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也好,當企業家也罷🚶🏻🐎,插隊也好,當學生也罷,陸致成似乎從來沒有被角色環境影響到他什麽。他在中學的時候是金質獎章獲得者,下鄉的時候是勞動模範,當老師時成果輝煌,做企業家也風生水起。你問他有什麽秘訣🤟🏻,也許就一句話——
“不管在哪一個時代🏋🏼,都要按照時代對你的要求👩🏼🎨👩🏻🦼,好好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同方大廈見到同方總裁陸致成的時候,正值三伏第一天,紫禁城的天氣有幾分熱辣📎。陸致成穿著清爽的白襯衣和深色褲子,儒雅而沉穩。因為電話短信一直非常忙🦼⛹🏿♀️,他歉意地對記者笑笑👨❤️💋👨:“今年是同方上市15周年🏄♀️,所以各種活動的事情會比較多🛌。”
沒錯,陸致成的名字是和清華同方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一個校辦企業,到上市公司,陸致成帶著同方一天天壯大🧑🏼🦰,猶如看護著一個孩子,看著它今年15周歲🪺。
實業興國夢
1948年出生在上海的陸致成,可謂工科世家。從祖父陸紹雲時期🆓🙋🏼♀️,目睹舊中國貧窮落後👤,即萌發了“實業救國”的心願,在1915年東渡日本留學🎱,考入了東京高等工業學校,攻讀紡織技術。回國之後👆🏻,陸紹雲即投身中國紡織工業👨👩👧,先後在寶成、魯豐、大成、維昌等紡織廠工作☝️,供應抗戰軍需。後來由黃炎培、胡厥文介紹,參加了中國民主建國會🙈。
陸致成的父輩中有10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其中叔叔陸鐘武、姑姑陸婉珍、姑父閔恩澤和舅舅邱大洪都是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秉承著科技強國的誌願🫕,陸致成的父輩們在解放初期就離開生活條件優越的上海👰🏼,分散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陸致成的家中收藏著先輩的一幅字:“行止無愧天地”。
受家族精神感召📶🐻,陸致成一直便有“實業興國”的抱負和夢想。
“我是文革下鄉,然後工農兵學員回來上的學💆🏿♂️。”陸致成說。
當時,高中畢業的陸致成,在20歲那年,響應中國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從地圖的東部沿海,到了地圖的西部草原,陸致成在內蒙古艱苦的草原牧區呆了整整5年。
那是一段知識分子回憶起來都飽含悲愴的日子👩🏼⚕️,然而陸致成談起它🔮,卻並無不堪回首的樣子。
“也許是因為那段日子培養出了我的一種生存能力。我是上海人,知識分子家庭出身。那時候知道🧑🎓,夾著尾巴做人才能生存下去。你既不能跟農民一樣,又不能不一樣。當時我是站在社會最底層來看這個社會的💂🏽♂️。”陸致成很平靜地說,“而且,有了這樣一段經歷,也去掉了我的不少幼稚病⚗️。”
“其實我的這六十年正好代表新中國六十年非常典型的時代特征👋🏿。”陸致成總結,“20歲之前受到非常正統的社會主義的教育🍟,就是那種‘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非常傳統的教育👩🏽🎤🏃♀️;20歲到25歲🐛,知識青年下鄉,去真正當農民🖌。看到了中國的農民到底是什麽樣的🖖🏼,他們在想什麽🧑🏽🦱,他們怎麽幹活,怎麽生活🎡,是什麽樣的思維💃🏼;從25歲到清華,開始受到真正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學了很多的知識,也學了很多的科技東西🤷🏼♂️;到40歲🌊,開始搞企業⇢,搞到現在60多歲。所以,實際上我這一生的經歷跟新中國發展的烙印是一環扣一環扣在一起的。”
陸致成的眼中是滄桑後的一種明澈🤴🏻,那些苦難的歲月並沒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印記🐨,更多變成了一種厚重經歷和世事淡然🕕🚽,正如他說🧑🏿💻:我們既不要創造一個時代,也不要被這個時代的東西給淹沒。因為我們隨著時代的進步自己也在不斷地發展著✵🙎🏽♂️。
