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1994年畢業於西安交大少年班,取得工學學士學位。1997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取得碩士學位。2001年取得哈佛大學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2001年~2003年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曾獲2007年度美國總統青年科技獎(PECASE)。
西安交通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陳曦擁有很多頭銜:納米流體能源轉換力學的首創者,生物形態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國際力學界唯一獲得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的華人學者,國際上囊括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美國工程科學協會所有三項青年力學科學家大獎第一人,哥倫比亞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從西安交大少年班到清華😝、哈佛,再到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直到2010年🧚🏼♀️🙅🏼♀️,轉了一圈的陳曦回到母校受聘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延續起他的交大情緣。
奇思妙想🛸,古老學科煥發新生機
作為國際力學界公認的新一代領軍科學家,陳曦對力學的運用可謂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他看來,力學無處不在🦸🏽👈🏻,無論是像宇宙那麽大,還是像原子或蛋白質那麽小,都有力學的影子🐨。
“只要我們掙脫束縛,打開視野💃🏼,就能像武俠小說中的高手一樣🦬,做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他說。
大規模能源利用、環境保護與力學的交叉研究,是一片前人很少踏足的“處女地”,但陳曦卻看到了其中蘊藏的科研價值。全世界的廢熱大約有三分之二是100~200攝氏度以下低品位廢熱,卻沒有一個合理高效的方式回收這一廢熱熱能。陳曦利用造價低廉的納米多孔材料和功能流體結合🐦,在其巨大的比表面積上實現電能、熱能和機械能的相互高效轉換👨🍼。同時僅僅利用太陽能,就可以讓納米多孔材料高效地從空氣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把普通觸手可得的⛈、很低成本的材料,通過改性之後用在完全不同的領域中,開創了革命性的全新機製🤹🏿。
“只有思維轉化和突破了,才能真正看清楚力學,所以我從不限製學生的想法⚓️。”在課題組,陳曦要求學生每個月提出一個跟自己現有研究毫不相關的概念或者方向,可以天馬行空、“不著調”,但一定要放開思路,勇於嘗試🤾🏽。
學生陳友龍說💁🏼♀️,有一次他在組會上提出了食肉性植物的運動問題🕢,沒想到陳曦大力支持💁🏽,甚至表示可以構建一套理論來描述🏔,開啟力學新的方向⛏,讓他非常受鼓舞。
面向社會,走“產學研”結合之路
“我最希望做的🙍🏼♂️,是有科研價值🤵🏿♀️、面向重大需求的研究。”2011年,陳曦創建西安交大先進能源與環境力學實驗室,就是遵循緊密聯系企業的思路。
先進能源與環境力學實驗室隸屬西安交大國際應用力學中心,主要方向是以力學和材料學為基礎🧑🏻🦼,開展新能源𓀊、新材料🙇🏿、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究和成果產業化。實驗室創建之初,陳曦主動深入企業🧘🏼♂️,了解需求,建立合作,不僅解決了物理空間受限的問題,還幫助企業解決了難題。
2011年🕵️♂️👩🦽➡️,在中石化調研時🧑🦲,陳曦了解到高含酸油氣田開采過程中腐蝕嚴重,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陳曦獨辟蹊徑🛌🏻,首創全新的防腐機理,研發新型納米防腐塗層🎸,圓滿解決了難題📞。“這不僅解決了企業需求問題,也讓我在基礎科研上發現了全新的原理,研究和應用相輔相成👈🏻🪚。”
截至2015年夏,該塗層依然是國際上唯一通過中石化所有獨立實驗認證的項目,被中石化有關單位要求全面在含酸油氣田推廣🧑🏽🦲🧔🏼♂️。如今👕,實驗室與陜西四大國有企業都有緊密的合作。
對此,陳曦頗為自豪。“實驗室每個人都與企業的科研人員有著緊密的互動合作👬🏼,我們可以直接將研究成果放在應用環境下驗證。”
不拘一格🤦🏽,一點一滴培育科學英才
其實🐳,在最初接觸力學的時候,陳曦對它並不“不感冒”。 在他讀大學時🧑🏻🦼➡️🤟,“力學無用論”甚囂塵上,令他一度非常困惑。這時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導師,西安交大力學系創始人蔣詠秋教授。後來,陳曦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固體力學系,師從中科院院士黃克智,美國科學院、工程院、文理學院三院院士J.W.Hutchinson是陳曦在哈佛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在三位導師的指引下,陳曦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研究道路。他也將從導師身上學到的對創新的無止境追求和對學問一絲不苟的態度👩🦰,澆灌到學生身上。
陳曦對學生的培養📗,可以用“不拘一格”四個字來形容。他鼓勵學生從興趣出發🕵️♂️,身邊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都可以看作新的方向🤾🏿;他鼓勵學生挑戰權威,也鼓勵團隊成員間互相批評。他說📺:“甭管自己多年輕🫵🏿,首先要自己打破沙鍋問倒自己🤱🏻,然後問倒身邊的同學、同事🧑🏼🎄,越難堪越好🦤。這不是故意刁難,而是一個學習過程🧑🏽🔬。”
由於在哥倫比亞大學承擔教學研究工作的原因,陳曦經常會前往美國,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對學生的指導😛。陳友說:“陳老師每個月都會在中美兩國之間往返,我們經常開玩笑說感覺他剛走又來了。”
對此,陳曦淡淡一笑🈁:“我只是想要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對這份工作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