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裏夫人的品質和精神⚂,影響了世界上的很多人🙅🏽♂️🍗。在中國🔁,與居裏夫人最接近的女科學家📧,莫過於何澤慧先生🤟🏿🧛♂️。今年正逢何澤慧先生誕辰百年,讓我們一起再次走近這位“中國的居裏夫人”🖖🏽🛹。
何澤慧(1914-2011)🦸🏼♂️👮♂️,中國核物理🩼、高能物理與高能天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1914年3月5日生於江蘇蘇州市🐂,1920年起就讀振華女校,1932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36-1940年在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攻讀彈道學,獲工程博士學位👮🏿♂️。畢業後進入德國西門子工廠弱電流實驗室工作。1943年到海德堡威廉皇帝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跟隨博特教授從事核物理研究✊,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1946-1948年在法國的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工作🤞🏻🩺,在約裏奧-居裏夫婦的指導下⛅️,與錢三強一起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1948年回國參與創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成為該所唯一的專任研究員。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領導研製成功原子核乳膠👨🏻🏫🦹🏿♀️,獲195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56年領導成立中子物理實驗室,參與了反應堆與加速器的建設與實驗,並承擔原子彈與氫彈研製中的一些基礎性科研任務,1964年起擔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1973年以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為基礎成立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長,分管宇宙線研究與圖書情報工作。1980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1997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傳承於居裏夫人
2012年4月,《中國科學報》曾調查幾位院士,問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書是什麽。其中,中科院院士陳佳洱和歐陽自遠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居裏夫人傳》。陳佳洱說:“居裏夫人自強不息的一生🎏,她的工作精神和處世態度👨🏼💼。我那時讀到這些故事,感覺自己的靈魂都在震顫。從書中🕜,我汲取到的是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畢生奉獻的科學精神。”歐陽自遠也認為:“居裏夫人愛國為民、不求名不求利,堪稱典範,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學習。”
居裏夫人的品質和精神👨🚒👩🏻⚕️,影響了世界上的很多人。在中國☮️,與居裏夫人最接近的女科學家,莫過於何澤慧先生♨️。
首先,他們在科學上有直接的傳承關系🧜🏽♀️。錢三強與何澤慧是在約裏奧-居裏夫婦的指導下工作🙍🏻♂️,約裏奧曾明確講他們是科學上的夫妻結合,“從老居裏夫婦傳染到我們,再傳染給你們”;其次,她們都把自己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ℹ️,成為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楷模;更重要的是,她們的品質一脈相承,無論居裏夫人✔️,她的女兒伊萊娜,還是何澤慧,性格都非常直率,說話從不繞彎子🚙,不喜歡應酬🌑,物質生活非常簡樸。居裏夫婦最讓助手們佩服的,是他們那種極端的樸素、謙遜和對工作的投入,以及“自自然然的超然”態度👨🔧。艾芙·居裏也這樣寫她的姐姐伊萊娜:“我曾看到她的銀行積蓄,在我看來那是夠多的,但她從來不花——只不過是因為她從來不想要任何東西🙆♀️。”我們只能以同樣的角度🧑🏿🔧,才能理解何澤慧的極其簡樸和平易謙虛。