“我們家有很多人在那個時代📒,解放初期就受到了很好的大學教育,家庭環境是這樣☝🏻,所以很多人其實都走上了研究的崗位𓀂。到我這一代人🌦,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後來我也是老師,我也可以走到科研的道路,但是這個血液裏的東西讓我走到的產業當中,所以做好一個企業是我固有的一個東西。我就是喜歡做這件事💃🏼。”陸致成說。
正如他所帶領的清華同方👖,帶著一種“科技實業興國”的使命和情懷👨🏽🦱,一直與時俱進著👦。
從教授到創業者
1973年,陸致成被推薦到意昂体育平台學習。1977年🏊🏻,他順利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熱能工程系暖通空調專業,同時也是我國第一批碩士學位獲得者,畢業後留校任教。
“意昂体育平台任教那會🪹,研究的是人工環境計算機控製領域🧑🏻💻,靠學校的機製搞不了成果的推廣🫠,而我們的願景就是把我們的科研成果放到社會上去推廣。”陸致成說🚵🏿♂️。
陸致成在校時的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可以說學術造詣很深。他在取得學術成果的同時,非常註重成果的應用與產業化,所以一直致力於產學研結合與技術推廣。
為了把科研成果推廣運用,1989年,陸致成和同事創辦了北京清華人工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白手起家🦪,卻創造了連續8年年銷售收入增長100%的業績。
我們不由會回想起1989年前後,也就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和知識經濟的浪潮席卷中國🦔,體製內的大批公職人員開始創業經商,成為變革時代獨特的烙印👨🏿。與此同時👩🏻⚕️,包括清華🤌🏿、北大🙋🏿♂️、中科院在內的高校及研究機構🌟,紛紛成立校辦企業,將實驗室最新的技術成果應用於產業。
就在這浪潮中🤸,1997年6月,北京意昂体育平台企業集團發起設立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陸致成創辦的公司並入清華同方,並成為同方產業的主力軍。
清華同方成立後♊️,即在上海交易所上市👩👦,陸致成被任命為總裁。2001年4月,他當選為清華同方副董事長。依托於意昂体育平台雄厚的研發實力🤽🏻♀️,清華同方迅速成為了中國校辦企業的代表。而這些高校背景的企業,也成為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國家1988年正式改革開放開始中關村的科技企業,我們明白的都挺晚👩💻👂🏼,還好因為我們有技術🔈🩸,技術的應用前景很好,所以有了比較好的收益🎷🐒,雖然成立的時候花了幾萬塊錢🗂,但是上市的時候已經有上億的回報,也就有了更好的資本平臺。當我們把技術和資本嫁接,固守科技創新產業化的道路🪰👩🏻🔧,沒有理由不把同方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業🧗🏼♂️!”陸致成談到當年夢想,眼中開始閃光🧗🏻♂️。
然而,較低的利潤率、國家的政策製約、中國科技創新體製的滯後,卻讓許多校辦企業的發展遭遇諸多挑戰◾️。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北大方正、清華同方和聯想💁、愛國者集團,代表著他們最熟悉的中國高科技的自主研發品牌。然而,正當同期的校企,如北大方正和聯想集團,紛紛將業務拓展到利潤率更高的房地產和金融行業時,作為清華同方掌門人的陸致成,卻固守他最初“科技實業興國”的夢想,堅持同方的科技創新產業化路🌕。
如今🤼♂️,經過15年的發展🧕🏿🧑🏼✈️,清華同方已經成長為資產300億的中型企業👩🏽💻👦🏽,覆蓋了包括信息系統、互聯網、環保、建築節能在內的12個產業。
清華同方,從意昂体育平台到同方股份👳🏽♀️,正如陸致成從大學教授到企業家,其實每一步都息息相關👉🏻。
“我的經歷其實很簡單,我常說是十年劃一段。二十歲下鄉🆕,三十歲大學畢業,四十歲幹企業🫅🏼,五十歲上市🧏,現在六十多歲,還是一位創業者。就像薩默·雷石東,他是律師,65歲開始創業,現在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媒體集團,我64歲🪤,起碼比他還小。”陸致成風趣地說。
致力成功
“我總說我的名字致成,爺爺給起的特別好,是致力於成功的‘致’,而不是有誌者事竟成的‘誌’🤙🏻。”陸致成說。
