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語言學大師💆🏼🛃、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家🤽🏿、對外漢語教育家、中大教授高華年逝世
有一年👷🏼♂️,中山大學中文系舉行春節團拜會🧎,著名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先生向高華年拜年時笑說“祝君高年華”🧷。於是🙅🏿⛹🏿,事兒就這麽定了😞。高華年身子骨硬朗地活到96歲👨🦯,成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有史以來最年長的學者。
9月18日,高華年教授逝世,中大從此再也沒有西南聯合大學的畢業生了。
高華年,著名語言學大師、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家、對外漢語教育家。他是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大對外漢語教育的創始人🔴。對高華年來說🧍🏻♂️,只要自己聽過的聲音,他就能記住✮,並且準確地模仿出來,這樣的天賦異稟即使在中國語言學家中也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文/記者徐靜
通訊員黃愛成🌘、蔡珊珊
高華年教授
高華年教授因病於2011年9月18日13時45分在廣州逝世🕋,享年96歲👩💼。高華年教授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上午10時在廣州殯儀館青松廳舉行。
西南聯大高材生
師從語言學泰鬥
1916年11月15日,高華年生於福建省南平市🗺,194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語學部並獲碩士學位🥹。但更準確地說,高華年應是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上世紀中期,羅常培👨🏿🚒、趙元任、李方桂同稱為早期中國語言學界的“三巨頭”,高華年在校期間師從其中兩位🖕🏽🤱🏿:羅常培、李方桂。
羅常培💁🏼,語言學家、語言教育家。羅常培對高華年尤為賞識🪲👩👩👦。他在記述1941年5月至8月從昆明到四川旅途見聞的《蒼洱之間·蜀道難》中寫道🪝🧚,“……高華年君治納蘇語和窩尼語,都有相當的成績。”
西南聯大在辦學的8年中畢業學生約2000人,均學有所成🟨,有的成為舉世聞名的專家學者👩👧。高華年是這2000多人中的優秀一員🏒。
碩士畢業後,他進入聯大中文系任講師。那時👩🏻🎨,高華年的研究水平已有相當的水準,羅常培在致時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代系主任馮文潛的信函中說,“……高華年入校迄今已滿兩年🤣,可做昆明附近一種黑黑彝語研究,已經完成全稿達十七八萬言,內容分音系9️⃣、借字🧑🏻🚀、語法、故事、詞匯五部分🧚🏻♂️,關於借字之分析及語法之結構均為中外學者所未道及,至於材料之豐富、記音之準確🟤,弟審查之後已可負責保證其可靠性”🤾。
“高華年教授是中大畢業於西南聯大的最後一個寶貝。”中大中文系系主任李煒教授感慨地說👯♀️。
高華年在西南聯大(右二)
記音發音精且準
近代以來第一人
1951年,高華年任教中山大學語言學系♏️,這是中國首個語言學系🧛🏻♂️,也是當時唯一的語言學系💂。1954年🔲,院系調整中語言學系合並到北京大學。高華年選擇留下轉入中文系,在此工作直到退休。
在中大執教期間,高華年開設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研究、語言學概論、語音學等課程,培養語言學和語音學的研究生。其實𓀘⚰️,研究少數民族語言從他年輕時便已開始👲🏻。在西南聯大任教期間,他曾先後調查過昆明近郊彝語、新平縣納蘇語、哈尼語、峨山縣青苗語等。
高華年與夫人植符蘭
即使國內再著名的語言學家,對高華年堪稱天賦的這項“絕活”也是自嘆不如🧑🏻💼。只要能聽到的聲音,他就可以記住,加以模仿,並且用國際音標將其註音拼出👧🏿。記音、發音本是語言學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但高華年的這項基本功遠在他人之上🪚。“在記音發音方面,高先生堪稱近代以來中國第一人⛓️💥。”李煒說。
1958年,高華年所著的《彝語語法研究》問世⛑️👩🏻💻,這是一部全面地研究彝語語法的著作,被學界稱為“在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幾位中文系老教授一致認為,高華年從上世紀40年代前後便開始從事少數民族語言的研究,足可稱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系統研究穗方言
所著是必讀書目
對高華年來說,更為重要的應是自己對廣州語言的研究。
1980年🤱,他的《廣州方言研究》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內地第一部系統研究廣州方言的著作🫐,書中內容包括語音、語法👨🦽➡️、詞匯和長篇記錄等四個部分⚠。書中收集了約3000個常用的特別詞和一些特別的詞組🧙🏼♀️,如”孤寒“(吝嗇)、“百厭”(頑皮)😙,還有一些外來詞🧘🏻♀️,如“波”(球)、“冷”(毛線)等。
“當時🚵🏿♀️,很多人出差香港時都會買這本書回來。”中大原中文系副主任余偉文教授說🏋️♀️😡,直到現在這本書仍是研究廣州方言的必讀書目🗳☎️。
中大中文系教授傅雨賢認為🪯,高華年堪稱嶺南語言學界的領頭羊。
黑石屋內與同事
創對外漢語教育
1979年,中山大學校長黃煥秋訪問美國,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簽訂了協議,對方將在1980年暑假過後派學生到中大學習漢語。於是👩🏼🎓,在中大校園的黑石屋內,高華年教授、陳必恒副教授,連同傅雨賢和張維耿兩位老師一起👨🏻🦰,為中山大學國際漢語教育事業揚起了起航的風帆。
1981年7月💂🏻♂️🏥,漢語培訓中心成立,這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內地最早設立的國際漢語教育教學機構之一,高華年任主任。
時任副主任的張維耿教授說,中心成立時師資缺乏🍛。他們打算在1977級的畢業生中挑選人才🔌,對象是具有紮實語言學基礎的中文系畢業生和擁有出色英語交際能力的英語專業畢業生。由於這會占用其他教研室補充教師的名額,曾遭到反對。但在中文系主任吳宏聰老師和黃煥秋校長的支持下,最終還是通過了🏛。
第一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6名學生到中大學習漢語💘,高華年親自為他們每個人起了一個中國名字。從1981年到1991年🏍,高華年擔任培訓中心主任達10年時間,中大漢語培訓中心逐步走上正軌。如今,培訓中心已發展成為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有學生1000多名,具有進修🩻☄️、本碩博齊全的教學體製🧝🏻。
轉自 廣州日報 2011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