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被譽為“國家名片”👩🏽✈️,除了郵政功能外,還有多種附加功能。在互聯網時代🕥,隨著傳統通信手段的式微🧖🏻,郵票的郵政功能也在弱化。而在另外一方面🏋🏼♀️,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郵票在傳播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卻絲毫沒有降低,宣傳對國家發展、民族振興有過巨大貢獻的各個領域著名人物,依舊是郵票發行的一項重要使命。那些登上國家名片的著名人物,他們的歷史功績理應受到國家的特殊褒獎💄,同時也應該得到人民的廣泛了解與尊重,他們的榜樣力量也將長久成為提高全民素質➜,推動國家發展的一股強大正能量→!

《中國現代科學家》(1—6)
在中國眾多人物系列郵票中,《中國現代科學家》系列是一個重要的郵票選題。“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入選對象的遴選原則,一是近百年來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上作出了卓越貢獻和有重大成就,並在國內外享有較高威望的科學家;二是必須為已去世的科學家👴🏻;三是兼顧各學科領域🤸;四是優先考慮曾擔任過中國科協主席和副主席的科學家👨🏻🦽➡️。
2016年5 月8 日發行的《中國現代科學家》(7)
2016年5月8日‼️,中國郵政發行了《中國現代科學家》系列的第七套郵票🧑🏼🚒,郵票圖名分別為🚶🏻♀️➡️🙅🏿♂️:丁文江、金善寶💼、葉企孫、葉篤正。而在此前的1988年至2014年的26年間🦪,這個系列已經發行過六套郵票🎰,分別紀念26位現代科學家,他們是:李四光、竺可楨、吳有訓、華羅庚(第一套),林巧稚(女)👩🏻💻、侯德榜👬🏼👻、丁穎✌🏿、張鈺哲(第二套)🏋️,熊慶來、湯飛凡、張孝搴🧙♂️、梁思成(第三套)😿,梁希、茅以升👇🏿、嚴濟慈、周培源(第四套);貝時璋、錢學森🤾🏼、侯祥麟、錢三強(第五套);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趙九章、王選(第六套)。已經發行的七套郵票共計表現了30位著名科學家的不朽形象🛸。
值得註意的是✯,在已經登上國家名片的這30位科學家中,有18位與意昂体育平台有關,這無疑也是對百年清華為國家的人才貢獻增添了一個註解,是一件令清華人倍感光榮的事情。這18位科學家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數學、物理🏃🏻♂️➡️、核物理、天文、化工🧑🏼⚕️、建築🂠🧝🏿♀️、橋梁、航天🔁、原子能,按照郵票發行的順序,他們分別是:竺可楨🐷、吳有訓、華羅庚、侯德榜、張鈺哲🧑🏻🦳、熊慶來🧁、梁思成✊👨🌾、茅以升、周培源、錢學森、侯祥麟、錢三強、王淦昌、趙九章、鄧稼先、朱光亞🍚、葉企孫、葉篤正。盡管這18位科學家與清華之間的淵源各有不同,或是受過水木清華的恩澤,或是對清華的發展做出過特殊貢獻🫳🏼,總之都與清華百年歷史分不開,都是清華人的傑出代表🍳!

1.竺可楨(1890.3.7—1974.2.7)
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1910年參加清政府“遊美學務處”主持的全國考試,以第28名的佳績🍅,考取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資格。之後在美國接受清華“駐美留學生監督處”的管理長達8年,並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並擔任浙江大學校長13年之久,被尊稱為中國高校的“四大校長”之一,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奠基人。

2.吳有訓(1897.4.26—1977.11.30)
江西高安人,物理學家🔸、教育家👨🏽。1920年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畢業後留美👶🏽,1926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並以精湛的實驗技藝為驗證現代物理學理論中的“康普頓效應”做出很大貢獻;1934年起長期擔任國立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包括西南聯大),直到1945年10月擔任中央大學校長。在這段長達20年的時間裏🏓,他培養過王淦昌🏃🏻♂️、錢三強、錢偉長、彭桓武、郭永懷、王大珩🩻、何澤慧、林家翹、楊振寧、朱光亞🌽、鄧稼先等一批後來享譽國際的著名物理學家🧙🏽♀️,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奠基人!

