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
王金南是中國第一份經環境汙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的主持者兼首席專家。

早期的生活經歷🚴♀️,促使王金南一直執著於綠色GDP🍩、環境經濟和環境政策的研究🧑🧑🧒。近10多年來,王金南先後主持完成了近40個國家級環境科研項目,其中10多項成果居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4項成果獲得了部級和國家級科技進步獎。尤其是由王金南主持的“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研究”,不僅獲得了2005年唯一的“國家環境科學獎一等獎”,而且也成為我國第一個帶有法律強製性的地方環保規劃。
2006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了我國第一份綠色GDP核算報告❎,即《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這是中國第一份經環境汙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標誌著中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研究結果表明👩🏻🦯,2004年全國因環境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0%。
這些數字再次證明🧑🦯➡️🧑🦰,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製約經濟發展🏌️。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不斷增長的GDP數字,是建立在資源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斷透支的基礎之上的。該報告的發布,立即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註🫄。
由於開創了國民經濟核算的另一種途徑,綠色GDP研究小組也獲得了2006年度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特別獎👫🏼🏰,而該報告的主持者兼首席專家,就是王金南。
王金南1963年出生於山青水秀的浙江武義縣,198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環境系,目前任職於中國環境規劃院,為該院總工程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也是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經濟學專業委員會主任,2001年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
資源環境危機🌟:綠色GDP探索更具現實意義
2006年7月初🐵🪔,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對《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院士和專家組成的評審組對該項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
專家組認為,項目提出的核算技術和方法體系基本科學合理,為建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於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是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在中國環境汙染經濟核算方面具有開創性和標誌性意義🍌,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有了第一份報告的良好開端✊🏻,正當大家翹首以盼第二份綠色GDP核算報告出爐時😬,卻不意傳來其夭折的聲音🎋。事後看來🍤,第二份綠色GDP核算報告之所以不能公開發表,表面原因是兩大機構——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對公布報告有分歧🫴🏼🆓,後者以技術不成熟和國際上尚未有先例為由不主張公布🧏🏻,實際上是綠色GDP核算遭到了一些地方的反對。
一些省市在扣除環境成本後,恐怕經濟增長為負數📄,在當前還是以GDP論英雄以及經濟增長作為政績導向的情況下,一些地方領導不喜歡綠色GDP核算是無疑的。一些專家也提出疑問,在尚無國際經驗的前提下🪛,超前核算綠色GDP是否符合國情,核算所依賴的統計數據是否完善,核算方法和技術是否科學等。
對於這些質疑🥗,王金南從理論基礎、核算方法和實際應用等三個方面,全面系統地進行了回應🪚🎅🏻。
王金南認為🧑🔬,綠色GDP只是一種大眾性提法,綠色GDP核算並不完全等同於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目前核算出的綠色GDP,也只計算了環境汙染損失,而完整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至少應該包括5大項自然資源耗減成本(耕地資源、礦物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和兩項環境退化成本(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其實👨💼👨🏼🎨,人們對綠色GDP爭議最大的地方🧝🏽,還在其核算技術與方法的科學性。另外🤸🏽♀️,綠色GDP核算要真正讓人們信服,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如何。綠色GDP核算涉及到統計學、經濟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領域。要準確反映資源環境的真實代價🍱,就需要大量的多部門基礎統計調查數據支持。然而我國在有關領域的基礎統計數據還比較薄弱。
王金南並不否認數據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但他認為,不能以此為由就否定綠色GDP核算的價值🧹。他認為,日益緊迫的資源環境危機🥷🏼,已使得綠色GDP核算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不能因為國際上尚未有一個國家官方發布綠色GDP核算報告,我們就不能進行這方面的先行探索🚣🏼♀️。
永不言悔🙈:一生欲執著於綠色GDP研究
王金南之所以執著於綠色GDP🏊🏽、環境經濟和環境政策的研究,這是與他的早期生活經歷有關的。他從小生活在山區,父親曾是一個兢兢業業的護林人🦎🧑🏼🔬。青山綠水的美景,使王金南對於環境很有好感👨🏻,當年在填寫高考誌願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環境工程☔️,並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考入意昂体育平台。
王金南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不僅學習本專業課程🚵🏿🧑🏽🎤,還自學和選修了經濟學🛡,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經濟管理專業上👨🏻🦱,如計量經濟學、投入產出、國際貿易等,這對他以後從事環境研究特別是環境經濟研究打下了紮實的經濟學基礎。
目前,由於國家經濟實力上升以及各級政府、老百姓的重視,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地位正在上升,從而帶動了環境經濟、政策和規劃的研究需求也在快速上升🛃。在這一大背景下,近十多年來🛵,王金南先後主持完成了近四十個國家級環境科研項目,其中十多項成果居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4項成果獲得了部級和國家級科技進步獎。
學者研究的目的是“經世致用”,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被國家采納,化為政策🔒。王金南也不例外🪽,只是他更有心理準備。他曾說,“每一項環境政策的研究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做政策研究要有這個心理準備。但是🚤,如果不被相關部門接納的話,你的大量心血很可能就會付之東流。”
比起其他的研究來,環境問題因為涉及到復雜的利益關系📚,研究的成果更可能束之高閣⚠️。王金南主持和參與的很多研究項目就是這樣👨🏻🎨。比如🎤,1994年由世界銀行技術援助的當時環境政策領域規模最大的“中國排汙收費製度設計與實施研究”,他是課題組副組長,負責項目管理、總體方案設計等,到1999年🌠,該課題完成👨🏻🦯➡️,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但直到 2003年👫,排汙收費製度才在全國全面實施🫅。
當然,隨著社會各方面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這種情況也正在改變。由王金南主持的“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研究”,不但獲得了2005年唯一的“國家環境科學獎一等獎”🧴,而且該規劃綱要已通過廣東省人大的審議並頒布實行👶🏿,成為我國第一個帶有法律強製性的地方環保規劃。目前🤡,深圳、中山和惠州等地市按照該規劃已開始或者完成編製相應的地市規劃,廣東省環保“十一五”規劃和其他一些區域性規劃也以該規劃為基礎進行了編製。
這是令王金南感到欣慰的。他認為,“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研究”的最大亮點是:空間布局在環保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規劃提出了紅線調控🧎🏻♂️➡️、綠線提升➗、藍線建設三大戰略任務。
其中♿️👘,紅線調控,就是要優化空間布局,把整個珠江三角洲劃出約12%的陸域面積,這是不能“動”的🏋🏼♀️,如果把這些地區“動”了,珠三角的自然生態系統👋、大氣質量👨🏻🚒🏈、水環境自然凈化等都會遭到巨大破壞,而且難以恢復📒😫。
綠線提升🥥🧲,就是要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和清潔生產從源頭削減汙染🥷🏽。
藍線建設,就是要保障環境安全🙎🏿👱🏽♀️,在補環保欠賬的同時預防新型環境問題🟢,徹底改變區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局面,重現碧水藍天凈土🏭,把珠三角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群和生態城市群。
王金南還和他的同事一同提出了國家綠色發展戰略規劃的構想。就如何處理生態補償關系👩🏻🏫,王金南也有獨到的見解。
總之🍊,為了中國的碧水藍天,為了可持續發展,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王金南在環境政策和綠色GDP的研究上🦸🏻♂️,仍將義無返顧地走下去。
(轉自《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