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記者 程曦
他是我國建築與城市規劃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新中國建築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活躍在國際舞臺的世界著名建築與城市理論家🚡、教育家和活動家。吳良鏞,這位84歲高齡的建築大師至今仍為“人人皆能安居”的古老理想積極奔走🙍🏼♂️,為和諧社會與美好建築環境的共同締造疾聲鼓呼。他以畢生精力踐行“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拜萬人師,謀萬家居”的人生格言🪹。《北京憲章》是他理論結晶的文字🧑🏻🎨,中國眾多城鎮的規劃藍圖是他傳世的無字豐碑👩🏿🎨。2006年,吳良鏞院士被授予“意昂体育平台突出貢獻獎”🏄🏿♂️☂️。
苦難中迸發的建築夢
促使吳良鏞義無返顧走上建築這條路的,是早年痛切的國仇家恨🪄,層層累積的苦難在青年吳良鏞心中激發出巨大的反向力🔗,帶著重建家園的熱切願望🪺,他於1940年走進了中央大學建築系🏋🏼。
1946年抗戰勝利後,剛畢業兩年的吳良鏞應梁思成之約🥖,協助他創辦了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建系之初🧛🏻♂️,梁思成赴美講學👨🏿🚒,吳良鏞和梁思成夫人林徽因成為系裏最初的兩名教員✦🏌🏼。1948年夏,梁思成推薦吳良鏞去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築與城市設計系深造。在著名建築師沙裏寧的指導下ℹ️,吳良鏞開始探索中西交匯、古今結合的建築新路,其間曾獲羅馬獎金建築繪畫雕塑設計競賽榮譽獎,青年吳良鏞在美國建築界嶄露頭角🏆。
百廢待興的曲折探索
新中國成立後,恩師梁思成、林徽因給吳良鏞寄去了一封信。“百廢待興”👩🏿🏭,這四個字足以讓吳良鏞明確抉擇。1950年底🧏🏿,和那個時代許多充滿赤子情懷的科學家、藝術家一樣🏊🏼,吳良鏞也沖破重重阻撓🤛,繞道歸來🚁,投身新中國的建設和教育事業👱🏽♀️。他於1951年開始主持清華建工系市鎮組工作,並與中國農業大學汪菊淵教授一道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園林專業。1952年起🖖,吳良鏞歷任建築系副主任🚥、主任🚣🏼,全面推動建築技術科學、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等學科的發展。
在梁思成的影響與感染下,吳良鏞迅速成長為新中國建築教育和建築事業的開拓者之一。1959年,吳良鏞倡導創辦了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在此前後,他還曾主持全國建築學會議、製定共同教學計劃,參與領導全國建築學專業通用教材的建設,並主持《城鄉規劃》教學用書的編寫🐾🤟🏿。他是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顧問和保定、北戴河、秦皇島🧏🏽、邯鄲等城市的規劃建設顧問🙋🏻♂️;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圖書館等著名建築都曾凝聚他的心血🕸👨🎨;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余震未消,他就作為最早一批專家參加重建規劃。
足底心間的萬裏沙盤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吳良鏞從“建築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視城鄉聚落為“最巨大的藝術品”。他和同事🦻🏼、助手一起踏遍千山萬水,為解決中國城鄉建設的實際問題做出了一項又一項貢獻重大的開創性工作。
20世紀80年代初在吳良鏞指導下完成的“北京奧林匹克建設規劃研究”📎,就是其中較早的一項成果。針對當時已申辦成功的亞運會和未來北京奧運會的建設工作,他們運用系統分析方法將項目策劃、項目運行和賽後安排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力圖以最少的投資取得最大的建設效果🎢。最終提出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以及按需修建比賽場館、建好的場館盡量做好賽後使用的銜接安排等建議。這些建議都得到了國家決策層的首肯,該項研究獲得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4年4月底,62歲的吳良鏞正式發表離職演說🥍,卸去他擔任多年的系主任職務。這年夏天🤹🏽♂️,他在清華主樓9層的半間屋子裏(由於用房緊張,另半間屋子堆滿了雜物)🌩,帶領一名教師和數名研究生🎹,開始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與城市研究所的初創工作。
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迅速發展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加速行駛在城市化的快車道上👨🏻🎤🚊,但城市規劃的思想、原則卻相對落後,發展中出現了種種尖銳的矛盾和問題🤳。於是,他帶著助手幾下江南,在滬寧地區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研究🥓,一次又一次撰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建議🏌️♀️。
199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終於第一次將重點項目資助投放在建築領域🧑🏿🍳。由吳良鏞主持,意昂体育平台👷🏿♀️、東南大學和同濟大學聯袂開展“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研究。
