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鋒🪔。攝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董潔旭
打開門,站在華貿中心32層向下看🦣⏪,落地窗前對著的就是一整條長安街,來往的人穿梭在CBD建築群裏,行色匆匆🤷🏽♀️。
這裏是北極光搬離清華科技園後的新辦公室。一個個同樣大小的單人辦公間裏🐉,一張辦公桌,一張椅子,陳設極簡。在這之中,也有屬於北極光創投創始人、董事總經理鄧鋒的一間👧🏼,與其他辦公室並沒有什麽區別☝️。
近幾年,北極光創投在鄧鋒帶領下😥,投資了美團網、漢庭酒店🗯🐱、WIFI萬能鑰匙🈂️🔂、酷我、百合網等眾人熟知的明星企業,可謂“星光燦爛”。
鄧鋒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輪值主席。在國家“雙創”政策的帶動下,中國股權投資近兩年異常火熱👽。身在其中,鄧鋒和他的團隊顯得更加忙碌。
另一位從車庫創業的IT人
鄧鋒算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也是典型的“好學生”,班長專業戶,從北京最好的中學畢業,1981年再到清華,一帆風順。但是🦸🏼♂️,他沒有將自己局限在舒適區裏,而是一次次地“折騰”👸🏻。
1985年年底👃🏼,鄧鋒拿到一本叫《矽谷之火》的書🧑🏻🏭,廢寢忘食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從此點燃了他心中的創業激情。
在大學期間,鄧鋒的生活費基本都是自己掙來的👳🏼♀️,還賺來了一個外號——“清華首富”🤳,那時候BP機剛出來,鄧鋒隨身就帶了兩個。他從大三開始勤工儉學🫷🏿,嘗試創業,還獲得意昂体育平台第一屆創業大賽的冠軍🙋🏽,在讀碩士研究生時就已經開始在中關村接項目。到了1990年,鄧鋒的收入每月能達7000-8000元,這在當時🎩,已經相當於工薪家庭收入的十五倍左右。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本可以成為90年代初期弄潮兒的鄧鋒🦸🏼♂️🚾,因為女朋友要出國🕢,索性把國內的一切都放棄了,為了愛情去了美國。他加入了英特爾公司,一待就是4年🍎。
彼時恰是英特爾公司發展最為迅速的幾年。鄧鋒把《矽谷之火》的故事繼續講了下去,他參與了第一個筆記本電腦所用的奔騰1和奔騰2的設計,看起來前途無量🧋。
但就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1997年的春天,34歲的鄧鋒“遵從了內心的召喚”,辭去在英特爾的工作,選擇自己創業😅。
值得一提的是,矽谷的車庫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喬布斯的蘋果,比爾·蓋茨的微軟,都是從車庫起步。鄧鋒也效仿起了前輩,與好友柯嚴和謝青在自家簡陋車庫裏開始了充滿激情的創業。新公司的名字叫NetScreen,而三個人的創業資本加在一起也不過3萬美元。
這三個年輕人針對市場的需求,把NetScreen公司定位於用硬件來解決網絡安全問題,獨辟蹊徑。但因為缺少資源,NetScreen在創業之初並沒有引起矽谷風險投資家的關註👨❤️👨🌸,發展受到很大的限製🧝🏿♀️,不得已只能去找天使投資🛍️。
第一筆1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買下了NetScreen公司20%的股權。三個月後🤘🏿,第二筆100萬美元的投資到位。五個月後,以投資雅虎而聞名的紅杉資本等多家風險投資商正式投資370萬美元,一年後又追加投資1080萬美元👌🏿。資金註入加速了NetScreen公司技術轉化為產品並投放市場的速度🙌🏼。
2001年,成立僅三年的NetScreen在納斯達克首發上市,最終締造42億美元的並購神話。6年時間裏👰🏼♀️,鄧鋒成為矽谷最成功的5位華人企業家之一。
而此時🧑🧒🧒,鄧鋒的目光轉向了新的領域——風險投資(VC)🏭🧍🏻♀️,轉向了中國市場。
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從企業家轉身成為投資人,從美國矽谷回到清華科技園,鄧鋒的身份讓他為更多的中國人所熟知✌🏻。
“我老說一個男人一生要有名有利。利,是指創業使得我經濟上獨立;名,是說要讓人尊重認可🐘,做對社會有影響的事情。相對來說🧑🏿⚖️,投資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能夠擴大你的影響力🐧。另外,我希望自己接下來做的事能夠和中國相關。”鄧鋒這樣解釋他回國做風投的原因。
不過這當中其實有一些曲折👱🏽♂️。鄧鋒一開始也沒想過做風險投資🧑🏽⚕️,而是打算花一半時間來做天使投資,一半時間用來做非營利事業。但當他快回國的時候🧑🏼🏭,跟不同的人聊起自己的想法,發現國內天使投資的規模還不是很大👷🏽,而非營利事業也沒有很好的平臺🙂↔️。“而最關鍵的是,一旦做起VC來,就必須百分之一百的時間投入🧘🏽♂️,你不可能50%時間做公益,50%時間做投資”。所以,丟掉一開始的“不切實際的想法”,鄧鋒一心一意投入到了風投領域🧑🏽🦰。