何澤慧的父母均出自科舉世家。父親何澄是早年留日的辛亥革命元老,為著名的鑒賞家和收藏家,甚至將蘇州名園之一的網師園購入名下🍚。母親王季山的家族不僅世代官居高位🤦🏽♀️,還是近代著名的科學望族Ⓜ️💡。因此何澤慧所堅持的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節儉美德,更是對科學事業的專註和獻身𓀔,既體現了家族“物盡其用”的傳統思想,又在任何場合都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地位上,更在榮譽和地位面前始終保持著冷靜清醒的頭腦。《物理》雜誌資深編委顧以藩曾如此評價何澤慧:“她摒棄虛榮和風頭,她堅持實事求是,絕不苟且附和😆,其質樸直率的性格鮮亮可見。”
有趣的是,錢三強和約裏奧都很健談🍬,思想進步,喜歡參與一些政治活動。而何澤慧與伊萊娜則比較樸實和不善言辭👨🏿💻,不問政治。
或許,我們不該把何澤慧稱作“中國的居裏夫人”🌆,雖然她在1948年就獲得這個稱號📥,但對於這些虛名,她從來都是反感和避之不及的。
發現四分裂
1946年🏇🏻,何澤慧結束在德國的工作,前往巴黎與錢三強相聚🥚🧑🦰,婚後加入錢三強的小組🫶,研究原子核的三分裂現象。
1946年巴黎,何澤慧(左)與伊萊娜·居裏。
一般原子核一次只能分裂成兩個碎片🎼,三分裂意味著原子核能夠一次分成三個碎片。在研究中,他們用核乳膠記錄鈾原子核的裂變,然後在高倍顯微鏡下尋找三分裂的徑跡🧖🏿®️。在暗淡的視野裏,搜索那些令人捉摸不定的徑跡。做這種觀測工作非常辛苦,長時間集中註意力於鏡下觀察🎈,不但眼睛很累,引起頭痛,而且由於身體固定在一種姿勢下👨🏽,時間長了,周身都會感到疲勞不堪🧝🏼♂️,這確實是一種需要毅力的工作。而何澤慧由於她的細致和耐心☝🏿,孜孜以求,不放過任何一條徑跡𓀘,結果是她找到的最多🤷🏽♀️。
11月22日晚💆🏽💋,何澤慧在一張早前的底片上突然發現一個特殊事例✍🏻🧆。在顯微鏡的視野中🤦🏿♂️,她看到從一個點發射出了四條粗線:兩條長徑跡,兩條短徑跡。第二天,錢三強觀察和確定了這些徑跡。經過反復討論👈🏼,他們判斷這是一個鈾的四分裂👉🏻。四條徑跡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這一事例說明重原子核不僅可能存在三分裂🧚♀️,而且可能存在更多分裂的情況👨🦳。很快🖖,何澤慧發表論文,宣布首次清晰地發現鈾俘獲中子的四分裂。
1947年2月,何澤慧再一次觀察到第二個四分裂的事例,這個事例中三個碎片是重的,一個是輕的。據估算,四分裂的概率僅為二分裂的萬分之二左右🌜。
三分裂與四分裂的發現得到了約裏奧-居裏夫婦的堅定支持🤎。1947年春🤦🏼,在全部研究結果正式公布前不久💆,約裏奧參加了在巴黎召開的一次國際快訊會議👧🏼,首先宣布了這項發現,並且說:“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物理學上的一項有意義的工作。它是由兩位中國青年科學家和兩位法國青年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是國際合作的產物。”
研製核乳膠
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性的科學獎——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自然科學部分)於1957年1月公布,何澤慧領導的“原子核乳膠製備過程的研究” 獲得三等獎。
1957年5月,以朝永振一郎為首的20名日本物理學家訪華。他們在參觀物理所之後總結道👸,何澤慧“領導的只有幾個人的小組做出了使人難以相信的事,就是完成了不次於英國誇為世界第一的Iford G5幹板的優良原子核幹板,現在已投入生產➖,對中國的宇宙線學界利益將不知有多大”。他們對何澤慧先生“做粒子活動的實驗很欽佩”。而進行粒子物理研究的基礎就是當時對質子、電子靈敏的核乳膠(幹板)研製成功。
核乳膠是一種特種的照相乳膠,是原子核物理研究中一項重要的技術🧑🏻🦱🥎。當初錢三強在英國向鮑威爾教授學習核乳膠製作的時候💃🏽,核乳膠還尚未定型。實際上鮑威爾也不是自己做,而是委托依爾福(即Iford)公司⤴️,根據他的要求製作😵💫,他再用顯微鏡檢查改進🗼。而在白手起家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則全部需要何澤慧和助手們動手來做🧖♂️。
就在極其簡陋的設備下,何澤慧和助手陸祖蔭🤐、孫漢城自力更生🟪,自己摸索,到1956年🤹🏻♂️🈴,經過420多次試驗👩🏽🔬🦌,終於研製成功了對質子🌝、α粒子、核裂片等靈敏的核-2⛈🏊🏿♀️、核-3以及探測慢中子用的核-2載硼👩🏻🚒🤟🏼,核-2載鋰乳膠,達到了依爾福公司C2水平🩰。
國際上核乳膠的製造🪅,有兩個裏程碑,第一即C2,適用於一般的核物理實驗🥔,但對宇宙線研究和高能物理就不能完全滿足要求了。第二個裏程碑就是依爾福公司的G5,G5主要是靈敏度大大提高,能夠顯示電子軌跡🙍🏻♀️🤷🏽。從1955年開始,何澤慧與孫漢城、劉惠長就著手研製對高能帶電質點靈敏的核子乳膠🐐。在1957年順利改進和製成了對電子靈敏的核-4和核-5乳膠👎🏽,前者的靈敏度接近G5🙌,後者的靈敏度則超過了G5🛶。這標誌著我國製造的核乳膠已達到世界的先進水平。
何澤慧對中國核乳膠的發展念念不忘。她一再提及𓀑:“1957年初,我們就有了對電子靈敏的核乳膠🈂️,那時候日本人來參觀,我們一五一十地給他們講🕧🙆🏻♀️,日本人回去後才有了乳膠💃🏼,很快大規模發展,作出很大成績,而我國的核乳膠工作被停止🧑🏼🎤、消失了,真遺憾🦹♀️!”
