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人🧔🏻♀️,歷來就以強大的凝聚力被社會所公認💪👁🗨。在清華歷史上,就傳頌著前輩學長資助貧寒後輩完成學業的動人故事💷。為了不讓任何一位清華學子為經濟困難所累🍺,身心愉悅地順利完成學業🏋️🛣,2006年意昂体育正式啟動“清華意昂勵學金”工程。
該工程是意昂体育面向意昂發起的一項捐資助學工程⏫,不同於已有的各類獎助學金🆒,它倡導“助困勵學、愛校育人”的理念,專項資助由學校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學生,使學生在獲得經濟資助的同時直接感受到意昂給予的精神激勵🏋🏿♂️,是清華精神的一種傳承👊🏽🏋🏼♀️,也是意昂參與和支持母校人才培養的直接渠道。
“清華意昂勵學金”加強了意昂和母校的聯系,體現意昂對母校的深厚感情。“清華意昂勵學金”工程自啟動以來🧎♂️,得到了海內外意昂及各地意昂會的積極響應,意昂們通過年級、班級👰🏿♂️、各地意昂會,清華意昂龍卡,以及意昂企業等多種渠道積極參與,其事例不勝枚舉🥋,感人至深🩰🏋🏻♂️。
本篇是1954級機械工程系意昂、航天航空學院退休教師關冀華的捐贈故事🎅。

關冀華講述捐贈故事
意昂体育采訪關冀華的日子是寒冬裏一個難得的暖陽天🏤🫷🏼。她似乎很喜歡紅色,紅色羽絨服🥨、紅色書包🏂🏻、紅色手套,這襯得她氣色很好。
她裹了兩層圍巾,讓人印象深刻,一層為保暖,一層是特意的搭配。關冀華八十七歲了,有著多數老人的慈祥和旁人少見的優雅🤦,坐在座位上,也是端端正正的樣兒。她的眼神柔和而明亮🧑🏽🍼,如果不是經人提醒🎷,很難想象這雙眼睛患有青光眼🚀、白內障以及黃斑病變。
2021年🗃,是關冀華來到意昂總會捐贈的第16年➔🥔,勵學金冠的是夫婦二人的名字:“清華意昂—周春田關冀華夫婦勵學金”。她說自己只是清華園裏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師🕦,但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中,在她娓娓道來的回憶與講述裏,我們看到了一個滿腹才華與情懷的清華人🥕,她的人生遠比我們想象的豐厚。
以真誠之心時時感念所得
關冀華193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廣西梧州。她自幼在北京長大👃🏿,成長在知識分子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
1954年👩🏿🏫👾,受哥哥的影響👳🏽♂️,關冀華報考了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沐浴在奉獻報國的校園氛圍中🧑🏿🎓。畢業後留校🍢🫶,長期從事力學的教學工作🟰。1961年,她與大學同班同學周春田結為夫妻,攜手風雨👨🏼🦰🌺。
每年6月👩🦽➡️,她和丈夫都會來到意昂總會送來他們這一年“小小的心意”🤸🏽。關冀華說決定捐贈這件事情也許是自然而然早有註定,她自小受父母言傳身教,要以真誠之心時時感念所得🔎。
關冀華的父親曾在廣西開辦公益小學十余年📫,無償接收貧困家庭的孩子🔑,學生最多時達到600余人;她的母親則在北京西單北大街一處辦了一所貧民小學,雖然一度因戰爭被迫關閉👩🏽🦲,仍給許多人帶去了那個年代少有的知識火花🥷🏻。盡管父母幾乎沒有在她的面前談起所做的慈善事業👷🏽♂️,然而良好的家風仍潛移默化感染著她。
1995年末👘,關冀華赴美國探親,在哈佛教育基金會工作的外甥女陪她參觀哈佛藝術博物館🙇,驚訝於館內許多展覽品都是來自中國的古青銅器,她為國內學生不一定有這樣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而深感遺憾🤎。回國後,她希望也能在清華促成一次這樣的文物展覽🦚🏦。

