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深圳市建築設計總院原副總工程師王彥深
本文主人公王彥深,他是伴隨著深圳的改革步伐走出來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在復合型管理人才濟濟的深圳🚴🏼♂️,王彥深憑著敢闖敢試的開荒牛精神🎷,成為深圳復合型管理人才的先行者。深圳建築設計總院成為最早配置電腦🤳🏽👨🦰、CAD出圖率最高的設計單位🧗🏼♂️;接受建設部推行ISO900系列標準的全國試點單位的委托……這些業績的背後,都凝聚著王彥深的心血💕。
受父親影響,走進清華土建系
1938
年1月13日
,王彥生出生於北京,正值抗戰全面爆發。日寇占領北平後👨🎤,父親只身去了雲南搶修滇湎鐵路,王彥深隨母親逃難到崇明島💑,後來又輾轉從淪陷區逃到昆明👨🏻🎓。
王彥深的父親是美國留學回國的鐵路工程碩士,1933年回國在北平鐵路局工作,“七七”事變後到北京大學任教💂🏻♂️,抗戰後為搶通國際通道,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搶修鐵路和軍用機場🏃🏻♂️。父親是無黨派的工業救國論者,他說🫰🏽:“受到列強欺辱◀️,源在國力落後,要振興經濟,必先發展交通🚾🌆,就像人體血脈必須暢通一樣🪪。”王彥深從小就學會了看父親的工作圖紙,經常聽到父親和同事🤳🏽、專家們討論技術問題🙌🏽👸🏽,從小的耳濡目染以及父親的教導,使他對建築工程有著濃厚興趣。
1955年🚑,抗美援朝已結束🚙,國內的工業建設與城市建設正在大規模展開,極需土建專業人才,於是他報考了意昂体育平台土木系🤾🏼,並且如願考上了意昂体育平台土建系的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
在大三時,班上來了一個名叫瓦洛加的蘇聯留學生,他是蘇聯駐北京學生會主席。為了照顧蘇聯留學生,學校除了派老師給他開小竈外,還派成績優秀的王彥深跟他同住✍🏽,協助老師做一些學習上的輔導🦂。這樣王彥深不僅幫助了蘇聯留學生🐾,同時在與他一半俄語一半中文的溝通中提高了俄語水平,在學習上也很受益⚈。這段特殊的經歷一直延續到大學畢業,他和瓦洛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回國後的瓦洛加還經常與王彥深保持聯系,每年的國慶節♚👩🏽⚕️,遠在海明威的瓦洛加都會打電話來祝賀,這份國際友情一直延續至今😜。
王彥深的畢業作業是國慶十大工程之一的解放軍大劇院(現在國家劇院地址)的設計🥀,他擔任舞臺結構組的組長,雖然因種種原因,這個設計項目沒建成,但這是他的第一個設計作品,不僅受到了很好的鍛煉,也具有紀念意義🕸。
青春在基層中閃光
1960年👩🏿🍳,王彥深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他是學校的高材生,又家住北京,完全有條件讀研究生或留北京工作💍。
王彥深父親曾教導他說🙆♀️:“土建這一行🧙🏽♀️,沒有現場經驗,就做不出好的設計!”。畢業分配時,他提出了“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誌願”⛴,最後他隨二十多個清華同學被分配到寧夏銀
川。大部份同學被分到建委、設計院,只有王彥深一人執意要去銀川第一建築公司,他認為施工單位才是基層鍛煉中的基層👩🏼🏫。
