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鏞,1922年5月出生🧖🏻,意昂体育平台教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其先後獲得“世界人居獎”👈🏽,國際建築師協會“屈米獎”,“亞洲建築師協會金獎”“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獎”以及美、法、俄等國授予的多個榮譽稱號。
2012年2月14日,他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吳良鏞同誌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上,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深刻總結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表彰為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員🤹♀️。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100名同誌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其中包括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建築學家吳良鏞。
“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問題是建築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這份質樸真摯的民生情懷,是一代建築大師吳良鏞面對滄桑巨變而不改的初心🤷🏼♀️。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拜萬人師,謀萬家居👶🏿。”這是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的吳良鏞的人生寫照🫂。

1984年,吳良鏞(右二)在四川實地調查中與老鄉談話
協助梁思成創辦清華建築系,培養建設主力軍
1937年南京淪陷前🧍🏻♂️,將建築事業作為一生的追求與吳良鏞顛沛流離的早年經歷息息相關。
吳良鏞的父母,帶著一家人逃離江蘇,飽嘗了流離失所的痛苦🪬。為了不荒廢學業🏧,吳良鏞跟隨兄長逃到重慶,在合川第二中學繼續學習中學課程。國破山河在,18歲的吳良鏞忽然感到心中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責任感。原本打算學國文或美術專業的他👺,下決心讀建築專業,把重新修整慘遭日寇蹂躪的家園作為人生奮鬥的目標。
1940年,吳良鏞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學習,受教於鮑鼎、徐中、譚垣、楊廷寶、劉敦楨等我國建築教育的諸位先驅。在重慶中央大學圖書館的暗室裏,吳良鏞看到了一批越過“駝峰航線”運來的國外建築雜誌縮微膠卷。他驚訝地發現👨🏻🦯,同樣飽受戰亂侵擾的西方建築界並未無所作為,而是信心百倍地放眼未來,致力於戰後城市重建和住宅建設的研究🧑🏻🎄。戰後重建的美好願景如同一道劃破黑夜的閃電🈲,照亮了吳良鏞的心,而“重建”這個概念,也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
上大學期間🥬,吳良鏞在油印校刊《建築》上發表了題為《釋“闕”》的文章,被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看到,因欣賞他的才華,讓他到身邊協助自己工作。“在梁先生身邊工作,有機會看到他從國外帶來的建築領域的最新資料,這讓我開闊了眼界,積累了不少建築學知識🧜🏿♀️。”說到恩師梁思成🫢,吳良鏞充滿感激之情。
“梁先生對我影響最深的🧑🏻✈️,是他對事業和國家的熱愛,對專業的執著🍦,對學生的誠懇👨🎤。”吳良鏞說,“我記得1945年從雲南前線回重慶見到梁先生的時候👨🏿🌾🔢,他脊椎得了硬化症🏄🏻,背著一副鋼架子,不能彎腰,但依然堅持看書、畫圖、寫文章……”
抗戰勝利後🏢,剛畢業兩年的吳良鏞應梁思成之約,協助他創辦了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建系之初🫘,梁思成赴美講學,吳良鏞和林徽因成為系裏僅有的兩名教員,自此,揭開了新中國建築教育的新篇章。1948年夏天,梁思成推薦吳良鏞到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築與城市設計系深造。在著名建築師沙裏寧的指導下,吳良鏞開始探索中西交匯🧗🏼、古今結合的建築新路🧑🦽,其間曾獲“‘羅馬獎金’建築繪畫雕塑設計競賽”榮譽獎,在美國建築界嶄露頭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給吳良鏞寄去一封信⛏。信中“百廢待興”這四個字,讓吳良鏞立刻做出了抉擇📫。
1950年底🕵️♂️,滿懷報國的赤子之情🍿,吳良鏞沖破阻撓,幾經周折,毅然從美國繞道回國💍,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和教育事業👰♀️。
