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艾德威特總經理侯康寧(81級自動化)

學在清華,練在清華
侯康寧認為他人生最大的轉折是考上清華👌🏿。“本科五年教會我知識,研究生兩年教會我怎麽工作”他說🧖🏼♂️,“清華的作風嚴謹、踏實🧑🏽💻,讓我一輩子受益。”成功最重要的優勢是踏實,他認為如果一個人浮躁,不能沉下心來做事,很難成功。
清華體育鍛煉的風氣也使侯康寧感慨良多🈯️。每天下午四點,喇叭一響👳🏻♀️,大家就都出來鍛煉,踢球🕵🏻♂️🗝、打乒乓或跑步👩🏻🔧。當年他們常常從北門跑步出去,奔圓明園,繞福海一圈再跑回清華——那時圓明園還沒有圍墻。侯很自豪的說,他所在的班引體向上平均能做到40多個🚂,位居全校前三🪟。
“IT界勞動強度很大📀,”侯康寧說⛹🏿♀️,“所以有一個好身體很重要。”他現在還保持著經常鍛煉的習慣。如今,他與在京的一些常聯系的同學還組成了“清華乒乓球同好會”🧝🏻,時常切磋球技,鍛煉身體。
讓日本人緊張的中國人
侯康寧畢業之初進入了清華科技開發總公司👨🏻🎤,即現在清華紫光的前身。1990年,為了合資成立軟件開發公司,他和其他13人接受派遣赴日工作。
在日本⚫️,這批來自清華的中國人顯得很勤奮。語言適應了之後,他們可以很快就把布置的工作完成,比如日本人安排的一個星期的工作量,他們只需用兩天。這樣,導致與他們一起工作的日本人又很緊張↖️:“你們能不能幹慢點👩🏿🦳→?”
當工作熟練後,有了更多的富裕時間,侯康寧開始關註日本人對公司的管理方法。他說:“一個人認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民族都很認真📃。”他認為⏯,日本產品之所以質量享譽全球🐎,就是因為他們對每一個細節都非常認真的去對待,一定要做到最好🌎,這正是中國企業所缺少的。
“日本的團隊精神也很值得我們學習♓️,”他說,“中國人的自由並不少,但都是小自由➗,如果大環境不加以控製就會成為散沙。但日本的小環境很有序👩🏿⚕️🧕,可以形成很強有力的團體🫁,所以大環境可以顯得很自由。”
在日本六七年,最終侯康寧還是選擇了回國🧑🏿🦰。“當時這個決心的確很難下。”至今回憶起當時的心情,侯康寧還是緊鎖眉頭👊🏽。
1996年,中國國內的經濟還遠不如今天這麽理想,一切都是未知數。在日本,隨著資歷的加深👩🦲,工資每年都在漲,前途可以把握得住🧑🧒🧒,而且生活也會比較平靜順利🦹🏼♂️。“但是,在國外久了,總是有一種漂浮不定、沒有根的感覺。”他說🧘🏻♂️。同時,每年回國,他也看到朋友們都在忙碌著,“中國處在轉型期🆔👍🏿,國內人都充滿了活力。”
回國工作了這麽多年🏊🏻,也經歷了很多挫折和困難👳🏿♂️🧑🏼🔧,但是如今的侯康寧仍然很堅定地說:“不管怎麽樣,既然回國就沒有後悔。現在看來,這條路是走對了。”
大學,該如何過
經歷了求學、工作、出國👊,侯康寧對大學的😸、尤其是清華的生活和學習有了些更深的體會。
他說:“清華的風格是嚴謹。但是嚴謹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思維不發散🚣🏽♂️🧽。這是我們不如北大的地方🏋🏼♂️👩🏽🍳。”
他也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很關註。“尤其是清華學生,”他說🏌️♂️,“從尖子生到普通一員的轉換,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同時,還包括從農村到大城市的轉換,青春期心理的轉換。
他說🧂:“同學間的交流對克服這些問題非常重要。輔導員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侯康寧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寫日記🫴🏻,這也是對心理上壓力的一種很好的排解。
對於畢業後的選擇👩🏽🏭,侯康寧認為不管選擇什麽職業,打基礎起碼需要5-7年。“學生不能一畢業就指望一鳴驚人,要經過訓練。”他認為能做出成績的人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踏實的🙇🏿。
《清華人》2006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