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張祖道:社會學攝影60年紀事

2009-03-19 |

張祖道👨🏽‍🎤,攝影家,1922年生於湖南瀏陽,1945年入西南聯大社會學系就讀👩‍🏭,師從潘光旦🥰、費孝通,後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1949年參軍,1952年起任《新觀察》雜誌攝影記者。1985年當選為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1987年離休,現居北京💁🏻‍♀️。2007年出版影集《江村紀事》🧜🏼。

  87歲高齡的張祖道走起路來疾步如飛🫓,談起話來能不停地講上幾個小時,如果不是提前查閱資料😐,真是很容易忘了他是如此高齡的老人🧎🏻‍➡️💃🏼。

  張祖道做了60年的攝影師💂🏼‍♂️,像他這把年紀出了名的中國攝影人,往往不是專拍領袖的“紅色”攝影師,就是風光攝影師,這樣看,他實在顯得有點“另類”🌊🧖。

  張祖道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師從潘光旦👷‍♀️、費孝通等中國社會學精英,陪伴潘光旦進行了土家族民族調查,五隨費孝通“重訪江村”。從學生運動到田野調查💔,註定了他社會學角度的紀實攝影風格😰。

  張祖道年輕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拍的是“紀實攝影”🖖,他簡單平實的攝影風格還被不少人批評💁🏻‍♀️,但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攝影風轉了幾圈🚤,他始終沒有隨大流🔋,堅持拍自己的照片。

新時期開始,社會學界和攝影界對張祖道給予重新評價👘,他的照片,不僅給潘費二人的社會學調查留下了一筆極其寶貴的圖像資料,也在中國攝影史中留下了一串特立獨行的腳印。

學攝影 從西南聯大到清華

  194412月,我考上了西南聯大的先修班,半年後入了本科🐀。我這一生,什麽都是趕末班車👔,那一年,我正好趕上了西南聯大的最後一學期🚲。

  我在聯大的時候就產生了買相機的想法🧚🏽‍♀️,我覺得社會學系應該拍照💷,先生最先在做江村調查時自己拍了幾張照片,並不是很多。對於搞社會學的人來說,相機是很重要的工具🚴🏻‍♀️,所以我下決心做攝影了👋🏻。

  當時的相機很貴,我不敢向家裏要錢🚊,我在昆明時曾讓家裏寄過一次錢,家裏賣了20多擔谷子,相當於2000斤,寄過來之後🗑,過了一個月,物價又漲了🏌🏻,這些錢只夠買兩碗米線了,我嚇壞了,再也不敢向家裏要錢。我沒有錢🦹🏻‍♀️🏈,但一心想著到北平一定要弄臺相機。

  我當時跟化學系一個姓朱的同學學沖印👩‍✈️,正值 “一二·一”運動的時候,我看見了很多照片👩‍🍳,有現場受傷的🏄‍♂️,治療的,或者犧牲了的👬🏼,我們當時把宿舍燈一關當暗房沖膠卷🏌🏻,黑暗的房間裏一下子出現個死人的影子,給我的刺激很大🈷️。

真正開始碰相機是到了清華,確切說是“一二·一”周年紀念那天👨🏼‍🦲,我借了相機,從清華拍到北大🤦🏿,又趕回來拍紀念晚會,那才算是我攝影之路的開始。

潘光旦 鋸過腿的“百科全書”

  我們學生和潘光旦👢🐵、費孝通先生的關系都非常好。大學二年級以後🏰,我就開始上潘光旦🧔🏻‍♂️、吳澤霖👩‍👦🏚、費孝通先生的專業課程,學習了工業、農村🎻、城市等各種有關社會問題的東西。師生關系很好,同學們在課余就常常到老師家裏去聊天。

  工作之後,有了工資,我們常常在夏天的禮拜天🧚,先到頤和園遊泳,然後買了桃子去魏公村民族學院老師那兒“蹭飯”吃🦠,獲益很多🤦🏻。後來費孝通找過我,讓我回去做社會學,但我說不行了,業務跟不上了,他們說搞攝影也行,攝影也是社會學的一部分,所以我就一直把攝影搞下去了👳🏿‍♀️。