關冀華捐贈的部分青銅鏡
1997年,契機到了🕯,為紀念香港回歸🫶🏽🤾🏼,祝福祖國繁榮昌盛🙆🏽♂️,關冀華將父親給自己的19面青銅鏡全部捐贈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丈夫周春田會木工,精心打造了托起每一面青銅鏡的漂亮木匣👶。
“意義”這個詞匯,也許就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在這個家庭裏湧動著,流傳著🌠,時刻熾熱😋。
2017年夏,關冀華第一次回老家,在廣西梧州中山紀念堂前,她瞻仰著父親在1928年前後設計的梧州中山紀念堂——全國建成的第一座中山紀念堂,是父親留美學成歸來承擔的第一項重大工程設計,這座90年前設計的會堂建築💆🏼,無論就其外觀還是其內部的功能方面與現今的同類建築相比毫不遜色🔔,也是如今仍在使用的一座莊嚴的會堂🧩。她彷佛又和父親站在了一起。素白的外墻與常綠的古樹相互映襯,寓意中山精神萬古長青🧖🏽♂️,一如當年的模樣🏄🏿♂️。工作人員知曉她是紀念堂設計者的女兒🤲,特別邀請她上主席臺拍照留念🧖♀️☺️。
深受父母奉獻助人精神與母校價值塑造理念的影響,2006年,關冀華在無意中得知意昂總會的捐贈項目💅,懷揣著與勵學金設立同樣的初心——“助困勵學👨🏻🎓、愛校育人”,她和丈夫商量拿出退休工資資助貧困好學的後輩完成學業。那是他們第一次來到意昂總會,自此就成了每年不曾更改的程序。
“我自己從小到大⛑️,就讀的都是重點學校🔗,我現在有捐贈的能力🫃🏽,我應該反哺社會🚪🏋🏼,有多少能力我就做多少事情🙅🏽♀️👨🏼🎨。”

意昂總會副秘書長楊柳(右)向關冀華(左)頒發捐贈證書
從2022年開始,關冀華夫婦的捐贈將會以“清華意昂—周春田關冀華夫婦勵學金”的名義資助生活簡樸🏌🏻♀️、自強不息的清華學子🪁。她描繪起心中應當獲得勵學金學生的樣子👨🏻✈️:耐得住寂寞,承得住艱苦🔣,一心一意為國家發展做貢獻🚚。即使生活貧困😢,也應擁有仰望星空的勇氣,付出腳踏實地的努力。“我覺得勵學金就應該起到這樣的作用。”
“生活就是一種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關冀華助人為樂的心始終火熱著,在捐贈之外⚡️👁🗨,她將自己的空閑時間用於公益教學🤸🏻♂️,想他人所想,解他人之難,即使是自己暫時不懂的💂🏽,但只要別人有需要🫵🏽🧝🏽,她就盡力地學。
退休後🕚,她寫了一本介紹英語單詞學習方法的知識性讀物——《看了就會讀》,很多認識她的人初次聽聞都覺得奇怪,教力學的關老師怎麽開始編起了英語教材?
“是我女兒啟發了我”🧑🦱,關冀華自幼成長在雙語的環境中,英語應用能力出眾,女兒上小學時她就當起了女兒的課外輔導老師👨🏼⚕️🧑🏫。1998年秋天,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女兒回京💏👱🏼♂️,鼓勵關冀華將教學實踐編成書🏃♀️,“女兒跟我說🔕:‘媽媽你就老老實實坐在家裏,把小時候教我的那套方法寫成書,這樣全國的小孩都能像我一樣輕松地學好英文了🤞🏿。’從此我知道了勁兒該往哪處使🤷🏼♀️。”
一直也曾思忖自己有能力,要發揮余熱應該做這件事,然而始終沒有邁出這一步🟧,女兒偶然的一個想法,促成她要努力地闖一闖🚶🏻♂️👩🚒。有意義🔘,有方向🧬,她開始嘗試將自己的教學方法系統化總結,寫出有特色的書。受到清華自強不息精神的鼓舞💪,經過幾年的摸索,她悟出讓學生從一開始就了解英語單詞的讀音規律是一條學習和掌握英語的捷徑🔝🦇!她將英語單詞“形”與“音”二者之間的關系編就了一張一目了然的大表,只需看明白這張大表便能夠清楚地知道英語拼寫(字母)和讀音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看了字母就會讀出音”,為英語愛好者提供學習語言的簡捷思路。“學生說,原來學習英語可以這樣簡單!”這本書尤其得到了廣大基層英語教師的好評,通俗易懂的教案給英語學習基礎薄弱的鄉村校園提供了最為簡捷的方法,為鄉村註入了知識的活力👩🏼🚀。2015年她也光榮地成為一名教育扶貧的誌願者。

