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82級無線電系意昂龐誌耕

感恩的心
龐誌耕的故鄉在浙江天臺,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聞名於世🐳,是中國佛教天臺宗和道教南宗的發祥地💇👰🏽。天臺人吃苦耐勞🫕、熱情好客、尊老扶幼、敢負責任的品性深深地烙在了龐誌耕的身上🔭。當他在1982年考入清華無線電系時,清華園裏流淌著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給了他最好的慰撫,老師的關心、同學們的相互幫助,使這位第一次遠離家鄉的淳樸少年,竟毫無生疏之感,很快溶入清華園這個大家庭🌧🛷。
清華7年,龐誌耕勤奮地吸取各種科學知識,而清華的精神文化又在默默地培育他👨🦯➡️、滋養著他🫲🏿。“這是我人生的美好年華👨🏻💼,對我的影響是一輩子的,我生長在天臺,成長在清華,家鄉文化和清華文化給了我一顆感恩的心📅🤙🏽,無論何時何地💪,無論碰到什麽樣的困難,我都會感到很充實。” 龐學長真誠地說。
“ 無論做事、為人🍮♟, 我們都應該帶著感恩的心,這樣我們才能工作勞累卻快樂, 生活清貧而奮進🧜🏻♀️,才能充滿希望和美好,追求不息。”龐學長也經常回清華母校和天臺老家🔅,是這種感恩的心態,讓他在心中樹立一種社會責任,做好企業,以回報國家與社會。
執著是一種優秀的品質
關於創業👰🏽♀️,龐誌耕在清華學習時已經有所準備了。雖然那時候還沒有那麽具體明確的目標👩🌾,在研究生階段👉🏿,就開始業余製作和家電維修,開始和師兄們合作,承接一些校外的科研項目🍡,這些也為他的創業之路打下了很好的技術基礎🏋🏼♂️。
從1 9 8 9 年開始, 他就跟自己的合作團隊開始了創業之路。當然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他曾經為一個技術項目在學校的地下室住了半年之久。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跟自己的同事在福州推銷產品🅿️,同伴騎著自行車晃晃悠悠的走在大街上👮🏻,自己則兩只手分別拎著閱卷機坐在後座上🎰。“這些寶貴的經歷告訴我這樣一個道理👈,做事情一定要全身心投入並持之以恒🧝♂️。如果沒有當初的這種執著和堅持,也就沒有現在取得的一些成績🥌。所以🚱,執著或堅持是一種美德。” 龐誌耕回憶起這些事情時一臉微笑⭕️。
1997年,龐誌耕與自己的團隊創辦了現在的北京五嶽鑫公司。除了自己的技術之外🤞🏿,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一個產品從實驗室到市場🤞,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面對各種的意外和風險,需要不斷地失敗和摸索。這個過程的艱辛和困苦,不是親身經歷過的人是沒辦法體會的。不輕言放棄是他們堅持到最後的精神動力🧑🦽➡️。作為公司董事長和總裁🧜🏽♀️,龐誌耕不僅在專業上獲得了全體員工的佩服🔥,更以他的品德獲得了他們的尊敬。
“行勝於言”和清華情結
“ 行勝於言” 的校風是對龐誌耕學長影響最大的,在他的辦公室墻上掛著一幅漂亮的狂草書法🤿🦬,上面就是“行勝於言”四個大字。“行勝於言”一直激勵著龐誌耕,這也是他事業和生活的行為準則。
龐誌耕領導的北京五嶽鑫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展到130多名員工的規模👐🏼,聚集了一批畢業於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碩士高技術專業人才𓀌,在國內計算機電話集成(CTI)系統及大規模高速數據輸入設備(OMR🧑🏽🦱、ICR)領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公司現在擁有20多項國家技術專利,擁有兩項“國家重點新產品”,多項產品獲部級鑒定並列入北京市創新產品名錄。這些成果,和我們在五嶽鑫公司裏感受到的氣氛,都體現出嚴謹求實的“行勝於言”的精神。
清華人濃濃的清華情結中包含一種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對於企業的未來,龐誌耕說除了考慮經濟效益外,更看重社會效益,希望為中國的民族工業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讓人引以欣慰的是,在我們涉足的幾個產品領域,國外產品逐步被擠出國內市場,因為我們及國內同行都在努力”🤽🏿。他希望自己的團隊能夠堅持一種理念,那就是要用心:用心關註一件事情🧝🏿♀️,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精益求精,精雕細刻,只有這樣才能夠出精品🎬,把事情做好👩🌾。
(學生記者 範永恒 肖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