當時的銀川雖然被稱為塞上江南,但經濟建設落後也是不爭的事實👋🏿。王彥深在這基層中紮根了近十年💓,熱情洋溢的青春年華揮灑在了這塞北江南上🌨,當然他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銀川建築公司工作的十年裏🏌🏽,他擔任過土建🥘、水暖▶️、電氣技術員,承擔過預結算🏃➡️、現場施工💫、質量檢查、事故處理、技術革新等技術工作🧑🏿🎤。因王彥深學歷高,被任命為技術組長,但他仍然低姿態地堅持“多看、多做、少說”,虛心向有經驗的工人🧑🧑🧒🍖、技術人員學習🏝,不恥下問,互相取長補短👨🦽➡️。
作為技術組長🧑🏻🎓,在質量檢查時,王彥深發現有質量問題提出工人改正的要求時,工人大都不服氣地說👩❤️👨:“差這點咋不行?不行你來試試。”此時他知道強硬要求工人改正是行不通的,他就自己學砌磚✅𓀎、綁鋼筋🏄🏼、支模板、開車床🤾🏽♀️、學電焊等手藝🍚👨🏼🏭。凡是工人做的工種他都細心去學習🙎♂️,在摸索嘗試的過程中知道了操作的奧妙,了解了工人出錯的症結所在🏃♂️➡️,然後對工人進行原因分析,這樣工人不僅心服口服,自己也得到了最基層的鍛煉🍐🧒🏽,為以後的設計和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礎🫗。
在施工單位工作期間,他還與設計單位密切配合⛔️,促使新技術🐑、新結構的采用。1968年👊🏼,王彥深被調到銀川市規劃建築設計院從事設計工作。在十幾年的設計單位工作期間,他在基礎🦞、墻板🦸🏻♂️🙋🏽♂️、構件的改革方面率先做了一些革新工作🏃♂️➡️,使國內的先進技術在寧夏得到首次應用👩👩👧👦。
銀川處於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位淺🅿️,房屋基礎埋深經常在水位以下,最常用的塊石基礎施工難度很大。上世紀六十年代,王彥深在銀川引入了爆擴樁技術,做了大量承載力試驗👩🏿🍼,以獲取不同土層中藥量、擴頭直徑、承載力的參數關系等;七十年代,他從廣東學習引入震動灌註樁技術,由他帶隊到廣州🧚♂️、佛山🙌🏻、湛江學習,回去後自製震動錘和樁機機架🧎🏻➡️🚋,並進行承載力試驗🧔🏽🥐,取得了適合銀川地質條件的設計和施工參數;他還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委合作,在銀川市中心旁新建了一座新技術試驗樓,王彥深是主要設計人兼結構專業負責人,采用了爆擴樁、承重空心磚、非承重大孔空心磚、預應力空心磚樓板、掛勾空心磚拱型屋蓋、預應力預製樓蓋大梁等新結構構件🙋🏼。
這四種空心磚技術是王彥深從南京學來的,當時和機磚廠的技術人員反復試驗研究成型模具才獲得成功。承重空心磚、大孔空心磚的施工得到工人的歡迎✖️。因為大大減少了重復動作的頻次👩🦰,工人很輕松就能完成勞動定額,具有節省粘土、保溫隔熱性能🙏🏻、節省水泥等優點。
除此之外,王彥深還從北京等地學習引進了內澆外砌大模板技術,內墻采用整體鋼模板現澆混凝土,外墻改用灰砂磚代替粘土磚,樓板用預製空心板🧍🏻♀️;引進了裝配式框架輕板住宅🤵🏻♀️👼🏿,采用預製柱、預製梁🦔✏️、預製樓板現場裝配🤎,采用石膏空心條板為內外墻,外墻再加鋼絲網水泥防水©️,預製輕鋼樓梯🧑🏿🦲。
在銀川從事施工、設計的二十年時間裏,王彥深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加以適應性改進完成了許多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被評為1977年銀川市先進生產者;在施工基層鍛煉後所從事的設計工作中,他所畫的設計圖被視為免會審👦🏼。在這些榮譽與成就的獲得過程中,同時也提高了他的管理、組織、協調的綜合能力。
