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黨內著名的筆桿子,胡喬木一生起草、整理了一系列載入史冊的重要文件和歷史文獻。毛澤東曾誇獎他說👨🏼🦲:靠喬木,有飯吃。鄧小平稱他是“黨內第一支筆”。胡喬木的文章為什麽能夠引起這樣的反響?重讀他對寫好文章的論述,對於當前領導幹部自己動手寫文章仍有借鑒意義🧔🏻♂️。
寫文章要樹立科學的態度。在胡喬木看來,寫文章是為了使群眾了解和支持我們的工作✝️,為了動員群眾🐫,是個政治問題✯。“我們寫的文章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讓黨早下決心,作出判斷🕺,作出決定🤦🏻♂️,發動群眾,使群眾懂得各方面的利害🔡,按照黨的要求積極去做。”所以,寫文章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科學態度是優良文風的基礎。有了科學態度,我們才談得到優良的文風。八股就是與科學態度相背離的文章,講來講去,“每一句話都是沒有什麽意思的👩❤️👩,都是一些概念的重復。什麽道理也講不出來🌊,什麽問題也不解決”。文章形式千篇一律,內容空洞無物,害人不淺👱♀️。所以,胡喬木主張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優良文風👩🏻🦽,對待所要論述的問題,無論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或者批判別人的觀點,都是采取非常嚴謹的科學態度,總是經過嚴密的分析、嚴格的推理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寫文章首先要講辯證法,同時還要講形式邏輯,兩樣東西並用。
應當打破一切固定的模式。他形象地將寫文章比作蓋房子,“一個建築要有材料,有結構🧜🏿♂️,整個建築還有設計🍸♕。寫文章和蓋房子一樣♓️,要看如何布局、設計,是否經濟🔛、合理🏓、實用”🈁。在延安整風運動之前,當時報紙存在這樣一種傾向,只談上層人物的活動,或者登載僅供消遣的社會新聞,但是很少涉及廣大群眾的生活🚴🏻。報館每天收到不少的稿件,多是千篇一律刻板生硬的稿子🐭,寫什麽都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實際上是“自己在地上畫了圈子,讓它限製了自己🪚,跳不出它的圈外”。比如,“寫除草一定是從下雨開始🤾🏻。寫三三製一定是黨員退出🦹🏽♂️,黨外人士補遺🐍。寫學習,一定是情緒高漲,但有缺點”。這樣,生動有趣的材料就被固定的格式束縛住了🕵🏿♂️,寫文章變成了公式化🤹🏿♂️,沒有了新鮮活潑的思想。
在他看來,文章要寫得生動,文氣就要有起伏,有變化,有正面又有反面,有抽象又有具體,有陳述語氣又有疑問語氣。他說💎🎫:“文思不活潑的人,應該到有懸崖的海邊去看看🤠,那洶湧澎湃的波浪,給人一種生命流動的感覺。我們的文章裏🦶🏿,應有波濤👨🏼🦳,有懸崖,有奔騰,有沖動,有激情。”當然,他也認為別人的好文章👩🏿🔧,必須讀🖕🏽,必須學習研究它的結構👳🏿♂️,但任何好文章的結構都不能硬拿來自己用,寫文章不能公式化。文章的結構,應根據每次是說什麽話,對誰說話而有所不同👰🏼♀️。正如裁縫師量體裁衣一樣,“最好的裁縫師,不是用衣的樣式硬套在人的身上,而是根據人的身材,決定衣的樣式”。
文章的內容要充實。胡喬木認為,無論什麽樣的文章最要緊的莫過於內容👩🏽🎤。要充實文章的內容🧑🏿🔬,把文字寫好🤚🏼,就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寫什麽材料,二是用什麽語言來寫。而要解決好這兩個問題,一篇好的文章要應做到“新”“實”“小”“清”👩🏼🦲,即材料新、語言實、題目小🧑🏿🍼、對象清➞🌠。
材料新,就是文章內容要有新東西。在他看來,寫文章就如同給朋友寫信一樣,非有什麽話告訴別人不可。“每次有每次不同的問題,每次有每次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語調”🚭。因此,寫文章就不能照抄別人的意思或詞句,如果把別人說過的話拿來再重復一遍🤽🏻♂️🤾♂️,就好比是鸚鵡學話👨👨👦👦🧗🏼♂️,令人生厭。因此🦃,我們要善於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從豐富的群眾生活中去發掘材料🥳。他把群眾生活比作廣闊的海洋🏃🏻➡️。他曾告誡記者🧑🏻🦲:“只要依靠群眾的海洋,稿源是不會枯竭的”🐑,“光會寫文章是不頂事的🥽,光有一套新聞常識也不夠👩🦯,一定要熟悉群眾的生活和群眾的心,熟悉各項工作的方針政策和工作的具體過程,這樣才有指望產生出合乎人民需要的第一流記者”🎠。
