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汶川地震,他是第一個進入震中的記者;布萊爾訪華,曾經與還是學生的他有過“領帶之交”。他勇往直前的性格與靈動堅毅的眼神造就了這樣一個天生的記者——
做人的學問
――意昂体育平台[1998級] 徐博 訪談紀實
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法九 胡澤🕵🏿♂️,嶽廷,廖澤略,嶽譜🧑🦽🥱,王世雄
【徐博簡介】
徐博🎇,男,1998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人文學院英語系👮🏻,2002年本科畢業🚴🏽♀️,進入新聞與傳播學院讀研👨🏼🎤,2005年研究生畢業,現工作於新華社經濟部。
學長剛來到清華時首先感覺到的是學習上的壓力,“盡管高考英語分挺高🧏🏿,但是畢竟英語聽說方面能力還是不太好”👳🏼♂️🏌🏻♀️,所以前兩年基本上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學英語上❔。大三那年學長作為交換生到美國學習,大四則開始考慮工作和讀研✦。本科畢業之後,學長轉到新聞學院讀研究生🚮,其間看完了兩三百本學院推薦的和自己選讀的書。
研究生畢業後,學長進入新華社工作🫅🏽,初出茅廬的徐博學長就承擔了不少很重要的采訪任務⛔♏️。學長還記得💆,06年他進入四川對某火災進行報道,“坐著車上了3700(米高處)就開始下雪🦻,到了4000的時候自己又開始流鼻血,60公裏的山路,開車開了6個小時🌷,人就跟晃篩子一樣”。為了報道新農村建設的進展,學長跑了五個情況迥異的省份,領略了中國的地大物博。
清華新聞學院的教育——“教育和培訓是不一樣的🥃,教育是讓你做什麽樣的人,培訓是讓你做什麽樣的事”
在校的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新聞學院出去的學生通識知識很好👩🏻⚕️,但是專業知識並不比別人強在哪裏。對此,徐博學長首先就說到,“優勢不是一個學校有的,而是一個人應該有的”🥀,“如果你想有優勢的話🌸,就必須比別人多學一點東西”。做新聞的話,每個人可以有多個研究領域🐜,比如在經濟領域、國際問題領域👨🦱📗、政治領域、科學領域等,都可以有自己深入的研究𓀗,甚至成為該領域的專家。至於清華新聞學院專業分得不細的問題🌅,學長則坦率地說:“教育和培訓是不一樣的,教育是讓你做什麽樣的人,培訓是讓你做什麽樣的事🤴🏼。”“至於教育會讓你變成一個什麽樣的人,這樣說吧👨👩👦,當你聽的時候你能比別人聽得更多,當你想的時候你能比別人想得更深,當你做的時候你能比別人做得更好,當你學的時候你能比別人學得更快。”而培訓基本上就是培養出一技之長🤷🏻♂️。學長告訴我們👨👩👧,新聞學院比較註重教育,而培訓雖多但比較散而不深🧗🏻👨🏻🦲。雖然我們接受的各種思想教育有很多,但是如果想要培養的一技之長,還需要自己額外努力🏄🏿♂️。
交換與留學——“去開一下眼界,見識一下👨🏽⚖️🎖,對個人的成長是很好的”
如果能同時有國內的學習經驗以及一定的國外留學的經驗🫵,將很有利於個人事業的發展🦻🏽。徐博學長大三的時候就曾到美國的一個教會大學學習。在學長看來🙍🏻♂️,美國和中國是差異很大的兩個國家,“去開一下眼界,見識一下✋,對個人的成長是很好的”⁉️。
聊到自己當時了解的美國時,學長說美國是一個車輪子上的國家💁🏻,去超市買東西的話都需要汽車,因為要走高速💀。至於學習方面就是“學生並沒有一個班的概念,只是自己選課🍅,而且學分也不多,其實每門功課的壓力都是很大的”。在美國,每堂課的出席情況都相對國內好一些,“美國大學費用很高🤸🏻♂️👨🏼🔬,學生選上一門課的話,一般是不願意退課的⛹🏻♀️,所以大家基本上不怎麽缺席”。另外,美國大學生考試的時候極少有人作弊的。“在美國有一個信用的體製,當然這個信用的體製在中國剛剛起步。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的話🦟,在美國是很難立足的,作弊被抓到的話🧑🏽🎨,一輩子都是一個汙點”。最讓學長深有感觸的是美國的樂於助人🤼。當時學長上德語課的時候,還沒有書,“於是他們就把書借給我們🧑🦼,然後他們兩個人看一本”🪡。一次在校園裏迷路了,學長找警察幫忙🔍,警察還問要不要搭車把他們送回去🫃🏻🪄。學長也希望學弟學妹們能出國學習一段時間🧛🏽♀️。
