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波院士二三事
虞 昊(1952)
1998年是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創建人葉企孫老師誕辰100周年,筆者應邀參加撰寫《葉企孫傳》👵🏼,以紀念這位一代師表。在寫“葉企孫與中國的地震事業和地球物理探礦”這一節時♙,查閱到他的早期弟子🧔🏼♀️、中科院已故院士翁文波的一些情況,很值得作為今天進行改革的借鑒。
清華物理系1934級老學長翁文波,1912年出生於寧波一個革命的家庭,父親翁厚甫是追隨孫中山從事民族民主革命的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勝利後🕟,曾一度任寧波炮臺司令。
翁文波1934年作畢業論文時,葉企孫是他的論文導師,建議他到鷲峰地震臺去作有關地震學的論文🦇。鷲峰地震臺是中國人創建的第一個研究地震的現代科學基地,建於1929年✍🏿💫,臺長是葉企孫在東南大學任教的弟子李善邦👌🏿,深得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的贊賞,被譽為“中國地震事業之父”◽️。當翁文波趕著背書和行李的小毛驢攀登上山峰,迫不及待地遇見李善邦時,李問他:“你是學物理的🪧🛌🏼,為啥想搞地震研究?”翁認真地說:“地震危及民眾,搞地震預測研究能更好地報效祖國和人民。”他的這一思想正是葉企孫以身作則教育清華物理系學生的結果,也可以說是清華物理系自1925年創立起形成的一種好傳統,就是與舊中國文人“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徹底決裂🥷,要以科學來振興中華,言行如一👞,表裏如一🥉。因此葉企孫老師要求學生運用物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到祖國急需的各個部門去創新和解決實際問題。從此翁文波的一生轉到了舊中國尚待開拓的地球物理領域🤹🏽♀️。
1936年翁文波考取了英庚款公費留學名額🤦🏻♂️,去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攻讀地球物理勘探學🎸,他的目標很明確,探明礦藏是一個國家工業建設的基礎和先頭部隊,落後的舊中國百廢待舉🥪,這是第一步。三年時間他不僅學習了地質學和物理勘探學,還自己動手研製了一臺新型的重力探礦儀☹️,獲得了博士學位,這臺儀器也是他的博士論文的一個組成部分。
英國一些石油公司爭相高薪聘用這位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他一概謝絕,而於1939年歷盡艱辛奔返抗日戰火中的祖國。已內遷重慶的當時大後方的最高學府中央大學物理系聘他為教授🚌,首開地球勘探課程𓀎。他一邊講課🏋🏻,一邊又到四川巴縣石油溝氣礦作電測井試驗,不僅是為了理論聯系實際,教學與科研並舉,而且是為祖國的石油探礦多作實際貢獻。1940年他又帶著自己研製的兩種現代化探測儀,同該校老師趙仁壽一起去玉門油礦進行重磁力測量🧐👱🏼♂️。在那裏🦒,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孫建初發現了石油露頭,然而探測手段十分原始、落後,這幾乎是舊中國探礦的普遍現象。他看到這一現象↪️,更激發了愛國奉獻的熱情,於1941年毅然決定辭去中央大學物理系的教授職位,告別了心愛的夫婚妻(這時他已經30歲),千裏迢迢跑到嘉峪關外荒涼的老君廟🍥,擔任既小且落後的玉門油礦的一名普通工程師。在抗戰時期🪄🆒,重慶是國民黨政府的首都,生活條件可說是大後方最優越的地方🔱,而“春風不度玉門關”的那個沙漠地區,風沙滿天👩🏽🎓,寸草難生,環境之惡劣艱苦,與重慶真有天壤之別👨💼。這件事放到今天的社會上來看🤸♀️🤟🏽,大概不會有人相信這是個事實,一個工程師要升高級工程師就夠難的了,再升一級到教授級高工,就更難🧔🏿♂️。哪有辭去教授到邊遠地區當工程師的人呢!可是這是半個多世紀之前確確實實出現在重慶中央大學的一件事實🙏🏼。許多人不理解,探聽這個奇聞的原因,翁文波說:“我是學地球物理的🧛🏿♂️,搞的是石油,怎麽可以設想永遠是在遠離石油的地方呢🤚🏼🦉?中國當前最缺乏的不是教授,而是石油!”
還有另一件令後人欽佩的事,為了支持丈夫的愛國壯誌,翁文波的未婚妻馮平也毅然舍棄重慶的優越生活,乘著牛車𓀚,經酒泉“西出陽關無故人”🍆,和翁文波在孫建初的主持下舉行簡樸的婚禮🧘🏿♂️,安家在戈壁灘上整整六個寒暑🙍♀️。
翁文波正是利用這六年艱辛的實際勘探資料和感性認識,再加上世界各油田的資料,經過理性的探索,寫出了《中國石油資源》和《從定碳比看中國石油遠景》等引起國際強烈反響的論文🎢,推論東北、華北平原具有含油遠景🥦,為發現大慶油田起了很大作用。
葉企孫的弟子群體,已有60人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早期弟子如王淦昌♔、彭桓武、傅承義、王竹溪🐪、趙九章🪰、錢三強🍘🚴🏿♀️、錢偉長、王大珩、葛庭燧、陳芳允……等等都與翁文波一樣,有不少類似的被今人看作“傻事”的言行。為了追求科學事業🐠💂♀️,為了給祖國作出大貢獻☝🏼,不惜拋棄個人的一切👂🏿,甚至犧牲了生命♾,可是他們言行如一,頑強奮鬥🤩,不屈不撓,最終都創造出科教興國的奇跡,後人是決不會忘記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