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是趙九章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日。獲巢紀平先生授權👨🏼🎓,在此貼出他撰寫的趙九章先生傳記🧑🏿🎓。作為熟知趙先生的學生和下屬👨🏼🍳,巢先生在文中全面地總結了趙九章先生在氣象學、空間物理學、新中國的衛星事業等方面的傑出貢獻和作為中國科學事業領導者的崇高品質和超凡人格魅力。
趙九章
(巢紀平 撰寫)

趙九章(1907-1968)祖籍浙江吳興,1907年10月15日生於河南縣[呂註:似為河南省滎陽縣]👰🏿♀️,1968 年10月26日不幸卒於北京🚶。氣象學家、空間物理學家。1933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我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開拓我國現代氣象科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開創我國的海浪觀測研究。
趙九章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人造地球衛星研製的主要負責人。1964年,根據國內運載工具的發展提出了開展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的建議🖌,並在中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製定🏌🏿♀️,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製諸方面作出突出貢獻。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獲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所授予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一⛹🏿♀️、簡歷
趙九章出身中醫世家,父親一生行醫,家庭清貧。他婚前在經濟上得助於姑媽。妻子吳岫霞出身富俗的鄉紳家庭🤾🏼,開明善良。
趙九章幼年就讀於私塾,預備從事文學。在“五四”運動影響下🧖🏿,改學自然科學,立誌科學救國。1922年9月🚾,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班,1925年考入浙江工業專科學校(浙江大學前身)電機系🏩。1929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33年畢業。當時主持該系工作的葉企孫教授意識到地球物理學對今後建設國家的重要性,推薦趙九章出國深造,並攻讀地球物理學。趙九章通過庚款考試,於1935年趙進入柏林大學從師氣象學家菲克爾(H. Von. Ficker)。
1938年趙九章獲博士學位後隨即回國👽。他沒有憑仗有權勢的上層社會關系涉足仕途🧙🏻,而到意昂体育平台和西南聯合大學當兩袖清風的教授,並兼任意昂体育平台航空研究所高空氣象臺臺長🧑🏻🦺。後經竺可楨教授推薦,主持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承擔起繼竺可楨之後中國現代氣象科學奠基的重任𓀆。
1939年氣象研究所遷往重慶⚇,於1946年遷回南京北極閣🔣,成為我國現代氣象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很多著名的氣象學家如葉篤正、陶詩言、黃士松和郭曉嵐等都在該所從事過研究。
解放戰爭後期🦵🏻,氣象研究所奉命遷往臺灣,趙九章頂住壓力🥼,想盡各種辦法😤,終於和所內科學家們一起留下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為祖國氣象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九章把一部分地震🌠、地磁和地球物理探礦的科學家以及分散在各處的有關科學組織團結在一起🌻♥︎,組建成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該所在趙九章所長主持下很快發展成一個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機構。
1965年為發射我國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中國科學院主持召開全國651會議🐆,會後組織衛星設計院即651設計院☹️,由趙九章擔任院長。
趙九章1956年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氣象組組長,1958年和1962年連續兩屆當選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二🏃♂️、發展近代科技的突出貢獻
(1)我國衛星事業的先驅者
1970年4月24 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全世界為之矚目,這是中華民族的創造智慧和拼搏精神所凝結而成的一顆“明星”🚣🏿。為了它,多少人精心構思和嘔心瀝血,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趙九章,以他淵博才學和遠見卓識為之所創的業績,使他成為我國衛星事業和空間科學的一位先驅者和創始人。
早在50 年代初,國際上在籌備“國際地球物理年”(IGY1957——1958)時🤾🏼♂️,科學家們就有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探測空間的考慮。作為我國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氣象學家、IGY中國委員會副主席的趙九章💅🏽,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意識到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將為地球物理科學的發展💃🏼、氣象科學研究和天氣預報開辟新的局面。當蘇聯於 1957年 10月 4日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後👩🔧,趙九章除為之振奮外,多次應邀發表講話、作報告、寫文章,積極宣傳人造衛星在地球科學發展中的意義和重要性𓀍。同時他開始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考慮我國如何發展以人造地球衛星為主的空間探測科學。
