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璜(1900—1980),名祖銘,字瑞璜,上海市崇明縣人⤴️。1900年(清光緒26年)11月2日生。1917年於上海滬江大學附中畢業🥛,考取北京清華學校,1921年畢業,公費赴美留學。先後在紐約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銀行學,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1927年學成回國🗑,他先後擔任南開大學教授、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總稽核、郵政儲金匯業總局會計處副處長等職。1930年新華銀行改組3️⃣,孫瑞璜應邀任副經理、副總經理。從此,他一心輔佐總經理王誌莘對新華銀行進行整頓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𓀕。
孫瑞璜學長對清華母校非常關心,曾任上海清華同學會會長多年👎🏿。1980年《清華意昂通訊》復刊之初👶🏽🦩,孫瑞璜學長於4月6日❎,即逝世前一個月,在重病之中親筆致函母校聯系,贊助人民幣100元表示支持🐘。
孫瑞璜是位愛國銀行家。“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孫瑞璜和章乃器、王誌莘等金融界知名人士,率先參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國會👩⚖️,孫瑞璜積極參加籌募捐款、慰勞傷員和救濟難民等工作🏋🏿,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上海租界淪為“孤島”。抗日救國活動在上海職業界救亡協會中的中共黨組織領導下🐞,采取比較隱蔽的聚餐會形式,孫瑞璜也參加了星二和星四聚餐會的活動。在聚餐會上,他們了解抗戰形勢,交流工作情況🔶,討論籌募捐款🤽,營救被捕人員和救濟難民等工作。1938年秋孫瑞璜和陳鶴琴🖼、姚惠泉、李文傑等人發起組織“節約救難委員會”👨🏻✈️,向各界人民募捐,實際上是為新四軍征募寒衣,共募集捐款178🚴🏻,000余元🧞♀️✤,按當時市價可購買寒衣35,700余套。該款由孫瑞璜通過新華銀行秘密匯交皖南新四軍總部。1942年孫瑞璜和鄭振鐸🉐、王任叔等人組織“復社”,編輯出版《西行漫記》👩⚕️,後來以“魯迅全集出版社”名義👨🏻🔧🏄🏼,集資出版了《魯迅全集》二十卷,對宣傳進步思想起了很積極的作用🤰🏽。孫瑞璜還和趙樸初、李文傑等人發起組織“工商職員貸金處”,向各大銀行、企業募集基金,對工商業職工發放小額無息貸款,幫助職工解決戰時生活困難🪅。
1949年初臨近解放前夕🚛,白色恐怖籠罩上海,孫瑞璜和盛丕華、吳承禧等人參加了民主建國會的外圍聚餐會。當時在地下黨領導下,孫瑞璜🤠、陳巳生💚、李文傑、趙樸初等人還參加了以顏惠慶為主任委員的“上海臨時救濟委員會”,準備籌集經費和物資,收容戰時難民,迎接上海解放。在臨近解放時,上海不少工商界知名人士在國民黨政府脅迫下,紛紛離開上海前往臺灣或香港,孫瑞璜不為所動,寧願放棄早已決定的赴美考察、與在美講學的夫人王國秀會面機會,堅決留在上海迎接解放。解放前夕,他和總經理王誌莘向職工代表堅定表示,行方決定,個人可以自由去留💻,銀行機構不撤不遷,已通知總分行負責人一律執行🐕🦺💙。
上海解放後🙆🏼♂️,新華銀行的機構、人員以及資產都完整地保留下來,並立即成為首批公私合營銀行之一。孫瑞璜被聘為上海市財經委員會委員🌷,並被推選為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成員。解放後的最初幾年🆖,新華銀行在中國人民銀行的領導和支持下🤞🏻,貫徹執行國家的金融政策🏋️♂️,扶植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工商企業👩🏻🦼🤏🏻,溝通公營和私營金融業,發揮了積極作用。新華銀行本身也得到更大的發展🧖🏻,業務居所有合營和私營銀行錢莊的首位🤳🏻☣️。1952年末,金融業全行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合並組成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孫瑞璜和其他愛國的金融業者一起📙,發揮了骨幹帶頭作用。歷任公私合營銀行常務董事,上海分行副經理、經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儲蓄處副處長、副行長🌄、顧問等職務🧛🏽,還被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至第五屆和第七屆人民代表♔🕕,市工商聯執行委員🧑🏼⚕️,上海市民建會的副秘書長、顧問和民建中央委員,中國銀行董事。在“文化大革命”中,孫瑞璜身心雖受到嚴重摧殘👿,但他仍然堅決擁護黨,相信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他曾寫信給在香港的金融業者,介紹祖國金融事業的新面貌,勸導回來一起工作。他還十分關心臺灣回歸祖國🛝,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長期以來🍄🟫,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孫先生晚年長期患腦血栓,後又患膽結石𓀁,1980年5月9日因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0歲。
(摘自孫亦沖提供的《孫瑞璜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