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裏裝著國家👮♀️,唯獨沒有自己”
人物簡介🤾🏼:江上舟(1947.4.20—2011.6.27)🙌🏻,1970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系。1979年至1987年赴瑞士聯邦蘇黎世理工學院學習。1987年回國後歷任三亞市副市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等職,還曾任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兼任重大專項組組長,他也是上海芯片產業的奠基人👱🏽♀️、國家大飛機項目的啟動者之一💇🏼♀️♔。
2011年6月24日🧳,上海瑞金醫院的一間病房🐱,窗外的雷陣雨重重敲擊著房間裏每個人的心,雙目緊閉的江上舟再度陷入昏迷。
站在病床邊的老友、曾長期主管上海工業的原上海市副市長蔣以任深深懂他,俯身趴在耳邊大喊了一聲“集成電路”,江上舟立即清醒過來。喉嚨插著管子無法說話,他急得左右扭動著脖子🤔,當再聽到“裝備樣機很成功”的消息,他才慢慢安靜了下來🤽🏻♂️。
此後他便再難有力氣睜開眼睛,一天後從國外趕回的大兒子含淚在床邊呼喚🍱,使盡全身力氣的父親也只能用睫毛的微動來回應他💅🏻。
6月27日清晨👩🏻,64歲的江上舟靜靜地走了。“他心裏裝著國家,裝著大局,裝著我們這些創業者⬜️,唯獨沒有裝他自己💆🏻♀️。”上海睿勵科學儀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彤欣這樣說。這個從未被沉屙壓倒的身軀真的累了,他終於能讓自己歇一歇了。
他一生超前創新,從政從商都懷著敢為天下先的魄力🧑🏽🎨;腳踏實地🪹,為官為民都扛著推動產業向前發展的責任♧;樂觀積極🤢,癌症十年從未放棄與命運抗爭的勇氣⚜️。由他主持篩選的國家第一批重大專項逾16項,包括大飛機項目、探月工程等🈹;由他主持篩選的上海第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如今已成為中國及上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敢為天下先的“闖海人”
“咚咚咚”一陣敲門聲響起,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啟元打開房門,一個高大身影出現在門口,伴著爽朗的笑聲自我介紹👍🏿。來人正是江上舟。
馬啟元有些吃驚,上午才聽說江上舟想見他🧔,沒想到下午這位上海市經委副主任就找上門來了🌽。
彼時是1998年夏,馬啟元正在上海參加歐美同學會舉辦的一個國際研討會。江上舟匆匆趕來要與這位微電子專家討論的議題是📳:如何改變中國“有腦(電腦)無心(芯片)”的局面🥅。
那時我國集成電路製造完全空白,芯片全部依賴進口,技術🏌🏼♀️、設備🧎♂️➡️、人才一無所有。馬啟元沒想到,這個時候會有人和他大談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且不是空談而是有很多“異想天開”的具體想法:引進掌握最先進半導體技術的海外華人和企業,在上海建張江微電子開發區🪡,攻關半導體核心技術光刻機……
