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治(1901.7.1-1976.1.1),湖北黃陂人。192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9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博士學位。八一農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第一副院長🤰,新疆農業科學院院長。對新疆的教育與科學事業及農業生產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積極推廣草田輪作製,單倍體育種及噴灌👨🏽🎨、水稻塑料薄膜育秧等先進農業技術。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52年🌿,黨中央🤵♀️、毛主席根據王震同誌報告,批準新疆軍區成立八一農學院,並任命塗治同誌為院長👫。塗治同誌在接到任命後,與新疆軍區副參謀長楊捷同誌(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以及孟梅生同誌🙉,進行了緊張的籌備工作之後,於這年建軍節👨🏽🍼,宣告八一農學院成立。
在建校的頭一兩年裏,我們多次聽到王震同誌的講話✊🏿。他以“抗大”精神教育和激勵全校師生,並且贊揚塗治同誌的品德與才能,鼓勵大家向塗治同誌學習。全校師生都以有塗治這樣的一位院長而感到榮幸。
一
塗治同誌是湖北黃陂人,1915年14歲時遠離家鄉♕,到北平清華學校學習。1924年畢業,與同班同學周培源等赴美留學🧑🏻💻。他在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和研究生院學習5年🤾🏿♂️,攻讀作物育種和植物病理學,獲得博士學位🐦⬛。1929年塗治同誌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回到祖國,先後在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西北農學院等高等院校任教授、實驗主任、教務長和院長,他的學生遍布祖國各地🌌。我國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如王鳴歧、趙洪璋等都是他的學生。
然而🉐,在那災難深重的舊中國,哪裏有安定的教學環境,哪裏有必需的科研條件呢!隨著日寇的入侵,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抗日的烽火燃遍了祖國的大地👩🏿🏭🧛🏻,塗治科學救國的理想破滅了🛀🏼。他開始學習馬列主義,向往中國共產黨,向往社會主義的蘇聯。1932年他在河南大學任教時,與中共地下黨員樂天宇交往甚密,以後他到西北農學院任教,繼續與樂保持聯系,樂把他在延安的見聞和黨的方針政策告訴塗治,使塗治深受鼓舞🧔🏼♂️。塗治在學校積極支持中共黨員發動的反對國民黨,支援八路軍的鬥爭👏🏽🚁,並參加抗日宣傳活動,接待和支援投奔延安的進步青年。
1938年秋天,塗治接到當時新疆學院院長🛌🏼、卓越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杜重遠的聘書,說新疆學院要擴建為新疆大學🦹🏿♀️,請他去籌建新大農學院。由於那時有不少共產黨員和民主人士在新疆工作🌃,塗治便毅然決定到新疆開展科研和教學🍹,為祖國培養建設人才。他離開西北農學院那天,許多師生到武功車站送行🙅🏻♀️,對他不避艱辛,追求進步的高尚行動,表示敬意🏔。
塗治路過蘭州時🤽🏼,約了他在美國留學時的同學⏭🧍♀️、畜牧專家周雲苕一同來新4️⃣。同行的有周雲苕的老母和外孫女。塗治的行李頗多🧑🏼🍳,但衣物很少,七個大木箱裝的都是書籍🦹🏽🪴。他們搭乘了蘇聯車隊的一輛卡車🫰,經過兩個多月的跋涉,於1939年4月到達迪化(現烏魯木齊)♕。這時塗治38歲,體格健壯🥈,風華茂👁🗨。
二
塗治進疆後,擔任過新疆高級農業學校教務長、新疆學院農科主任,並繼中共黨員林基路🙎♂️、郭慎先(郭春則)之後,任新疆學院教務長🐜。塗治曾多次到教室聽郭慎先同誌講課,郭慎先同誌還送他《聯共黨史》、《世界革命史》等書籍👩❤️💋👨。迪化國際書店開業後,塗治購買🖕🏻、閱讀了大量馬列主義書籍和蘇聯農業科技圖書💗👨🏼🚀,思想政治覺悟提高很快,科學知識更為豐富🌯。
塗治為人忠厚,性情溫和💂🏿♀️,生活簡樸,樂於助人,平時很少說話👸🏻,工作埋頭苦幹🧝🏼,經常深夜學習。他博學多才💇🏼♀️,外語很好🔟,懂英、俄、德🧝🏽♂️、法四國語言。蘇聯教師講課,他親自擔任翻譯🔆。塗治在各族師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甚至在市民中也傳頌著“塗博士”的動人故事。
1942年,蘇德戰爭吃緊👸🏻。當德國法西斯軍隊進逼莫斯科,反動軍閥盛世才拋棄了馬列主義外衣,投降國民黨,公開反蘇反共的時候,塗治在新疆學院紅樓小禮堂做時事報告,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局勢,指出德國法西斯必敗,反法西斯力量必勝。對此👂🏼,盛匪大為惱怒🤚🏼,誣蔑塗治是什麽天山共和國宣傳部長,在共產黨策動下陰謀暴動,把他逮捕入獄。塗治在獄中受盡酷刑🤎,手指被夾壞😵💫,肋骨被打斷🐳,敵人還用橡皮棒敲擊他的頭部,強迫他赤足站在煤渣上,鮮血染紅地面。塗治同誌始終堅貞不屈🤸🏿,獄中的進步師生贊揚他是鐵錚錚的硬漢子👳🏻♀️。