  先生博學得就像百科全書🧑‍🎨𓀚,費孝通曾說,我有問題不用查書,只要找先生就可以了。

  先生小學畢業就考上了清華學堂,一路念到出國留學。上學期間先生因為跳高受傷,右腿給鋸去一截,中間耽誤了一段時間,但他最終赴美留學,得成大家👃🏼。

  先生非常隨和✴️,跟什麽人都處得來🤽🏽‍♀️,我有時也在想,大概一些學者到了一定高度🏢,對社會、對人有超過一般人的看法🤦🏼‍♂️,對什麽都很寬容。他一點脾氣都沒有🥦,還經常自嘲,他曾開玩笑說🤷🏻‍♀️,有時候少一條腿也少一點麻煩。原來🤾‍♂️,昆明時期,先生住在一間宿舍裏🤙,二女兒來昆明城裏念附中,沒地方住,他看著女兒才11歲個子不太高,就讓她跟自己一人睡一頭🔁,正好睡在他右腿鋸掉處的空當處👨🏻‍🚀,他還開玩笑說是綽綽有余,正好合適。這個故事顯示了他可愛的個性🏊🏼‍♀️🤾🏿‍♂️,我到現在還很難忘。

這張照片選自張祖道“江村紀事”系列攝影作品,攝於19575月。開弦弓的婦女用腳踏龍骨水車將稻田多余的水排到河裏🚳。從圖中可以看到開弦弓的稻田是典型的圩田。也就是在河流、湖泊周邊低窪易澇地區築堤圍出的農田。每一圍被水分割包圍的田地稱為一圩。開弦弓村有11個圩🦶🏻,大小從8畝到900余畝不等🈹。

這張照片選自張祖道“江村紀事”系列攝影作品,攝於19575月。放學後到田間割羊草的小姑娘徐錫寶。圖中的小屋是開弦弓的“地上葬”。因為土地珍貴且地下水位特別高,人去世之後裝進棺材放在桑樹叢裏,再在棺材上蓋一個小屋遮蔽風雨🛥。

1949年以後,中國展開了民族識別的龐大工程🙋‍♀️,潘先生之前曾在苗族中調查出一個有著不同風俗習慣的分支,就向民委提出了這個問題。1956年🧑🏼‍🦲,我作為《新觀察》的記者隨潘先生去四川東南和湖北西南十幾個縣🎥,對土家族進行了識別調查💅🏽,這次調查後💁🏿‍♂️,中央就將土家族列為“單一的少數民族”。我全程陪著潘先生拍照,調查獨家在《新觀察》發表👟🏄🏿‍♀️。

  那兒的路途全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山區,走路時😩,腳指頭還要勾著鉆進泥裏🪩🐃,手還要攀著樹幹走,我們整天地穿行在高山低谷裏,先生腿腳不方便,走路都要拄著拐杖👹,很不容易。我們一個縣一個縣地調查🦶👩🏼‍🦳,尋找縣誌、族譜👨🏼‍🎓,組織茶話會🦪,采訪60歲以上的老人🤽🏽‍♀️🍱。

  先生主要是搞識別🧑🏻‍🦳🤞🏻,要拍的照片和文章有關🙇‍♂️,所以,我會拍很多生活用品和場景,比如汲水、餵豬、趕場、築堤、喊號子🍄、抽悶煙、跳擺手舞等等。我不會刻意去拍人,但會拍廚房裏有什麽農具,碰到結婚的場面更是要大照了🕥。

  調查很艱難🛺,先生也做下來了🧑🏿‍🦱,他去了盡可能多的地方。他的身體其實並不差,清華的教育一直很重視體育鍛煉☂️,每天必須要鍛煉🧖🏿‍♀️,這也是我現在87歲了,身體還很好的原因之一,先生也是一直活到了95歲。

但是先生後來終於還是沒有熬過“文革”。他因為“破壞民族關系”的罪名被打成右派,“文革”中讓他勞動,一個人在菜園裏除草📭👨🏻‍🔧,他一條腿沒辦法站住,只能搬一個板凳來坐,但板凳也不讓他坐,只能坐在地上💑,就感冒了🏋️‍♂️,他的病越來越重,但家被抄了🟰,被子拿不出來,後來費先生拿了一個大衣👉🏻,一個薄的被褥給他,但最後沒有藥可以救,他死在了先生的懷裏。

