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岱宗青長在 光華耀千秋——緬懷恩師張岱年先生

2009-06-15 |

劉鄂培(1952哲學,教)

一代宗師張岱年先生於2004424與世長辭。中國哲壇上的一顆巨星隕落。“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禮記·檀弓》)👬🏼。我的心深深地沉浸在悲慟之中💆🏿‍♂️。

張岱年先生一九八四年於武漢東湖

張岱年先生與夫人馮讓蘭在一起

張岱年先生接受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贈送的《張岱年文集》

張岱年手書及作者所刻閑章

20世紀初的中國🥊,外遭帝國主義的入侵,內有軍閥的割據。民族蒙恥,民生凋敝👩🏼‍🚀,國家已處於危急存亡之秋。這時😨,年輕的張岱年以滿腔愛國熱忱,立下了“報效祖國”的宏願,並選擇了他自己的救國道路📠。1933年,他在北京師範大學畢業,應聘於意昂体育平台文學院哲學系。從此,他走上了從事教育和理論研究的救國之道,並在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度過了70個春秋。70年如一日,他默默地耕耘在教育園地♒️,為祖國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有用之才💁🏽‍♀️,遍布在全國各地,擔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70年如一日,他潛心於理論研究,碩果累累,為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作出了重大業績🥚。

雄文四百萬 薪盡火猶傳

繼五四運動之後,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系統的辯證唯物論哲學和社會主義文化,以及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學和文化紛紛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化激烈地“碰撞”。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化已不能完全適用於新時代的需要🛬,必須更新、轉型。這是歷史提出的使命。

在當時中國的哲學和文化論壇上🤚,中西馬三個流派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相互排斥🏬,各不相容🎙,門戶之限👃,壁壘森嚴。而年僅二十余歲的張岱年先生以恢宏的氣魄、瞻前的智慧,敢於突破門戶壁壘,萃取三家之精華,綜合於一體,建立了他的學術思想體系🛄。其重要成就有二📖:

(一)為中國哲學的更新🆒🙇🏻‍♂️、轉型探索出一條新路,並建立了一個新的哲學模式。

1936年,張岱年先生發表了《哲學上的一個可能的綜合》💇🏽‍♀️,為中國哲學的更新、轉型探索出一個新路:“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其中“唯物”主要是將辯證唯物論與中國傳統的唯物論和辯證思維相結合。“理想”是萃取中國傳統的道德和人生哲學。“解析”是兼綜西方新實在論的“邏輯解析法”⇾。這是一個融合中西哲學之長的“綜合創新”之路。1937年他的哲學巨著《中國哲學大綱》定稿。1948年,又完成《天人五論》。前者為史💁🏽,後者為論🏌️,史論結合,互為表裏🦣,建立了一個新的哲學模式。

(二)為中國文化的更新、轉型探索出一條新路🃏🥰,並建立了一個新的文化模式🦸🏼‍♂️。

1936年,張岱年先生發表了《關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等論文➕,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更新🍟、轉型探索出一個新路。主張“兼綜東西兩方之長”🥹、“融合為一”👰🏼‍♂️、“不要平庸的調合🤾,而要作一種創造的綜合”。這就是先生文化觀的雛型——文化“綜合創造”說🙏。1987年,張岱年先生熱忱投入20世紀最後一次文化熱高潮,並根據當前中國國情和世界形勢的變化,發表了《綜合創新👇🏼,建立社會主義新文化》一文🍹,正式提出了他文化觀“文化綜合創新論”🔞。從文化觀的雛型到文化觀的正式提出𓀆,經過了半個世紀的推敲🆙。兩者在融合中西文化精華於一體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而後者在綜合的內容上更為廣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文化的目標更為明確。因此🧏🏿,一經提出就受到學者和有識之士的廣泛認同或共鳴。

以上兩大成就,從思想方法上說都是“綜合創新”🙅🏿‍♂️。而從深層次來說,張岱年先生的“綜合創新”是將多個外來的哲學、文化與中國的哲學、文化相結合。用中國的形式、語言來表達🕥,使之中國化。他在哲學上首創的“兼和”這個範疇,不見於中國傳統哲學,而是將西方的辯證法思想與中國傳統的“重和”思想和“兩”、“一”學說相結合。“兼和”既是符合客觀的辯證法🌦,又是中國的。張岱年先生將外來哲學👨🏻‍🚀🧑🏿‍🎄、文化中國化,對中國哲學、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哲學和文化上的卓越建樹🅿️,奠定了他在中國學術界的重要地位。