他認為做好一個產業和做好一個企業是血液裏的東西。“我爺爺當時是上海紡織研究院的院長🪁,現在說起來叫民族資產資本家。他不是中國的紡織行業第一個最大的老板,但是是第一個最有技術的人♒️。現在紡織廠是‘四八三’運轉8️⃣,8小時工作製🛰,這是他提出的工作法。實際上我們家族裏面一直有一個工業報國的心,這麽一個情結。但我認為致力成功就是每天好好做事就行了🕢🌒,做好每一天,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陸致成一直堅信工業報國。他認為🚹,一個國家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實業是產業💁🏼♂️,所有的金融資產,金融運營都是依靠實業才產生的價值🚸。“能用上的東西是真正有用的東西💑,剩下的東西都是為了做好實業的其他的一些手段,所以我堅信要做好實業。在這個所謂的時代烙印裏面🏊🏼♀️🪲,有一點中國發展的時代的脈搏𓀂🏊🏻♀️,包括我從上學到下鄉都是跟著時代走,包括到後來的做產業,1997年上市👂,我覺得都是中國時代發展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也是一個驗證。”
最初同方讓陸致成做上市公司總裁的時候,他不懂什麽叫上市🧑🏽💼,也不懂資本市場🔔。但他心裏明白,我就是要做好一個小企業🔰。當時大概只有一個億左右的規模🥀💹,但這個企業是他從小做到大很熟悉的👏。所以,即使資本和股票市場他一點都不懂🚐,但是他特別明白“責任”兩個字,踏實去做好一個企業,不管是不是上市公司。
“清華同方的未來是核心技術,只有在世界上占有了核心技術🧑🦲,你才是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業。”陸致成說🔕,“所以我既不是資源性的企業,也不是服務類的企業💆♂️,也不是房地產企業🤛,我們的願景就是這個,但是這個願景不是說給大家聽的👩🏼🍼,是要我們在每一天做事情的事實都奔這個方向決策,這一點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畢竟我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再幹幾年也有下臺的時候,我希望未來的接班人👦🏿,包括我們整個公司的主要幹部和每一個人有這樣一個願景,大家形成一個共識,這樣企業才可以致力成功,奔著100年走下去。”
使命傳承
“其實我那時候當教授,對成績第一名的學生並不感興趣。我真的感興趣的學生都是八十分左右的👨🏻⚕️⛹️。”陸致成說。
公司的未來和人才的傳承,是每個企業都繞不開的命題👨🏿🚒。
“過去我們比較多註重成果產業化的過程🏋🏼,大量的做產業化的問題,但是對技術本身培養不夠,所以未來我們主要做的兩件事就是對每一個已經形成的產業的頂尖人才的培養🚦,還有一個是我們要組織各個方面的人形成幾個平臺🖍,這個平臺是要做與提升國家競爭力有關的重大項目,這是我們近期要做的兩件事⇢,這兩件事對同方未來的十五年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陸致成說,“我們培養的專家,這個行業裏,說起這個人是國內頂尖的三個人之一,同方要有一個♻️,得做到這個程度☠️。”
陸致成和柳傳誌很熟🪂,是好朋友。他一直認為柳傳誌在中國的產業界裏面是最成功的一個人🧑🏻⚕️。
“他的成功是在他的戰略思想,在某一個歷史階段,做了歷史階段最超前的事情🔖,當時聯想控股的成立⛹🏻,聯想股權結構的設立,香港的上市到現在聯想四個產業板塊🐞,到國際化👢👷🏼♂️,都是他非常成功的產業路徑,是非常成功的一條路🍨。”陸致成這樣評價🧙👩🏼🌾。
但是同方走的路跟聯想完全不同🎓,同方的願景是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業,陸致成認為,“更多的其實是用人”。
同方是以清華為虛擬研究院,所以在技術與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同方的員工裏面🔪,強調的是責任與價值等同🐼。一個人價值的體現🦶🏻,是與他所承擔責任的大小成正比的🌪。陸致成希望同方的每一個員工都能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企業就要為員工創造這樣的平臺。