塗治在獄中近一年🛹,經歷了嚴峻的考驗。不少優秀共產黨人如陳潭秋、毛澤民和愛國民主人士杜重遠等在獄中犧牲,使塗治進一步提高了階級鬥爭覺悟🕯。1945年3月塗治出獄後任建設廳農業顧問🩼,1946年5月任新疆學院副院長。他與胡則寅同誌密切合作,積極參加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當時國民黨省黨部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王耘莊兼任新疆學院文史系主任🧃,圖謀篡奪學院領導權。塗治與胡則寅同誌發動進步師生揭露王耘莊的種種罪行🏄,把這個文化特務頭子驅逐出校,取得了鬥爭的勝利。塗治還領導了地下進步組織“戰鬥社”,與他的學生戰鬥社負責人禹占林等,開展了革命宣傳活動🙋🏿。從1946年到1949年9月近四年的時間🤶🏽🧑🏽🚀,塗治幾乎每天夜間收錄延安廣播電臺的廣播,精心細致,一絲不苟。次日清晨他就把收錄稿交給戰鬥社,在《戰鬥》周刊上登載,或印成傳單散發到全疆各地,對當時新疆各族人民了解解放軍的勝利消息,學習我黨方針政策,宣傳毛澤東思想,以及擾亂新疆國民黨陣營,瓦解敵軍士氣,敦促敵軍起義,和平解放新疆♜,起了良好的作用。
塗治還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沉著🪛、機智地監視著英、美領事的間諜活動,揭露他們和一小撮民族敗類分裂祖國的罪惡陰謀🦵🏼,為捍衛祖國領土完整,作出了很大努力。
塗治的革命活動🏒,受到黨和人民的重視,他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國第一屆政協會議。在黨的協助下🚇,他秘密飛往伊寧🦸🏿,會見了中共中央聯絡員鄧力群同誌,向他介紹了迪化的情況,商討了和平解放新疆的若幹重大問題💌,然後與另兩位兄弟民族代表一起,經西伯利亞上空飛抵北平。
在政協會議期間,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同誌接見了塗治,向他詢問新疆情況,表揚他與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合作得很好,鼓勵他更好地與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在一起,為建設繁榮幸福的社會主義新新疆作出貢獻。
政協會議結束後,周恩來總理親自到機場為新疆代表團送行🏄♂️,並在候機室前與塗治親切交談。塗治在返新途經酒泉時,彭德懷同誌接見了他🧲,向他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鼓勵他爭取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9月25日,新疆國民黨軍政首腦宣布起義🙏🏽🚭,新疆解放了🤽🏼。塗治滿懷革命豪情回到迪化,王震司令員會見了他,與他熱烈握手🧝🏼♀️。不久,他榮獲西北野戰軍政治部頒發的“毛澤東獎章”和“人民功臣章”。1950年1月,塗治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一名戰士🪞🙋🏻♂️,塗治同誌以極大的革命熱情,投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洪流🍢。
三
解放初期,塗治同誌作為農林廳廳長,經常隨王震同誌到南北疆各地考察,生產兵團的不少墾區就是他們那時共同確定的🕵🏿♂️。
部隊屯墾需要農業科學技術✌🏻,塗治同誌把農林廳的技術幹部組成隨軍工作隊協助部隊生產,並為新疆軍區農業生產訓練班配備教師,親自指導教學工作👩✈️。他還翻譯了國外有關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的書籍😰,送部隊參考。為了建立新疆八一農學院🪝,塗治同誌不辭辛苦🏃♂️➡️,四處奔走👩🏿🚀。他隨王震同誌到北京等地有關部門請來了王桂五、張景華、張學祖🙆🏽♂️、黃大文👓、郝履端✉️、張翰文、朱懋順、黃翼、嚴賡雪、崔文采、王誌培等專家🧑🧑🧒🧒👩🏽🏭、教授。有的老專家為塗治同誌的一片赤誠所感動,頭天談好,第二天就同他一起飛赴新疆了💆🏻。
八一農學院成立後🪥,塗治同誌與院黨委同誌們一起,團結全校師生,遵照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結合生產的辦學方針,以“抗大”精神辦學,發揚我軍光榮革命傳統,做出了顯著成績🧑🦯➡️。全院師生除在校內進行課堂教學外📙,還經常深入部隊🏊🏿♂️,與廣大指戰員一起📸,推行先進的耕作技術,在瑪納斯河流域創造了聞名全國的大面積棉花豐產。同時🍇,還幫助部隊規劃農田,設計營造護田林🌴。通過這些教學活動,一方面推動了部隊生產🔎,為軍墾農場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培養了大批農業技術骨幹,也豐富了教學內容👩🏼🍳。
