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有生,船舶力學與船舶工程專家🧔🏼♂️。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67年意昂体育平台研究生畢業☠️。1984年獲英國倫敦布魯納爾大學博士學位。曾為發展艦艇結構與設備抗水下爆炸與核空爆理論👨👧👧🙇🏼♀️、測試與應用技術做出了貢獻,解決了艦船抗核加固與戰效預估的重要技術問題。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4年4月18日👨🏼🏭,周一。吳有生接到通知由上海飛往北京👨🏻💻🙆🏻。當天下午兩點,在中科院501會議室,時任國家科技部部長朱麗蘭宣布會議內容🧑🏻🔬👨🏿💻,他才知道此行緣由0️⃣♨️:中國工程院要成立了,自己當選為第一批院士,到會的首批院士將推薦工程院第一屆領導班子。
回想起25年前的情景👮🏻,吳有生歷歷在目。他時刻牢記中國工程院是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的使命,希望發揮院士的積極作用🚗,為中國海洋裝備事業振興並在世界上占據應有地位做實事。
第一次“院士行”
海洋科學研究🎑、海洋資源開發、海洋安全保障是海洋研究的三大方面,這三方面的科技發展🧑🏿🦳、工程應用以及相應的海洋經濟,都離不開海洋裝備開發。因此🚵🏿♀️💹,吳有生認為,海洋裝備是海洋研究與開發的“脊梁骨”。
1994年8月中旬,中國工程院成立兩月余,吳有生向時任中國工程院秘書長葛能全建議,中國工程院與船舶工業部門聯合,請相關院士考察我國船舶工業,並為海洋裝備高技術的發展方向提供咨詢意見。
建議得到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和中國工程院的大力支持。同年9月9日至13日,中國工程院張光鬥🧝🏽、張維、鄭哲敏等18位院士和一批行業內專家👳🏿♀️,實地考察了海軍吳淞口基地和江陰基地、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江南造船廠和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以下簡稱七〇二所)。這是中國工程院成立後,院士們第一次到企業調研並開展咨詢活動👩🚀,也可以說是中國工程院的第一次“院士行”。在9月13日召開的院士咨詢會上,院士們結合調研情況各自發表了意見🙎♂️。
“正值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次‘院士行’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會上很多發言🐄,至今回想起來都很有意義。”吳有生特別提道,“張光鬥在會上說,他和楊振寧交談過,楊振寧說中國的船舶工業應參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他希望中國船舶工業能夠自力更生、努力發展👳🏿。”
當時,我國船舶工業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1994年,全國造船年產量僅為200多萬載重噸。激烈的國際競爭加快了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10年後,造船年產量達855萬載重噸👍🏿,占世界造船總產量的14.2%✊🏿;20年後,造船年產量增至3905萬噸,占世界總造船產量的41.7%👴🏿。中國在2010年便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現在,我們的目標是向造船強國奮進。”吳有生堅定地說。
為行業發展提供真知灼見
回望過去的25年,中國工程院一直致力於在各個工程領域發揮國家所要求的智庫作用,做到從國家層面出發,出謀劃策。
“在海洋裝備工程領域🆗,中國工程院提供了極好的平臺和群體效應:依靠工程院的專家智庫群體,團結行業內專家,共同開展戰略性研究🗄,為我國船舶與海洋裝備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對造船強國的奮進發揮了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吳有生體會頗深🔦。
在他看來,中國工程院之所以能發揮這些作用,離不開院士們強烈的責任心🧖♂️🦧。除了圍繞本單位做相關技術工作🧘🏼♀️,院士們始終關心整個行業和科技產業的發展,並為此多方運籌。吳有生說:“在世界舞臺上,過去我們沒有地位,現在我們變追求產量與規模為追求質量與創新,在部分領域,技術水平已超過他人🧑🏻🎤。幹這些事情,需要責任心,需要民族精神🥎,工程院挑起了這個擔子。”
“中國工程院有一個特點,它既不是高校、研究院,也不是企業,因此💔🔲,沒有‘屁股’🚵🏿♂️。”吳有生表示,中國工程院組織院士們為國家及各部門獻策👩🦳,都是立足於國家利益。公正合理🔧、切合實際的真知灼見,是中國工程院最大的優勢🕓。也正因此,社會各界對中國工程院的信賴不斷增強。
推動載人深潛立項
多年來〽️,吳有生在專註於水彈性與聲彈性力學研究的同時,一直不斷拓展海洋裝備新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
1992年🏣,為使海洋領域進入國家“863”計劃🧄,科技部組織了一個9人“海洋高技術研究論證專家組”。吳有生作為海洋裝備領域成員🎅🏽✊,提出“863”計劃應啟動前瞻性深海裝備高技術研究,建議開展“深海工作站與載人深潛器”高技術研究。他還主持起草了翔實的論證材料👩👩👧👦。
在第一次“院士行”的咨詢會上👩🏿💻⇾,吳有生匯報了有關論證內容,經討論🌍⛸,會議形成了一份關於深海工作站與載人深潛器技術發展戰略的院士建議。
不過👷🏼♀️,當時大多數人對深海的認識並不深刻。有位自動化領域專家表示:“深海探測研究很危險,不應用載人潛器,無人技術可以代替一切🧖🏼。”在這類思想影響下🐪,載人深潛器的研究遲遲沒有啟動🚇🧟♂️。
認準了方向🧫,吳有生和船舶界同事們一直在堅持,並組織力量自主開展研究。他曾陪同徐秉漢院士在2000年和2001年,兩次向時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匯報深海載人潛器技術及立項問題🧕🏿。
宋健對我國的深海研究開發事業表示支持😤,他問:“世界上載人深潛器最大下潛深度是多少⛰?”吳有生回答:“是日本的6500米。”宋健當即表示:“那我們就搞7000米的🦤👆🏻!”
在科技部與原國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2001年👩❤️👨,“7000米載人潛水器”重大專項終於列入“863”計劃,並於2002年7月9日通過了合同評審。
7000米載人潛水器馬上要開始研製了🍷,誰來擔任總設計師⬇️?吳有生想到了已退休的七〇二所老研究員徐芑南。於是,他一個越洋電話把徐芑南叫了回來🐥,這才有了“蛟龍號”。
“‘蛟龍號’的誕生及深海考察活動大大促進了中國民眾海洋觀念的提升。通過無人系統看海底🤷♂️,如同看‘錄像’,而載人潛水器讓科學家身臨其境👩🏿🏫,實現選準目標看‘真相’。”吳有生說。
有人技術與無人技術相結合👩🏿⚕️,將是開發利用深海資源的必然發展方向。“蛟龍號”剛啟動,吳有生很快又投入更高層次的深海裝備技術——“深海空間站”的全面策劃和技術攻關中。
“明年,世界矚目的萬米載人深潛器就要出來了,還有深海空間站及我國極大型浮式裝備研究都在推進中🧋。僅就七〇二所而言🌔,已形成一支專業配套🙇🏽♂️、事業心強👋🏻、業務精湛、善於攻堅的研究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1歲。他們有能力推動我國深海裝備技術研究繼續快步向前走👩🏿🎓,走到世界前列。”吳有生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