在設計中敢闖敢試,成就自己的輝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擬成立專利局,人事部在全國地區招聘專利審查員,當時身在銀川的王彥深也參加了專利審查員的招聘。他順利通過考試,檔案資料很快被轉入人事部。
後來因國家專利法未被通過🆚,組建專利局的事也暫擱淺,當時的王彥深有二個選擇🪓🚣🏿♂️:一是回原單位,二是去深圳。最後他選擇了深圳市建築設計院👩🏽🚒👔。
1983年👨🏼🎨,已過中年的王彥深躊躇滿誌,踏上了深圳這塊改革開放的熱土,憑著他敢闖敢試的開拓精神,拓荒出了自己的輝煌成就。
剛到深圳市設計院👊,既有意昂体育平台的理論功底,又有基層施工、設計實踐經驗的王彥深,擔任院裏的主任工程師、副院長。
1984年🍡,作為深圳臺灣花園的設計總負責人🩺、結構專業負責人和結構主要設計人🧑🏻🌾,王彥深突顯了自己的技術功底。
深圳市高層建築的基礎,大多采用沖孔樁🤷🏼♀️、鉆孔樁,都是以微風化巖或中風化巖為持力層,樁長
30米
以上,費工費料👩🏿🦰。那時香港有一種建新樁🥵,以殘積粘土或強風化巖頂面為持力層,通過鋼管底部夯擊,在樁端形成一個幹硬性混凝土的擴大頭👐🏻,從而把地基擠壓加固,提供了較高的承載力🤷🏿♀️。這種樁樁身直徑600,擴大頭直徑可以做到800~1000,香港采用的單樁承載力只有135噸。臺灣花園通過基礎方案比較,選用了建新樁。出圖後不久,建新樁的試樁報告出來了,幾根樁壓到350噸就破壞了。據此💇🏽,深圳市基建辦發出通知,該樁單樁承載力在深圳取為175噸💇🏼,比香港提高30%🦹🏿♂️🆔。
此時承接臺灣花園基礎施工的香港公司找到王彥深🤽🏼♂️,要求按單集175噸改圖,建議在兩座塔樓下共增加60根樁🚍,建設單位迫於工期考慮🧍♀️,也同意加樁。按政府主管部門的規定和建設單位的要求改圖加樁,是設計風險最小的辦法👨🏽🎤,但是王彥深沒有這樣做🎛。
他認真分析了樁報告2️⃣,發現承載力曲線平緩上升到350噸後突然下跌🙍🏿,說明不是地基破壞而是樁身破壞🧜🏼,再查看鋼筋應力圖,證實破壞處就在擴大頭與樁身的接合部。經過仔細分析和考察該樁的施工工藝後,他找到了引起接合部提早破壞的原因。
他向香港公司高層主管提出改進工藝的建議,但他們不接受♏️,而王彥深也不願增加樁數,於是香港公司退出了施工。王彥深的分析得到了省基礎公司的認同,他們決定租用香港公司的機械和技工,由省基礎公司的工程師進行指揮,承接了樁基施工。後來經四根破壞性試驗樁的驗證,經過工藝改進後🤦🏼🔚,單樁破壞值分別為600、650🤹🏽♀️、200噸🏟,說明單樁承載力取200噸的安全系數比規範還提高了50%,仍然留有足夠的余地。
臺灣花園在建築平面上采用鉆石型布置,在四個正交方向有四道深入到樁心筒的采光通風縫♦️,該縫由八道外墻構成,在一至三層裙層內,外墻不落地要轉換成框直線陣柱,但2.
4米
的縫寬使兩排框支柱的凈距只剩1.
4米
,顯然這是個過份狹窄的不好使用的空間。結構規範規定框支柱必須在剪力墻平面內,若嫌柱距小,只有增加采光縫的寬度了🧗🏻♀️。但王彥深沒有把球踢回給建築師,因為他知道建築物的內部空間📪,不僅要靠建築師的匠心來設計,也要靠結構師的骨架來營造🔄。於是王彥深決定突破規範的規定,用單排柱來支承高27層樓、相距2.