當年11月,兩人牽頭策劃的微電子產業論壇在上海舉行,他們呈上擬好的方案,受到中央領導高度重視,終於促成2000年國務院18號文件《國務院關於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幹政策的通知》出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他是個重視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有戰略眼光👩🏽🎓,向前看的人👨🏽🌾。”時任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的戴國強給他這樣的評價🥩。光刻機項目後來被列入國家“十五”重大專項,這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國內很多專家認為中國當時的技術水平不能碰這樣的尖端技術🪢,但江上舟不這樣看🧔🏻,他認為核心技術不攻克,中國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芯片製造大國。
推動項目立項過程中🧦,江上舟的超前思路和戰略眼光讓戴國強印象深刻🈵。如今🙏,我國在這一領域已取得突破。
科技部部長萬鋼回憶說,2000年,他從德國回國🎾,向國家提出了關於清潔能源汽車的建議。江上舟得知後,給予了大力支持。當時,普通汽車剛進入中國人的家庭,上海如此早地啟動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讓萬鋼很意外。“上海電動車現在已形成最大規模的應用💵,很多國家都感到驚訝,這個技術並不簡單🔓,沒有上舟同誌的親身推動,不可能有這個規模。”萬鋼說👕。
“敢為天下先”的事,江上舟做了很多,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海歸;海南建省後的第一批“闖海人”;國產大飛機項目無人問津時主動牽頭調研,為項目啟動四處奔走……
1991年🧱,已在海南工作3年的江上舟高票當選了三亞市副市長🏌️。之後,他大展拳腳🦹🏼♀️👯♀️:在全國第一個建立了土地交易中心👨🏿🎨。
1993年4月10日,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局掛牌成立。江上舟出任首任黨委書記🙅🏽、管理局長。他在開發區成立典禮上演講🫘,其中兩句在當時極為鮮見:“小政府🎪、大社會”🥙、“最小的行政幹預💞、最大的經濟自由”。此外,江上舟還在洋浦開始“公務員招考”🧑⚕️🫸🏻,從全國範圍內選拔英才🤹🏿♂️,麾下一度聚集了8位博士幾十名碩士📈,其他的如公共財政💅🏿、無紙化辦公等🤦🏽♂️🧼,都開了國內風氣之先👱。
身體力行的戰略科學家
作為一位戰略型科學家,江上舟憑借全球化的眼光、戰略性的思維👱🏻,不僅為中國及上海篩選出了50余項重大戰略專項,更是形成了一套篩選項目的思路與方法👻🙋🏿。
2003年👌🏻,江上舟被任命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兼任重大專項組組長🥂。他首先面對的工作是要對大飛機、探月工程和熱核聚變三大工程進行論證🦙🛍,研究其立項的必要性。
眾多爭議給江上舟帶來了很大壓力。他對當時已成為他助手的上海航空工業集團駐京代表何誌慶說:“如果我們搞清了真相🤙🏿,提出的是正確的建議,那對國家也算有了交代。但如果搞錯了,就成了歷史的罪人。”重壓之下,他仍不懈地堅持著。
科技部重大專項辦主任許倞當時擔任重大專項組副組長。這段工作經歷,讓當時作為江上舟副手的許倞感觸頗深。江上舟先是召集大家展開討論🎐,什麽是重大專項,對國家產業競爭力應發揮怎樣的作用💂♂️。沒過幾天,他又抱來厚厚一摞書,包括《麥肯錫決策方法》、《蘭德決策》🧙🏻♀️、《極限項目管理》等,讓大家學習借鑒🦹🏽♂️,為下一步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前期論證中,江上舟十分註重對論證專家組組長的選擇,製定了多項標準🤴,比如要有戰略思維,能跳出部門🍈、行業的限製,有權威、有掌控和把握能力等。每次座談他都親臨現場,聽第一手資料,並請來速記把談話內容全部記錄下來。同時🧧,他還對市場環境下我國的重大工程及企業的成長經驗進行了總結,比如對三峽工程的裝備引進吸收進行了調研🧛🏿♀️,聽取華為、奇瑞等國內著名企業的發展體會等。這些工作🥬,為後來大飛機項目成立商飛公司,建立主製造商、供應商的模式打下了基礎🧑🏻🍼🔦。