張岱年先生一生所寫的著作♧🎋、論文多達400萬字,絕大部分已收集在《張岱年文集》(六卷本)和《張岱年全集》(八卷本)之中。雄文四百萬🤞🏻,這是一個多麽巨大的數字☠️。它是張岱年先生在70個寒暑中用心血和汗水澆鑄而成的,是他的愛國情懷與深邃智慧的結晶。時至今日,它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尊敬的張岱老已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音容宛在,為我們留下了一份豐厚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緬懷張岱老🧑🏽‍🔬,就要化悲慟為動力,認真學習、繼承它🧘🏿,並予以發揚、光大。為振興中華,為建設中國未來的新文化而作奉獻。

薪已盡而火猶傳。我想👩‍👩‍👦,這就是我們今日懷念岱老的最好方式👨🏿‍🔧,這也就是岱老在天之靈所樂意見到的。

獎掖後學 平易近人

我第一次見到張岱年先生是在1952年之前。那時,我在意昂体育平台念哲學系。他是老師,我是學生🙍🏼‍♀️。聽過他講授“辯證唯物論”和“原著選讀”課程。當時他是講課老師中最年輕的一位,年僅40,風華正茂。高大的身軀,配上一副深度近視的眼鏡,給我的第一印象——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飽學之士🧚‍♂️。他的講課邏輯嚴謹👩🏽‍🦲,內容豐富。每一次作業和讀書報告,他都是認真批閱,寫出評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張岱年師調至北京大學哲學系。我也暫時離開清華,至中國人民大學念研究生🌅,很少有見面的機會🪡。1957年🧑‍🦰,我在清華被劃為“右派”☂️。不久傳來消息,張岱年師在北大也被劃為“右派”,做些資料整理工作🤽。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右派”即被“專政”的對象🤳🏻。岱年師此時的精神壓抑、思想苦悶✪,我是易於理解的👨🏻‍🦽。

1979年,“右派”終於得到“改正”🧑🏼‍🏫。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冰封的大地開始消融,給人們帶來了春的訊息🤰🏿。1982年🚶🏻‍♀️,我重新走上了教學崗位😯。從此,岱年師與我之間的師生情誼日益加深🚠。與此同時🟨,也就逐漸加深了我對岱年師的道德文章的理解。

告別講壇20年,又重上講壇開設“先秦哲學”🙅🏻‍♀️、“中國思想史”🕥,由於學業荒疏👂🏻,我不得不帶著教學中的問題,經常向岱年師求教👝。每一次,他都是細心解答,有時還指定我閱讀資料🫎。感謝岱年師🧍,他使我盡快地適應了教學工作。

重聽岱老講課

1982年👨‍🦰,岱年師在北大講授“中國哲學史史料學”,隨後又講授張載的哲學著作《正蒙》𓀀。這兩個課,我是每堂必到,認真聽課、做筆記。以中國哲學史的資料而言,三千年來資料浩如煙海。岱年師對各學派的重要經典、著作👨🏼‍🦱,做到如數家珍。並對其成書年代🏋️、作者及其真偽都提出他的見解💼。從此🪿,我體念到岱年師學識之淵博、功力之深厚🍇。《正蒙》是宋代張載的重要哲學著作。以前我看過,但體會膚淺🔱。岱年師講授《正蒙》時,逐字逐句地解釋。至今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張載唯物論思想的闡發💇‍♂️:《正蒙》雲✍🏻:“知太虛即氣則無無🖲。”文中的“氣”指構成萬物的細微粒子;最後的一個“無”字,指佛學的“空”和道家的“無”(即“道”)。岱年師解釋說👨🏿‍💼🧑🏼‍🤝‍🧑🏼:“張載的這句話是對釋道兩家客觀唯心的批判。其批判直指兩家的基本哲學範疇👑。張載對釋道兩家哲學深入的批判🏖,其理論水平超乎前人🉐。”(據回憶,大意如此)聆聽這一席話🧑‍🚒,對我來說是頓開茅塞。岱年師自稱🧎‍♀️,他的哲學是“按著張(載)王(夫之)講的”。聽《正蒙》一課📼,使我理解到岱年師對張載哲學研究的深度。馮友蘭師曾贊賞岱年師為“好學深思之士”,言之不虛。