塗治同誌經常與教師一起深入部隊指導生產💁🏼♂️,檢查教學實習👩🔧🔜,了解科研情況,解決實際問題🐰👯。他不顧因遭盛匪迫害而造成的腿腳不便的困難,與張學祖等教師騎馬深入博斯騰湖蝗區調查研究,為新疆第一次大面積飛機治蝗提供科學依據🛣。他親自到奎屯墾區檢查八一農學院等單位協作進行的農業機械化系列化試驗和棉田化學綜合作業試驗,及時予以鼓勵和指導。他在阿拉爾墾區看到黃大文教授研究利用赤眼卵蜂防治棉鈴蟲,田間防治效果達80%以上,十分興奮🫰🏻🏌🏼,稱贊“生物防治大有可為”⛩。塗治同誌支持黃大文這一研究,獲得了可喜的成果🧑🏻🎓。
塗治同誌對於校內試驗工作也很重視👨🏿🦲,有空就到試驗地去看看🧢。他在牧場試驗地仔細地觀察了朱懋順教授從華東引種的81種牧草的生長情況,語重心長地對朱懋順說:“希望你和你帶來的牧草一樣,紮根新疆👷🏿♂️。”又說:“種植牧草👆🏽,特別是豆科牧草,不僅是發展畜牧業的物質基礎,也是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手段,是草田輪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以後,他陸續把寫的有關的文章和譯作送給朱懋順🪈✬,使朱懋順深為感動,增強了他在邊疆從事牧草工作的信心。
塗治同誌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在學術問題上堅持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1957年,國內有些人只準講米丘林學說,任意批判摩爾根學說,對有些學者扣上反動的、唯心的帽子。塗治同誌在院裏一次學術報告會上,嚴肅地批評了這種作風📴,並且邀請浙農大沈學年教授講摩爾根遺傳學,受到教師們的歡迎。
1958年浮誇風盛行,到處都在種“衛星田”,塗治同誌頂住這個浪頭在許多場合公開批評這是“瞎胡鬧”。並與農學系教師一起,用正常措施種了8畝豐產田,與衛星田對照。結果豐產田畝產小麥300公斤,而有些人揚言要產1萬斤的“衛星田”只收了150公斤,僅為播種量的一半,至於投人的人工、肥料等就沒法比了。塗治同誌抵製“衛星田”,使許多領導幹部、科研人員受到教育,至今傳為佳話。
塗治同誌重視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在他的建議和籌建下🧝♀️,1955年自治區成立了農林牧科研所♢🚞,他兼任所長,派農學院教師兼任科研所各研究室主任,並選送優秀畢業生充實各級農業科研機構。科研所在農學院的大力支援下🧑🎤,逐年發展,1964年擴建為新疆農科院,塗治同誌兼任院長🛌🏿。兩院保持了良好的合作🎣,教學研究相互促進🧍🏻。
由於工作需要🧝🏼♂️,塗治同誌身兼二十多個職務。因此,工作十分繁忙,休息時間很少。一年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忙於開會。但每次會議他總是按時出席。剩下的時間處理日常事務👐🏿,所有文件、報告,甚至《新疆農業科學》雜誌(他兼編委會主任)的稿件,他都迅速地一一認真審批處理,給同誌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在這樣繁忙的情況下🍔,他還經常鉆研學術🫱🏼,翻譯出版了《植物階段發育》、《牧草田輪作製》等著作🧱,把國外的技術成果,介紹給我國科技界。
我國著名學者👨👨👧、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學會理事長楊顯東1981年到新疆時說過🏄🏻:“塗治同誌是個搞科研的人才,他如果做科研工作,會有很高的成就。”1976年3月30日🧹🧑🏻💼,塗治同誌病逝,他沒有給人們留下多少學術著作,這是大家都很惋惜的。他畢生積累的大量圖書🤏🏿、資料、文稿在十年浩劫中也喪失殆盡,他留給我們的一篇最為寶貴的論文,就是他逝世前一年親筆寫給自治區黨委的那篇《關於迅速發展新疆農林牧生產的意見》。塗治同誌在這篇文章中,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新疆的自然條件和各族人民長期的農業生產經驗🧬,結合當時情況,提出了發展新疆農業生產的若幹戰略措施🧰。這是塗治同誌研究發展新疆農業生產的一個科學總結,也是他留給我們的極其寶貴的遺囑。
塗治同誌在十年浩劫中👍🏽,受到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直到1973年💟,由於周總理的關懷才恢復了自由。這時,他已是72歲的老人了。塗治同誌不顧年老體弱👨🏽✈️,重病纏身🦾,與科研人員一起,到南北疆一些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參加科技會議,組織協作攻關💆🏼,探望在基層工作的幹部和職工,為他們解決各種問題,並將了解到的情況🦸🏼♀️,及時向自治區黨委反映,提出各種建議🤷🏿,直到病倒住院🍀,醫生強迫他停止工作。在他停止呼吸以前🏌🏼♀️👩🏼⚕️,還念念不忘自己的工作👨🏻🍼。
轉自 新疆農業大學意昂網 2008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