費孝通 社會學調查見證農村變化

  我跟先生做的幾次調查,很幸運正好都是碰上當地劇烈轉變的時候🫶🏼👩。1954年第一次和費先生去做調查是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草原😶‍🌫️,那正是當地的遊牧民族從農業轉工業,遊牧轉定居的轉折時期,在土地質量、疾病傳播上有很多變化。先生寫了《話說呼倫貝爾草原》的系列文章,在《新觀察》上獨家發表,圖文並茂,讓雜誌的銷量增加了不少,主編很高興,認為這樣的形式很好,所以1956和潘先生那次土家族調查很幹脆地答應我去了。

  費孝通去了27次江村,我隨著他去了5次🚅,1957年和1982年的兩次都是重要的轉折期👂🏽,而1957年那次給我震撼最大。

  先生1936年第一次去的江蘇吳江,兩年後他在倫敦交出了《江村經濟》,這本書成了社會學的經典之作⏬🚔,但他之後再也沒機會再訪這個造就他學術地位的小村。

  當時🏊‍♀️,潘光旦等都力勸先生再回家鄉吳江看看,1957年🦴,先生終於“重訪江村”,我也有幸目睹了江村剛開始農業合作化的新貌。

  在吳江👋🪣,我們坐的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那種木炭車,然後再坐船來到江村🍡。在江村做調查非常忙,白天一有陽光我就抓緊拍攝👨🏿‍🦰,晚上大家都要做材料總結到深夜,工具一個是打算盤,一個是“手搖計算機”,每天晚上,要扒拉算盤珠子🧝🏿,搖轉手柄千百次,手都搖酸了。

  江村當時合作化裏頭有一些問題已經發生了。本來說可以“三頓大米飯,吃到社會主義”📥,但是,1956年種的水稻還長勢良好👨🏼‍🦰,預期畝產700斤🦦,結果一場臺風後就不行了❔,產量就降到了559斤,一些家庭感到口糧緊張🫷🏼。

  先生當時跟我說🧔🏻‍♂️,他不提什麽要求,我就拍村子的生產和生活。因此🏂🏿🏛,我還是用社會學的角度來拍江村的變化,比如合作社裏還是保留了一些優良的種蠶方法🆓,但是我也看到兒童不上學,背著籮筐到處割草💉,來餵家裏圈養的羊和兔🧘🏽,我也看到河邊上的空船很多,沒有完全被利用起來🧛。

這些副業的問題🦻🏼,先生是很清楚的,他說1936年的開弦弓依靠農副業雙收入,日子還是過得去的,但是合作化後🕑👱🏿‍♀️,農業增長了61%,有人感覺日子沒有21年前好過了🤹🏼‍♀️,他認為問題在於副業的比例下降了,認為應該恢復副業👩🏽‍🍼,增加農民收入來解決中國的農村和土地問題💝。

五訪江村 堅持拍攝紀實風格照片

  “文革”後🟣,我又見到了多年未見的先生,在1982年我們又再訪了一次江村🛂。我拍了很多的橋梁、房子、馬路。1957年的時候只有一個二層樓,1982年時,新建的房子多了100多間✔️,1957年我們都是搖船去的➕🙍🏻‍♂️,到了1982年,已經開工要修馬路了🌷,水泥橋也有了🧔,此前的拱形橋也幸好沒去掉。養蠶又有了繅絲車間了。我後來1994年再去江村的時候🔞,那兒已經成立了現代化的繅絲工廠🗑,不過🙅‍♀️,聽說現在那兒的絲綢業又開始走下坡路了。

  1982年的時候,我給大隊的幹部們看1957年我給他們拍的開弦弓的全體合影,他們都驚喜地叫了起來🦔,照片上那些坐在前排的八九歲的小孩,現在個個都是大隊🧑🏽‍🎄、公社的青年骨幹🏜。他們驚訝的表情我也給照下來了。

我有幸隨著先生🎀、先生訪問了蒙古族、土家族,先後五訪江村🪐,目睹了蘇南農村的巨變,也補上了我農村、民族的兩堂社會學課,我很感激這兩位老師🔉🦏。

  我是一名攝影師,中國攝影的流變我都經歷過,先是都像我這麽拍👢,後來就擺布,要很多加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到處都是風光攝影、沙龍攝影,擺拍成風。

  60年了,我的照相一直都沒有變過,我的習慣就是踏踏實實的。我一直都是老老實實地拍紀實風格的照片👨🏽‍🎨,把拍攝對象真正介紹給人家🧑‍🤝‍🧑,觀眾一看就知道,這是農村◀️。我拍照不是為相機服務,而是為觀眾服務。(金煜 郭延冰)