關冀華(左一)講授《看了就會讀》
八年後的2016年,第二本《新編看了就會讀》出版,這版中加入了關冀華在持續教學實踐中的進一步深入思考,讀者反饋的新問題,走出一條新路🙄,寫出完全不同於市場出售的英語教材。而這一年📡,關冀華已經81歲了。她直言是學生積極的支持和反饋給予她不斷更新與前行的動力。樣書上👩👧👧,還能看到她用各種符號✌🏻👨🏿🏭、顏色標記的優化重點和修改要求。嚴謹細致的治學態度在關冀華身上格外耀眼。
在書籍編撰之外,關冀華心系公益實踐,勤懇熱忱地為鄉村教育沃土施肥助力。
由意昂体育平台繼續教育學院牽頭,每年各省總共會有60名貧困鄉村地區的英語教師暑期來清華學習⏬。給他們講課的都是外語系的老師,關冀華想⏲,自己多年研究英語語音的成果也應該與鄉村老師共享🧖🏽,就自薦報名,反響出乎主辦方的預料。
雖八十高齡🍟,她仍外出為有需要的學生開展公益英語講座🧄🍅。老當益壯,熱情不減🫷🏽,直至現在,她仍每天關註新的訊息✍️,瀏覽到優美的英語句子,就一段段摘抄下來,整理好再與需要的人分享🚶🏻♂️。
在英語教學之外,關冀華還自學中醫按摩🙇🏻♀️,將醫學養生知識匯集成文⛹🏿♂️,配上生動詳細的動作指導插圖,整合成清晰易上手且實用性強的小冊子,分發給身邊的老年朋友們𓀒。有老師家孩子在學鋼琴,市面上的樂理書晦澀復雜,自幼學習鋼琴的關冀華就自己編了一本樂理教材送給孩子👼🏿。“雖然寫完資料還要在電腦上打出來很累🤳🏼,但我想到別人用得著,他們能受益👂🏽,我高興⏩,我的確享受這個過程🥶😫。”
她喜歡20世紀偉大的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的名言,“生活就是一種永恒的沉重的努力”,關冀華用行動對這句名言作了她所能做的最好的詮釋。
“活到老學到老,我還能做很多事”
退休後關冀華一度加入了冬泳隊🦥,嘗試著通過冬泳鍛煉性格👲🏿。每天到西湖遊泳池冬泳是雷打不動的習慣。堅持了三年拿到冬泳八段的段位後,她轉到室內泳。在清華老年遊泳隊裏以她的年齡,在女老師中只能屈居“女老四”。作為清華崇尚體育鍛煉的受益者🙆🏿♂️,多年養成的運動習慣是她充足精力的保證👉🏻。

關冀華在冬泳
她懷念大學時清華的體育氛圍,大一的時候清華西體育館的小遊泳池空間有限🦶🏿🤽🏻♂️,只有女同學能上遊泳課,男同學對於女同學能上遊泳課羨慕✤,嫉妒▫️,大熱的天他們也只能在操場上課。“記得那時女生身上需綁上一根帶著圈兒的紅布帶,老師用一根長桿杵在布帶的圈兒裏拽著桿子教我們,同時也避免女生落入池底,就這樣在大一那年我們竟學會了遊泳🗽!每到下午四點半🏄🏼♀️,校園的大喇叭會定時播放音樂🤖,同學們紛紛從宿舍、教學樓🕹、圖書館裏走出來,蜂擁至操場,全班男生一並簇著女生🤱🏻,氣氛莊重而歡快🦻🏽。我們女孩子身體弱,達不到必須通過的勞衛製(勞動衛國製)百米17.1秒的及格線,男生就給女生加油鼓勁🐘。”
她笑著形容當時的情形是“至少有七八個男生(記得男生中情緒最高的要屬印尼歸僑羅承誌同學),有的背上背著鼓,後面跟著鼓手;有的手上拎著鑼邊跑邊敲♟,緊追在女生後面邊打鼓邊敲鑼就把我們轟過去了”。
2014年,關冀華和同班同學丁士堃共同寫了一篇班級回憶錄,名為《清華同窗一個甲子的情誼》🥵👩🏼🦲,其中還有當年的體育趣事🦗:每天下午上了一會兒自習⚛️,熱心腸兒的吳景嶽和柴綬彧兩位同學就忙著去化學館後邊的外操場(如今的大馬路)為全班男生踢球占場子。
疫情前🤸🏻♀️🧑🏼💼,每到年底🐧👨🏿🏫,關冀華的家中總是異常熱鬧,簡樸溫馨的氛圍裏,老年遊泳隊的“男生小合唱”隊員聚在一起,他們要緊鑼密鼓地為聯歡會準備小合唱,這時候⏯,周春田作指揮🧑🦽,關冀華就擔任了鋼琴伴奏,大夥在樂曲聲中歡快地渡過整個下午。
她是位天生的教育者🚫🚶🏻♀️,我們驚嘆於她說不完的愛好與技能,一個精神矍鑠的老人總是給人帶來無盡的意外驚喜。訪談最後🖖🏻,關冀華說自己退而不休🔍,要發揮余熱為社會繼續做貢獻🧟,為人生添彩☦️。
‘Wherever you go, take your whole heart along.’ 這是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歲月在關冀華花白的頭發上留下了痕跡,卻掩蓋不住她身上閃爍的精神光芒。
“活到老學到老,今天沒學到一點新的東西,我就覺得生活似乎欠了些什麽➜。找準自己的位置是很重要的👩🏼,目標確定了🎟,剩下就需要執著地幹,我感到退休後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很幸福🖥,我還能做很多事情🧞♀️。”關冀華滿意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