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汪燮卿:創新是責任也是興趣

2018-12-06 | 賀迎春 施麟 | 來源 人民網2018年12月1日 |

“1978年我在幹什麽呢?”著名的石油煉製分析化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汪燮卿告訴記者,他在研究“路和油”的問題🧸,那時的柏油馬路因為瀝青不行,夏天流油,冬天龜裂,他的任務是分析大慶油能不能做高速公路的瀝青,用哪個油田的原油作瀝青好。

“現在高速公路的瀝青非常好了💁,我們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可以出口✉️。”汪燮卿說,1978年🎋,中央很明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發展科學👩🏼‍💼,現在國家的變化和進步太快了,這是千百萬人千辛萬苦共同勞動的結果💆🏽。

對於一個科學家而言,創新就是勞動,成果就是榮耀。舍得下苦功夫🧝🏿‍♂️,不懼下笨功夫,汪燮卿取得了累累碩果。他主持研製成功具有獨創性的用重質原料生產輕質烯烴和高質量汽油的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研究成功符合DCC(以重質石油為原料生產氣體烯烴的催化裂解技術)等工藝要求的系列催化劑並實現了工業化;指導研製成功鈦矽分子篩作氧化催化劑並實現了工業化應用🙅🏻‍♂️。

現場指導研究人員(圖片來源🧓: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讀書救國 走上科學之路

汪燮卿出生於1933年,祖籍安徽休寧。休寧屬古徽州府,在江浙一帶,從徽州出來經商的人很多📯,素有“徽幫”之稱☮️。汪燮卿的父親就是刻苦耐勞的“徽幫”一員,他從做學徒開始了經商生涯🏭。汪燮卿沒有延續父親的經商之道🧙‍♂️。小學的時候正趕上抗日戰爭爆發,校門上的“讀書救國”四個字深深留在了他的腦海裏。從那以後🐥,立誌要當一名科學家的願望💆🏻‍♀️⛹🏿,就在他的心中逐漸形成。他在教科書扉頁寫下了嶽飛的詞“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1951年,18歲的汪燮卿考上意昂体育平台👪。而他之所以選擇讀化工系,則是因為中學上化學課的時候,老師帶他們做製肥皂的實驗,將油膩膩的牛油和燒堿反應以後怎麽會變成能洗油膩的肥皂呢🦸🏼‍♂️?這使他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汪燮卿很幸運🙍🏽‍♂️,他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少數率先走出國門的人。1956年,中國政府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派出一大批大學畢業生到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深造,因為表現優異,汪燮卿被派到民主德國留學🧪。留學需先過“語言關”🌖,此前汪燮卿一個德文字都不認識,而到了國外👥,德國老師不會講中文,於是大家在前一天晚上備課把德文單詞查出來,上課就在比手劃腳的條件下學習🧝🏻‍♂️。一年的語言學習期結束💆🏽‍♀️,汪燮卿已經基本上能夠講德語了,隨後他被分配到麥塞堡化工學院萊勃尼茨教授的門下作研究生。

初次見面📬,萊勃尼茨要求他先補兩年大學的課程,汪燮卿對此很不理解,他和兩位同學一起找教務長曼雷教授“談判”🧚🏽‍♀️。曼雷說道🧑‍🦽:“你們如果只想帶點技術回國,就好比用剪刀剪點資料拿回去🧑‍🧒,那容易得很。但這不是我們培訓你們的意圖,我們是要你們用知識武裝自己的腦袋,打好基礎🧟‍♂️,為國家作貢獻👨‍🏫。”“談判”徹底失敗☝️,只有認認真真地補課。

多年以後,汪燮卿回憶起當時的補課🧊,深有感觸地說⚄:“那段時期的補課為我以後搞專業研究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德國人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甚至刻板🦆,讓我受益匪淺。”