與錢三強在中國科技史上的崇高地位相比,何澤慧的光芒是否被掩蓋了呢?一次記者問她:“被介紹為錢三強夫人,你有什麽想法?”她毫不客氣地回答:“有人要介紹錢三強夫人我根本不去。”
培養骨幹人才
錢三強認為:“科學研究要有好的傳統🤞🏽。或許🪕,科學界最重要的好傳統就是:學術與道德的統一。善良、正直、謙遜👳🏼♂️、實事求是🪷、永遠進取與創新、熱忱幫助年青一代、熱愛祖國👂、關心人類的前途等,這些就是一個優秀的科學工作者的基本品質。”
回顧何澤慧的學術成長過程🌤,其履歷堪稱完美。她自幼進入其外祖母創辦的蘇州振華女校學習🚙,1932年考入鼎盛時期的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留學德國師從彈道學權威克蘭茨和著名物理學家蓋革🧑🏻🍳,德國首屈一指的實驗物理學家博特引導她轉向核物理研究。她還到巴黎居裏實驗室和錢三強一起在約裏奧-居裏夫婦的指導下工作。何澤慧經歷了家族文化的熏陶和現代科學訓練🐜,又在世界著名科研機構領略到科學大師的學術風範🫅🏻🤷🏼♂️。這些優秀的科學傳統要在中國生根發芽,何澤慧非常註重對年輕人的培養。
隨著我國核科學事業的創建並迅速發展🤶🏿,培養大批骨幹一直是科研機構工作的重心之一。要讓年輕人盡快成長來擔負工作🤏🏼,何澤慧的特點是敢讓年輕人去負責,放手🫴🏽,這樣他們就成長得快。何澤慧早期與陸祖蔭、孫漢城研製核乳膠,孫漢城回憶說:“我是她手把手地教出來的🪕,她對我很關心,也是嚴師👩🏿🦱。”他起初有些粗手粗腳,何澤慧就用在德國的經驗教育他們:“手裏拿個東西,你要自己想象自己是個老太太🤐,你抱著花瓶走路🍖,你要慢慢地走👱🏽♀️,你不能動作太快了💮,動作一快就要闖禍。”何澤慧同時鼓勵他們補習各種相關課程及外文,工作大膽放手地交給陸祖蔭和孫漢城兩位助手做🫧,同時又註意分析指導🤸🏼♂️,抓住問題鉆下去,從而使他們的業務水平迅速提高。
在領導中子物理研究時期,何澤慧要求研究室完成國家任務的同時🏉,還要出成果、出人才。每一項工作完成後🙇🏿,她都要求作報告、寫文章,不涉密的,經她修改後送出去發表,她對每一篇文章都認真審閱並提出修改意見。中科院院士張煥喬說:“何先生總是鼓勵我們年輕人要勇於進取和創新,不要迷信外國人🤷🏼,走自己的路,要在現實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想辦法做出高水平的工作。”她總是能夠看到下一步的發展👩👩👧👧,及早地提醒年輕人擴展研究的領域。她讓年輕人提前準備知識💆🏼♂️,積極拓展🕺🏻,不死守一個領域。僅統計1959~1965年之間的《原子能科學技術》和1966年的《原子能》雜誌上的文章🦻🏻,何澤慧指導過的工作就達21項🔴。但她決不允許在作者欄上署上她的名字,而只出現在致謝中。在她的辛勤培育下,一批年輕人很快紮紮實實地成長起來了,成為我國原子能事業若幹領域的骨幹。
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何澤慧為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宇宙線研究保駕護航🧘🏻♂️、引導方向🧚🏻♀️,培養了兩代學術帶頭人和業務骨幹🤒,現在高能所宇宙線、高能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技術的一批中年學術帶頭人和業務骨幹🐛,都是在何澤慧多年言傳身教下成長起來的🤑。她培養出我國第一個氣球工程博士,第一批空間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博士🫸。