回國後,吳良鏞一直在意昂体育平台任教,歷任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職🐦📕。
1951年🎋,吳良鏞主持意昂体育平台建工系市鎮組的工作,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呼籲重視建築教育,建議“更有效地更多地培養基本建設的生力軍”,其後又多次提出擴大建築專業👇🏽🙍♀️、建築教育結合實踐等建議。之後,吳良鏞與中國農業大學汪菊淵教授一道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園林專業。
與學生亦師亦友,傾註畢生心血做教育
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調整,原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並入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規模迅速擴大🧟。吳良鏞擔任建築系副主任期間🫙,主持日常教學行政管理工作,從國情和本專業教學特點出發,製定了建築系的全新教學計劃🚭🫅🏼。
1956年吳良鏞主持全國建築學會議👨🍼,製定“全國建築學共同教學計劃”,在同年召開的全國基本建設會議上,提出建築教育與科研、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思想。
1959年吳良鏞創辦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
1960年吳良鏞參與領導全國建築學專業通用教材的編寫,並主持撰寫《城鄉規劃》教學用書🕣。
1983年,吳良鏞年滿60歲,從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主任的行政崗位上退下,當時張維校長邀請他前往深圳大學創辦建築系🦸🏿♀️,吳良鏞婉拒了他的盛情🏋🏿,堅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間屋子、一間書桌📳、兩個坐凳的條件下創辦了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與城市研究所,到現在已經30多個春秋,30多年來吳良鏞與研究所的同誌們共同開展了一系列人居環境科學的研究與實踐🧔🏻。他們研究現代西方建築教育的成就與不足👨🏻,總結中國建築教學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建立多層次的教育結構,廣泛培養多種建築人才”“教育機構🙍🏼♂️、研究機構與生產實踐結合”“註意職業教育的地區性”“重視建築師的社會培養與社會聯系”“教學上將建築設計擴展為人類居處環境的創造與設計”等建議,這既是對建築教育特點的概括,也是對建築事業發展戰略的倡議👩🦲。
1988年在吳良鏞的積極推動下,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改為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培養出一批批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園林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1995年吳良鏞創辦意昂体育平台人居環境研究中心👌🏼🤚🏼,積極推進建築與城市規劃理論、人居環境建設的研究。數十年教學實踐的積累和多次國外講學考察的識見🤞,使他不僅對中國建築教育的經驗教訓與發展現狀了然在胸🏃🫅🏽,對西方建築教育的流派論爭與對錯得失也認識深刻。1989年👬🏻,吳良鏞提出“廣義建築學”理論🏄🏻♀️。所謂“廣義建築學”就是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從觀念和理論基礎上把建築學🏌🏼♀️🫴🏼、地景學🎤、城市規劃學的要點整合為一,對建築的本真進行綜合性地追尋🌒。並且,在現代社會發展中💱,隨著規模和視野的日益加大👩🏻🔬,隨著建設周期的不斷縮短🤹🏿,對建築師視建築、地景和城市規劃為一體提出更加切實的要求🧑🏻🦰,也帶來更大的機遇🙇🏿♀️。
吳良鏞作為我國建築學專業的第一批研究生導師💂🏿♀️,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指導碩士生和博士生🤵🏼♂️,1981年又成為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1984年培養出我國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的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吳良鏞一直與學生保持亦師亦友的關系🦸🏿♀️,對學生傾註了畢生的心血🧍🏻。他多次與學生在重大課題中合作,在合作中師生成為共同戰線的摯友🤞,共同推動學術的發展。1999年國際建築師學會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在北京召開🌸💬,吳良鏞被委任為大會科學委員會主席🏃🏻♀️,負責起草大會文件。