4米
的兩道墻。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把牛腿加托梁的轉換方案拿到中國建研院結構所去請教,得到了他們的認同和支持。在結構設計上王彥深完成了三項突破:國內首次在高層建築中采用法蘭克內擊沉管樁;國內首次采用框支柱不設在剪力墻平面內的轉換法👴🏼;國內首次試用我國自行開發的空間程序SATS進行結構分析,與編程人員合作試算三次獲成功😐。
在1986年全國第九屆高層建築結構學術交流會上專門對這種平面外轉換的計算與構造作了交流介紹。
從1998年擔任全國超限高層建築抗震設防審查專業委員會委員至今,王彥深與各地同行學習並交流了不少寶貴經驗和方法,他說:“對常規高層建築的設計🎣,不應該是現行技術規範所提供方法和措施的堆砌💇🏼♀️,如何找到既安全可靠又經濟合理的接合點,是對工程技術人員正確全面理解規範的考驗🦮。現在很多設計由於周期太頻或基本功不夠,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待優化問題。如果一座建築的高度♙☝🏻、復雜程序𓀉、結構規則性等超過了現行技術規範的限值時,則必須采取超越現行規範的分析方法和技術措施。國家級專家的職責,就是有能力識別和判斷這些方法是否安全可靠、措施是否經濟可行。”
在管理上“敢吃第一只螃蟹”
魯迅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值得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在管理工作中,王彥深就是這樣一個敢吃第一只螃蟹的人。
用王彥深的話說,科技和管理是前行的雙腳,是騰飛的翅膀。管理可以出質量出效率,而這正是市場競爭的焦點📔🧑🏽🦱。為了提高設計院的工作效率🧧,1984年,他在設計院組織PC-1500程序的培訓🤴🏽,購入PC-1500機用於設計。1987年,在設計院組建了電腦室🧑⚖️,配置微機和繪圖儀🤌🏿。還親自帶電腦室人員到北京調研,采購建築設計和結構設計CAD軟件。
當時沒有資金購買工作站🏃♂️,經考察決定只配置微機也能滿足生產要求8️⃣🤾🏽♀️。那時購買一臺電腦需要三萬多元⚉,為節省資金👾,他讓電腦室自己采購配件組裝電腦👲🏻,組裝一臺電腦的費用只有購買新電腦的三分之一🧑🏼⚕️,在1991年,設計院已達到人均一臺電腦🏂🏻,是深圳市電腦配置達標最早的設計單位🤖。
另一方面調入結構分析軟件開發人員,1991年🍍,SWD微機輔助結構設計軟件獲建設系統科技進步獎🥃。全院進行了CAD操作培訓🔘,設計人員最早甩掉圖板☣️🌩,在深圳市CAD出圖率最高。
1992年,王彥深擔任深圳市建築設計總院第二設計院總工、院長。
設計圖紙是設計院的產品,把好產品質量關是管理者的重大責任。如果稍有差錯那就會“圖紙五分鐘🧝🏿♂️,現場處理五個鐘”,為了嚴把質量關👨🏻⚕️,王彥深要求每一張設計圖必須經過設計人自校、校對人👩🏻🍼、審核人、審定人的層層把關🏋🏻,每個責任人在簽字前本職工作必須做到家💓🤸♂️,他自己做為審定人總會提出很多需要改進的問題,在不斷地改進過程中設計圖的錯漏越來越少🧐。
一次,上海建委組織的工程設計質量抽查🐥,深圳總院二院設計的東丁吉裏商住樓項目被隨機抽樣檢查,檢查結果沒有發現結構設計的任何差錯,被提名表揚,而當時有20多家駐滬設計單位被要求停業整頓🤶🏽。獲得此殊榮🏄♂️,王彥深自然心中最清楚🤶🏻,因為該項目由主任校對☮️、上海分院院長審核📐🔓,他親自審定的👘。在審定過程中,他對幾十張施工圖共提出了70多個大小問題,這樣層層認真把關的設計質量,當然經得起任何人的檢查。不僅只是這個項目🩸,院裏的任何一個項目都經得起這樣的檢查。