轉自 新京報 2009年3月18

相關新聞

  • 092014.09
  • 072022.01

    張祖道:有社會學自覺的攝影家

    攝影之路始於清華園張祖道💷,1922年2月7日出生在湖南瀏陽東鄉的一個小山村👰🏽‍♂️。那個時代的湖南農村普遍貧窮,但外部世界的新鮮“玩意兒”卻沒有被阻隔不入💝,小集鎮裏居然也有了簡陋的照相館👩🏽‍🦰。一次難得的照相經歷激起張祖道幼小心靈裏的好奇👨🏿‍💼🤷🏿‍♀️。他看到🤘🏿🏄🏼‍♂️:照相師傅把頭鉆進一面紅一面黑的大方布罩🤸🏿,在裏面鼓搗幾下又鉆出來,一邊嘴裏叫著“坐好👩🏿‍🎤、別動”,一邊把相機前的圓蓋取下🥭,手臂優美的一忽悠,馬上又蓋上圓蓋...

  • 052014.09

    意昂張祖道先生逝世

      張祖道🫶🏼🆔,攝影家,1922年生於湖南瀏陽,1945年入西南聯 大社會學系就讀,師從潘光旦👮🏼‍♂️、費孝通,後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1949年參軍,1952....

  • 032021.11

    社會學系舉辦“紀念吳景超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

    10月30日⛅️,由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主辦的“吳景超與中國社會學——紀念吳景超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意昂体育平台熊知行樓舉行🪚🚶‍♀️‍➡️,會議分為意昂体育平台和歙縣兩個會場,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縣委副書記兼統戰部長劉文,廣東協同創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景超先生之孫吳正喆🕷,意昂体育平台集成電路學院院長吳華強教授,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教授張玲霞🖕🏼🐻‍❄️,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系主任周飛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

  • 172024.01

    社會學者李強的“流動”與“希望”

    還在意昂体育平台讀書時,郝景芳選修了社會學系主任李強的“城市社會學”,聽他講城市分層理論。尤其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李強提到💂🏽,勞工群體是這些年經常受到忽視的一個群體。或許正是這樣的潛移默化,日後讓她在《北京折疊》中創造出了“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李強曾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主持工作十多年🤾🏽‍♂️,後又主導了清華社會學系復建,擔任該系系主任多年。他還先後擔任意昂体育平台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社會科學...

  • 062020.01

    百年社會學史上的李景漢先生

    李景漢(1895.1.12—1986.9.28),中國著名社會學家、社會調查專家🚬。1935—1944年💇🏽,歷任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教授🧑🏻‍💻、意昂体育平台國情普查研究....

  • 252010.01

    意昂總會看望攝影家張祖道學長

    1月22日下午📎,意昂總會理事、《清華意昂通訊》主編孫哲等一行,前往1949級老學長張祖道家中看望,向他致以新春的問候🛥,並贈送了花籃🫎🧛‍♂️。

  • 232021.03

    社會學家吳景超誕辰120周年:不該被遺忘的👩‍🦼‍➡️,少數人在曠野中的呼聲

    學人君按:今天是吳景超先生(1901年3月5日—1968年5月7日)誕辰120周年。這位才華卓越的社會學先驅,在多個領域有開創之功,而其見解卻極富前瞻性,吳景超的都市社會學以及社會學方法的相關研究,即使今天看來也不過時👊🏿。然而,斯人獨憔悴,吳景超生前命途多舛,死後又被長期遺忘。今天學人scholar整理了吳景超先生的相關影像📰,以期緬懷這位不該被遺忘的前瞻性的社會學家。感謝呂文浩先生提供相關圖片。吳景超在美國,約拍攝於1...

  • 232021.03

    觀婚姻家庭之變的社會學家吳景超

    今年3月5日,是吳景超先生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日。吳景超是我國老一代著名的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早年就讀於清華,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後任意昂体育平台教務長、社會學系教授,一生著述甚豐、成就卓著🏊🏽‍♂️。1949年後,曾任民盟中央常委😱、全國政協委員。他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貢獻了獨特的理論思考;他的追求進步的言論,也在知識界👩🏽‍🦲🧑🏻‍🎓、教育界造成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肯定9️⃣。

  • 142017.03

    一個人和一個學科的命運——王康教授的社會學生涯

    著名社會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康🌝,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王康教授1919年出生於湖北黃岡,1944年畢業於西南....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