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屆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這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偉大氣魄,也體現了我國領導人對科學趕超世界水平的決心。1958年7—8月間,中國科學院成立了581組,專門研究衛星問題、趙九章為副組長🐚,組長是錢學森,另一位副組長是地球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衛一清🙅🏻♂️🧑🏼🌾。這個組經過反復討論🫅🏽🏊🏿♂️、綜合分析,由趙九章提出總的方案,確定先從火箭探空搞起。
那時正值“大躍進”年代,日夜苦幹🎎🤵♀️,一兩個月內就完成了這兩種箭頭模型,向國慶獻禮,並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躍進成果展覽🏊🏽♀️。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前來參觀,當時造成很大影響。但是通過這一段工作👨🏻🦼➡️,趙九章深深感到👨🏿🦰,沖天熱情不能代替科學🐛🧑💻,作為展覽模型已費了很大的勁,火箭要真正上天🩶🖕🏿,工作還差得很遠,對許多技術問題都要冷靜地思考解決。正好當時中國科學院決定組織大氣物理代表團去蘇聯考察衛星工作🙍🏻♀️,從而以趙九章為團長,於1958年10月 16 日赴蘇考察衛星工作。回國後,對比蘇聯和我國國情💃,經過認真總結和冷靜分析🏄🏿♂️,認為發射人造衛星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很高的科學技術水平🙍🏻♂️。我國空間探測事業要由小到大,由初級到高級發展,要立足國內,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根據當時國情,認為發射衛星條件遠未具備,應先從火箭探空搞起👩🏻🍼,這是一條適合國情的技術路線。
1959年,趙九章帶領同事們,著手落實火箭探空的實施計劃🫔。組織了箭頭總體、遙測、雷達跟蹤📁、天線、電源和環境模擬設備等探空技術的研製隊伍🎏;同時開展了中層大氣、微流星🧑🏻🏭、磁場、電離層🎻🕶、太陽輻射以及宇宙線等的空間探測器的研製。經過一年多努力🪴,研製成了探空火箭箭頭。1960年9月13日,由上海機電設計院科學家領導下研製成功的T—7型火箭發射升空。隨後進行了多次探測實驗⏸,探測項目不斷增加✝️,探空高度不斷增高🧑🧑🧒,探空技術逐步成熟。
通過火箭探空的實踐,在遙測系統研製和運行、雷達應答機定位技術👳🏼♀️、超短波色散幹涉儀電波傳播研究、多種空間探測儀器研究和箭頭總體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寶貴的經驗,為以後的衛星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自1959年到1961年底🥠,中國科學院581組先後組成和完善了6個研究室,即火箭、衛星探測總體室,遙測遙控雷達跟蹤研究室,中高層大氣探測研究室,電離層研究室,空間光輻射研究室和磁層研究室👊。在火箭探空🛝💆♀️、衛星總體🧑🎄、空間探測器及其標定、衛星遙測、衛星遙控👮🏻♂️👨🏼⚕️、衛星溫控🧑🎨、衛星太陽電池電源系統💞🤾🏽♂️、衛星天線以及衛星空間環境試驗技術等方面的預研究取得了進展,並開始醞釀第一顆衛星的技術方案。
1964年10月,趙九章應邀去酒泉基地參觀導彈發射試驗。他除了參觀發射外,還和搞火箭的人員座談🤵🏻♂️。在充分了解情況後,趙九章認為從運載火箭的條件來看,已可以把衛星工程提上日程了🥎。於是趙九章在1964年12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呈書總理🖐🏿,從發射衛星和發射洲際導彈的關系,人造衛星可直接用於國防或服務於國防,人造衛星的工作規模和尖端科學及工業的關系等方面論證發射人造衛星的重要性🚵🏼♂️。並指出我國尖端科學力量已有相當規模,“1958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一批與新技術有關的單位,一支科學技術隊伍已經成長起來。從1960年起和五院合作☢️,已成功發射了一批氣象火箭,取得了高空風和溫壓資料🗺,在探空技術上,取得了初步成績。但這僅是我國空間研究的開始👐🏿,我們還必須再接再厲,努力取得更多的成績,為我們國防多做一些工作🙅🏼♀️。從戰備的觀點來看,我國極須進一步準備發射偵察衛星🪠、通訊衛星、氣象衛星等工作。這是我國科學上繼原子彈之後的一個重大任務⭕️,由於總理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曾提到要盡快解決運載工具問題🔩,由於人造衛星和洲際導彈有密切關系🧑🏽🎓,它的發射可以配合洲際導彈的發展,本身又可以為國防服務,並帶動我國尖端科學技術。為此我特向中央領導提出這個建議。如果中央領導決定了發射衛星的計劃👠,在國防科委及國家科委的領導下💁🏿🐓,軍民合作,大力協同,像21號任務那樣,把科學院、有關院校及工業部門的力量組織起來,相信一定可以提前完成國家這一項重大科學任務,爭取在建國20周年前放出第一個人造衛星👨🏼⚖️。”
趙九章的這封信👨🏼💻,高瞻遠矚😊,結合實際,論據充分、清晰,體現了一位愛國科學家的真知灼見,受到周恩來的重視🤶🏽。
隨之在1965年🈸,中國科學院受周總理委托,組織各方面專家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論證,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雖然當時趙九章己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逝世♝,沒有親見看到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但趙九章當年為我國開創空間事業的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精神是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的🚅。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關於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授於“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決定🟪。趙九章榮獲了這一顆獎章🏊🏿♂️。
人民是不會忘記建設人民共和國的功臣的,趙九章的業績永垂不朽🔴!
