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記者 馬蕾蕾 整理
譚天偉的身上有兩個清華烙上的印記:自強不息和敢為人先。年僅42歲的他👨🏻💻,作為北京化工大學從事科研教學的學者,為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不斷努力,已經是生物化學工程領域內小有名氣的人物。
學生時代 第一個吃螃蟹
學生時代的譚天偉就是那種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81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化學工程系😷,1985年面對新學科生物技術的興起,譚天偉第一個在班上做出決定🌟,選修生物課程。在化學工程課程基礎上,還要從頭學習生物化工專業基礎知識,辛勤的付出換來優異的成績,1986年7月,他被評為意昂体育平台的“優秀畢業生”,1987年直接轉為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
1990年初,譚天偉被選派赴德國的生物技術研究院(GBF)學習,從1990年初到1992年10月兩年多時間中💞👻,還曾赴瑞典德隆大學生物系學習研究🟣。
回顧清華的學習生活,譚天偉總結說🎒:“清華教會我上進,敢為人先,工科教育使我比較喜歡做實用的技術🧑🏽💼。從大二大三開始,我就開始跟著
周榮琪
老師、
雷良恒
老師參與到科技活動中去,當時還去過中科院微生物所做實驗……這是一種基本的科研素質的培養。”
至於導師的影響🐔,他說🈷️🫴🏿:“我的研究生導師是
沈忠耀
老師,他是那種多才多藝的老師,視野開闊🏌🏿♂️,兼容並蓄,在他的指導下,我喜歡接納吸收新東西;在德國的導師,註重實用,喜歡在經濟性上作計算;而在瑞典的導師,則註重跟蹤前沿創新。”
科研起步 夾起尾巴做人
“剛來的時候很吃驚”,談起歸國後到北京化工大學做博士後報到🤖,特別是觀摩本科生畢業答辯的情況🚣🏽🩺,譚天偉如是說🛶,當時的北京化工大學生物化工專業幾乎沒有科研。
面對落差,譚天偉很快調整好心態🐇。當時北京化工大學生物化工實驗室購買了35萬美金的設備,盡管荒著不用🕹,條件還算不錯,所缺的主要是實驗的耗材。
譚天偉手中只有兩年3萬元的科研資金🧏🏻。“為了省錢,去買設備時我從來不會打的。”有一次,譚天偉去東四那邊買了好幾個水浴鍋🤴🏽,坐公車抱回去,差點在公車上被趕下來,他笑著說⛹🏻♀️,“當時為了那幾個水浴鍋還補了張車票”。他還曾自己蹬著三輪車🏃🏻♂️➡️,到三臺山買化學用品🦙,一去就是一整天👰♀️🗑。
等待他的還有人際關系方面的考驗。設備都在別的教師手中👩🏻🦼,他遇到了抵觸情緒,在國外使用得很熟的設備,在別的教師看來還需要經過培訓才可以用。有一次他和一位教師吵了起來👨🏻🔧,後來經過了幾次交流後🦫,那位教師才認可譚天偉,把設備交給他用🏢。他說:“千萬不要有‘高人一等’的想法……開始不能鋒芒太露,不能傷害別人感情,只有踏踏實實做好工作,才能爭取周圍人的認可與支持!”
維生素D 最初的突破口
“不管怎麽說1993年底科研活動起步了🤣。” 1994年譚天偉曾申報了863項目中的生物技術領域中的青年基金項目🔹4️⃣,但評審專家懷疑北京化工大學的研究條件,最後申請沒有得到批準🫦。挫折讓他認真地分析科研選題的定位🧃:化工大學在物力、人力上與國外,與清華北大都比不過👷🏼♀️,所以在選題上一定要註重別人沒有意識到的、還沒有開始做的選題,同時選題一定要有市場性。
國外的訓練讓譚天偉在文獻查閱方面有優勢,他還認真地去做市場調查,多次去海關調查哪些產品沒有國產化。在他看來,選定好題目後,只要堅持做下去就一定會成功。
維生素D!譚天偉選定了這個突破口。目前維生素D還有50-60%需要依靠進口,在當時主要依靠進口。試驗研究到1994年的時候,他初步做出了點東西。
1995年面臨九五規劃🚶🏻♀️,化工部組織九五規劃會議🆚,譚天偉覺得將會有非常好的機會,就找到化工大學當時的樊立秋校長📀,申請參加會議,樊校長幫助聯系作為會議普通工作人員參會。會上他給大家倒茶,動手幫助科技司整理文字,甚至出錢幫助打印材料。
會議上,他與國內頂尖人物交流✦,了解國內的動態🕕,拿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出來遊說🐩🤞🏿,希望被認可,給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終在規劃文件中♟,維生素D等他感興趣的方向被如願寫入💨。
爭取項目 從上至下製勝
1996年🤖🕛,譚天偉得到國家醫藥總局有關維生素D的項目招標指南時,離截止時間只差一個星期了。他的競爭對手有👧🏿:長春物理所、中科院感光所等。簡單地看,化工大學是其中最弱的一個。