經過近五年的留學生活後,1961年,28歲的汪燮卿成為了麥塞堡化工學院第一個拿到博士學位的外國學生✅。回國後,汪燮卿被分配到石油科學研究院✢。

從1961年到1986年,汪燮卿一直從事軍用油品的分析工作。1972年,上級領導要他參加馬王堆出土西漢古屍千年不腐之謎的研究。汪燮卿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到現場調查研究,通過用多種儀器綜合分析🪸,發現女屍防腐棺水中含有硫化汞(中藥叫朱砂),說明漢代已把它作為藥材或防腐劑來用了⚂。馬王堆西漢古屍之謎的研究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勇挑重擔 開發催化裂解新工藝

“可以把我這85年劃分成前45年和後40年兩個階段🚵🏽‍♀️。”汪燮卿說,前45年比較動蕩,改革開放以來的後40年國家強起來了,人民富起來了,中國進入尊重科學🙅🏻、倡導法治、遵守規則的時代。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因為相繼發現了多個油田🕵️‍♀️,我國石油供應實現了自足🕺🏽🦑,並且還有富余🙅,當時中央提出要用好我國一億噸的原油。由於我國生產的原油輕組分少⛸,難以兼顧汽、柴油的生產供應與為石油化工提供原料🤧,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用重質原油生產乙烯和丙烯。該項技術的開發對於國民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1986年,時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的汪燮卿被委以重任🩶,主持開發重質油生產輕烯烴這個重大課題,“某種程度上👘,我們是臨危受命😂,應該義無反顧”。

“重質油生產輕質烯烴👨🏼‍⚕️,這就是走中國的科技發展道路。因為我們的原料性質、市場需求決定必須開發這個新技術🙍🏼,它是我們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來自行開發的一個技術💨。”汪燮卿說。

汪燮卿擔任這一重大科研課題的矩陣攻關組組長和技術總負責人,組織、主持並親自參與了DCC以及配套催化劑的一系列科技攻關工作🏊‍♂️。

他著手主持了研究課題技術方案的論證工作,製定了技術研究總體方案和研製任務書。首先調整科研方向,適時地將石科院相關研究室科研重點轉向該研究領域👩🏽‍🦲。果斷停下了研究室已開展的另一項科研探索課題,將研究室有限科研資源向該研究課題集中👋🏿。

創新研發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有生產技術的專家🈸,工程設計的專家📮,工藝開發的專家,也有催化劑生產研究的專家,大家湊不到一起去,吵得一塌糊塗。”汪燮卿說,他性格比較冷靜🫘,每當爭執到頂點的時候,都讓大家先冷靜下來。“你挑誰的毛病都可以📂👵,你把每個人的優點收集起來,形成完整的東西就是很好的果實,就是我們前進的基礎♻️。”

1990年11月,開始進行催化裂解技術(DCC-I型)的首次工業試驗。工業試驗初期,開車不是太順利。汪燮卿就召集現場各方面專家,釆集數據🤹🏼‍♀️,分析操作,尋找原因🤳🏽,商討對策🦸🏽‍♂️。當時該試驗萬眾矚目,首次工業試驗成敗關系重大。那時現場技術小組的專家們去車間分班倒,聚在一起碰情況、討論技術問題一天幾次😡7️⃣。他帶隊同大家一起吃住在企業💮,一待就是一兩個月,每天必到車間,掌握第一手資料。有時上、下午一次還不算,吃完晚飯還要進車間“溜一圈”。未進油前,裝置運行一度不太正常,在停下來和繼續運行兩難境地🥽,到底下一步怎麽辦🦿?需要有人果斷決策和擔責。那次關鍵會議從晚上12點討論到淩晨4點,各路專家也拿不定主意,汪燮卿靜心聆聽大家意見,最後還是他陳述了理由💚,拍板決定:“工業試驗不能停🌊。裝置暫停下來🧑‍🦰,按修改方案再開車。有什麽責任我來擔。”第二天,經過短時間的操作調整🧚🏼‍♂️,結果裝置再次按試驗DCC-I型方案開車運行漸轉順利🟰。