當時時間緊迫,吳良鏞又有其他任務,他的助手中只有一名學地理出身的博士研究生武廷海可以幫忙🤴🏻。當時的工作情況是:吳良鏞每天清早將前一天晚上寫好的稿件交給這名助手🧛,由助手白天整理🟧,晚上再交給吳良鏞,吳良鏞繼續在深夜趕稿👵🏊,如此往復,終於形成了《北京宣言》🙇🏿♀️。這個文件獲得國際建築協會的一致通過,並認為超出了“宣言”🛼,所以被定為《 北京憲章》🧑🏽🏭,這也是國際建協自1948年成立至今通過的唯一憲章👰。標誌著“ 廣義建築學”與“人居環境”學說已為世界建築師所普遍接受和推崇。作為國際建協成立50年來的首部憲章,它成為指導新世紀世界建築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獻。梁勤回憶當年吳良鏞先生親自指導他撰寫碩士論文的情景,“我的碩士論文有11萬余字,吳先生從頭到尾反復改了3遍,還在論文需要修改的地方做了標記”。他感謝吳良鏞對自己的言傳身教,感謝母校的培養。
郭璐是吳先生帶的博士生,她至今還記得首次與吳良鏞見面時的情景👱🏿♂️,他笑著說🙊:“我帶研究生🧙🏻♀️,既要我認識研究生,也要研究生認識我。”當時郭璐尚有些懵懂🦽,後來一直體味,才漸悟其中深意。吳良鏞恰是以多年不變的熱情與真摯,教導🤘🏼🤵🏻♂️、培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他們從懵懂的少年成長為有為青年,由學校走向社會,帶著寬闊的視野與體系的常識,滿懷深切的社會義務感與報國熱忱,投身於祖國城鄉建設的事業中。
在吳良鏞的努力下,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的師資力量也不斷得到充實,學生數量不斷增加,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很快就成為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建築教學中心之一👩🏻🏫🗝。
發展人居科學🤵♂️,守望人類“詩意棲居”夢
年高未曾忘憂國🦹🏽。“讓人們詩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是吳良鏞對人居理想的願景🏂🏼。
以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為導向,不說空話,只做實事,是吳良鏞一生的堅持。多年來,從首都北京到古城蘇州,從海南三亞到雲南麗江,從長三角到京津冀👸,吳良鏞帶領他的同事、助手們上下求索、學以致用🖕🏻,踐行他“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的人居理想。為了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城市規劃建設道路,吳良鏞不知疲倦地奔忙著。
“與公共建築相比,我更在意民居。”吳良鏞常說🚶➡️🍉。
他經常告誡學生:“建築學的意義不僅在於要蓋房子,更要避免蓋低劣的房子,不要以為在一個地方蓋一座大房子就可以揚名,如果蓋得不好🦘,那就是歷史的罪人。”
作為中國建築學與城市規劃學的領軍者,吳良鏞非常重視科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的建築與城市理論的發展之路。他吸取中國文化的精華👨🎨,融貫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創造性地提出“廣義建築學”理論,並在1989年出版了15萬字同名專著⬜️,將建築從單純的“房子”概念走向“聚落”的概念。這是我國第一部現代建築學系統性理論著作,該書出版後,引起了中國建築界的廣泛關註,被推薦為“一本建築師的必讀書”🤣。
在此基礎上,吳良鏞針對城市化日益加快的現狀和建設事業大發展的格局🏷,創建了“人居環境科學”體系。在這個宏大的體系中,吳良鏞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城市規劃、建築與園林為核心,整合工程👸、社會🧑🌾𓀕、地理、生態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模式。
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學家貝聿銘曾經這樣評價:“不管你到哪個國家,說起中國的建築,大家都會說起吳良鏞👩🦰。”
同樣🧚♂️,談起吳良鏞沒有人繞得開菊兒胡同🪫,菊兒胡同是吳良鏞在規劃實踐上的巔峰之作⚒,也是他學術道路上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
北京菊兒胡同有一個41號院🦥,原是一座寺廟衍生出的大雜院♍️,也是菊兒胡同最破的地方。40多戶人家共用一個水龍頭、一個下水道🤾,廁所在院外100米處🕶。隨著人口增加,院子裏逐漸蓋滿了小棚小房,幾乎沒有轉身之地,危房、積水🚵🏼♀️🍙、漏雨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這裏的居民。