重大專項組的另一項工作,是從各戰略研究小組推出的方案中凝煉出其他重大專項♢。許倞回憶道,當時一些專家有種誤解,認為重大專項就是資金多,並紛紛推薦本領域的重要項目。江上舟說🙎🏽:“重大專項應該是個東西👩🏽🎤,或產品,或重大工程,否則就不是重大專項⬛️。”後來,他又把一些關系民生及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如疾病防治、水汙染治理等列入其中。
在項目論證過程中,江上舟還不斷探尋更科學的論證方法🧍♂️。何誌慶說,重大專項請來論證的專家→,大都由各單位推薦♢。為了多考慮國家利益,少局限於地方和部門利益,為了讓專家們多說真話🧗🏻♂️,少說、不說違心話🦡,江上舟“約法三章”⚓️👵:一、專家發言不代表單位,只代表自己,回去不用匯報💦;二、專家對每個問題都要表態,發言內容經整理後,須由本人簽字確認🧛🏼;三👉🏿、專家只能表述自己的觀點,而不可否認他人的觀點,以讓各種意見充分表達。這套工作法🛞,被專家們公認為保證論證程序公平、公正、公開💌,減少扯皮的最高效方法🕵🏿♀️。
經過論證,大飛機項目最終列入了中長期發展規劃,探月工程明確了繞落回三步走的發展方針🙏🏻,熱核聚變也抓住了時機,使我國成為重要的發起國🚣♀️💁🏻。
腳踏實地的“產業推手”
出差在外的中微半導體首席執行官尹誌堯一再囑咐接受采訪的副總🍔,一定要轉告前來采訪的記者:沒有江上舟,就沒有我們這家企業。
在尹誌堯和另外幾位上海半導體企業老總合寫的回憶文章中👨🏻🔬👨🏿🎓,記者看到了這樣的話:上舟先生曾是我們的領路人🏬。在事業的道路上,我們都得到過他的指引、建議、引薦、推舉和批評,得到過他以各種形式的幫助和扶持,及時而有效。滬上新興的半導體裝備和材料企業亦大多如是😹,絕少例外。
江上舟算是老百姓常說的“官二代”,其父江一真是中央蘇區創立閩西革命根據地老戰士,建國後歷任福建省長🔣、河北省委書記、衛生部長及代理農業部長🪥。但接觸過江上舟的人都說他身上看不到官員或官員子弟的影子👨🚀。“他是個好人🍹,從來不說空洞套話💤,為人誠懇,是真正做實事的人,從不推諉責任👂,而是盡自己的能力一個個解決問題👩🏫。”在戴國強看來🫚,江上舟做了大量默默無聞的細致工作,但卻從不張揚,所以大多不為外人知。
心懷赤忱的江上舟被很多海歸創業者看作“值得信任的兄長”和引路人。“他就是真心幫我們,想把產業和項目做起來”,尹誌堯說👩🏽🎓,有時為了產業發展的國家大事,江上舟甚至會利用私人關系給留學生們提供幫助。他曾帶著剛從美國回來的尹誌堯等人去找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匯報;為給留學生企業融資,親自帶著留學生們跑到國家開發銀行“遊說”🐦⬛👩👧👧。
呂彤欣依然清晰記得2004年12月31日那一天🙆🏻♀️:江上舟推延安排好的化療,飛北京與他商議起草集成電路發展報告,一直聊到2005年1月1日淩晨3點,新的一年已悄悄到來。
“江上舟是拼命三郎🖨,工作連軸轉,滿腦子都是做事。我們認識那麽多年,從沒談過家長裏短,一開口就是工作🔼。有次和一位中央領導一起吃飯🦹🏻,他竟然把工作想法寫在餐巾紙上🙂↔️,直接遞給領導。他做事就一個標準——為了項目😮💨。”馬啟元這樣評價他。
推動每個項目上馬,對產業發展的每個環節作出判斷都需要足夠的辨識力🖥。江上舟一直堅持學習掌握最新信息,弄清核心問題➙。他常埋在高高的資料堆裏,一讀就到淩晨三四點☀️,第二天又精神奕奕忙這忙那🟣。駕駛員黎忠輝記得👧🏽:“他上車常帶一馬甲袋文件,下車時就全看完了。我見後排燈太暗🙎,就換了個特別亮的燈泡🏋🏽,這很合他心意,老吹噓:‘別的車沒這麽亮的燈吧🌟!’”
