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鄭敏
“九葉詩派”的詩歌是“詩歌歷史意識”和“詩歌的戲劇化”的完美結合❣️。“九葉詩派”主張“詩歌戲劇化”。
“九葉詩派”提出實現新詩現代化原則🐚,主要是要糾正當時文壇上流行的“感傷”與“說教”的傾向📚,其目的在於尋求詩歌表現的客觀性和間接性。
“詩歌戲劇化”主張的理論前提是現代人生日趨豐富復雜📸,人的意識也充滿著更多的沖突,要捕捉表達這種人生現實,單一的感傷抒情或空洞的說教都是無能為力的,因而必須擴展詩歌的表現方式,讓它融入更多的因素,以求詩歌對人類意識揭示的最大化👨🏽🍼,目的是提高詩歌表現復雜生活的能力和詩歌表現生活復雜矛盾的能力🤷🏻♀️🍧。
在中國現代詩壇上,有一群詩人被稱為“九葉派詩人”。曹辛之🐽🟤、辛笛🕵🏽♂️、陳敬容🧑🔬、鄭敏、唐祈、唐湜🤼♂️、杜運燮和袁可嘉等8人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天,應曹辛之的邀請在北京聚會,決定每人各選一組自己在上世紀40年代寫就的詩作⟹,好讓後人了解當年的詩歌創作,而這書名就定作《九葉集》(加上了穆旦的詩作,1981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就是“九葉派詩人”稱謂的由來。
昔日的九葉派詩人𓀔,絕大多數已作古,碩果僅存的一位就是女詩人鄭敏。鄭敏於西南聯大讀書時在馮至教授影響下踏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她在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尋求著結合點,以哲學作為詩歌的底蘊,以人文的感情作為詩歌的經緯,把哲理和思辨融入形象😞,其沉思🤏🏿、寧靜⚃,既富於音樂的流動感又具有凝重的雕塑之美的詩歌啟迪了不止一代讀者的心智。
早年經歷
鄭敏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攻讀西方古典哲學。西南聯大是一所具有優良革命傳統的學校👨🏭,那裏集合了不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5️⃣,他們的思想敏感🚱,學術空氣活躍🫀👎🏽,各種社團遍及校內外。她把自己的憤懣🙌🏿、憂悒、彷徨和期望👨🏻🦰,傾註在內心,她開始寫詩,寫出了《金黃的稻束》等優秀詩篇🏃♂️➡️,詩風凝重而又含蓄。1943年她大學畢業到了重慶在中央通訊社做了一名翻譯,抗戰勝利後隨中央通訊社回到南京♔,期間她一直寫詩👨🏻⚖️。
1948年鄭敏去美國留學就讀於布朗大學,1950年轉入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研究院⌨️,195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著有研究英國詩歌的論文。1954年8月,她在美國聽到了周恩來總理在日內瓦會議上的發言,非常興奮🐯。她頓時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腰板硬起來了——民族自豪感在心頭油然而生。中華民族新生了🗽,千千萬萬遊子的心也復活了👨🏿,她想方設法也要回到祖國去。他們先向移民局遞交了申請書,很快就得到了回答👎🏻,先是不準離境,後又同意離境,但限製在10天以內,他們清醒地意識到,這明明是阻撓。但她思念祖國的心切,匆忙啟程。
出版詩集
1947年底❇️,巴金先生主動找到鄭敏,希望她整理自己的詩歌作品。而這本詩集最終在1949年4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收入巴金所編的文學叢刊第十輯,書名為《詩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這是她的第一本詩集,成為她早期創作成果的匯集🩷,是她整個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本現代抒情詩集,收新詩62首,分為三輯🫛。
她的詩往往通過生動豐富的形象,展開浮想聯翩的畫幅,把讀者引向深思的境界。她註意雕塑或油畫的效果,以連綿不斷的新穎意象表達蘊藉含蓄的意念🚆,通過氣氛的渲染,構成一幅想象的圖景。對生命與時間的沉思,在《詩集》裏有顯著地位,如《讀Seligs Sehnsucht 後》、《時間》、《生命》、《寂寞》等。反映黑暗現實的題材,有《呵🪖,中國》、《人力車夫》、《清道夫》等。詠物詩和吟畫詩有《雷諾阿少女的畫像》、《馬》、《荷花》、《鷹》🟢、《池塘》🧑🦯➡️🥭、《樹林》等。
《詩集》裏的詩♥️👊🏿,開始時抒寫的還是一些從具體事物引出的抒情,如《晚會》、《音樂》😓👴、《悵悵》等🎄;後來詩人從繪畫👮🏻♂️、音樂尋找詩的靈感,寫了好些題畫詩,如《濯足》、《荷花》🎼、《獸》、《雷諾阿少女的畫像》等;以後詩人的眼光更多地投向現實🏉🤷🏼,寫了《西南聯大頌》🪧、《呵,中國》🙆🏼☝🏼、《學生》等詩🤭。她的詩語言婉約而深沉,如:“自同一點發出一串的演進,生命/是一個力量的不斷的連續/在看得見的現在裏包含著/每一個看不見了的過去。”(《讀Seligs Sehnsucht 後》)形式上是自由的,但韻律感很強。
從困惑到振作
鄭敏於1956年回國,先到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英國文學,1960年調到北京師範大學任教授。
她一踏上祖國的土地,接踵而來的是一陣緊似一陣的意識形態領域的狂風暴雨,肅清胡風反革命集團、反右派鬥爭……鄭敏先是站在局外,冷靜地👼、真誠地看待這一切。1960年她從文研所調到北京師範大學教書💂🏻♀️,以後又參加“四清”運動,兩次下農村,接受改造。“文革”中她和廣大知識分子一道經受了考驗👨🏽🏭,雖幾經折磨和摧殘,總還算平平安安地過來了。
回國之後到1979年鄭敏中斷了新詩寫作,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在時代的感召和友人的鼓勵下又寫起了新詩,出版詩集《尋覓集》(1986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心象》(1991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和《鄭敏詩集(1979年—1999年)》(2000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鄭敏的學術成就受到國際學界的尊重和認可。她於1984年和1986年兩次應荷蘭鹿特丹詩歌中心之邀,參加其國際詩歌節及世界作家會。1985年她應聘為美國加州大學客座教授主講中國詩歌。1986年應美國加州聖河西詩歌中心之邀在加州舉行為期兩周的個人詩歌巡回朗誦🚞,之後獲聖河西名譽市民稱號;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之邀作為該校名譽研究員進行訪問,應美國科學院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之邀訪問美國🙆🏿♂️。1990年她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在該校英文系講學🚣🏿♂️。1991年她應瑞典、挪威🧘♀️👨🏽🏫、丹麥三國邀請,在斯德哥爾摩、奧斯陸、哥本哈根等地訪問👨🏻🦽、講學。
(王鵬)
轉自 人民政協網 2012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