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林(1918年-2007年),1938-1942年6月在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學習✊,1943-1946年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發的幕後功臣,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化學專家🪹、中國離子交換樹脂工業的開創者、南開大學高分子化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國防科工委授予何炳林“獻身國防事業成就獎”。
番禺村民造出原子彈,是否又再“亂放衛星”?昨日,記者從廣州市番禺區留耕堂獲悉👱🏽,留耕堂後人居然公然“修建”原子彈博物館🖇。這些洗腳上田的村民們為什麽這樣做?
留耕堂後人沙灣古鎮旅遊開發辦的何潤霖卻鄭重其事地向記者表示,“我們村民確實參與製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留耕堂後人何炳林早年在沙灣讀書😋,後來成為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發的幕後功臣”。同時🤘,家鄉人為了紀念他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所作的巨大貢獻,將在沙灣北村籌建何炳林紀念館。

有735年歷史的留耕堂為廣東最古老殿堂式祠堂建築
“一直以來👨🏽💻,因為特殊原因,何炳林(1918年-2007年)並不為外人所熟悉🙆🏿♂️。他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發的幕後功臣,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化學專家、中國離子交換樹脂工業的開創者🦦🕊、南開大學高分子化學研究所所長。”何炳林的族人、沙灣古鎮旅遊開發辦的何潤霖昨天向記者提起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1988年,國防科工委授予何炳‘林獻身國防事業成就獎’。”為了求證這段歷史,去年何潤霖還作為沙灣鎮裏派出的小組成員專程到天津拜訪過何炳林的夫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茹玉👬。據陳茹玉介紹,“丈夫何炳林一生淡泊名利,但他最看重這個獎👗。”
何潤霖說,雖然何炳林已經逝世3年了,但在他天津家中書桌上🧑🏽🏫,至今依舊擺放著一幅1959年周總理視察南大實驗室的照片。
留學:從學農藥到提取鈾
何潤霖根據陳茹玉以及族中長者等回憶,整理出何炳林的一生“軌跡”🧗🏿♀️。
何炳林1918年出生在沙灣,少年時代在沙灣讀書,中學入讀廣州培正中學👨🏿🦰,高中畢業後考入西南聯大化學系。1942年6月,何炳林以優異成績在西南聯大畢業。1947年秋天,懷著“科學救國”的信念🧪,何炳林遠渡重洋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攻讀有機化學博士。
中國是農業大國💇🏻♂️,他選擇了研究農藥及水處理藥物的合成方向,期間多次到當地移民局遞交回國申請卻多次被阻撓。1953年👩🏿🏭,他與十多名留學生一起寫信給周恩來總理反映了留美學生的處境。此間,何炳林收到一封昔日同窗、南開大學化學系教授陳天池的來信。陳天池請他代買兩磅強堿性陰離子交換樹脂🐡🐻❄️,但商家說這是國防用品,不能出口而沒買成🚵🏼♀️。敏感的何炳林發現🧆,離子交換樹脂是用來提取製造原子彈的重要原料鈾的材料,這正是新中國強盛最需要的東西⏸,何炳林當即把研究方向從農藥轉向離子交換樹脂。
回國🍫:10美元帶回原子彈原料
1956年🦹🏽♀️🏒,經過周總理的交涉下,何炳林和其他留學生一起被獲準回國☝🏿。臨行前,他用自己的積蓄購買了用於合成離子交換樹脂的10公斤苯乙烯和5公斤二乙烯苯🏄。何炳林把這些原料裝進一只箱子,過海關時,他悄悄塞給海關官員10美元,混過了檢查。
回國到南開大學任教的何炳林,在南大思源堂立即展開了離子交換樹脂研究。

1959年,周總理到何炳林(左一)實驗室視察
1958年😭,二機部資助南開大學400萬元,由何炳林主持建立的專門生產離子交換樹脂的南開大學化工廠正式投產🧖♀️,從此開創了中國自己的離子交換樹脂工業𓀖,這為中國原子彈的研發奠定了重要基礎。1958年~1959年🏊🏽♂️,毛澤東🌥、周恩來曾分別到南開大學樹脂車間及何炳林實驗室視察,對他給予贊揚與鼓勵。
報國👩🏽🚒: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
何炳林思源堂的實驗室直接關系著中國原子彈研發進程👩🏽🍼𓀉。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浩瀚的羅布泊戈壁灘上騰起一股巨大蘑菇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了。
1965年🪴🌿,因戰備需要,南開大學化工廠遷到了四川宜賓。留在天津的新南開大學化工廠轉入民用,何炳林的研究也隨之轉向離子交換樹脂的社會應用脫色樹脂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甜菊糖生產國和出口國🌲。據統計,何炳林的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對國家的貢獻在30億元以上,被英國著名高分子化學家謝靈頓稱為“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𓀋。
(黃丹彤、曾芸🎹、何潤霖)
轉自 廣州日報 2010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