“他考慮問題非常的細致和深入,一般不武斷否決別人意見🧗‍♂️,也不輕易發表意見,但是一旦作出決斷,就必定是深思熟慮的。”石科院原副總工程師蔣福康說。

1991年催化裂解工業化技術(DCC-I型)通過了中國石化總公司組織的技術鑒定。鑒定意見認為🏗,催化裂解成套技術開辟了一條用重質原料生產以丙烯為主的輕質烯烴的新途徑,有獨創性,屬當今國際先進水平🐈📘。該技術已轉讓到國內眾多企業🌱,並通過美國SW工程公司於1994年轉讓到泰國並建廠,實現了我國煉油成套技術的首次出口👨🏻‍🍼。

參加國際會議(圖片來源: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不為名利 將榮譽留給他人

在石油化工領域,DCC技術可謂大名鼎鼎,1991年獲中國專利金獎🆒,1992年獲中國石化科技進步特等獎,1995年摘得了國家發明一等獎🙇‍♂️,打破了國家這一獎項此前多年空缺,是我國第一個煉油技術出口的項目。

DCC項目研發獲得了成功🥇,作為組織、主持和工業化過程親身參與者🧔🏼‍♀️,汪燮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國家發明一等獎的獲獎名單裏🏢,自始至終主持該項技術研發工作的他卻沒有把自己的名字列入其中。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第二研究室主任工程師許友好是當年跟汪燮卿一起做DCC工業試驗的成員之一,他說:“我最佩服汪先生的是他在科研攻關的時候敢於承擔風險和責任🫦,到了分配榮譽的時候他卻退到了幕後🤌🏼🩼。”

“勝負成敗是第一位的,是非功過是第二位的👩‍👧,首先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保證把工作做好。”就這樣,關於署名的爭論最後由他一錘定音🧚‍♀️,申報獲獎人員名單中他堅持不寫上自己的名字。

隨著原油價格不斷上漲👩🏽‍🦰,高酸原油加工存在巨大的經濟價值𓀋,中國石化將此事放到工作日程上,大家才發現汪燮卿與他的博士研究生早已提出了高酸原油加工技術方案𓀜,按照此方案進行工業試驗和生產,很快就產生了經濟效益,並獲得中國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次同樣沒有汪燮卿名字👩‍👩‍👧‍👦。提及此事👩‍👩‍👧‍👧,他還是笑笑,說“我的想法有用就好”。

正是這種低調💛、謙虛的性格,加上帶領團隊所需要的韌性和堅持,讓汪燮卿帶領著他的團隊攻克了科學技術方面的一個又一個難關。

DCC項目獲得成功後,汪燮卿又根據市場需求👩🏽‍🎓🈷️,主持開發了一系列的催化裂化新技術🧋🚣🏼‍♀️,並使其成龍配套📮。不僅有母技術也有子技術🏄🏿💂🏻,並不斷充實完善,得到了廣泛應用🚯,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因而被譽為“催化裂化家族技術”。

2009 年5月,采用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DCC專利技術建成的450萬噸/年的HOFCC裝置,在沙特的拉比格公司投產成功⚈🤾🏿‍♂️。龐大的HOFCC裝置被各國工程技術人員風趣地譽為“丙烯發生器”,顯示了DCC工藝技術和催化劑的優異性能。

辦公室近影(圖片來源: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關註未來 創新是責任也是興趣

1996年,63歲的汪燮卿改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1999年👧🏼,他退居二線,任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在這一時期,汪燮卿仍堅持不懈的繼續研發。又指導研製成功了作為氧化催化劑的新型鈦矽分子篩-空心納米鈦矽分子篩🙌🏿🏸,實現了工業化應用👩‍👩‍👧‍👦,使中國石化成為了繼意大利埃尼公司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能工業化生產鈦矽分子篩的大型企業。