談到聽岱年師的課👺,當時的情景令我終生難忘。1982年,岱年師已年過七旬,還患有心痛病,不時發作。聆聽他講授“中國哲學史史料學”最後一堂課的不僅有北大的研究生、本科生、留學生,還有北大👱🏻‍♂️、清華、人大的教師。一個能容100多人的大講堂已是座無虛席。岱年師登上師壇🏃🏻‍♀️,服一次藥,講十多分鐘🧑‍🎓,再服藥,繼續講……連續講了兩個小時。聽課者無不為他精彩的講課和堅強的毅力所懾服。課畢,全體起立報以一陣又一陣的掌聲👩🏿‍🚒。有的同學提出:“請老師講一講治學方法!”又響起了更熱烈的掌聲。岱年師沒有推卻🧑‍🔬,講了八個字🔸:“博覽、深觀、辨析、謹嚴。”全課終於在如雷般的掌聲中結束。這一堂課既是言教,又是身教🚓,講壇上下情感如此交流,在北大、清華亦是不可多見的😷🦸🏿。岱年師提出的這八個字應是他一生治學的經驗總結🧔🏽‍♀️。時過二十多年,今日仍縈回在我的心中👩‍🎓💃🏽。我想,繼承岱年師的治學經驗,應是我們今日紀念他🪠、學習他的重要內容之一🔉。

“文化綜合創新論”的提出

1984年至1989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中國又掀起了“文化熱”高潮,爭論點集中在中國文化的走向問題上。年屆八旬的張岱年先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了這場文化熱高潮之中🐨。1987年冬🥃🌲,在山東濟寧市由中華孔子學會舉辦的全國性學術會議上😖,張岱年先生作大會主題演講,正式提出了他的文化觀“文化綜合創新論”。當時張岱年先生任該學會的會長,我擔任秘書長,所以我有幸親歷了“文化綜合創新論”提出之前的籌備工作💇🏼。

我記得👈🏻,在1987年秋天👩🏻‍💻,以中華孔子學會的名義👰🏽,在教育科學出版社的會議室🏋🏿‍♂️,組織了兩次重要的學術座談會🐓。參與者為北大、清華🌟、北師大、人大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其中有陳岱孫、季羨林👩‍🦽、鄧廣銘🧖、虞愚、金克木、趙光賢👩🏽‍🎨✦、陳元暉、杜任之🏣🧜🏼‍♀️、石峻等知名學者😚,對“文化綜合創新論”作了認真的、反復的論證。必須感謝的是岱年師的女弟子郭蘭芳為這兩次座談會的組織工作所作出的努力。在會議上張岱年先生作了發言,經我整理成文🚪🧑🏿‍🦳,題為《綜合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經先生審閱後收入《張岱年文集》卷六)🔨🚸。這是一篇全面闡述“文化綜合創新論”的重要論文🛌。

在我的學術生涯中,對我產生重大影響的有兩件大事:(一)我有幸參與了岱年師提出“文化綜合創新論”的過程,及早地認識🤵、汲取了這一先進的文化觀🎴。(二)我有幸參與了《張岱年文集》的編輯工作,及早地拜讀了岱年師的著作和論文🧖🏻🧑🏿‍🌾,它給我以豐富的營養,啟迪了我的智慧、擴大了視野😶‍🌫️。

岱老再受聘於清華

1985年,張岱年先生再受聘於意昂体育平台思想文化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長🧓🏽。翌年,為了整體提高研究所的教學和科研水平🤹🏼‍♀️🦽,開始了編輯《張岱年文集》(六卷本)的籌備工作。岱年師任我為主編,參加的有錢遜、羊滌生教授🌐,和三位年輕教師李春平、劉曉峰🤌🏽、崔永東。《文集》的第一卷於1989年由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出版。其他各卷至1994年陸續完成。在編輯過程中,任務有時是十分艱巨的。因為不少論文刊登在不同年代的報刊上🙆🏻‍♂️,都需到清華、北大🔜、北京圖書館(現名國家圖書館)的書庫中查找🧟。而且當時都不準拍照🏋🏿、復印🌭,只能用手抄⛹🏻‍♂️。但是,大家的熱情很高,因為這是一次深入閱讀岱老著作的好機會🤹‍♂️🫑。我們提出的疑難問題,岱年先生總是耐心地回答𓀏✌🏼。