為盡快提高我國科學研究水平🍼,她提倡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發展新的生長點♾。她反復提及🧑🏻✈️🧙🏻,科學工作者要“立足常規,著眼新奇”,具有“紮紮實實、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科學崇尚創新🏙🎚,但這些創新能力強的科研機構🙍🏽,往往有著好的傳統,也可以說是文化。這些傳統,正是錢三強、何澤慧等幾代老科學家從世界著名實驗室中帶回種子,生根發芽🧑🏼🎄。中國科學事業過去的幾十年充滿曲折♍️,這些傳統或隱或現⛅️🦒,但總會開花結果。
何澤慧與錢三強
何澤慧和錢三強的名字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時甚至難以分開🏰。
在科學上,他們的研究密切結合。錢三強曾講過:“我們的結合,是科學的結合。”兩個人最重要的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與四分裂現象的發現和解釋,是兩個人一起完成的。錢三強最先註意到三分裂現象,何澤慧加入錢三強的團隊後,發現的事例最多,並且最早找到了四分裂現象🧑🏿⚖️,他們的很多成果是共同發表的🕵🏽♀️。回國後👱🏻♀️,何澤慧從事核乳膠的製備工作,最初這項技術是錢三強最先從英國接觸到的☝🏽。
兩人的事業相互輝映。他們回國不久,錢三強更多地忙於科學家的組織工作,為中國原子能事業招兵買馬,調兵遣將,而何澤慧始終處在關鍵的科研崗位上,繼續著兩個人的科學事業🪽。她最早領導了原子核的物理研究,在原子能研究所🧎➡️,又負責最關鍵的中子物理研究室。他們兩個人為我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兩人的命運沉浮與共🤾🏽♀️🚎。他們在清華相識🏄🏿♂️,共同學習🧑、感知國家的危難👨🔧、都前往歐洲,在那裏度過了艱苦的戰爭歲月。兩人結合後,一起從事科學研究,一起回國創業,經受了歷次政治運動的風風雨雨。“文革”期間,錢三強被下放勞動,何澤慧也申請一起前往。我記得有這樣一個場景🙆♂️:在那片荒涼的土地上🌒,兩個人看到天上的星空👏🏿,想到天空也是一個大的實驗室🧅🏩,兩個人製作簡陋的儀器,觀察彗星的軌道。他們都50多歲👶🏿💊,在人生最好的年紀👩🏿🎓,沒有了實驗室📐。但我們看到了他們面對命運的坦然、平和,他們性格中的簡單♜、純粹🧙🏿♀️。
1973年2月,錢三強和何澤慧(右)在共同討論和撰寫《原子能發現史話》一文。
與錢三強在中國科技史上的崇高地位相比👩🏻🎤,何澤慧的光芒是否被掩蓋了呢?一次記者問她:“被介紹為錢三強夫人🤦🏼♂️,你有什麽想法🙎🏼♂️?”她毫不客氣地回答🥰:“有人要介紹錢三強夫人我根本不去◀️。” 何澤慧一貫主張男女平等⛷🫸🏿,不要怕社會上的習慣勢力,為爭取女性權利進行著不懈的鬥爭😣。而在工作上🧑🏼🎄,何澤慧更是嚴格要求自己。在法國與錢三強合作時,她就以其敏銳而細致的觀察能力贏得了他的贊嘆⌚️。而回國後🦧,她始終處於科研的第一線,甚至可以說始終在關鍵的研究崗位上🆑。新中國核物理研究起步階段,她領導了原子學研究所的實驗方面工作。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初期,她負責“雲室與照相板組”👰♀️🤞🏻,不久負責研究所四大方向之一的“原子核物理組”🪬,她親手研製核乳膠。研究所重點轉向原子能後,蘇聯援建反應堆和加速器,何澤慧在赴蘇聯的“熱工實習團”中負責關鍵的加速器及反應堆上進行核物理實驗研究的方面。她領導“中子物理研究室”(二室),參與核武器研製任務。1961年後,何澤慧負責研究所四線一片中的“物理線”🚬。1964年後擔任副所長🗄。1973年高能所成立,她任分管宇宙線的副所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研究所唯一能夠開展實驗研究的領域🦻🏽。