(2)奠定氣象業務化和科學現代化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氣象事業十分落後🏃,技術力量薄弱,遠不能適應當時軍事、經濟建設的需要𓀇。當時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趙九章積極與當時全國業務領導機構軍委氣象局局長塗長望教授攜手合作,共同組建聯合天氣預報中心和聯合資料中心➝。這兩個聯合機構的建立🙎🏿♀️,為新中國氣象事業中兩個最基本的分支(天氣分析預報和氣象資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培養了一批後來在氣象科學方面取得出色成績的科技人才✍🏿。
趙九章十分重視與國民經濟有關的應用科學的發展🙇🏻♀️。50年代初🆗,他派人到廣東等地進行實地小氣候觀測研究,以種植防風林帶等方式改變局地小氣候,為把當時我國正需要又缺少的橡膠移植到亞熱帶地區創建了條件🎷。50年代中期⛺️👯♀️,國際上開始人工降雨研究,趙九章認為對於農業大國的中國來講,這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於是積極倡議、支持這方面的工作🧙🏻♂️😍,在顧震潮的協助下在黃山、衡山建立雲霧觀測臺,並在西北以及其他各地進行人工降雨試驗。在這些實際工作的推動下,我國的雲霧物理從此開展起來。
趙九章也十分重視氣象學的現代化建設👰🏻🔰,50年代初🪑,他指出,從現代科學的發展來看,氣象學是一門邊緣科學,它一方面聯系著當地的地理環境🐍,有其地域特點😁,另一方面,則遵循著物理變化的法則,而與數理科學有共同性🌾。同時,為進一步揭露天氣變化的本質👮🏼,必須廣泛積累天氣和氣候的觀測事實,利用現代科學的成就,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各個有關科學之間的相互滲透,促進氣象科學的發展,於是,他及時提出氣象科學要數理化、工程化和新技術化。我國氣象科學發展到具有現代化水平🩲,這一指導思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50年代初,計算機的問世使天氣預報從定性向定量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即可以應用計算機從解描寫天氣變化的流體力學方程出發,進行數值預報🧑🏻🎨。他註意到這一發展方向後,在國內沒有計算機的條件下👘,支持鼓勵從國外回來的顧震潮應用手算的圖解法解微分方程👨🏿🍼,並做出了24小時和48小時的天氣形勢預報🙋🏼♂️,從而逐漸使我國的數值天氣預報發育成長起來,並培養了一批科技力量,為60年代我國正式發布數值天氣預報奠定了基礎。
現代大氣科學的發展除應用計算機外,需要遙測和遙感技術來取得常規方法和手段所不能取得的資料。趙九章十分重視把新技術應用到大氣科學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應用空氣動力學的風洞和先進的測試儀器研究大氣湍流♌️🏐;60年代初期,他支持把激光技術應用於發展大氣激光雷達,以及從觀測開始推動我國的臭氧研究。
(3)創始中國動力氣象學
1928年中國著名氣候學家和地理學家竺可楨,在當時的中央研究院創建了一個小小的但生命力很強的氣象研究所,開始了我國氣象學研究。但在3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氣象學基本上屬於地理學範疇,描述性工作占絕大多數。我國真正把數學和物理學引人到氣象學🛖,解決氣象學問題的第一篇文章,當屬趙九章的“信風帶主流間的熱力學”。此後🚟,他就不斷地在中國把數學和物理學方法引入到氣象學中來,如在1943年他發表的討論摩擦層中風隨高度變化規律的論文🧔♀️,就是用求解數學物理方程進行的;而且他不遺余力地引導後輩青年沿這個方向發展,譬如他和他的學生顧震潮合作的“蒸發方程及其新解”✸,以及在他指導下朱崗昆發表的“東亞大型渦能動力”等,都可以說明趙九章在發展動力氣象研究中的努力😇。