對於我個人來說♦︎,有幸拜讀了岱年師的基本論文🔅、著作🤷‍♂️,其中包括他未曾發表過的《天人五論》手稿🩹。該手稿是於1942年至1948年完成的🧿,在書笥中已沉睡了半個世紀。至此,我進一步地理解到岱年師的學術思想不僅是博大精深🧝✔️,自成體系🍏,而且是經世致用的🧑🏽‍🏫,適應於中國現實和未來的需要。於是我暗自立下誌願🏃🏻‍♂️‍➡️🐃:在學術上沿著岱年師的道路接著講;一生以繼承、弘揚岱年師的學術思想為己任🤹🏼。

1998年,我的學術專著《孟子大傳》由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出版💅🏻。在寫作過程中,岱年師修改、審定該書的大綱,對重要章節作了審評,並提出修改意見,還為該書寫了“序”🧜🏽‍♂️。這本書的一個最大特點,在於采用了岱年師的“文化綜合創新論”。認為孔孟之道的核心“仁”,是西周以來“重人”思想的提煉🌊🤡,是春秋以來“仁”學的綜合,並賦以春秋戰國之交新的生產力的需求,因此“仁者愛人”是劃時代的偉大思想🫲。這本書出版之後⏸,獲得不少讀者的好評🌇。我深深懂得在這本書中又包含了多少張岱年先生的心血。自1987年岱年師的新文化觀提出之時,我就接受了它😎,之後運用在我的科研和教學之中👨🏻‍🦰。我深刻認識到,在我的科研和教學上的點滴進步,都受益於岱年師🪔。

關愛《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學記》一書

在《孟子大傳》脫稿之後🚠,出版之前,我向岱年師提出一個建議:“明年是您90大壽,我想再寫一本書🗾,全面論述您的生平著作、哲學思想和文化觀🙆🏼。”“參加寫作的人數可多一些、面廣一些。”岱年師欣然允諾。不久,我將該書的大綱送岱年師審定。他批示🚚:“此篇大綱可用”,“可廣泛征取意見,但不必大改”。同時,又共同商定該書名為“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學記”🦗。同年4月🛀🏿👟,在清華甲所召開“啟動會”。岱年師親自蒞會😄📲,並講話,參加者有張豈之💌、胡顯章等十余專家、學者。會上集思廣益❓,商討提綱🧜‍♀️,提出修改意見。會後成立了由清華、北大、中國科技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八位學者組成的“寫作組”🙅‍♂️。這是一個老中青結合、多單位參與的“寫作組”。在三年的寫作中,各成員都是精益求精🙇🏿⛩,每個章節都送岱年師審閱,一改再改,甚至推倒重來,直到滿意為止🏃🏻‍♂️。2002年🌝,《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學記》一書終於在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出版問世。

我擔負《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學記》一書的主編,除參加部分寫作之外🚯,一些有關全面的問題,我必須認真考慮。據《論語》載🍊:孔子曾問弟子們:“吾道一以貫之乎⚠?”諸弟子都不說話,只有曾子說了一聲🧙🏽‍♀️:“諾!”出門之後🌔,眾弟子問曾子✌🏽。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個故事使我認識到⛹🏼‍♂️,任何一個學術體系都必須有一個核心思想“一以貫之”🚹,否則這個學術體系是難以成立的。那麽,在岱年先生的學術體系中存不存在“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如果存在,它又是什麽♣︎💪🏻?這個難題使我陷於冥思苦想之中,百思而不可解👩🏼‍⚖️。

