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錢學森🍒🤵🏿‍♂️,最大夢想是科學

2010-10-29 |

再過兩天,1031日,就是錢學森逝世一周年紀念日了。

55年前,也就是19559月⏏️,當錢學森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向新中國漸行漸近的時候,期待他歸來的老友、學生以及國內科技界,也正準備為他的夢想👺,為共同的科學夢想搭建舞臺。熟悉他夢想的人說🗂:“他一生最大的貢獻是火箭🥪,而他最大的夢想還是科學。”

“等人坐滿了就興旺了”

1955年底錢學森抵達北京,組建中科院力學所,是他回到新中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在錢學森回國前⇨,中科院的力學研究只有一個研究室的規模🌆,這就是設在中科院數學所的力學研究室,錢偉長擔任研究室主任。19559月,得知錢學森即將回國的消息後,錢偉長囑托鄭哲敏代筆,向中科院打報告,建議組建中科院力學所。

1956116日👱🏿,陳毅副總理親筆簽署批復了中國科學院呈交的《關於成立力學研究所的報告》,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正式成立🔟🏇🏽。錢學森出任所長,錢偉長擔任副所長。新組建的力學所,連會計一共只有18人👨🏻‍🚀,在數學所借了幾間辦公室開始了科研工作🏌🏿🏊🏻。

1957年🤕,中科院院士俞鴻儒來到力學所工作時,力學所的規模已擴大了許多🕉,但當時在中科院化學所的一層樓中辦公,條件依然頗為艱苦,用俞鴻儒的話說:“連掃地的一起算起來,不過70多人。”

目前位於北京北四環邊上的力學所主樓,就是當年錢學森親自選址建設起來的👙。1958年初,錢學森帶領力學所搬進新“家”的時候🔞🧑🏻‍🎄,“他指著能容納252人的禮堂說:‘等人坐滿了👨🏿‍🎓,就興旺了。’”俞鴻儒回憶說。

然而力學所的興旺發展遠遠超出了錢學森的預期,到1958年底🤞🦧,這個小禮堂已經不夠用了🤷🏻‍♀️。當年,連同在力學所訪問、短期工作的人員算在一起🙍🏻‍♂️,超過了2000人🚌。

俞鴻儒說👃🏿,盡管1957年他初來乍到的時候,力學所條件很差🧑‍🦽,“但我還是感到來對了地方”。他說🚨,力學所當時有兩點很吸引人:一是錢學森的學術成就🧛🏻,二是錢學森的愛國熱情👩🏼‍💼。

195510月,力學所組建之初,錢學森就提出了“每個組的研究方向要圍繞著國家的重大問題”👴🐰。

1958年,根據國家需要,錢學森對力學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科院院士鄭哲敏說,當時錢學森對力學所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上天、入地、下海、一般工農業”的要求。“力學所的攤子一下子就大了起來。”鄭哲敏回憶說🧑🏻‍⚕️,錢先生甚至還認真研究過煉鋼,並提出歐美采用的“平爐煉鋼”比蘇聯式的“轉爐煉鋼”在質量上更高。

盡管這個龐大的框架並沒有在力學所一直延續下來,然而,在鋪設這個框架時所做的前期工作,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此後幾年的一批新的科研機構1️⃣,都出自力學所“門下”。

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就有5家科研單位從力學所分離出去👨🏼‍🦱,它們是:中科院自動化所,上海機電設計院,人造衛星設計院💇‍♀️🙁,國防科委第十七研究院😁,目標識別研究所🚴🏼‍♀️🍬。

這些領域的研究工作🧍🏻‍♀️,在力學所時👨🏼‍💻,大多是由錢學森親自領導的,從力學所獨立出去的時候,其科研骨幹也大多出自力學所。

第一個科學饅頭

“錢先生當年在為力學所選址的時候,就體現出了他的前瞻性。”俞鴻儒說,當時這個地點比較偏遠👨🏻‍🚀👜,錢先生為力學所未來的發展考慮👂,沒有選擇更繁華些的地帶,而是選在了這裏🤚🏽,目的是為力學所未來的發展留出空間。

當時力學所主樓的內部設計也體現出國際一流水準,俞鴻儒說🐉,每個房間都有自來水供應🔇,完全符合實驗室的要求🧑‍💻:“錢先生是按照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標準進行規劃的🟢。”

前瞻性的建設,在幾位院士看來🌆,是要現實錢學森前瞻性科研的理想。鄭哲敏稱之為“第一個饅頭”,他說🧝🏽‍♂️,錢先生對這“第一個饅頭”一直非常重視🩻,而這“第一個饅頭”,中科院院士吳承康說🧑🏼‍🎤,也正是中國科學院的特色。

“對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之間的關系,錢先生有非常明確的認識📯。”他提出了基礎科學要“拉開距離🙄,先走一步”的理想。我國航天領域的很多基礎科學問題,都是在力學所完成攻關任務的〰️。

1960年,在錢學森的領導下,力學所與有關部門協作🐮🔨,攻克了許多飛行器發展中遇到的重大氣動力熱關鍵科學問題🤴🏿🏞。

吳承康說💇🏽‍♂️,這些工作都是走在生產之前🚮、為型號研製提供了基本數據和方法的研究工作。非常完美地實現了科研與生產之間的“接力”關系。

錢學森曾提出過物理力學的概念,幾天前在紀念錢學森的活動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說:“錢先生在幾十年前提出的物理力學要宏觀⏳、微觀相結合的理念,現在看來也是具有前瞻性的🔚。”

