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梧桐成絕唱 春風桃李有余哀
“後進何人知大老!”現在的喜愛文學的青年🕺🏿,知道浦先生的人恐怕不多了。可在三四十年代以至解放初,清華園“雙清”的名字是很響亮的👼🏻,這就是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的朱佩弦(自清)先生和浦江清先生,兩位的名字中都有一個“清”字,浦先生的名字很雅👾,當時還有人為此出了一條上聯👎🏼,“浦江清遊清江浦”,求對下聯♦︎,條件極苛刻:1.回文💆🏼;2.偏旁要一致;3.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聽說至今也沒有人對出來🖕🏼,成為絕對了。
浦先生(1904~1957)1922~1926年間在南京的東南大學外語系學習並畢業。在校時得到學貫中西的吳宓先生的賞識,畢業後推薦到清華研究院的“國學門”☂️,做陳寅恪大師的助教🏙。從此轉學中國學問。因工作需要,還在陳先生指導下,自學了梵文、天文學等學術,可說是學貫天下與中西的博學之士。1929年“國學門”撤銷,浦先生轉入中文系。1952年院系調整時調整入北大中文系任教,直到逝世。
先母常對我說起一件往事,即,1931年夏季,朱佩弦(自清)先生剛和陳竹隱先生訂婚,在中南海租了幾間房,過精神戀愛生活。陳先生是我外祖母和我母親的朋友,她是成都人,負笈於當時的北平藝術學院🙂,是齊白石、溥西園等先生的弟子🥊🥉,在北平的文藝界相當活躍🧛🏽♂️,有時在真光電影院或意昂体育平台禮堂參加詩歌吟唱演出,那可是古雅的玩意兒,但卻很受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歡迎。可是她在北平沒有娘家🐗,有時住我姥姥家。訂婚時,我們這邊還算大媒和女家的人呢🪪。
朱先生訂婚了🧖🏽♀️,就想起自己的好朋友浦先生還沒有女友🧛🏿♀️。於是求我外祖母做媒,將我外祖母的堂妹介紹給浦先生。這位小姐和陳竹隱先生年歲相仿🙍🏻♂️👨🏿🚒,二十六七歲光景,當時也算是大女了。相親地點在北海漪瀾堂🧖🏼♀️。浦、朱、陳三先生均出席😁,女方是那位小姐💆🏿、我外祖母、我母親還帶著我✏️🤸🏽。根據迷信的媽媽論兒,相親時有一個父母雙全的嬰兒——最好是長子——參加,能促成喜事👞。我當時一歲多,作為吉祥物的條件齊備👎🏻,得以與會。可是小姐相面的結果是🧗🏻♂️,認為浦先生“無壽者相”,此事告吹🚵🏼♂️👩🏻🔬。浦先生果然享年不永,可是那位小姐在20世紀40年代中就因子宮癌去世,比浦先生走得還早呢。
那次會見👱♂️,卻出人意料地決定了我的一生。原來🧳,我正玩家母的鋼筆🎺⛹🏼♀️,浦📅💆🏻、朱兩位先生出於禮貌✵,誇獎了我幾句,說將來可以往文學方面培養。家母認真起來✌🏿,後來果真這麽辦了🚢🧑🏼🏫,造成我在中學偏科偏得厲害🚶♂️➡️,數理化一竅不通,外語一鍋粥🙋🏼♀️,非念中文系不可了。