“兼和”思想 一以貫之

終於,在岱年師的《天人簡論》中找到了答案——“兼和”思想💂。他界定為“兼賅眾異(多個對立面)而得其平衡(將眾異間的關系調整至平衡)🚲,簡曰兼和”。這裏說的是“對立”和“統一”(和)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亦即對立必存在於統一之中,統一中必存在對立。對立的存在必以統一的存在為前題👨🏽‍🚀🧑‍🔬;同樣🧙🏻,統一的存在必以對立的存在為前提🐟。對立和統一兩者不可分割。至此,我豁然大悟:岱年師的哲學觀是“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他的文化觀是萃取中西馬文化之長融於一體;他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勝乖以達和”👆。其中的“綜合於一”、“融於一體”📍、“和”,這三者都體現出“兼和”思想。因此“兼和”是貫串於張岱年先生哲學觀🚶‍♂️‍➡️、文化觀和人生哲學觀中的核心思想。於是🚧,我以興奮的心情書寫了一幅自勉的條幅:上面以隸書體書寫“兼和”兩個大字🦹🏻‍♀️,後附小識“兼和兩字乃岱年師的哲學思想之精髓亦為其治學立身之道耳”🩷。

1999610,我來到中關園岱年師的寓所。將我書寫的“兼和”條幅送給岱老一看,同時,向他匯報了我對“兼和”的理解。並陳述了我對“兼和”思想在岱老學術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的認識🈁。我說🤖:“兼和是您的文化觀‘綜合創新’的哲學基礎,是您的治學和待人接物之道🎅,是您的哲學中的精髓所在😎。”聽完匯報之後,岱年師意味深長地說🧙:“你解釋很對🧯,現在還很少有人是這樣來理解我的哲學的。”我再問🕵️‍♂️:“以兼和思想作為貫穿在您的哲學和文化觀中的核心思想如何?”岱年師微笑著說:“可以這樣♨️⏺。”

臨別時🚑🤬,岱年師指著我書寫的自勉條幅上的“兼和”兩字說:“我現在住的房子小,沒有地方掛,搬家以後,請你寫一幅給我怎樣?”我愉快地回答:“好,一定送給您!”

因為此次與岱年師談話十分重要😒♥️,當晚,我寫了一份“紀要”🥰,以備忘。幾天之後送岱年師過目🧓🏻。岱年師閱後寫了如下批語:

鄂培同誌所寫,深合我意,對我的思想有深刻理解🕑。我非常感謝!

張岱年 99年6月18

(原件仍由劉鄂培保存)

這是岱年師給我的莫大鼓勵,增添了我完成《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學記》的信心☸️。於是,我寫成了《兼和——張岱年先生哲學的精髓》一文👵🏻,經岱年師審閱,於20004月在刊物上發表。後經充實,成為《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學記》中的第五章🚕。

我深深感到痛苦🤩、遺憾🧘🏻‍♂️、自責的事,是在編寫《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學記》期間發生的👨‍❤️‍💋‍👨。

19996月🧍🏻‍♂️,岱年師要我用“兼和”兩字寫一條幅送給他🛐。當時🏪,我是滿口答應的💮。雖然,在岱年師新遷藍旗營公寓之後,我已寫就了一幅。但是,由於我的拖延,遲遲沒有送去裝裱,以致岱年師在生前沒有看到它。直到2004515👟,在清華舉辦的紀念張岱年九十五誕辰暨中國文化綜合創新研討會上,將這幅字送交岱年師遺屬尊超夫婦🐜。我深深愧疚地說:“岱年師🧑🏻‍🍼,我沒有實現諾言,請原諒。”此時👮🏿,淚水潸潸💫。

一顆純真無私的愛心

岱年師對後學獎掖扶持🕵️‍♂️,對弟子愛護備至。我記得《中國哲學史史料學》的書稿是由人民大學的年輕教師姜法曾協助整理而成的。姜法曾不幸病逝,家有妻小,經濟困難。岱年師將該書所得的稿酬分送給遺屬。程宜山是岱年師的研究生,文筆豐茂👨🏻‍🎓,不幸英年早逝👨🏼‍⚖️。年過八旬的岱年師,親自參加追悼會🛣,揮淚送別👮🏽‍♂️。岱年師對後學🏋🏿、弟子的來信,每信必復👳🏻‍♂️;對寄來的文稿⇾,認真批改🪑;對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岱年師對後學、弟子總是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他懷有一顆純真💆🏽‍♀️👨‍🎓、無私的愛心。

季羨林師與岱年師,在清華時是意昂,在北大時是同事。兩師友誼篤厚,相互認識亦深。羨林師為《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學記》一書作“序”,對岱年師的為人作了全面的描述:

