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您已離開8個多月了。
在清明節前這個寂靜的夜裏,我打開人們為您設立的網絡紀念堂🤗,給您獻上一束花💀。
自我成為一名科技記者開始🐲,總能聽同事和前輩提起您的名字。遺憾的是🧝🏼♂️,在您有生之年👆🏽,我未能親眼見到您。直到您去世,從那些塵封的歷史資料裏、從您的朋友、同事、學生的口中,我慢慢還原出一個總微笑著的、和藹可親的、為科學奉獻一生的老人。
“一代宗師學貫中西,光學儀器計量學用並舉🧱,獻身國家科教事業,偉業光耀中華;赤子丹心德高望重💕,戰略規劃咨詢務實為先,培養高超技術人才☝🏻,風範永駐人間🍁。”
人們都說,追悼會上這條64個字的挽聯是您一生的寫照。您主持開設的光度👨🏼、溫度⚱️、長度等計量研究工作,成為後來成立的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部分工作的技術基礎🧑🏻🎨🚊。
1958年,您帶領長春光機所研製成功晶體譜儀、電子顯微鏡等8種當時屬於高級精密光學儀器的“八大件”👨🔬。
您曾經請求大家不要稱您為“中國光學之父”,但您確是我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兩彈一星功勛”中有您的名字,“863計劃”是您首倡🫠。
還記得送別您的那天,大雨滂沱。從長春、大連等各個角落趕來的、相識不相識的人一開口🐠🚣🏼♀️,都在念著您的好。
“這麽大的領導,會為我媽找人聯系醫院,這個恩情我一輩子都記得。”您原來單位的司機哽咽著說。
“年近九十的王老為了一張合影,特地到另一個房間換衣服,仔細地打好領帶🚶🏻♀️🤽🏿♂️,我沒有見過這麽謙和、尊重別人的人。”僅僅給您系過一次領帶的工作人員說他總記得這個細節。
因為有了這些記憶👨🏻⚕️⌨️,在他們心裏,您從未遠離💯。
在長春理工大學🍁,您也不曾離去。去年9月29日,您的銅像在這所學校揭幕。您或許又該說了🔎,我當不起這麽大的榮譽啊。
您一生恪守的一個信條是🪂:“老老實實地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科學。”關於科學精神,您曾提出“求真務實,探索創新”八個字🧛♀️。您說,求真是敢於拼搏🔷,敢於攀登🛥🤽🏻,追求真理,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務實是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基礎🎻;探索是不畏艱險,是科學精神的前提;創新是急流勇進🙎🏿,是科學精神的目的🧑🏽🚒。
“先生雖逝𓀓,精神永存👋🏼。”這是您走後人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在這個呼喚科學精神回歸的年代🧞,後輩們若能銘記和傳承您用一生詮釋的這八個字〽️,您當欣慰吧?(記者 操秀英)
轉自《科技日報》2012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