作為中國原子能物理事業的開創者👩🚒,何澤慧在不同崗位上,不僅出色完成了科研任務,還發展學科🧑🏻🦲,培養了大批人才👩🏿。她的功績將永遠被人銘記📚!
在何澤慧生命的最後歲月裏,時任總理溫家寶每年都要拜訪她。溫家寶對她說🤦:“您為國家作過貢獻🌁,國家和人民沒有忘記您。這就是我每年來看您的原因!”
(作者劉曉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其所著《卷舒開合任天真:何澤慧傳》已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何澤慧:沿著不同的道路
M. Fidecaro C. Sutton
1911年居裏夫人獲得第二個諾貝爾獎⏲,再沒有別的女物理學家贏得過這樣的世界性贊譽。何澤慧20世紀40年代在居裏實驗室工作,後來在中國成為核物理事業的一位領軍人物。
在她所有的管理崗位上,何澤慧都集中精力發展其祖國的核物理研究💆🏿♀️,幾乎涵蓋了從創業到當前的各個階段。例如,1956年她帶領團隊成功製成了接近世界最先進水平👨🏼🦲,對質子🥻、α粒子、核裂片等靈敏的核乳膠👨🏽💻。
1955年是一個重要年份,中國政府決定發展原子能。錢三強擔負起創建核工業的主要責任,1958年,在蘇聯的幫助下🤪,中國首個反應堆和加速器開始運行🦹🏻。何澤慧領導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的中子物理研究室🥾,對建立基礎實驗室設施✵🚣🏼♂️,設計製造測量儀器,並研發各種類型的設備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6年前後,何澤慧因“文革”從公眾視野中消失。直到1978年情況才有所改觀,她作為政府代表團的成員訪問了闊別30年的德國。同時,錢三強率領的中國代表團訪問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那裏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剛剛開始運轉——稍後又訪問了美國及其他一些國家,為提升國際科學合作而辛勤奔波👮🏻♀️。
經過不懈努力🤷🏽,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啟動了⛹🏽,1988年10月16日實現首次碰撞🧘🏽♀️。其間🦄,何澤慧在高能所分管宇宙線和天體物理研究室,促進該領域的研究。在她的發起和推動下🤹🏽,通過國內和國際合作,高能所以前的宇宙線研究室在西藏甘巴拉山上建造了世界上海拔最高(5500米)的核乳膠室👊🏼。而且💡,研究室從零開始在北京附近施放越來越大的科學探空氣球。與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同步👈🏻,探測空間硬X射線的技術也發展起來🧝🏼♀️🚵🏼♂️。和以前一樣🏖🥁,在何澤慧的主持和影響下,數代年輕的研究者很快成長並成為中國核物理和空間科學的帶頭人🦸🏽。
在錢三強逝世近20年後⬆️🤚🏿,何澤慧於2011年離世🕵🏼♀️🤪。直到幾年前她仍堅持全天工作🧙🏼♀️。她熱愛她的祖國和科學😕,現在她已成為了二者的象征。
(本文由劉曉節譯自《歐洲核子中心快報》2011年第12月期第29-31頁)
轉自《中國科學報》2014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