趙九章於 1944年出任氣象研究所所長🌐,使他把中國氣象學引上數理化道路有了進一步發揮作用的機會。這裏有一個例子說明他對動力氣象研究的造詣,這就是長波(又稱行星波)的不穩定性概念的提出🧎➡️🏊🏽♂️。1939年,美籍瑞典氣象和海洋學家羅斯貝(C.G.Rossby)提出了現代氣象學基礎性的長波理論🤚🏿。1946年🧑🏻💻,趙九章指出,由於實際大氣是斜壓的,長波在斜壓大氣的狀態下可以是不穩定的,即振幅將隨時間增長而形成天氣圖上觀測到的氣壓場的槽🦋、脊分布和發展。這是現代天氣預報的理論基礎之一🏊🏽♂️。長波斜壓不穩定概念🕟,是趙九章首先提出的,比美國氣象學家查尼(J.G.Charney)的工作早發表了一年。當1946年趙九章訪問芝加哥大學作這一學術報告時🎅🏻,引起國際氣象學家們高度重視。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大氣科學卷)》中記載“公元1946年趙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穩定概念”。
(4)開創我國海浪觀測研究
在新中國剛成立不久,趙九章就提出中國是個海岸線很長的國家,對海洋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並從需要和可能出發⛱,選定海浪觀測研究為突破口。50年代初與有關單位合作🧎🏻➡️,在地球物理研究所組建了海浪組🧸,他親自指導我國海區海浪波譜的研究,在青島建立海浪觀測站,研製出觀測設備和一整套觀測分析儀器⚁,以後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和觀測分析系統移交給有關部門,為認識我國海域的波浪特征,開展物理海洋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5)創建我國空間物理學
1957年,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人造衛星🪺,我國也決定要搞自己的人造衛星,於是這位年過半百的氣象學家又開始新的征途🛌🏻,創建我國的空間物理學👩🏻💻。1959年,他首先在地球物理研究所組建了以開展空間物理研究為目的的磁暴組,繼而籌建等離子體模擬實驗室⛹️♀️🧘🏼。雖然地磁與空間現象有一定的聯系𓀅,但對空間物理本身,大部分人包括他自己都比較生疏,為此趙九章親臨第一線舉辦討論班💀,又當老師又當學生,每個主要成員負責講授一部分和自己工作有關的基礎理論,而他則主講剛自學的宇宙電動力學。等離子體實驗室是在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樓前面,是由一個自行車棚改建的,而就在這一簡陋的實驗室中,開展以國際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阿爾文教授的等離子體模擬實驗工作為基礎的利用氣體放電方法,開展磁擾動期地球輻射帶變化的等離子體模擬實驗這樣國際前沿研究🎪。
人造衛星上天不久的1960年🤰🏼,美國範阿倫教授第一次發表了在地球周圍存在輻射帶的研究成果,因此輻射帶研究成為當時空間物理的一個最新、最活躍的研究領域。剛投入空間物理研究的磁暴組👼🏽,在趙九章指導下很快投入這一新領域的研究🟦。當時國際上認為,在地球周圍被捕獲的大量帶電粒子所形成的電流環🥷🏼,可在地面上產生磁暴👩🏻。但帶電粒子是如何進入捕獲區的➜,捕獲區能否打開使粒子自由進出🤽♀️,這在當時是一個未解決的重要問題🌔。
於是,趙九章帶領大家研究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在調研大量文獻的過程中👥,他以普通一兵的姿態一起和年輕人看文獻、推導公式,他一旦學到一個新概念🧏🏿,總打電話叫室裏的同誌到辦公室或家裏🙆,他家的小黑板也成了討論和學習的重要工具👨👨👧👧。趙九章不顧自己有病的身體經常討論到深夜,有時他的心絞痛復發,就從口袋裏拿出幾粒藥片應付。他有嚴重的失眠症♦️,一般安眠藥已經對他不大起作用,就這樣年過半百又有病的趙九章和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一起忘我工作。通過辛勤的工作🏗,在短短一年內,完成了“磁暴期間史篤姆捕獲區的變化”一文,文章提出了在磁擾期間引起的地球磁場的變化可以使地球周圍的捕獲區打開,使大量帶電的粒子進人到地球附近而被地磁場捕獲。接著進一步以這個結果為依據🤳,開展了磁擾動期粒子運動區變化的模擬實驗,其結果與理論非常一致👨🏼🦱🏌️♀️。1962年趙九章參加國際空間研究會議時,這些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好評。以後,在趙九章帶領下,磁暴組的工作蓬勃發展,取得許多可喜成果。