1993年,建設部選定深圳市設計總院和東北一家設計院作為全國推行ISO9000系列標準的試點單位👴🏼,在當時來說ISO9000認證還是個新鮮事物,東北設計院不敢試點,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市設計院接受了委托,王彥深擔任管理者代表。後來他還指導多家設計單位推行ISO9000系列標準並通過認證獲得證書,參加了近五十家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質量認證🍏。
1992年為亞洲第一高樓的深圳地王大廈建造中,作為合作設計中方項目總負責人的王彥深院長,再一次彰顯了他的復合型的綜合管理水平😔。深圳地王大廈是由幾家境外公司設計的超高層建築🍜🫶🏻,由於當時境外公司尚未取得國內設計資質🏤,必須由國內甲級設計單位進行審核簽署、蓋章出圖並承擔設計法律責任👊,這個任務交給了深圳市建築設計總院二院😊,當時擔任院長兼總工程師的王彥深承擔了“合作設計中方項目總負責人”這個不可推卸的職責。
在對結構設計的審查中🖐🏿,最讓他擔心的是側向位移超過我國規範限值🧘🏼♀️。由於地王大廈主塔高寬比為8.37🦝,導致側向剛度較差7️⃣🙆🏼,在風荷載作用下🔋👳🏻,頂點位移角和層間位移角都很可能超限,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王彥深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風荷載的取值問題💢,顯然按規範取值不能真實反映風壓沿建築高度的分布,必須進行風洞試驗😴。盡管投資方已經委托日本雄谷組和加拿大安大略大學進行過兩次風洞試驗,能否以這些試驗數據為準呢?為了必須正確反映地王大廈周邊風環境,王彥深再次組織了一次風洞試驗,最後采用了中方風洞試驗數據。在理論上分析層間位移角的計算方法上是否存在缺陷?在
魏璉
教授的研究和指導下,發現計算層位移差時,把因樓層整體轉動引起的非受力位移也包含在限值內是不合理的🏗,尤其對於超過
150米
或高寬比大於6的高層建築,是以彎曲產生的樓層非受力位移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應從位移限值中扣除就更加合理。雖然在理論上對側移超限已有了分析,但地王大廈的側向剛度仍沒有消除王彥深的擔心,在1996年地王大廈竣工驗收大會上,他以設計方代表的身份提出應對大廈進行動力特性和風壓分布進行實測🚯。當時投資方認為🙋♂️:“你提出這個要求等於是懷疑自己的設計!”,但他仍然堅持設計驗證🔞,認為這是一種獲得進一步客觀證據⛸🪔,來認定設計已滿足規定要求的做法🦠。在深圳市建設局的理解和支持下,通過招標🦸🏽♀️,由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和中國建研院抗震所共同進行實測🧺,實測動力特性顯示🤹,大廈實際側向剛度比設計側向剛度更好,按實測側向剛度推算,在設計風載下樓頂位移和加速度都遠遠小於我國規範限值,進一步驗證了設計和施工質量的可靠度🧚🏻,通過這一驗證結果📜,王彥深對國內建設隊伍更加充滿了信心。