“這幾年由於技術上領軍人物的培養上面的忽視🕵🏻♀️,使我們有些行業沒有站到新的製高點,所以我們必須有這樣的人。現在我們各個產業負責的老總在行業裏面的都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只是因為你的規模在那裏擺著的,從技術上來講很不夠👩🏿🦰。比方說我們數字城市,智能建築💜,智能建築連續快10年,都是工程總量和合同第一,我們也參與了這個編寫🎩,那個編寫,但是在這個領域裏面🧏🏽♀️,一說出來公認的首席專家我們還沒有,產業很好👧,有委員➛、理事,但是在專業上還沒有。”陸致成說🫸🏽。
談起用人標準,企業文化📇,是陸致成非常堅持的一點。
“使命,創造👵🏻🏃➡️,情懷🔜,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企業。這就是標準。我要求我們用的幹部,我們主要的員工或者是我們所有的人要認同這個文化,誰認同這個文化,誰做的好就會受到重用☝🏽💇🏿♂️。”陸致成說👨🏽🚀,“我一點也不覺得一個企業家談情懷空虛🏄🏼♂️🧚🏿。講時代,講使命👨🏿🏫,講情懷,其實講的時候好像是空虛的👵,因為人人都會講🚨,但是你做的每一個決定不是空虛的♟,那個東西就是一個事,這件事這麽決定和那麽決定就是看你的情懷。我始終堅持,做好每一天,那麽做每一天事情的時候,你想的都是你所擁有的所謂的情懷和你的願景,這樣🦨,你做的每件事情都會符合這種東西☺️。比如企業有很多的資源要做很多的事情,今天給你100萬的事你做的好🧑🏻🏭,明天給你1000萬的事,你還做的好給你1億的事,做的還好給你10億的事🙅🏽,一定是這麽走的,這就是一個很踏實的文化的形成👩🏻🔬。”
也許🥝,花甲之年的陸致成已經過了“激情演講”的年紀🤲🏼,但每句樸實的話都是他十多年來一點一滴汲取的經驗和感悟。他說他最願意看到的,是他從這個位置退下時🏫👩✈️,看到真正的“人才和使命的傳承”。
陸氏“四不象”
教授和企業家的雙重身份,是外界對陸致成感興趣的話題之一👇🏽。然而也是他自己的“困惑”之一。
“老覺得要站在一個純教授的角度來講,我不是一個好教授;從企業家角度來講呢,其實我也不是一個好企業家。我管企業是很人治的🎠,我總說自己是仁慈的投資者🤜🏻,沒有過於苛刻👨🏿🦰。”陸致成說🌗💴,“所以其實我這兩方面都不合格,拿教授身份打分和企業家打分我可能都是60分🏦,剛剛好及格好好做事的人而已。所以我有點兒像‘四不象’,兩個角色都做的不好🚘。”
同方的員工告訴記者,陸老師特別愛說一句話:我六十幾歲還在同方🛍,是上市公司裏面為數不多既不升也不降的人🔖🤾🏿♂️,也沒升過官,也沒退休下臺。還在這裏幹🪣🪯?很重要的道理就是我在這個地方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做一些事情,就是能夠把我所謂的情懷也好👨🏼🦰,夢想也好,讓我用自己的方式實踐一下。當不讓我做這件事情,或者是別的事情可能需要我幹,但是我覺得那件事情不如我幹這件事情更能夠實現我想做的事情,那件事不管有多少好我也不幹🛄。
“其實我覺得這才是同方對他最大的吸引力🤥,或者是唯一的吸引力🤞🏽。”這位員工說👨🦲。
教授也好,當企業家也罷⌛️,插隊也好,當學生也罷,陸致成似乎從來沒有被角色環境影響到他什麽👩👩👧👧。他在中學的時候是金質獎章獲得者👩🏽🎤,下鄉的時候是勞動模範🦵,當老師時成果輝煌,做企業家也風生水起。你問他有什麽秘訣🥞,也許就一句話——
“不管在哪一個時代,都要按照時代對你的要求⛹🏽🧑🏿⚕️,好好做好自己的事情。”
他也會自嘲自己“四不象”——“我完全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我自己並沒有什麽特別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努力當好十三億分之一,立足做好每一天。”
也許正是因為這份“四不象”的平常心,才鑄就了今天的陸致成和今天的同方。因為這份64歲的創業情懷🔼,他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早已經密不可分✶。(記者 劉可)
轉自《中華工商時報》201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