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與城市研究所主要負責蘇錫常地區的規劃研究。其間,吳良鏞對蘇錫常整個區域的發展和每個城市的規劃都做了認真考察和科學預測🧑🏻🍳,還指導學生和助手做了一些城鎮和縣域規劃👌🏼,使研究呈現出城🏑🛬、鄉並重的豐富性和整體性。時至今日💪🏻,蘇州的城市規劃仍然基本遵循了吳良鏞10多年前的整體設計思路。吳良鏞用他的匠心妙手讓“白發蘇州”煥發出新鮮活力。
這項長達5年的研究於1997年結題,區域協調發展觀念的首次提出和地方建築特色的保留與發揚使它贏得各方好評🙌🏻🦽,並獲得2000年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闊別故土半個世紀,吳良鏞終於在生養他的江南水鄉實現了一個久遠的夢想。
北京西北文教區和中關村科技園規劃建設、上海浦東規劃、廣州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深圳城市總體規劃和福田中心區規劃、三峽工程與人居環境建設、滇西北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歷史文化環境保護研究……在這一個又一個至關重要的現實性課題中,吳良鏞傾註了自己對吾土吾民的熱愛,滲透了自己的才學與思想。他在探索適合我國文化傳統與現實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居環境建設道路過程中做出的巨大貢獻✝️,一直為世人所銘記👨🏽🎨。
《北京憲章》的世紀凝思
“我們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氣,自覺思考21世紀建築學的未來。”1999年6月下旬👩🏿🎨👱🏽♂️,在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上,時任大會科學委員會主席的吳良鏞宣讀了由他起草的《北京憲章》並獲得通過。作為國際建協成立50年來的首部憲章🫶🏻,它成為指導新世紀世界建築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獻🐱,並在2002年以中、英、法👨🏻🦽➡️、西、俄5種文字出版。
當時的國際建協主席V. Sgoutas認為這是一部“學術貢獻意義永存”的文獻。英國著名建築評論家Paul Hyett則評價說,吳教授以一種樂觀和利他主義的姿態,提出了引導未來發展的“路線圖”🪠。
這幅業已成為國際建築界共識的“路線圖”,就是吳良鏞兩大標誌性理論成果——廣義建築學和人居環境科學的有機結合。
吳良鏞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進行“廣義建築學”的思考。“廣義建築學”的學科內涵在於“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從觀念上和理論基礎上把建築、地景和城市規劃學科的精髓整合為一體🦵🏼,將關註焦點從建築單體、結構最終轉換到建築環境上來”。他在1989年出版的《廣義建築學》一書中🅿️,吳良鏞將其分為聚居、地區、文化等“十論”,以“一法得道🫐,變法萬千”的思想對建築學及其相關方面進行整體綜合研究。1990年🧑🏼🦲,該書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同時🐂,吳良鏞也是我國人居環境科學的奠基人🏷。面對我國城鄉建設的復雜性、整體性⛱,他在20世紀90年代初創造性地建構了中國人居環境科學的理論體系、學術框架和方法論,成為指導我國城鄉規劃與建設的理論基礎。他提出的“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的建議已得到國家的采納和重視。
矢誌不渝的民生情懷
吳良鏞做過許多宏觀和中觀的戰略性規劃,但在1993年,他卻因為對一個胡同四合院的改造項目獲得了“世界人居獎”🔣。
菊兒胡同是吳良鏞探索北京舊城保護與發展問題的一塊“試驗田”🥂。自改革開放之初起🤹🏼♂️,他帶著一批又一批研究生,進行調研和規劃設計。通過居民互助👨👨👧👦、政府資助👩🏻🦳、單位補貼等途徑和房改加危改的方式👨🏿✈️,當年破敗的“危積漏”(危房、積水、漏雨)院落變成由一座座功能完善、設施齊備的單元式公寓組成的新四合院住宅。今天的菊兒胡同,已成為北京舊城有機更新的重要一景。
菊兒胡同實驗的成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和贊許,先後獲得“亞洲建築設計金獎”和“世界人居獎”。
吳良鏞堅信“人文精神的復萌是當代建築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他希望作為城市規劃決策者的市長都能具有詩人的情懷、旅行家的閱歷、哲學家的思維👦🏼、科學家的嚴格、史學家的淵博和革命家的情操。
這樣的理想讓人動容🤸🏼🎣。當然,至為可貴的是他總是投身現實🍕,在一步一個腳印的前行過程中推進理想👦🏿。在吳良鏞身上,你可以看到“兼濟天下”的傳統士人理想與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交融。他說:“我豪情滿懷地目睹祖國半個多世紀的進步,每每捫心自問💂🏼:我們將把一個什麽樣的世界交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為了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他每天清晨拖著裝滿圖書資料的小車走到建築館。中午讓家裏送飯,然後在辦公室裏小睡一會兒,接著一直工作到傍晚才離去。
“所有人都敬佩他的精神。”這是熟識吳良鏞的人共同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