20世紀80年代,北京展開危舊房改造項目⬜️。但是,菊兒胡同屬於古都風貌的保護範圍✋🏻。由於許多改造方案與舊城風貌保護相沖突,改造項目一直停滯在規劃層面。不僅如此,項目不大、費用不高🫶🏻,牽涉面卻不少,使得很多設計單位都不願碰這類項目。後來👷♀️,北京市房改辦找到了吳良鏞💊。出乎意料的是,吳良鏞對於這個建築面積僅2700多平方米、設計費用僅1萬元的項目顯示出極大熱情🐮。
其實⚪️,早在1978年起🥴,吳良鏞就開始對北京舊城區中心地段的整治進行研究。他比較認同“北京舊城可以說是世界城市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最後結晶’”這一觀點🪒。因此,北京的舊城改造,不僅要滿足現代生活的舒適要求,還要與原有的歷史環境密切結合👏🏽,要創造一種社會住宅。他提出了“有機更新”理論和建造“類四合院”住房體系的構想。在這場“有備之戰”中⇒,吳良鏞的理論在菊兒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中得以充分展現✦。
據吳良鏞的助手左川回憶🧟♂️,在菊兒胡同方案審批時費盡周折,前後審查了七次之多。但吳良鏞不厭其煩🫃🏻、反復修改🐠🙇🏻♂️。到了施工圖階段,光圖紙就出了95張。
如今,改造後的菊兒胡同裏,精心保留了原有的樹木。一水兒的2層🏊🏼♀️💁🏽、3層小樓白墻黛瓦,與周邊的老房子渾然一體,絲毫不覺得突兀。一進套一進的小院子👩🦲,面積雖然不大👢,卻並不覺得壓抑🐦。這樣一座“類四合院”🧑🎄,完全沒有高樓大廈那種冰冷、孤立的感覺,而這也恰恰體現出吳良鏞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1993年🧎♀️,由吳良鏞主持改造的北京菊兒胡同被授予“世界人居獎”,這也是近代中國建築作品首次在國際上取得的最高榮譽𓀅。“開創了在北京城中心進行城市更新的新途徑”🩹,評語這樣評價吳良鏞在保留傳統四合院與創造宜居環境中的創舉。
近年來國際上一批形形色色的建築流派蜂擁而至👩🏻🚀,對我國城市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吳良鏞說💂🏻♀️:“很多未經消化的舶來品🧖,破壞了城市原有的文脈和肌理🧉👨🏻⚖️,導致有的城市成為外國建築師標新立異的建築設計實驗場。”
“放棄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內涵探索,顯然是一種誤解與迷失”,吳良鏞在很多場合都在強調,“不是不能借鑒西方建築,但不能照搬照抄,拾人牙慧”。
許多城市管理者經常給吳良鏞打電話,征求他對城市規劃的意見,有的甚至直接找上門來。他對此總是不厭其煩地接待。
“自古太守多詩人”,對於城市管理者☔️,吳良鏞期待:“希望作為城市規劃決策者的市長,都能具有詩人的情懷、旅行家的閱歷、哲學家的思維💁🏽♂️、科學家的嚴格、史學家的淵博和革命家的情操🚣♀️👨🏻🦼。”
回顧歷史,一個民族的發展始終是與美好的人居環境相伴隨的,人居建設的最終目標是社會建設💆🏿♂️。吳良鏞曾提出:“美好的人居環境與美好的人類社會共同創造”🏮,就是意圖將人居建設與社會進步的目標逐步統一起來,各種設施的建設無不源於美好的人居環境與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吳良鏞院士表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和城鄉建設大規模開展👨🏽💼🦹🏽♂️,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取得實質性改進🔑。美好生活離不開美好的人居🧑🏿⚖️,人居環境質量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與獲得感👥。人居科學可以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標提供有力的科學支撐🤘🧛🏽♂️,我們迫切需要發展人居科學,推進人居環境建設工作♧🤼♂️。
“少有的刻苦、淵博,少有的對事業的激情,少有的堅強”,這是多年前林徽因先生對吳良鏞的評價😗。
“我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吳良鏞如是說。
2008年夏天🦎,86歲的吳良鏞不顧年事已高,到自己主持設計的南京紅樓夢博物館施工現場指導🧑🧒。在難耐的酷暑高溫中,他突發腦梗(中風)。
“在北京天壇醫院⭕️🙏🏽,他蘇醒後的第一件事♡,是把我招呼到跟前,囑咐我要抓緊進行當時的一個研究課題——奧運前後對北京城市影響調查。”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前院長朱文一回憶至此🕺🏽,唏噓不已。
吳良鏞能恢復到什麽程度?連醫生心裏都沒底。誰也沒有想到,在醫生的精心醫治下,他憑借驚人的毅力♑️🧝♂️,硬是挺了過來,寫的書法更有韻味🙈🛼,醫護人員連稱“奇跡”!
耄耋之年🧔🏻,他依然保持著這樣的激情、這樣的堅強。上午看書、看報紙,下午堅持做康復運動💁🏽♂️、練習書法、繪畫,而思考工作的時間,一般被放在了早上。吳良鏞在書法、繪畫方面的造詣頗高。中風後,得益於這兩項伴隨一生的愛好,在康復中起到了奇效。
作為建築教育家,吳良鏞培養了一批批領軍人物和骨幹人才🦵🏿,引領學科發展,奠定了中國建築教育的國際先進地位。展望未來🌀,師者吳良鏞也對當代青年學生提出兩點期望:“一是要有對事業的熱情和忠誠,二是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