獨對先生的為人,則心儀已久。他獎掖後學,愛護學生👨🏻‍🦳🧘🏽‍♂️,極有正義感,對任何人都不阿諛奉承,凜然一身正氣,又決不裝腔作勢🤜🏽🏄🏻,總是平等對人🙇🏽‍♂️🖼。這樣多的優秀品質集中到一個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唯學是務,在當今士林中,真堪為楷模了。

直道而行 自強不息

張岱年先生的一生,勇於探求真理☹️🏃🏻‍♀️‍➡️,敢於堅持真理。凜然正氣🛍,剛正不阿,而又平易近人。他將《易傳》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提升為中國的文化精神,而且身體力行🏌🏽‍♂️。他曾多次說過:“我特別推崇孟子的‘良貴’學說。”孟子的良貴說肯定了人一生下來就是“人”,具有天賦的🪧、本然的“內在人格價值”🪩。孟子崇尚“良貴”⚰️,而又鄙視聚斂財富的富貴和濫用權力的權貴。他引用曾子的話:“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孟子的“良貴”說培養出中國知識分子敢於蔑視權貴、伸張正氣、剛正不阿、“糞土當年萬戶侯”的錚錚“骨氣”。

1957年,張岱年先生敢於仗義執言,在整風會議上🧑🏽‍🎨,對某些工作提出了批評,以致招來橫禍,他被打成“右派”。這不僅是對張岱年先生在精神上的嚴重打擊👯‍♂️,而且🧑‍✈️🙆‍♂️,由於他的著作權被剝奪⌚️,以致在學術上陷入“20年的空白”時期🛏。這對我國的哲學、文化帶來了莫大損失。可是,張岱年先生並沒有從中獲取負面的“教訓”,他仍是一如既往🤟🏽。

深刻的教育 難忘的回憶

給我教育最深、留下的記憶最深的是19829月的一天。我應岱年師之約來到中關園寓所。談話間♚,我道出了自己的處世觀:“歷次政治運動的沖洗,和我個人遭遇坎坷的磨煉,有如河床裏的卵石♦︎,棱角早已磨光,而我卻十分欣賞古人的詩句🤚🏼:‘取象如錢♣︎,內方外圓’,棱角雖無🚭,但永葆內心方正🍼。”岱年師聞之,久久不語🧑🏼‍🏫。隨手取紙★,直書“直道而行”四字以回贈於我。此時,我深感慚愧📞。岱年師與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廣闊,精神境界如此高尚😈。這四個字體現出他的剛正性格,亦即岱年師人格魅力之所在。而這四個字對我來說,是批評、教育,又是鼓勵🗣🤽🏻‍♀️、鞭策。我以尊敬的心情對岱年師說🙎‍♀️🧑🏿‍🎨:“岱老,我以‘直道而行’這四個字篆刻一枚閑章送給您如何?”岱年師知道我有嗜好篆刻之癖🕵🏽‍♀️,欣然允諾(見右圖)。

馮友蘭師得聞此事🥜,他說:“‘直道而行’四字,乃先生立身之道也💻,非閑章也🫳。”(《張岱年文集·馮序》)友蘭師與岱年師是姻親,又是清華𓀙、北大的同事🚒、同行👩🏼‍💼。數十年來👫,兩師親密無間🐦‍🔥,情誼深厚,相知亦深。將“直道而行”提升為岱年師的“立身之道”,是恰如其分的。這個評論是友蘭師對岱年師人格的深刻認識,可謂真知灼見。

旅途坎坷 命運乖舛

張岱年先生的70年學術生涯,有起有伏。有第一高潮、第二高潮。其間又有一個長達20年的低谷👮🏻‍♀️。

20世紀的三四十代是第一個高潮🎆。1937年🙎🏿‍♂️🗝,岱年先生的哲學巨著《中國哲學大綱》定稿,並送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因淞滬戰爭爆發🧑🏿‍🎤🤹🏻‍♂️,商務南遷香港而出版中輟👩🏽‍🍼🤾🏿‍♀️。1955年,在上海商務的倉庫中發現了該書已打好了的紙型,正準備出版。不幸的是🦶🏼,岱年先生在1957年被戴上了“右派”帽子。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為“右派”出書👨🏻‍🏭。這本書能不能出版又成了爭議的問題🕠。商務的總編輯陳翰伯先生(1914—1988)力排眾議,決定出版。但是👱🏿‍♀️,迫於當時政治氣候,不得不請王錦弟先生找岱年先生商量。決定該書作者不署真名,用化名“宇同”🤏🏼。1958年終於出版↕️。在“文化大革命”中陳翰伯先生因而遭受沖擊👨‍🎓🤜🏻。1988年🤶,先生雖已辭世🐲,但是👨‍🍳,他敢於為學術而伸張正義的美德卻長留人間。