1960年在磁暴組剛成立時🐙,我國地磁科學基本上屬描述性的工作🧖🏼♀️。趙九章根據多年開展氣象研究成功的經驗,將數學物理引人到中國的地磁學研究中去,並吸收國際上開展空間等離子體模擬實驗的經驗,結合空間物理本身的特點,提出理論研究、地面觀測🧓🏼、空間探測和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1965年,趙九章在《中國科學》14卷11期發表的題為“輻射帶結構及其在磁暴期間的變化的理論研究和模擬實驗”的文章,充分體現了他提出的研究方法。
(6)教書育人,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1938年趙九章回國後就擔任了當時西南聯大氣象系教授,後為系主任🎷。任氣象研究所所長之後,還在當時的中央大學授課。50年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剛成立,在所系結合、全院辦學的方針下,趙九章出任地球物理系(13系)系主任,並親自主講空間物理學🗡。無論在學校裏,還是在研究所裏,他都非常註意對青年學生的培養。他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科技人才🧝🏽♀️🙅♀️,不少直接受他教導或隨他進行科研工作的同誌都對我國氣象學、空間科學或其他科學做出了很好的貢獻。在他培養的兩代人中🚣🏼,目前在世的仍有 8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直到現在,他的不少學生仍在科研領導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趙九章在學術上從不固執己見,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尤其贊賞能在學術見解上駁倒他的學生🤹🏽♀️。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陶詩言受趙九章指導時👩🏼⚕️,趙九章經常鼓勵陶詩言提出不同意見🪃,對陶的不同意見,趙九章總是認真考慮🚐。中國科學院院士巢紀平🤦🏻,在60年代初還非常年輕,他寫了一篇關於建立中、小尺度大氣運動方程組的文章送給趙九章審閱,當時中👂🏼、小尺度大氣運動的研究剛開始,熟悉的人不多,而巢的文章寫得過長,體系和條理都不夠清晰。兩個月後趙九章把巢紀平叫到家裏說:“我看第一遍時不知你在說什麽👩🏻🔬🚶♀️,想把稿子退給你,一想你還不是那種愛胡說的人,就把稿子放在旁邊🍹。放了兩個月,又看了第二遍,才清楚你在說什麽,當然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關於這篇文章,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大氣科學卷)》中寫道:“公元1962年,中國巢紀平建立中🔬、小尺度運動方程組。”趙九章這種愛護年輕人🧔🏼♀️,幫助他們成長的精神,至今巢紀平銘刻在心,他為學報審稿時🥏,從不輕易全盤否定的意見🪱。
趙九章十分重視討論班式的學術活動⛹🏻♂️,活動不定期地在他的辦公室或家裏舉行♕,1960年前後的困難時期,有時還在友誼賓館的小學術會議室舉行。趙九章自帶茶葉,每人清茶一杯,就某一科學前沿問題各自先發表意見,然後他概括大家的意見,提出我們可以進一步做的工作。雖然在學術上的爭論有時比較激烈,但從不影響彼此的良好關系。趙九章在學術上很民主,但對公開發表的論文要求很嚴謹,研究所的一些重要論文送刊前他是要親自審閱的。當時大氣環流數值模擬在國際上剛開始不久,有一位年輕同誌利用當時國內很小的計算機做了一個在國內是首次的大氣環流數值模擬試驗👨🏿🌾,結果是相當不錯的,但模擬風速成按計算機算出的結果寫了10.11米/秒。趙九章閱後說🧜♀️,風速的觀測誤差至少是1米/秒👩🏼🎤👨🏻🦼➡️,在計算結果中小數點後面還加上兩位數,這有什麽意義,把一些無用的數字寫上去🧑💻,看上去很嚴謹,實際上是不科學。從這一個小事也可以看到趙九章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年輕人的嚴格要求。
趙九章非常愛才,對有才華的年輕人給以特殊培養和照顧🧖🏻♂️。前任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從蘇聯學成歸國後🤷,趙九章就關照一定要千方百計把曾慶存要到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曾慶存來所後一度身體不好🫛,他又關照所裏給予特殊照顧。過去地球物理研究所其他有才華的人,如顧震潮等都受過趙九章的特殊關照。