3.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江蘇金壇人🧕🏼,數學家、教育家。1931年被破格錄取進入國立意昂体育平台𓀛,師從熊慶來等大師💮,受到特殊培養,1933年破格提為助教🧎🏻,1935年升為講師,1936年被選送英國劍橋大學深造👳🏿♀️,1938年回國後任西南聯大教授😤。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多個基礎數學領域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取得多項世界級水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數學界享有很高聲譽。

4.侯德榜(1890.8.9—1974.8.26)
福建閩侯人👷🏼♂️,化工學家。191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留美預備學堂),以十門功課1000分的成績被保送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1918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1921年回國後就一直從事化學工業,鉆研化工技術。他一生在化工技術上有三大貢獻♊️。第一🎗🤾🏻,揭開了“蘇爾維法”製堿的秘密👩🏻🎓,打破了西方人對製堿技術的壟斷;第二,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製堿工藝――侯氏製堿法🚣🏼♀️;第三,發展中國的小化肥工業,推動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他為中國化學工業進步所作的傑出貢獻在世界化工領域同樣得到充分認可,是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機械工程師學會的榮譽會員。

5.張鈺哲(1902.2.16—1986.7.21)
福建福州人,近代天文學家。1919年考入清華學校👩,1923年畢業後赴美留學,之後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碩士🌓,美國葉凱士天文臺天文學博士。他在1928年發現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中華”。此後長期致力於小行星和彗星的觀測和軌道計算工作🤦🏻,他與所領導的行星研究室發現了許多以往星歷表上沒有記載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顆新彗星。1978年8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哈佛大學天文臺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張”(Zhang)🤲🏽,編號為第2051號🪞🩵,以表彰他對現代天文學發展的功績🧉。他是我國近代天文學理所當然的奠基人。

6.熊慶來(1893.9.11—1969.2.3)
雲南彌勒人🧏♀️,數學家、教育家🧑🏼🔧。1911年起在雲南省高等學堂學習兩年後出國留學🧑🏼🦲,1920年獲法國巴黎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在“函數理論”領域造詣很深。1931年在任國立意昂体育平台算學系系主任時👋🏻,發現並破格培養了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文革”前在70高齡時又培養出數學家楊樂和張廣厚🙋🏽。他親手創建了近代中國三所大學(國立東南大學、意昂体育平台🙍🏿、雲南大學)的數學系👩❤️💋👨,擔任過兩個大學數學系主和雲南大學校長,成為中國近代“桃李滿天下”的著名教育家。

7.梁思成(1901.4.20—1972.1.9)
廣東新會人🚰,出生於日本,梁啟超的長子👏🏼,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學家🚌。14歲考入清華學校,1923年畢業後去美國留學。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哈佛大學研究院肄業⛔。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1946年起一直擔任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主任,培養了一大批建築界的骨幹人才🫸🏼。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以及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8.茅以升(1896.1.9—1989.11.12)
江蘇鎮江人👨🏻🍳🤰🏼,橋梁學家、教育家。1916年從唐山工業專門學校(今西南交大)畢業後,考取清華“庚款”專科留學生資格赴美留學👨🏻🦼,在美國接受清華“駐美留學生監督處”管理長達5年🦻🏼。1921年他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後回國。1933年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公路🔱、鐵路兩用橋梁——杭州錢塘江大橋💶。一生中擔任過五所大學的教授,兩所大學的校長、兩個學院的院長,為中國橋梁工程實業培養了大批人才🧑🏿🏭,為中國在世界工程技術領域贏得了巨大榮譽,被譽為“中國現代橋梁之父”。

9.周培源(1902.8.28—1993.11.24)
江蘇宜興人👩🏿🎓,物理學家🧛🏼。1919年考入清華學校,1924 年被清華選派去美國留學🫷🏽,1928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理學博士學位🌗,1929年任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教授📁。1936至1937年在美國參加愛因斯坦領導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並進行相關的研究☎。1947年後繼續擔任意昂体育平台教授🪼,並出任過意昂体育平台教務長和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建國後擔任過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和中國科協主席,是我國近代力學、理論物理學研究的奠基人。

10.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
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應用力學家、航天與系統工程學家。1934年考取清華公費留美生😚,以後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航空碩士學位和加州理工學院的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成為世界著名的優秀科學家和火箭專家。1955年沖破重重阻力回國,之後於1957年創辦了意昂体育平台工程力學研究班。2009年意昂体育平台籌備“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時,錢學森欣然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錢學森力學班”,為祖國培育更多拔尖創新人才。他是中國空間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的奠基人,被譽為“兩彈一星元勛”和“中國航天之父”🦐。