競標當天,為早點到會場譚天偉選擇打車卻被堵在了西直門,滿頭大汗趕到的他拿出膠片就開始陳述。包括一年的工作成果,加上紮實的工科基礎上設計的工藝路線✦,為了爭項目,他的陳述中也硬著頭皮涉及了沒實踐過的新方法🟢。
第一論答辯後,只剩下北京化工大學和長春物理所☪️💊,中午時譚天偉還曾找物理所的負責人商量,能不能加入到物理所的研究遭到了拒絕。
下午專家又對有些問題進行了質疑,譚天偉的優勢逐漸發揮出來,“因為是學工的👨🏼🚀,基礎紮實,考慮問題實際,從上到下考慮得清楚🦘,設計細化到了每一步🫵。”在可行性上🧑🦽➡️,譚天偉受到了肯定,逐漸占到上峰。專家們的爭論持續到了晚上,加上資金要求少的優勢,譚天偉拿下了這個項目🫨📦。
第一個項目拿到後,譚天偉的科研道路逐步走上正軌,1995年博士後出站他成為北京化工大學的副教授🏗,1996年晉升為教授, 1997年獲特批成為當時北京化工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嚴謹務實 推進科技產業化
包括維生素D在內的三項“九五”國家攻關項目全部被評為優,並實現了產業化🫳🏻。為拿下另一項殼聚糖課題,譚天偉當時將指標與國際接軌,標準定的非常高。到1998年時,采用的純發酵方法的成果與指標差距相當大💠。
在華北製藥廠他帶學生去實習,在一個車間看到青黴菌絲體的廢料堆積如山,他突然靈機一動,裏邊會不會有殼聚糖成分🧑🏻🎓?拿了一些廢料回去分析後發現確實有,他趕緊讓學生查國內外文獻🧏🏿♂️👣,都沒有報道這個思路!就這樣換個思路,既降低了成本,又達到了指標要求。
1998年底❌,他找到山東東營一個企業實現技術的產業化🟰,他在工廠呆了3個多月🕵🏼♂️,他回顧說:“當時自己膽子很大,和廠裏的工程師自己設計工藝🍆🕺🏽,小試、中試順利實現後🕠,跳過了工業化試驗,直接進入投產🧎♀️。”經過調試,到2000年5月份產品合格率就穩定下來,並拿到了兩個專利。
這是譚天偉科研上的轉折🦸🏽。到十五期間🔕,他選擇課題不局限於某個具體項目💇🏼♂️,“走的是產品工程,從上到下都有🏌🏻♂️,目標明確🧝🏼♂️🦸🏽♂️。” 前瞻性、創新性🙎🏿♂️,這是譚天偉強調的。在他看來創新不是說自己聰明可以想出怪招,而是要重視學科交叉🉑,借助於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中的方法來找到新的突破點。
敢為人先 科研碩果累累
十幾年來的辛勤探索,譚天偉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先後完成3項“九五”國家攻關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7項部級科研項目。十五期間又先後承擔國家863項目、“十五”攻關項目等5個項目🧑🏽🌞。
同時他也戰鬥在教學第一線🧘🏻♀️,他的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同時他本人又被評為北京市教學名師🏃♂️,秉承“獵槍高於幹糧”的理念👮🏼,他註重把科研體會教給學生🙋🏼♂️,並吸引優秀的學生來讀研究生,他自豪地說🧪:“自己的研究生可以說是化工大學最好的之一。”
目前👨🚀,他的團隊一共是5個人🧎♀️➡️,人均科研經費達到150萬,實驗室每年研究經費都在800萬左右。研究的技術都按照技術轉讓途徑實現產業化🧽,至今已經成功轉讓給了6家企業。
不但工業化成果成功率非常高👩🍼,譚天偉發表的基礎性研究文章也不少🤲🏽。至今,SCI論文有70多篇,其中影響因子2以上的文章有十多篇,“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寫的!”他發明的脂肪酶化學平臺技術🚛,可以在一個平臺上合成好幾種化學品,從催化劑到工藝都完全是自己的新技術,其中好幾個是國內領先。
從 “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獎”榮譽稱號,到“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從傑出青年基金,再到最近的何梁何利青年創新獎👄,譚天偉的努力得到了肯定。懷著感恩之心⌨️,他反復強調是清華給了他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品格🥷🏼🎇。
2006
年12
月8
日上午
,意昂總會秘書長郭🧏♀️、副秘書長李誌華、《清華意昂通訊》主編錢錫康、副主編黃文輝💆🏻♀️,化工系黨委書記朱兵🌐、原黨委書記胡獻華一行訪問了2006年度何梁何利青年創新獎獲得者、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譚天偉🙅🏿♀️,並和在化工大學工作的二十多位意昂見面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