們在1分鐘內做出了連夜前往天津的決定👨🏿🌾🈺。一行五人𓀀,穿越城市,披星戴月趕往天津☛,一路忐忑4️⃣,一路猜想👨🏻🦼,學長與我們兩代建築人,會有著怎樣的對話🍣。
初見張樺學長時,未免有些拘謹。一邊是大名鼎鼎的建築公司總裁🩳,一邊是初學建築的我們🕛。簡單聊了幾句之後🙇♂️👩🏿🔧,張樺學長得知我們是大一新生🐈⬛,話題也就就此展開。他向我們講述了他剛上大學時的情景:“那時💤,我一個人第一次離開上海來到北京🙏,感覺就像從城市來到了農村🧩。因為北京沒有上海的白墻房子💱,都是些灰色的磚墻房子。剛入校那時,什麽事都得自己做,自己縫被子🫅🏼、洗衣服♥️。”看到我們臉上露出的茫然,張樺笑道:“你們可能都沒見過縫被子吧。冬天冷下來前要把被子拆開曬好👩🎓,然後再縫起來👨🏻🦰👨🏼🏭。那時🔙,冬天蓋的棉被特別的厚重🫥,把被子鋪在床上,拿很粗的鋼針一針一針把被子縫嚴實。剛入學時,我還不怎麽會縫🧑🏿🏭。每次縫被子都特別吃力。到後來,我已經能熟練地縫好被子,縫的比女生還要出色。那個年代生活艱苦🔞,剛開學那陣子他沒有自行車📠,在這樣大的學校完全靠步行,直到大二才從家裏寄來了自行車🌱。”
張樺學長將大學裏的這些歷練總結為從依賴到獨立。這也正是我們這些大一新生正在經歷的蛻變📹:剛從家裏走出來🤰🏼,生活中的許多事都要靠自己去做,自己去買東西,自己去醫院排隊掛號;開始自己嘗試地做一些決定🏮,自己去判斷是非對錯。
與別人不同,張樺學長不光提出了從依賴到獨立,更提出了從獨立到互賴。
關於互賴🦬,張樺學長向我們解釋:“每個人不僅僅是單獨的個體🧏🏽♀️,更需要和別的個體組成一個整體。我們要學會和別人合作。”我們猜想,作為現代集團的總裁👨🏼⚖️💿,張樺在大學時代一定是在校園裏的活躍人物。聊到大學生活🔨,張樺表示,他大學期間並沒有擔任什麽班幹部⚰️。在他看來,班幹部不是榮譽🧝🏿♀️,它意味著真真切切地為班級付出,為同學服務🐅👩🏻🌾,讓班級同學形成互賴關系,把班級凝聚成為一個有力的整體🐬。談到現在的工作,更是需要人們的互賴。沒有員工和領導者的團結合作,就沒有集團的今天。作為一個集團的領導者🛝,張樺學長協調著人們間互賴的關系。在家庭裏也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互賴。雖然張樺的工作很忙,但他依然關註著家庭,重視與家人的溝通交流。他告訴我們🧘🏿♀️,再忙也要和家人一起吃個飯🚶♂️➡️。人與人之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處理好這些關系,就能夠達到1+1大於2的效果。
從依賴到獨立,從獨立到互賴,張樺學長用這樣一句很簡單的話👎🏼📨,闡述了自己的成長感悟,也給我們以啟發。
與張樺學長的交流一直很輕松,談起大學生活,談起現在的工作情況🦸🏻,談起人生歷程,最精彩的要數張樺學長對於他個人以及他對其他人成才的看法。
我們問張樺學長他當時的成才秘訣時🌕🕦,他沒有講他當年的成功故事🤼,而是很輕描淡寫的說了句“其實真的沒什🗽,就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學長如此平靜地說他相當成功當年🎅🏿,反而讓人有些無所適從🌲,這可能是學長的自謙之詞🏄,也可能正是學長的高明之處,“一步一步走過來”說起來區區幾個字可是在其中隱藏了多少汗水。記得當時與張樺學長聊天的時候他說過他上學時候關於設計的事🪨,張樺學長的設計模型第一稿從來都是設計三個的,第二稿變為兩個,到了第三稿再減去1個🫥,是最後發展唯一的一個🥙。這樣一層層發展而來的設計怎麽能不是優秀的設計呢🕌,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優秀也就順理成章了。
張樺學長是個謙虛的人,對自己的成功一直保持低調的態度,問他成功要有的秘訣時🏃♀️,學長總會用平靜謙和的語氣告訴我們成功其實很簡單,只要把握住三點:一♨️、要積極🛩。凡事只要積極,就必然會有天平偏向於你,機會自然就會向你而來,“其實你們昨天那麽晚趕到天津來采訪我就是一種積極”🌐。二👩🏿🎓、一定要甘於當執著的“傻子”。看準之後執著地走下去🤱,低著頭“傻傻”地走🫰🏼📮。不要總想著這好還是那好,這樣快還是那樣快,一定要像“傻子”一樣“傻傻”地沉住氣走下去,一山望著一山高是必然不行的🕺🏼,學長也感慨道:“現在的年輕人什麽事都沉不住氣,在哪個地方也呆不長,總想找捷徑,巧法,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就想換個好工作,不願意一步步地走下去🙎🏽。太功利了。”張樺學長教我們的第三個道理是愛,他說無論在外面有多忙💂🏿,如果在上海👩🏻🦼➡️😛,晚上一定會回家去睡覺💪🏽,每周至少在家吃幾頓飯🪼。他告訴我們:“其實外面的事業多麽成功,你只能說是半個成功的人,家庭的成功也是人成功的一部分。”“你們學生長期在外求學🟨,回到家裏一定要多陪父母多吃幾次飯🐱。”