趙九章不拘一格用人和培養人,這方面的例子很多👙。1951年地球物理研究所招進一批高中畢業生,他沒有看不起中學生,而是大力培養他們之中的可造就之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周秀驥,來所後在意昂体育平台氣象臺做觀測工作🐅。趙九章先送他到北京大學學了幾乎所有物理系本科的數學物理課程,1956年地球物理研究所派送留蘇副博士研究生時,趙又極力推薦保送他。在當時一個無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青年☃️,要公派到蘇聯學習⛵️,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在趙九章的大力努力下,周秀驥去了蘇聯。1962年周秀驥獲得了副博士學位歸國🦸🏻,被定為副研究員,成為地球物理研究所雲霧物理和大氣物理這兩門在國內新開創的分支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許紹燮和在地震儀器製造方面有重要成績的張奕麟等也都是這批高中生中培養起來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名譽主任巢紀平,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二年製的氣象專修科🧉,分配到地球物理研究所任技術員,1956年寫了一篇氣流越過青藏高原的理論文章,深得好評。趙九章不顧阻力將他和另外幾個年輕人,從技術系列改到研究系列,任研究實習員。1962年通過以華羅庚教授為主考的評議組的考核後,於1964年晉升為副研究員。
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突出的例子是對王寶根的培養。王寶根原來是趙九章的司機,趙發現他非常好學,是可造之材📤,就送他到北京工學院就讀,並做了特殊安排,使他從北京工學院畢業👨🏿🦰,成了有專業知識的技術骨幹。另一個例子是陳建奎,他原是一個工人,趙九章見他勤奮好學,在他沒有學歷的情況下,於1961年將他送到意昂体育平台學習精密機械,畢業後當了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工廠廠長,後又成為中國科學院科學儀器廠的重要骨幹🫰🏽。
將軍一去,大樹飄零。
壯士不還,寒風簫瑟👨🍳。
這是趙九章常喜歡吟誦的詩句。他的遺體🔺🧍,不知是在哪裏火化,在蕭瑟的寒風中🧎🏻♀️,他的骨灰不知飄向何方。但相信在九泉之下,他看到祖國科技的發展,特別看到空間事業的蓬勃發展時👹,他一定會帶著春天來臨的微笑。而他的精神也會像春風一樣吹暖一代又一代年青科學家的心👜,緊跟著他的步伐為祖國科技事業的繁榮昌盛而奮鬥🧘🏻!
三、趙九章重要論著
1. JawJeou-Jang, ZurThermodynamiu der Paeat, Gerundstromung, Abgedruckt aus Veroffentlichungen des Meteorologischen, Institutes der Universitat Berlin🐂,Bd, II🚵🏿♀️, Ht. 5♝, 1937
2. JawJeou-Jang👨🏻💻, Theformation of the semi-permanent center of action in relation to the horizontalsolenoidal field🧛🏽, Journal Of Meteoro. 3(1946) pp.103-144
3. 趙九章,高空大氣物理學👨🏿🦲,科學出版社,1965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第三集,《科學家傳記大辭典》編輯組編輯,科學出版社🧚🏻,275-282頁
宋健主編,“兩彈一星”元勛傳(下),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2001年🧝🏿♂️,13-40頁
[呂註:以上兩書裏關於趙九章先生的章節均由巢紀平先生撰寫]
撰寫者:巢紀平(1932-)🧑🏼🔧,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現任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名譽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