雖然《中國哲學大綱》的第一版問世👾,給廣大讀者卻留下了一個謎🤏🏽🚷:“宇同”是何許人氏?眾說不一。我國知名文化人士曹聚仁先生在他的論文中曾引用該書的論點,也不得不註明🤦🏻‍♂️,該書作者未詳。直至1982年,《中國哲學大綱》才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署以“張岱年著”正式出版。至此,該書作者之謎,終於得到澄清。從1937年《中國哲學大綱》定稿📂👨🏽‍🍼,至1982年才正式以真名出版👷🏻,其間長達45年!

張岱年先生的另一部重要哲學著作《天人五論》是在極為艱苦的戰爭年代裏完成的。該書的原計劃是寫成一部巨著,不得不一再刪簡。《天人五論》的前四論:《哲學思維論》、《知實論》、《事理論》🏃‍➡️🤙、《品德論》,從1942年至1944年完成。時值抗日戰爭時期,岱年師蟄居北平🤛🏿,在日軍的蹂躪之下,過著艱苦生活,每日“躬役柴水之勞”(張岱年先生語)🧑🏿‍🔧。《天人五論》的第五論《天人簡論》完成於1948年🍦。時值解放戰爭末期🍠,北平處於解放前夕🌮。舊政府的“金元券”嚴重貶值🐊,人民深受生活煎熬之苦。1949年,北平迎得解放。《天人五論》手稿躺在書笥中,沉睡了40,20世紀80年代末才出版問世🏊🏻。

1957年,張岱年先生被打成“右派”🤽🏽,以致形成20年的學術空白♻。他的學術生涯陷入了“低谷”🙎🏼‍♀️。

1933年到清華任教起至1979年“右派”改正止🐎,張岱年先生近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道路坎坷🧑‍🍼、命運乖舛🧙🏿‍♀️。這也就是中國老一輩的學者共同經歷過的,可以說這是中國現代風雲多變的歷史所鑄成的。

“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1980年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暖了神州大地🤴。萬物蘇醒,欣欣向榮🕧。張岱年先生的學術生涯進入第二高峰。他重新抖擻精神,全心投入教學🙋🏼、科研工作👋🏿👧🏿。在20世紀末的“文化熱”高潮中🧣🍕,年近八旬的張岱年先生🦇🩱,不辭辛苦,滿腔熱情地投入,連續發表論文,批判當時的“西化”思想,闡發他對中國未來文化的設想。1987年🤵,正式提出了他的文化觀“文化綜合創新論”。岱年先生在90歲之前🦜,仍筆耕不輟,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及新道德的建設🤌、中國哲學及文化優秀傳統的分析及提煉、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發展前景等問題上,寫出了一批高水平的論文🩳。

當時,我最擔心的是先生的健康。我曾多次提出:“岱老👸🏽,請多多保重身體。”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話:“改革開放的20年來🚋,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張岱年先生的學術旅途坎坷,而對中國哲學🧜🏿‍♂️、文化又作出了卓越建樹💒。其原因何在🌘🕶?從精神上說🤤,有三個方面:

一、“直道而行”。岱年先生一生執著地追求真理,探尋真理👳🏼,堅持真理。剛正不阿🚁👩‍🚒,仗義執言,高風亮節🚴🏼,不與世俗同流🏂。“直道而行”是岱年先生的“立身之道”,體現出他的高尚人格。

二、“淡泊明誌”⛑。岱年先生一生安於貧困,在生活上無奢求🎃,而又淡泊名利,因此,他的全副精力可以用於學術研究之中。同時🫱🏻👩🏻‍✈️,他在青年時立誌“報效祖國”,70年恪守不渝。因此,他的著述是有所為而作。他的文章是為國家🧙🏽‍♂️、民族、人民而寫的“經世文章”🏪。