張樺學長告訴我們的並不是大大的道理,然而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珍貴的人生感悟才是學長獲得成功的秘訣。
和許多不人一樣,我們也對老一輩的建築師的工作方式十分好奇,想知道在沒有電腦的情況下怎麽完成繁雜的工作。談起老一輩的設計工作👷🏻♀️,我們聽到了一大堆陌生的名詞:鴨嘴筆、平行尺👩🏽🌾🪦、計算尺……
當聽他講到鴨嘴筆的時候👃🏼🍤,不得不感嘆於這種工具的原始以及當時的人們非常的耐心和技藝🖼。這種筆會漏墨,用尺子時還得與紙巾等配合🏌🏻♀️,一次出錯整張圖就廢掉了。我們問張樺為什麽一定要用這種工具🎏。張樺說:“它能畫出很細的直線🤦🏻♂️。”是的,就是為了畫出這很細的直線,就是因為這種很細的直線能保證工程的正確🚯♊️,所以當時的人們為了整體的建設而舍棄了自我的方便🏊🏻。
同為建築人🏡,我們不免談起各自學習的課程。回憶當然的學習生活,張樺學長說道:“當年我們可是苦練直線的🌄。但是,最好的直線不是用尺子比著畫出來的,這樣的直線顯得十分的呆板生硬;當然更不可能是胡手亂塗👱🏼♀️,應為這就連直線都不是了。最好的直線是用手畫出來的,它是那種始終能維持在直的方向上而略為有所顫動的直線,才是最好的直線。”
關於這一點張樺學長以他一貫的深刻與內心的敏感發掘這句話背後更加深刻的內涵。他說道🪦,人生大概也像是這樣,可能時不時的有微小的顫動🐬,可能會有迷茫與短暫的偏離主題的時候👫🏻,但終其一生👨🏼🚀,他的目標是明確的👱🏼,他始終朝著一個方向奮鬥。他並沒有因為那些短暫的顫動而偏離方向🐗,所以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但他也並沒有因為一生都追求一個終極目標而讓生命變得單調👷🏼♂️,因為他時不時的有偏離目標,這些小插曲成為了他生命的色彩。同時正是應為這些小插曲的存在🤲👨🏻🔬,反而加深了他對於生命中直線意義的理解👨🏼🚀👩🏽🏫,使他走得更加無悔。就如同最後展示出的結果🤦🏻♂️,這樣的直線是美麗🏊🏽👩💻,而這樣的人生也是精彩的♕。
由此他又說到了無數成功人士相似的經歷,突然發現身邊有很多的走著這樣直線的人,而選擇這樣的一條道路,在張樺學長看來也許就意味著極大可能的成功。其實他自己也是這樣,此刻關於這句話最好的詮釋就是他自己。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在北京🕴🏻,他都沒有忘記自己的發展目標,因此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人生就像畫直線🟡,雖然並不知道這是他當年就總結出的經驗或是座右銘還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突然的悟得的,但就如這句話的背後所體現的含義一樣,這是一種人生的睿智,是一種人生的深度。城鐵,地鐵,從西門騎車回去👍🏽💨,就像來的時候一樣的快。從那個陌生的還沒有來得及回眸再看一眼的城市🫰,回到熟悉的校園裏,雖然在別人看來,還是那個背著書包,騎著腳踏車穿梭在林蔭小道中的我,但已經體驗了一份對話社會精英的經歷,收獲的是引發我們內心澎湃但卻更加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激情。
【同學感悟】
8點接到電話🐤,9點到地鐵站,10點到天津。1臺電腦🤦🏼,3部相機,5部手機👐🏿。3個少男,2個少女🧗🏿,5顆激情澎湃的心。帶著不多的東西⌛️,邁著匆匆的腳步,不知疲倦的身體,我們奔赴天津。
5個人5段思考1個人1段傳奇1個故事這樣開始🚒。我們不知道的是,有多少種 結束方式🥮,旅行的意義🎳,由青春的激情開始,由采訪後的感悟結束。
然而思考,永不停歇,永不止息。
——陳宇璇
張樺學長的話始終在我心頭縈繞——人生就像畫直線。作為一個建築人,張樺學長是我們的前輩,更是我們的榜樣。前一輩的建築人已經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後一代的建築人剛剛啟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望著張樺學長的背影,我們開始描繪自己的未來,前面些許的彎彎折折並不能決定鴨舌筆的方向,堅定心中的理想,畫出自己的直線人生🧥。
——熊哲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