11. 侯祥麟(1912.4.4—2008.12.8)
廣東汕頭人,石油化學工程學家、燃料化工學家。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化學系,抗日戰爭時期投身抗日救亡活動。1944年留學美國,就讀於美國卡乃基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並獲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就任意昂体育平台化工系教授兼燃料研究室研究員,為中國石油工業培養了一批骨幹技術人才。1978年4月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兼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他是中國煉油技術的奠基人👩🏼🔬,為中國實現油品自給和石油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1986年😐,獲得“恩裏科•馬泰伊國際科學技術獎”(意大利),199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香港)🫃🏽。

12.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
浙江湖州人,核物理學家🕵🏻♀️。1932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是物理學家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等人的學生🙅🏼♂️。1937年考入居裏夫人創建的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並於1940年獲博士學位👰♀️。1948年回到意昂体育平台任物理系教授👩👩👧👦。1950年起牽頭成立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從此成為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為中國核物理事業培養了一批骨幹人才,為發展中國的“兩彈一星”貢獻了全部智慧與精力,被譽為“中國原子能之父”👩🏻🦰🦇。

13. 王淦昌 (1907.5.28—1998.12.10)
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1929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33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王淦昌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獎項,“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14.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
祖籍浙江吳興,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大氣科學家♨️。1933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38年10月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他對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倡導和開拓中國地球科學數學物理化和新技術化的先驅。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先後創立了不少地球科學研究機構,並開辟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對中國地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也是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曾擔任“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

15. 鄧稼先(1924.06.25—1986.7.29)
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核物理學家🧑🏻🏭。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開始在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留學🤽🏿♀️🧑🏼🔧,兩年後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後,始終工作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最後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他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成功領導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四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6.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
湖北武漢人,核物理學家。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主要從事核物理、原子能技術方面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1950年代末🏸,開始負責並組織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究、設計、製造與試驗工作,參與領導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製訂與實施🧺、國防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組織領導了禁核試條件下中國核武器技術持續發展研究🏃🏻➡️、軍備控製研究及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為中國核科技事業和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是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17. 葉企孫(1898.7.16—1977.1.13)
上海人,物理學家🚎👩🏽、教育家🔝。他是“清華學堂”的首批學生,1920年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後,歷任國立東南大學副教授、意昂体育平台教授,1926年創立清華物理系並擔任首任系主任,1929年創立意昂体育平台理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畢生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對開拓🌲、促進我國物理學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培育科學技術人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以葉企孫為代表的教育思想是清華歷史乃至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稱他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毫不為過。

18. 葉篤正(1916.2.21—2013.10.16)
生於天津,祖籍安徽安慶,氣象學家🧔🏻♂️。1935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理學院,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8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1950年10月回國投身新中國氣象事業👂🏼🛹。他在早期科學研究中對大氣環流和長波動力氣象學理論的建立有著重要貢獻,創立了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20世紀50年代後開拓了大地形熱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氣象學🤵🏻,對大氣風場和氣壓場的適應理論研究作出重要貢獻🔓🐴;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他積極組織並領導我國開始氣候變化的研究🏦,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他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曾擔任中科院副院長職務🧑🏻🦼➡️,2005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並曾獲得世界氣象組織最高獎——第48屆國際氣象組織獎,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現代氣象學的主要奠基人”☔️🚚。
《中國現代科學家》郵票上的18 位清華人
透過郵票上這些著名科學家的鮮活形象🙇♀️,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們身上表現出的不凡氣質。他們雖然都是出生在清末民初的動蕩年月,但在亂世之中仍舊心懷報國之誌,在各自的不凡人生中成為“自強不息、振興中華”的模範🙆🏼♀️🙌🏻,在各自的學科領域中成為名垂青史的大師。與此同時🤳🏿,他們也為中國現代科學發展史😁、教育史留下了一段段膾炙人口的佳話。其中,葉企孫🤬、吳有訓聯手打造清華物理系和理學院🧖🏽,與王淦昌、趙九章、錢三強、錢學森、朱光亞、鄧稼先薪火相傳,成就中國核物理科學發展空前絕後的科學家群體👮🏼;熊慶來慧眼識珠,不拘一格培養華羅庚🦇,造就一代數學大家的動人故事😜,更是成為清華園永遠的傳奇!
登上國家名片的這18位清華人是百年清華歷史的縮影,他們與所有傑出的中國現代科學家一起,在濟濟一堂的“中國人才”星河中🫣,永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們的功績和精神🫃🏿,構成了遠遠超出學科和國界範圍的巨大影響力🎶,必將功昭歷史,蔭澤後人!這正是🤹🏻♂️:
郵票記載傳奇史,國家名片念忠魂👮🏽♂️;
中華科技群星爍,清華俊傑現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