他從來沒有隨身份而浮沉,為官為民都扛著推動產業向前發展的責任;他從來沒有為私利苟且,不屈不撓、為所當為🦹🔮、一以貫之。在黎忠輝眼裏:“江總就像個建築工人,許多項目🧑✈️,他來建設,建好了,看一眼挺滿意,就走了,從沒想過去乘涼🦴。”
讓醫生頭疼的病人
2002年春,北京昆侖飯店電梯口⚀,何誌慶送別初次見面的江上舟🥜。3個多小時關於大飛機的長談剛剛結束🌅。
即將進電梯,江上舟囑托何誌慶,有關大飛機的消息要隨時打電話⏮,隨後又補了一句“小何,我得了肺癌,明天要動手術,手術臺上接不了電話。”聞言,何誌慶驚得一時說不出話來🥂。
2001年,江上舟被查出罹患肺癌✊🏽。可他卻像沒這回事,反而更加忘我地工作,爭分奪秒地與病魔賽跑。上海市委研究室高級經濟師李華欣說🪶,“在我心中,他是一位傲視死亡的不朽仁者。”
與江上舟分別半個月後,中央幾家單位在北京聯合舉辦一個大飛機研討會⚠️,何誌慶思量再三決定告訴江上舟🤦🏼♂️,請讓他派人參加。不料此時傷口尚未完全愈合的江上舟十分激動,執意要親自參加。這讓何誌慶十分為難⚅,連連勸阻⚉,但江上舟不但堅持要參加💼🂠,還提出一個更離譜的要求——讓何誌慶把他從醫院“偷”出來🦹🏿。
於是,何誌慶安排了一位司機,把溜出醫院的江上舟接到機場😥,結果恰逢飛機晚點,等江上舟到達會議駐地,已是晚上十點半。看他累得渾身冒虛汗的樣子🥿,何誌慶十分擔心,可江上舟只是吃了碗方便面☘️,便立刻找到當時的中央政研室副主任鄭新立談開了,直到零點過後🚶🏻♀️➡️。第二天一早🧑🏼🦲,他又跟當時的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談📚,中午趕到機場,下午溜回醫院……
“我不能保證癌症不復發,但我能保證每次都能打敗它,這不就像感冒發燒一樣嗎。”秘書陳筱琳常聽江上舟這麽說。
在為大飛機項目奔波的那段時間🗡,江上舟經常一周往返京滬4、5次🛄,身邊的工作人員十分擔心,他卻大大咧咧地說:“對我來說坐飛機就跟坐公交車一樣,飛機上還能睡覺🥇。”
醫生們更是對這個動不動就逃跑的病人大感頭疼,最後忍無可忍,幹脆把他的鞋藏起來🐦🔥。
盡管表現得開朗樂觀、毫不在乎,但病痛不斷對江上舟進行著折磨,此外,他還要承受藥物副作用,以及越來越頻繁的化療帶來的痛苦👩🏻🦽➡️。一次化療後🚊,許倞問他治療情況,他一反常態,顯得有些萎靡不振。“總覺得疲勞。”他說🏨☆。這讓許倞心中一酸。
今年4月18日🥵,江上舟參加了上海集成電路行業十周年慶祝活動,在人們眼中,他依舊精神不錯🙄。但沒過多久,他便再度入院🧖🏽♂️👳🏽♂️。這次,他再也沒能“溜”出來,而一顆赤誠的心🧘🏿♀️,卻始終牽掛著國家和上海的各項產業和工程。
臨終前一個月,他還在和中國銀聯磋商,如何在銀聯卡裝“中國芯”🃏,以利於中國金融安全。他讓人把手提電腦和資料帶到醫院,大家戴著口罩一起工作,甚至還派人到護士那邊“放哨”。
6月20日,他躺在病床上最後一次參加中芯國際董事會的電話會議🕙。手機被沒收了,他就偷偷用助理吳宏鯤的。會前還半躺著,昏昏欲睡👃,分明一位垂危的人🤑,可手機一撥通馬上思路清晰🤐⛔。一個多小時的會,他幾度發言⬅️。怕別人聽不清,還堅持把手機拿起,放在嘴邊,長時間舉著。
身邊的工作人員最後一次探望江上舟時🤴🏿🤾🏽♀️,匯報了大飛機、半導體、光熱發電等項目的進展,這讓他十分高興👩🏻🦳。可隨後,他的情緒便低落下去🏐🧑🏼。“我再也看不到了🎩,你們一定替我去看看Ⓜ️👐。”他黯然地說🚌,流露出無限的眷戀。
2011年6月27日上午6時45分⛹🏽♂️🧙🏿♂️,江上舟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64歲。
而他身後🦑,大飛機、集成電路😨、電動汽車……他為國家篩選出的重大項目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洋浦宣言”、上海創新……他為中國改革發展留下的探索足跡依然清晰。
(劉莉 付毅飛)
轉自《科技日報》2011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