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資質偏魯鈍☦️,但毅力尚佳。常以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自勉。自估尚具愛國愛人民之熱忱。待人誠摯敦厚©️,從來痛恨權勢貪腐而無所作為之輩👩🏽🍼。立誌要為國家和人民奮鬥到底。
……
余器官有能為他人所用者,一概捐贈👨🏽🎤,遺體捐贈吉林大學醫學部。”
——劉秉正教授遺囑
劉秉正教授(中)與學生們一起合影(資料圖片)
10月3日,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退休教師劉秉正教授逝世🔙,走完了他83年的人生歷程。遵照劉秉正的遺囑及遺願,他的妻子和三個兒子強忍悲痛在遺體捐獻書上簽字,將遺體捐贈給了相關醫學單位📟,沒有舉辦任何形式的追悼會、送別會。
仿佛一個人就這樣靜靜地走了。但是,當記者走進劉秉正生前的生活圈子時🙎🏿♀️,卻發現每一個接觸過他的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悼念他,“劉老師是我們知識分子的楷模!”一位與劉秉正共事數十年的老教師說;“今天在校園網上看見了劉老師去世的消息,感到非常心痛!”一名正在外地實習的本科生發了一條短信給學院的一位老師😑;另外一位老師將前不久寫的一篇關於劉秉正的文章發到了網上,其中一句這樣寫道👈🏿:“我從來沒見過這樣‘損己利人’的老師😵💫🥜。”
愛才心切👨🏻🦼➡️:招收“問題”學生
“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用於科學研究🔶👨🏿🦱,這件事情發生在劉老師身上我一點兒都不感到意外📖,因為這就是劉老師為人的一貫風格:時刻為他人著想🧑🏻🚀,滿懷責任感⛎!”劉秉正的學生🥈、物理學院張雪明教授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
在上世紀50年代的“肅反”運動中,正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讀書的學生趙展嶽因所謂的“政治問題”👷🏻,被學校“勸退”。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一個因“政治問題”被勸退的學生幾乎意味著學業的完全終結🦶🏼,因為不可能有其它學校會接收他。然而,這名當年北京市數學高考成績第一的學生的遭遇,引起了當時主管物理系招生工作的劉秉正的註意🚣🏽♀️。於是,便有了當年東北師大的“驚人之舉”——接收趙展嶽到東北師大物理系學習,這其中劉秉正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劉老師完全是出於愛才之心🧑🏽🏭。”物理系退休教師陳世浩教授說👨🏿🎤。到東北師大後🤖,趙展嶽再沒有出現任何“政治問題”🙍🏽,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教書育人做科研,再到後來赴港經商,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熱心於公益事業的企業家、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科學研究:啃最難啃的“骨頭”
“你知道為什麽愛因斯坦同意去世後將遺體解剖進行科學研究嗎?因為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自己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充滿了熱愛。劉老師也是這樣一個人♞,他熱愛科學🔹!所以👮🏼♂️,我可以理解他為什麽能夠捐獻自己的遺體用於科學研究。”原東北師大物理系主任🚣🏻💪🏿、劉秉正的同事、退休教師周輝教授這樣說。
自上世紀80年代劉秉正將混沌理論引入東北師大以來🤽🏻♂️🧂,該校在此領域的研究一直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但是此理論在學界是公認的“難啃的骨頭”,尤其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接受起來非常困難。於是👳🏿♂️,物理學院演示實驗室的陳麗宏老師組織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決定開發一套“非線性電路混沌演示儀”🧑🧑🧒。