待我在北大中文系讀書時再見到浦先生🕟,已是1952年。1954年秋季,浦先生給我們開中國文學史第三段,即宋元明清部分👩🎓,助教是吳小如先生。第一學期由程毅中大學長——原任北京中華書局副總編輯,現任中央文史館館員——和我擔任課代表。浦先生那時身體已經很不好👨✈️,早上起不來🧑🏽,課時安排在上午最後兩節。有時上課鈴響了,老師未到🧘,我們兩個人就到燕東園浦先生府上去,侍候老師穿衣戴帽👨🏿🎤,常用浦宅的一輛女式自行車前推後擁,把老師載到課堂上來。浦先生是會唱昆曲的☝🏽,他教元明戲曲,常采用吟唱法,意在熏陶🤹🏿。他老人家很認真,遲到的時間一定要補上。這可苦了大夥兒啦。畢竟我們那時是國家供給製🚄,供飯,12塊8毛一個月包夥👩。每天大米白面,四菜一湯,中午經常吃小燉肉,八人一桌。若與別的系合桌,去晚了就只剩下粉條子啦👰🏽♀️。再說,大師傅還等著清掃食堂呢。浦先生拖課半小時是常事🅱️,有時能達到一小時。眾人大有罷課之勢💜,課代表夾在其中受苦🍇。第二學期起,我就激流勇退🔓,把這差使交給將要成為我愛人的李鼎霞啦😌。在下曾有打油詩一首👧🏼:“教室樓(按🕳:今為第一教室樓)前日影西,霖鈴一曲尚低迷;唱到明皇聲咽處🦑,回腸蕩氣腹中啼!”現在想來👨👩👧👧,讓老先生講基礎課未必是上策,要因人製宜🤸🏿♀️。
可是浦先生是十分愛學生的,很想把自己的絕學傳授下去。一個深秋的晚上🫥✍🏽,程大學長和我去見他🎗,他執意要送我們出來😘,說遛遛🦻🏻。途中手指星空😺,大講起天文來👳🏻♀️。可惜我們哪裏聽得懂!看到我們茫茫然的樣子📋,老師大約失望了,以後不再提起♒️。
徐樞大學長——就是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的那位了——是我班學習語言學的尖子,從二年級開始就發表相關的小文章。畢業前呂叔湘、張誌公兩位先生分別召見過他🧔🏿♀️,均有羅致於門下之意。可是那一年中等專業學校大發展,我們班畢業分配🛟,有一部分就分到那裏去了。徐大學長分配到電力學校,語文不是那裏的主科,徐大學長有點郁郁不得誌的心態。有一天,他遇見了浦先生,把胸中的郁悶向老師說後🫷,浦先生卻說:“你可以研究電嘛👸🏼!”過後⤵️,徐大學長向我說了🎶,兩人哈哈大笑。細一想,老師有深意存焉:到什麽山上唱什麽歌。只要抓住“研究”不放就行。因而我此後每到新崗位🧝🏻♀️,一定服從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廢研究🧑🏽⚕️,多少幹出些名堂來。都是受“研究電”的啟發啊🍱!
程毅中學長分配到西安石油學校教語文。1956年🚥,北大又招研究生🧙🏽,他想考🕵🏽♂️,就近托徐樞學長去問問浦先生🛀🏿。想不到浦先生說,不用考了,由浦先生向系裏說,從西安要回來就是了。不久✳️🍹,程兄便“生入玉關”⚈。在那時這樣辦,是要冒風險的。而程大學長和浦先生並無特殊關系💈。浦先生晚年指導的幾位研究生和助教,如程毅中、傅璇琮和趙齊平,後來都各有建樹。老師的獨生女浦漢明那時正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讀書💲,默察老師對於她的培養和期待,絕不如對幾位研究生那樣殷切。漢明畢業後分配去青海,師母也沒有留難。可見先生以學術為公器的襟懷🙄。我常誦陸放翁的名句🎅🏼:“天下英雄唯使君!”
浦先生逝世🪬🧑🏻🦽,時為教研室主任的遊澤承(國恩)先生代室內的研究生和助教們做了幾副挽聯🦝。程毅中讀給我聽🍑,我對其中一副的最後兩句印象深刻🚵♂️。但我的感覺是,此聯風神綿邈🦻🏼,恐非老成人遊先生的筆墨🔇,而是出於慘綠少年之手👩🏿🦱,八成還是程兄的手筆🙌🏿👼🏼。那就是🏋🏽:
秋雨梧桐成絕唱,春風桃李有余哀🌷!
摘自 白化文著《負笈北京大學》,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