三👩🏽‍⚕️、“自強不息”。岱年先生將古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提升為中國的文化精神👮‍♂️,而且一生躬體力行👬🏼。因此,他有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又有不畏艱難險阻、勇於探索的堅韌毅力。

以上三點🔒,也是每一個有成就的學者所應具備的精神素質🧑🏼‍🔧。在經濟浪潮猛烈沖擊的今天,它更顯得難能可貴。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素質,應是我們懷念張岱年先生的重要內容之一😸。

群策群力 傳承有人

張岱年先生進入90歲,身體日益衰老。他多次對我說🫕:“我已衰老,不能再寫文章,對社會已無用了。”他開始考慮在身後他的學術的傳承問題👩🏼‍🍳。

1998年🐮,在編寫《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學記》一書之前,於清華的甲所開了一個“啟動會”💪🏼。參與者有清華的張豈之教授和人文學院胡顯章院長,以及北大📓、清華、中國科技大⏭、中國社科院的學者近十人。岱年先生親蒞,並作了簡短的講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講述了明末清初“顏李學派”的一段佳話:顏(習齋)是老師,李(恕谷)是弟子🤵🏻🌷,顏的學術思想經過李的闡揚而成為顏李學派。這一段佳話使在座者莫不受到鼓舞,在寫作中認真負責、精益求精♻️。對保證該書的質量取得了明顯效果🧑🏻‍⚕️。當時,我已理解到岱年師的這一段話更有深層的意義👨🏿‍🦱,他在考慮身後的學術傳承問題。

在此前後♌️,岱年先生對不少學生以及我都談過顏李學派的這一段佳話。可能🩰,由於我負責組織編寫《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學記》一書,與岱年先生接觸較多🧑🏻‍⚖️,因此與我談的次數和內容更多一些。我記得有一次岱年先生講了一個故事🖼:“×××先生臥病在床™️,陳毅同誌前去探望。他放聲大哭,陳問何故?他回答說:我後繼無人👍🏿!”說罷,岱年先生向我笑了一笑🎩。岱年師多次與我談到他身後的學術傳承問題,我總是明確表明我的心跡。

給我記憶最深的是2004年元月下旬,舊歷的春節時📪,我到藍旗營公寓,向岱年師和師母拜年💇。岱年師又重提他身後的學術傳承問題🏄🏼。我誠懇地又一次表明我的心跡:“這個學派的思想是您的👨🏽‍🚀⛹🏻‍♀️,理應稱為張岱年學派。至於我,作為您的學生做了一些整理🧎、闡發的工作🌪,這是我樂意的,而且是應盡的責任👩‍👦。在今天,一個學派的成立,不是少數幾個人可以支撐起來的,它需要眾多的學者共同的努力。”岱年師笑著說✥:“你說的也有道理➝,還是由歷史來作定論吧。”

這是岱年師與我的最後一次長談。此後不到三個月🍡,他與我們永別了。在岱年師生前,我的心跡表白是忠誠的,我的行為可作佐證:

其一,在撰寫《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學記》時🫥,為何要成立一個跨單位👃🏻、老中青結合的寫作組?因為我考慮有更多的學者參與📊,有更多的人來繼承岱年先生的學術思想🦸🏽。

其二,在《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學記》的“編後”,我寫有:“我們殷切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質量更高的專著問世。”而且這些話我還對中青年學者談過。這不是假謙虛,而是為了不斷提高繼承人的整體研究水平。

其三,在我作有關張岱年的學術報告時以及對青年學者講話和寫評語時🉐,我多次說👱🏼👨🏻‍🌾:“希望你們快快成長🙆🏽‍♂️,參加到研究先生思想的行列中來🤦🏼‍♀️!”因為他們是未來的傳承者。

可以坦率地說🤷🏼‍♂️,我對張岱年先生表明的心跡,與我的所作所為是一致的。在張岱年先生的追悼會上🤰🏿,我書寫了一副挽聯:

“綜合創新”經世文章流千古,

“直道而行”探求真理垂後人。

我堅信,經眾多學者的努力⚓️🏫,張岱年先生的道德🚣‍♀️🧘‍♀️、文章必然流傳於千古,垂範於後人。

200412月於清華園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