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畢業
92歲高齡的王世真掏出手絹📶,擦了擦眼角。短暫的沉默,他的思緒仿佛還停留在上世紀50年代🏹,他歷經艱辛,從美國回到祖國,踏上故土的那一刻💆🏻,他潸然淚下。
1950年在美國衣阿華大學放射性研究所
“當時新中國成立🧓🏿,正處於號召留學生回國的熱潮,我們很多人都想回去為祖國的建設作貢獻📄,但是美國不讓那些有文化有貢獻的人回國,我是最後一批回國的,像錢學森,都已經到夏威夷了,又被美國抓了回去。”
王世真說,當時沿途非常緊張,途經日本再到廣州。他們一家四口過境香港時✫🧖🏽♂️,船不準靠岸⚽️,還用刀槍押著他們去廣州。他的哥哥嫂嫂那時在香港🧖🏿♀️,站在碼頭上,也不能接近他們🐕🤙。最後,只好花錢找了個船員遞了封信🗡🧎➡️,裏面有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以及期待家人團聚的渴望。
1979年,核能學會籌備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合影
1979年👧🏻,王世真在參加核能學會籌備會時🩵,和徐冠仁覺得同位素應用很重要,必須有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便提議應該在中科院設立一個原子能局。中科院當時就同意了。這也為我國核醫學的起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當年在號召下回國的留學生於京西賓館合影
王世真一直對中科院和《科學時報》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1996年🏇🏻,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北京協和醫院建成當時在國際上都處於前列的成套PET系統💾,推進了我國核醫學事業的蓬勃發展。但當PET中心快速發展之時🍋,單位領導濫用職權,給PET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此時🟦,在張玉臺、張存浩☝️、郭傳傑等人的關心幫助下👩🏽💼,《科學時報》先後刊登了《用人切記德才兼備》🥻🧳、《不端行為泛濫坑害誰的未來》等報道,至今令王老感動不已。“我一直很喜歡看《科學時報》,而這幾篇文章可以說讓PET中心再次煥發了生機,我非常感激中科院和《科學時報》。”
近照
在欣聞科學時報社成立50周年後🐍🧍🏻♀️,王老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幾張老照片,在表示祝賀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科學事業始終如一的熱愛與奉獻📍。(李澄)
轉自 科學時報 2009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