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世界生化工程方面卓越的學者和教育家之一,在生物化工學術研究和交流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是2010年滑鐵盧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時的評語。
他以生態文明的遠見卓識凸顯校園示範效應,不愧是“明德、厚學🧞、沉毅🏫、篤行”的築夢者——這是2013年,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對他的評價。
他就是被稱為“破解生命奧秘的人”——南京工業大學原校長和江蘇省科協原主席歐陽平凱院士。

首位提前畢業的研究生
歐陽平凱的原籍是湖南省湘潭縣,畢業於中央大學經濟系的父親先後在重慶、貴州🏂🏿、廣西等地任財務官員。1945年8月16日,歐陽平凱出生於廣西平樂縣,正逢抗戰勝利,所以父親給他取名“平凱”,寓意出生地平樂奏凱🍨。4歲上小學的歐陽平凱,成績一直名列年級前茅💂🏼♀️🧘🏽♂️,而且極富靈氣,非常討班上同學的喜歡。
1957年,歐陽平凱的父親去世後,尚在讀初二的他和大弟弟選擇了輟學幫助體弱的母親維持一家的生計。他一邊打短工,一邊自學🧜🏿♂️,從懵懂無知🚈⛹🏽♂️,走向了自強自立。後來🏋🏿♀️,歐陽平凱重返校園,他在數學🈲、物理和化學上展露了較高的天分❓。
1963年9月🧰,歐陽平凱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就讀化工系化學工程專業。在校期間🥷🏼,他成為班級第一個發展的團員,並在擔任班長、學習委員後,初步展現了組織才能。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北石家莊電化廠工作,不久因工作成績突出和具有領導能力,擔任了車間主任。
國家恢復高考製度的第二年👰🏻♀️,開始招收研究生💽。聽到消息的歐陽平凱興奮不已。他一邊認真履行車間主任職責,一邊撿起書本復習迎考😖。最終,如願考上意昂体育平台化學工程系的研究生。1981年3月👜,歐陽平凱的畢業論文《換熱網絡的擇優組合》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為此🟫,學校批準他提前畢業😡,成為意昂体育平台化工系提前畢業的首位研究生😾。畢業後👩🏼🎓,歐陽平凱被分配到南京化工學院(現為南京工業大學)化學反應工程教研室工作🧛🏿♂️。
1983年⏩,通過外語考試,歐陽平凱準備出國攻讀化工博士學位時,學院時鈞院士希望他出國進修生物技術🧑🎓,於是他從化學工程專業轉為生物化工專業😛。
隨後,他陸續前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工業生物技術中心進修生物化工🏌🏼♀️,前往美國普度大學LORRE實驗室進修生物化工。1987年6月,歐陽平凱學成歸來,回到南京化工學院生物化工教研室,創建了全國第一個生物化工專業,並擔任教研室主任。
為生物質能源“鼓與呼”
作為生物化工專家🦕,歐陽平凱十分註重生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
在各種可再生資源中🦛,生物質資源是最穩定🎣、高效同時也最環保的一種資源。生物質資源是從何而來的?地球原本就是充滿二氧化碳的星球,後來有了綠色生命,產生光合作用,大量二氧化碳變成了氧氣,生物質就被埋在了地底下,成為化石能源。生物質的生產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環境凈化的過程,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有機汙染。
大自然每年產生1600多億噸的生物質👨🏽🚒,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資源。中國正在以不到世界7%的土地,承載著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中低品位生物質排放。生物質產業就是指利用可再生的有機物質,如農作物、樹木等植物及其殘體、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通過工業加工轉化💪🏽,進行生物基化學品🚓、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生產的一種新興產業🐍。