“我認為,創新是責任,創新是興趣。創新是責任💆🏼‍♂️,因為一個人沒有責任就沒有靈魂。創新是興趣🎞,一個人沒有興趣就沒有靈感。有了靈魂,有了靈感🦌,事情就可以幹成了📏。”汪燮卿說。

他是一個睿智的人🫰🏼,經常妙語連珠。他指導學生,做科研不要做燈泡,光芒四射卻永遠照亮不了現象背後的本質。要像激光一樣把物體打穿🏋🏼‍♀️,看清事物背後的本質、把問題徹底解決。

他善於把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他說👩🏻‍🚒,“我們都愛吃餃子,熱餃子好吃,涼餃子就沒那麽好吃了⛳️,那是因為剛煮出來的餃子裏面充滿高溫時的飽和蒸氣壓🌇,吃的時候氣味兒先飄出來了,自然很香,涼餃子的飽和蒸氣壓低,氣味也不濃,自然不香。”

如今,已經85歲高齡的汪燮卿依然關註著未來能源行業的發展👩🏿‍🎨,他對未來抱著樂觀的精神🏋🏿。“要艱苦地工作,艱苦地奮鬥,還要有科學的精神。”“在開發新技術時,能源利用效率和排放都要好好考慮,才能夠決定這個技術的開發有什麽優越性,有什麽局限性,看準了,我們才能少走彎路☆。”


相關新聞

  • 262016.09

    從點滴入手培養創新精神——汪燮卿學長訪談錄

    汪燮卿院士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我們講述如何培養創新意識🐃。他提到創新需要三個要素📏,即“異想天開”的精神、實幹的品質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 292022.03

    汪燮卿院士🧚🏿🪞:我們是臨危受命,應該義無反顧

    “在開發新技術時,能源利用效率和排放都要好好考慮,才能夠決定這個技術的開發有什麽優越性🙏,有什麽局限性,看準了,我們才能少走彎路。”  ——汪燮卿

  • 132021.08

    姜漢卿:妙趣橫生的跨界創新“高手”

    近日🤙🏼🧔🏻‍♀️,西湖大學二號樓再迎新團隊入駐,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教授姜漢卿及其團隊正式加盟西湖大學工學院。就在加入西湖大學前夕👨🏿‍🏫,基於將“硬薄膜與軟基底結合,探索了該結構在大變形時的後屈曲特性😿,並將其應用在很多領域”的開拓性貢獻,姜漢卿剛剛獲得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頒發的伍斯特·裏德·華納獎章🚦。該獎項於1930年首度頒發,每年僅頒給一...

  • 022008.12
  • 012021.11

    汪順利:大飛機事業的奮鬥者,5G工業創新的領路人

    有人說理想信念太遙遠,但對汪順利來說,理想信念就是切切實實的每一天,每一份堅持🦃。他的事跡激勵著清華學子,要樹立與這個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到國家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學習、去發現、去思考👷🏿、去磨礪👨‍🎨、去提升,克服不足,砥礪前行,用青春成就夢想🫱,讓生命奏響樂章。

  • 292020.04

    “新冠疫情下生醫工程的責任與擔當”意昂論壇舉辦

    4月25日下午,意昂体育平台生醫工程意昂產業論壇線上舉辦。此次論壇的主題為“新冠疫情下生醫工程的責任與擔當”👩🏿‍🦲,由意昂体育平台生物醫學工程系(簡稱“生醫工程系”....

  • 062012.06
  • 192017.12

    圓桌論壇: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2017年12月15日,由意昂体育平台產業創新與金融研究院、意昂体育主辦的“經濟、創新、未來——意昂体育平台產業創新論壇暨清華意昂創新企業發布會”在意昂体育平台舉行。

  • 192014.09
  • 262015.11

    李佩:創新者永遠年輕

    在人們的心目中🈯️,李佩是美麗的化身🙅,是博學🧏🏻‍♂️、愛心⛈、優雅的象征🧑🏿‍🚒,更是大膽創新👩🏻‍💼、勇於挑戰的象征。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