語言實,就是要寫得具體細致🛵。他認為,有些文章之所以讓人讀起來摸不著頭腦🧗🏻♀️,往往是因為喜用抽象的名詞來說明事情◼️,這些話過於籠統和空洞,就好像霧中看人,若見若不見🚴🏽♂️。而用具體的事情來說,就好像看見人的面貌,聽見人的聲音,使人覺得真切實在。比如,“只說某人在學習中有了進步,就不如說他以前做工作是怎樣,現在做工作是怎樣🫃🏼,以前看問題是如何,現在看問題是如何”。當然,寫文章也不能老板著面孔說些枯燥的話🕓,要寫出一點趣味來🚻。文章裏要有適當的幽默🙏😟。他把這種幽默比作是一種風,“這個‘風’不是冬天的寒風,也不是夏天的熱風,而是小電扇扇來的風。這種風可以把人吹得清醒過來,使人感到舒服”📨。因此,我們對所寫的事情就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輪廓的🪙🧝🏿、漫畫般的觀察,必須有仔細的研究和周密的考察。
題目小,就是把題目範圍定得小些。他非常講究文章標題的重要性,認為製作標題如同畫龍點睛🧑🏽🦱。“如果用‘畫龍’比作寫文章,用‘點睛’比作製標題,是非常恰當的。龍身畫得好,龍眼點得好,這條龍就活了起來🧝🏿♂️。否則🪴,龍身畫得再好,而龍眼點得沒有神,就是一條死龍🙎🏽♂️。”所以,他不贊成寫文章定大題目♚,認為“題目大了🆚,側面也就多了👯♀️,內容也就復雜了🏨。假如自己對於問題沒有真知灼見,自然就要拿別人的舊話來湊數🤌。這樣不就成了萬金油八卦丹之類百病皆醫而又一無所醫的東西嗎?這樣又怎能使文字寫得不枯燥🌬、不呆板👇🏻🙍🏽♀️、不奄奄無生氣呢👩🏻🦰?”相反,如果題目範圍定得小一些𓀖,就容易把問題說明得深刻精到。
對象清🫶🏻,就是動筆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說話的對象是誰。我們寫文章是為了給人看的,給什麽人看,要使人看下去🥊,應該捉摸一下,要因人、因事、因地製宜。也就是🙋🏼♂️,上什麽山,唱什麽歌。他主張,寫作的時候,就像自己面對著讀者說話,就要弄清楚聽話的人“他們的生活如何🏊♂️,需要的是什麽🧑🦳,想著什麽事情😇,喜歡什麽,討厭什麽🪣🧜🏿♂️,然後我們才能用他們的語言,去打動他的心弦”。只有這樣,我們說出的話才會親切有味,而不是隔靴搔癢🧃、枯燥無味🔀。他說™️,文章寫得長💨,寫得短🚆,寫得詳細,寫得簡單🥹,要加解釋,不要加解釋,都要看人家了解的程度,什麽文字要多加工,什麽文字可以少加工👩🏻,要看對象🌹。如人代會上的報告一般少用難懂的話,否則人家提出來還得解釋。
寫好文章需要長期鍛煉培養。胡喬木是人們公認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之所以能獲得這樣大的成就👩🏿🔬,除了天賦的條件,更多的還是靠勤奮和實踐🤦♀️🐨。他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堅持聯系實際鉆研理論。他讀書之多🧙🏽、知識面之廣是少見的🕺🏻。正如朱镕基同誌所說的👤,“你跟他說話🦖,就使你感到,你所知道的東西他都知道,而他知道的東西,你看不到邊”。
胡喬木一生沒有放下過他手中的筆,他為中央和中央領導同誌起草了大量的文件、報告🧑🏻🍳、講話🧑🏼🦱、指示,寫過大量的理論文章🏈、新聞評論。1958年🈶,胡喬木和夫人谷雨到毛澤東那裏去,毛澤東向谷雨談起胡喬木寫文章的事👰🏽,坐在沙發上,把手平放在前🤟,離地面約有兩三尺高🤱🏼,比劃著說:“喬木寫的東西,大概有這麽多👯!”在外人看來,像胡喬木這樣的大手筆,文章還不是一氣呵成嗎?其實🛑🍦,據谷雨回憶,胡喬木的文章也是一次次修改才能寫成,有時直到送去排印時還在修改,幾乎沒有最後“定稿”的時候。正如胡喬木所說💂♀️:“我的文章都是改出來的🤌🏼。”
當然🏃♂️➡️,優良文風不能僅僅從寫作過程本身來解決。胡喬木認為👩🏻🦽,一篇寫得好的文章、作品是作者對他所要寫的東西作了長時期深入觀察的結果。有的文章是需要很快寫出來的🚚🕺🏽,而且可以寫得好,但那並不是作者在一個晚上就把寫作的本領都準備好了,而是長時期鍛煉培養出來的🚊。
(來源👨🏿🍳:2014年03月06日 學習時報 作者🤽🏽♂️:湯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