汶川大地震——“記者首先是人”“救人的意義無疑是最大的”
學長還給我們介紹了他在汶川地震中的采訪經歷。
當時的情況非常惡劣,“在電視前有人看到那裏的畫面哭得很悲痛🏌🏽♀️,甚至還會做噩夢”,現場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一些人被深埋在十幾米深處🟰,半天挖不出來,老天無情又開始下雨🎯,稍微心理換位一下,大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那種痛苦是難以名狀的。
我們的話題很快轉到了新聞采訪與人道主義的一些問題👨🏿,徐博學長對這方面問題比較敏感。“記者首先是人,這麽說吧🪐,如果有人要餓死了,我肯定送他食物的。但是如果兩國打起仗來🐎,自己當戰地記者,你可能讓兩方面不打了嗎?在你無能為力的情況下你只能把事實報道出來。再比如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我看到一個人能救的話,當然得把他先救出來,一張照片🎳、一篇報道又能怎麽樣呢?救人的意義無疑是最大的🙍。”
在當時的條件下,通訊和電力設施被破壞,新聞報道舉步維艱🏄🏼,徐博學長充分利用資源,報道新聞、傳遞信息🖖🏿。“進了汶川之後通訊是不通的🚪,不僅普通市民,就是解放軍都沒辦法向外面傳遞消息🌳。但是我們當時帶了一個海事衛星,可以發信👨🏼🔬。”“不過我們的電腦的電池很緊張,我們通常是用筆來記💂🏽♂️,寫好稿子後👃,再輸進電腦,然後發出去。”
“我做的最令自己感動🆓,或者說最驕傲的一件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有很多人困在廢墟裏面出不來,家裏面很擔心。我把他們的名字和他們家裏人的電話記在本上了。然後用電腦發出去,讓後方的同誌挨個打電話給他們的家裏人報平安。這件事我現在還記得👶🏻🧦。”
至於如何做好新聞工作,學長認為:從事新聞事業,最初步的是以“以己之昭昭,使人之昭昭”。如果一件事情你自己都不明白🔖,又如何能讓你的讀者明白?
第二,一個事件本身不難寫,關鍵是挖掘事件背後的東西。他向我們說道,“比如說春運,表面上看是運力出現暫時不足,但實際上這是農民工只能暫時到城市裏打工並不能到城市裏安居,他們要回家看父母造成的,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能看到背後深層次問題的話,這才是你的水平👮🏿♀️!”
第三,做新聞要學會策劃5️⃣,講究思維🚴🏻♂️。“對於一個事件👩👩👧,你首先得策劃。比如說發生了地震🍌,就先得策劃該了解些什麽:各個部委采取的行動,當地災民會有什麽自救措施🧑🏽🍳,其他社會各界會有怎樣的反響,天氣情況會是怎樣⏩,對災區會有怎樣影響🏌️♂️。那麽剩下的就是具體采訪🧚🏿♀️,就只是體力勞動🧎🏻,把所見所聞所想到策劃的東西記錄下來,整理成文章。”
【同學感悟】
徐博比我想象的還要放松和直率,簡單的幾個問題之後,你就能感受到這個年輕人渾身散發的活力和高效率的生活習慣📗。
在校期間📺,學長參加的社團屈指可數,大量的時間被用於他最崇尚的事情:看書。最喜歡的是三教📃👩🏻🏭,因為地方清靜、人還不多。最喜歡的歷史課是秦暉老師的秦漢史,說著他還興奮地給我們推薦秦暉老師的課🙆🏽♂️,仿佛昨天還在校園上課的學長♑️。
——胡澤
這次有幸采訪徐博學長,更是覺得他太有人格魅力!他直率,他真誠🧑🏻🦯➡️,他充滿幹勁✩,他富有激情,他深刻👨👨👧👧,他責任心強,他自強不息🤹🏿,他行勝於言……訪徐博學長◼️,真是受益匪淺!
——廖澤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