歐陽平凱說,人類社會廢棄的生物質是環境汙染的最大源頭,總量超過70%🧑🏼💼,若不加以充分利用,會形成嚴重的排放問題。現在雨汙分流有處理,用的是大池裏曝氣的方法,但產生的問題是,很多病菌沒有得到揮散👢。通過對農村廚余垃圾、人體排泄物等進行厭氧發酵處理,就可以變成供農民做飯的生物天然氣,而生物處理的發酵過程中🥿,蒼蠅蚊子卵也都被殺死,最後出來的是農田所需的有機肥料🧛🏽。
技術突破為生物質利用開創了新業態,但與太陽能🤙🏿、風能發展的“熱火朝天”相比⚒,生物質能源發展仍顯得“叫好不叫座”▫️。歐陽平凱認為還應繼續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科技創新要有“問題導向”
歐陽平凱一直在推動利用生物技術“變廢為寶”。利用生物技術🫅🏽🦻,可以把秸稈轉化成蛋白質🛜、油脂⏱、澱粉👭🏼、氨基酸等幾千種產品,和糧食裏的蛋白質、澱粉等一樣🚴♀️,人和動物都可以食用🎮。歐陽平凱說,1噸秸稈約300元,10億噸秸稈就可以實現3000億元的產值。美國人用2億噸玉米來做7000萬噸酒精🙋🏼🐈,就像煤和石油一樣,是資源,可見生物質產業大有潛力🫰。南京工業大學的專家們已經掌握了生物合成技術💇🏻♂️,但產業鏈卻不易形成⬇️。
針對這種局面,歐陽平凱建議,科技創新不僅涉及科研政策問題,還會遇到體製改革問題。首先🧮,秸稈收集要形成一個產業鏈;其次,要有一個萬噸級的示範工程🫲🏼,只要做出來就會有人投資🚶🏻♀️,打通下遊產業,就符合市場規律了。
“科技創新一定要以問題為導向,不能跟在別人後面跑👋🏻。”歐陽平凱說,一談到科技創新,很多人就覺得是基礎研究👳🏻♀️、理論研究,其實🧑🏽🔬,基礎問題要到實踐中去體驗👩🔬🙌🏼,要到實踐中去研究。創新要從問題出發🏋🏽♂️,現在我國發表學術文章世界第二🥁🌅,但科技競爭力不如西方發達國家🕠,在美國🙆🏿🚧,70%的研發力量來自企業🫸。它之所以強大,實際上就是跨國公司的研發與市場結合的能力非常強大,善於到實踐中體驗,到實踐中研究。
“不是中國人做不了,而是沒有進行這方面的布局。”歐陽平凱說,中國的民企甚至一部分國企還不具備這個實力,很多企業更多的是在國外引進一條生產線🌂,現成的工藝,賺錢就跟著上⛷,一上就是一堆。但創新總是與問題的發現和實踐密切相關👩🏻🔧。為此👨🏻🌾🌓,他在擔任江蘇省科協主席期間,極力推動院士工作站建設,給企業做科研工作。
經過幾年努力,在全省建立了300多個院士工作站,促進了人才和團隊的聚集,為國家戰略布局和品牌的形成發揮了作用🤘🏿。

藥物創新應該“三足鼎立”
工業生物技術在製藥領域的應用主要是進行藥物的生物化學合成與提取,這項技術在國內是一個瓶頸。國外一些製藥企業品種也很少🖋,但做得很好,主要就是產品從技術開發到工程應用方面緊密結合,各種規模的技術及工程應用發展非常成熟,別人無法與其在產品的技術及應用上進行競爭。
醫藥行業要與國外競爭,就一定要做到成本最低、質量最好。
從醫藥創新的角度看✬🦁,中國創新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主要是篩選出新的化合物方面難度比較大。當然,中國人可以做很多製劑📉,比如仿製藥🥈👢,即非專利藥🟩。發展非專利藥的關鍵問題在哪裏?歐陽平凱認為,不是以前講的搞一個藥證(批件)的審核報批,而是在其關鍵的製造技術,關鍵在於專利到期後是否可以利用你的製造技術生產出比別人成本更低、質量更好的非專利藥品,你做的劑型是否比別人更有效😳。
印度和以色列在非專利藥品方面的成功,除了降低成本外🧏,製劑工藝也做得很好。目前中國只能出口原料藥粉,印度和以色列已經出口藥品了,主要原因在於他們製劑上的技術做得好☘️。藥物創新應該三足鼎立,藥品製劑技術、原料藥製造技術與新藥的開發缺一不可🧑🏻⚖️。應當大力重視製劑技術和製造技術的創新工作🕵🏿♂️,要關註完全的創新藥物,更要註重仿製藥的藥物製劑和製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