然而9️⃣,課題組很快遇到了困難:演示儀研製的每一步都需要理論支撐,這就需要一位頂級學者進行指導。陳麗宏想到了劉秉正老師😘。電話打通後,陳麗宏說明了困難,並希望能夠登門求教。沒想到劉老師卻說:“你們忙你們的🧑🏻⚕️,不用過來,我明天去你那裏。”第二天,已經80多歲🪖、因患膀胱癌做過手術的劉秉正騎著自行車來到學校🛳,從演示儀的選題策劃到理論問題的分析✵👩🏻✈️,逐一為課題組講解。此後,課題組每遇到困難,他都親自來幫助解決。最終,這臺國內首創的混沌演示儀研製成功,並獲得了全國高等學校第九屆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研討會演示儀器評比二等獎。“他真的是樂於此道,真真正正地熱愛科學👎🏽!”陳麗宏說⛲️。
劉秉正在國內非線性動力學研究方面很有影響,他和他的學生彭建華教授共同編著的教材《非線性動力學》被國內高校廣泛采用,甚至美國🏄🏽♂️、臺灣地區的一些高校也在使用這本教材📨。但自2004年該書出版後,劉秉正就開始著手對此書進行修訂。2009年8月🙅🏿♀️,劉老師因膀胱癌轉移再次住進醫院🐃。此時,他的身體已經非常差,但他仍然沒有忘記修訂工作🤏🏽,並將這本書帶進了醫院,以備隨時進行修改補充。可是最終🧑🏿🍳,他沒能完成此項工作,只留下一本每頁都寫著修訂內容、夾滿了紙條卡片的書。“我去世後🏄♂️🤷🏻♀️,《非線性動力學》的修訂工作交由彭建華同誌繼續完成”,他在遺囑中寫道。
助學重教🧖🏽:經常自掏腰包
“我跟劉老師讀研究生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滿頭白發,慈祥和藹👩🏻🦯,就像是我們的爺爺一樣,所以我們對他很少有那種學生對老師的畏懼感。在學習、生活中🚨,劉老師也像爺爺一樣對我們關懷備至。”劉秉正的最後一屆研究生、物理學院教師孟艷麗說。2001年,孟艷麗和劉老師另一名研究生的兩篇論文被業內一個著名的國際學術會議收錄👯♂️,但每篇論文需繳納120美元的評審費。這對正在讀書、經濟條件並不好的學生來說是一筆“巨款”🤷♂️。就在他們以為已經失去了這個機會時,大會組織者告訴他們已經有人替他們繳納了評審費💂🏻♀️🏋🏿。原來,是劉秉正讓他在美國工作的兒子替兩名學生繳納了評審費。
劉秉正“為了學生經常自己掏腰包兒”,這是學院師生人所共知的事。就像孟艷麗所說的🌯,“他就是這樣,從來不會因為經濟問題而讓我們失去在學術上進步的機會。”一次,孟艷麗得到了一個去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機會🖼,但讓她為難的仍然是費用問題👐🏽。為了不讓學生錯過這次難得的機會🛀🏻,劉老師動用了“老關系”——向趙展嶽求助。本就熱心捐資助學的趙展嶽非常痛快地拿出3000美元,資助孟艷麗去參加學術會議🧑🏽💼。而當孟艷麗參加完學術會議後,將剩余的1000多美元交給劉秉正時,劉老師卻直接將這些錢如數上交給學院🆙,作為給學生們的獎學金。
最後時刻👷🏽♀️:再上一次講臺
“劉老師永遠是那個為了學生不顧一切的好老師!”張雪明教授說。退休後,劉秉正每年秋季開學後都要為新生作一場如何掌握學習方法、如何做研究的報告💚。今年9月,也就是他去世前一個月🩼,劉老師又一次走上講臺,為新生們作報告。“當時,劉老師的身體情況已經很不好了👶🏻,我知道這很有可能是他最後一次為學生們作報告🫴🏻,就將這次報告全程錄了下來。我要將這次報告的錄像放給以後的新生們看🍺,讓他們繼續從中受益,更要讓他們知道,學院有這樣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師🧑🏼💼。”
“作為一名與周光召、何祚庥等同年級的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生(1951物理),劉老師1951年來到東北師大後,從來沒有計較過個人的得失🧜🏿,甚至還數次將自己分房子的資格讓給別人,在這裏兢兢業業地做了一輩子教師👩👦👦,如果不是熱愛教學工作,不是出於對學生的愛👩🔬,是很難做到這樣的🤱!”張雪明教授說。(康磊 劉文健)
轉自 長春日報 2009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