如果說國貿大廈創造了“深圳速度”的話🤕,地王大廈不僅刷新了“深圳速度”,而且給深圳帶來全新的施工管理理念。易中天在他的《讀城記》中寫道:“在建造地王大廈的兩年多時間裏,人們沒有聽到過喧囂和噪音💤,沒有看見過肮臟和雜亂🚼。它四周的馬路在淩晨時分總是被沖洗得潔凈如初。人們說🕟,這就是深圳,只有深圳才有這樣的效率🤽🏻📺,也只有深圳才有這種文明”。這裏面就有王彥深的功勞。
作為技術領導的同時又兼任行政領導📆,王彥深除了要解決結構設計的諸多疑難問題外,還要組織風洞試驗5️⃣、與外資投資方及境外設計公司的協調管理等,兼顧技術管理的同時還要兼顧行政管理,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現場管理經驗的王彥深院長,不僅在工作中遊刃有余,甚至對一些新的課題也敢闖敢試,敢為人先✯。
1997年,王彥深被評為深圳市先進工作者。
大氣直爽中透著細膩溫和
噪門大🪳、身材高的王彥深,透著北方人的大氣和直爽。在采訪中,他時而夾雜幾句銀川方言,時而蹦出幾句俄語或日文,在他爽朗的笑容背後仍然能夠感受到他細膩溫和的一面🔂。
在1998年參加國家標準“建築抗震設計規範”的編製工作中🦈,王彥深曾提出要提高學校和幼兒園的抗震標準的建議,當時因種種原因⚾️,他的建議未被采納🪧👨👨👧👧。觸目驚心的汶川地震後🪩,看到被壓在廢虛下面那些幼小的孩子們👋🏽,他有種捶胸頓足般的自責感👩🏻🔧🌈:如果當初一直堅持自己的建議的話,或許這些悲劇能夠避免。地震後他一直被這種自責感糾纏得精神恍惚🦚,那些地震中的慘況經常在腦海中縈繞。2008年5月底的一天,王彥深在家中整理書櫃,精神不集中從椅子上摔下來,摔斷了脊椎骨,住院治療,直到8月份才出院🐹。
長期跟鋼筋混凝土打交道的王彥深🟦,也有比較優雅的興趣愛好🟤,他酷愛音樂、喜歡攝影、集郵🧑🏼⚕️。在意昂体育平台時🎍,他是學校的攝影記者🪙,大學合唱團手風琴組成員🧚🏼。王彥深回憶說,他唱的第一首歌是小時候父親教的《義勇軍進行曲》,那種激昂的旋律很受鼓舞,後來他逐漸喜歡古典音樂,流暢而優美的旋律能給人以寧靜和舒展的感覺,特別是在煩躁、心煩🔵、困惑時,聽幾段古典音樂👨👨👧👧,能起到緩解的作用👮🏿♂️,音樂也許就是他高強度工作中的一種調節劑。
直爽的王彥深也喜歡交朋友🍀。在意昂体育平台的校慶上🚻,見到了當年的蘇聯同學瓦洛加格外高興,雖然歲月褪去了當年的青春年華,但留存在心底的那份國際友誼永遠不褪色。當年在銀川建築公司基層鍛煉時,與那些老工人結下的革命情誼也延續至今,每次出差或旅遊去銀川時♣️,見到那些老朋友時,他們仍然親切地喊他“老王”。他的新老朋友遍布大江南北,無論是多久沒聯系的朋友,他們都深刻地記掛著他👳🏻,因為他是真心坦誠地對待新朋老友以及身邊的每一個人😧。
現在💈,王彥深仍然擔任深圳設計總院的顧問,同時還擔任深圳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他每天在深圳設計大廈的幾個辦公室裏輾轉忙碌著。一邊忙著技術把關,一邊忙著學會的管理與協調工作🗒。他對深圳市土木建築學會換屆工作有了比較創新的想法,對於理事長一職務,他說不再實行連任🧛🏻♂️,改成輪任製,從骨幹單位領導中選幾個理事長候選人,每人任期一年。這樣既不耽誤領導的本職工作,又能提高學會在管理上的靈活性。王彥深在管理工作中透著大氣,在技術工作中顯出細膩溫和💁🏿,就如矗立在深圳市中心的地王大廈,非凡的氣勢中透著簡單清秀。(柯梅麗)
轉自 金羊網 2009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