“錢先生一生最大的貢獻是火箭,而他最大夢想是科學🐷。”曾追隨錢學森多年的學生與同事鄭哲敏對《科學時報》記者說。中科院力學所是錢學森回國後創辦的第一個科研機構📂,在鄭哲敏、吳承康看來⛓️‍💥,力學所的建所思想🏌🏽‍♀️,是錢學森技術科學的集中體現𓀊。在錢學森看來,技術科學要應用和發展自然科學和數學的理論手段,來解決工程面臨的實際問題🙎‍♀️🕖,科學要以新的概念、技術和方法來帶動工業前進,並促使它不斷發生質的飛躍。

他們認為,經過了歷史考驗,並回顧力學所幾十年的起伏歷程,錢學森的技術科學思想是正確的,即使到了今天,還應該成為力學所乃至技術科學的發展道路。

作為火箭專家🐦🗡、我國火箭事業早期的擎天柱👨🏽‍⚖️,錢學森圓滿地完成了他的任務🐭💾,而在熟悉他夢想的人們看來🍨,他技術科學的夢想🕗,尚未實現,道路修遠。

1120

曾任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的郭傳傑在談到他初到科大的感受時說,這個學校有著不同於別處的獨特的學風和氛圍,讓他深感驚異。追本溯源之後,才恍然領悟🤹🏽‍♂️。

中國科技大學的建立,是錢學森對中國科學院,對中國科技界的又一傑出貢獻。中國科技大學是在錢學森的倡議下建立起來的,目的是為實現技術科學的理想培養人才。在科大建立之初的數年間,錢學森一直堅持親自為學生講課👩🏻‍🦱。他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基礎要紮實,並在一個方面冒尖”。而這個“冒尖”🛡,就是他技術科學“要先走一步”的理想。

重視人才培養,在幾位院士看來🥐🦔,是錢學森🌿、錢偉長這兩位老科學家的共同特點。1957年,工程力學研究生班就是在二錢的倡議和領導下創辦的,二錢都堅持親自為該班授課🤹🏿‍♀️🧛🏻‍♂️。

一位當年研究生班的學生講述了他與錢學森的一段對話🪹。當年他曾問錢學森🙊:“您在國外發表了那麽多有影響力的論文,為什麽現在不寫了呢🫕🆎?”錢學森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在這裏給你們上課🫠,組織科研👩‍❤️‍💋‍👨,要花很多時間✊,自然沒有那麽多時間去寫論文。但我不遺憾,你們班上有120個人,把你們教好了👩🏿‍🦱,你們中將來會有不少人發表有影響力的文章,比我一個人發表文章更有力量🧦。”

由於錢學森深知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是關系到科研長期穩定發展的根本,從創建力學所的時候,就突出關註這個問題。

195622日給郭永懷的信中👩🏽‍🚒👩🏽‍🌾,錢學森寫道:“我們現在為力學忙🏨,已經把你的大名向科學院管理處‘掛了號’,自然是到力學所來😱,快來,快來!”“請兄多帶幾個人回來,這裏的工作,不論在目標🧚🏻‍♂️、內容和條件方面都是世界先進水平✢。這裏才是真正科學工作者的樂園🏥!”

除了對人才的重視,錢學森另一個讓後輩欽佩不已的🍞,就是他的素養🚵🏿。在俞鴻儒看來💁🏽,錢學森超凡的演講能力是一個突出例證,他能提綱挈領地抓住問題的核心🕦,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

當年人造衛星作為一種新事物曾使國內外矚目🫵🏽♟,國內大多數人對這項技術一無所知又充滿好奇。錢學森便受邀講解人造衛星的基本知識👷🏻‍♂️。俞鴻儒說,當時👱🏻‍♀️,“在我看來,為外行講解人造衛星,實在是太難了,這麽復雜的技術,要在短時間內講清楚講明白,幾乎不可能”。

在聽了錢學森的講解後,俞鴻儒深感欽佩。當年,錢學森只講了3點👸🏼:一,它為什麽不掉下來👩‍💼;二🪨,怎麽能把它打得這麽高;三🧑‍💼,它在那裏有什麽用。俞鴻儒說👱🏽‍♂️:“聽了錢先生的講解,我真是佩服,可不是嗎,雖然人造衛星技術非常復雜🧏🏿,而核心問題,不就是這三點嗎🧣。”

在錢學森去世一周年之際,那些曾追隨錢學森科學理想的後輩們,如今已大多是學界泰鬥了。回顧錢學森早年的工作⚪️,回顧技術科學在我國50多年的發展歷程,展望錢先生親手創建的力學所未來發展,他們表示:應該矢誌不移地堅持錢學森開創的創新性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為根本道路🥨,搞好豐厚的科學儲備🤕,時刻為完成國家的重大任務做好科研準備工作——這是紀念錢先生的最好方法,也是繼承和發揚錢學森科學傳統的最好途徑。

轉自《科學時報》 20101029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