北極光是鄧鋒的又一次創業👱♂️。在鄧鋒的投資理念中,人是最關鍵的。他更願意跟有能力👨🏻✈️、有理想、價值觀相似的人一起做事。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始終堅持自己選擇項目的價值觀,即做Farmer(農民)而不是做Hunter(獵人)。因為Hunter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而Farmer是找到好的種子,然後施肥🧑🧑🧒、精心培育🏎🦸🏿♂️。”
如今這個“Farmer”成了“空中飛人”,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飛機上度過,在不同的城市之間穿梭,考察潛在的投資項目📣。
“你不能讓合作的企業家全聽你的💪🏻。我就跟對方說🪄,咱倆可以爭執,可以吵,但決定權在你。”鄧鋒對《中國新聞周刊》如此形容他和合作夥伴之間的關系。
中科創達的創始人趙鴻飛是鄧鋒所說的有相同價值觀的創業者之一。2010年投資中科創達時公司發展勢頭很猛,卻沒有機構投資人進入🤦🏿♂️。在鄧鋒眼中,趙鴻飛是典型的本土企業家🧛🏻,沒有海外留學背景,銷售出身,情商很高,非常接地氣,善於處理各種關系。最後,北極光創投成為了中科創達的領投者,同時參與投資的還有高通、ARM公司等投資機構。
如今中科創達成為世界領先的智能終端平臺技術提供商,專註於安卓核心技術,為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提供安卓整體解決方案,員工發展到上千人。“跟中科創達的合作,我們最早是A輪領頭的🥚。現在公司上市以後⬇️,跟我們有了更多的合作。我們一起投了一些企業,一起做戰略分享💼,一起搞一個孵化器🤯,一起做基金🤦🏻,這種合作就變得越來越深入。”
“我們真的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我們擅長的就是早期投資和科技,對於這一點鄧總是非常堅持的。”北極光創投市場總監關靜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相對於其他風投公司🧑🏻🌾,北極光創投的投資速度不算快,堅持深耕式投資策略。據關靜介紹,在過去兩年👩🏻💻,北極光投資的速度基本持平,沒有大的變化。“我們有機會拿到更多的錢,但是首先是精力不夠,因為投資一家早期的企業👰🏻♀️,後面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服務,進行一些指導和培訓。另外🏥,這是公司一直以來堅持的策略,鄧總也不願意去更改👰🏿。”
鄧鋒認為,對於一家投資公司來說,投資的成功率不應該成為投資人好壞的評定標準🥐,而是應該看重最終的回報率🤦🏿♂️。
鄧鋒說,自己從來不去賭風口🧫,更多的是看大方向👨👧👧。“比如👰🏽♂️,美國風險投資都不投芯片了🧑🏻🦼,我們一直投芯片。為什麽?這是因為從2008年以來,中國進口額最多的就是芯片,每年進口額都是2000億美元以上🧟♀️🧙🏽,比原油進口還要多一倍👔。這麽大一個市場🐔,這就是大方向。”
在業界看來,鄧鋒似乎和大多數投資人不太一樣🚧,不會“事事都想要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對所投資企業較少幹預。“當好投資人,第一點就是做到幫忙而不添亂🐸,首先你自己得懂🙆🏿,其次你自己的位置得擺正🏊♂️,風投只是在企業成長路上提供幫助的,不要認為企業家是在替你打工🐺。”鄧鋒說,“企業是企業家的企業,不是投資人的企業🌡。”
風投也重情懷
鄧鋒把北極光的理想概括為,“培育世界級的中國企業🧎🏻➡️;培養世界級的中國企業家;成為世界一流的中國VC”。
“中國創新創業系統變化是極快的,我剛回國那時候,你說VC🫵,大家還以為維生素C🍊,今天所有人就都知道VC是怎麽一回事了🦸🏻。”鄧鋒說,“但是,中國的創新環境,即便是今天🧜🏿♀️,跟矽谷相比,還是有很多問題。首先最大的原因就是教育體系,包括關於企業家精神的教育,這其中歸根結底是一個創新力🦸🏻♂️,一個領導力,這兩種教育在中國都很缺乏。”
因此⚖️,鄧鋒很想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今年1月中旬,鄧鋒受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首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他本人也是這個獎項的發起人之一。基於對科技創新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的一致認同,鄧鋒、馬化騰、張磊等一批企業家和投資人一拍即合,中國首個民間倡議的“未來科學大獎”就此浮出水面。
鄧鋒是意昂体育平台畢業🧑🌾,意昂体育平台也是他人脈資源最豐富、最熟悉的地方,因此他所做的很多公益項目都跟母校相關👨🍼。他是著名的清華X-Lab創業孵化平臺的發起人之一,北極光和鄧鋒本人至今仍給X-Lab很大的支持;而“北極光杯”清華公益創業大賽也掛在了北極光的名下💁🏼。鄧鋒就是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小而具體的行動,來培養年輕人的創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鄧鋒喜歡將自己這一代人視為中國人在美國矽谷的第一代移民,依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和天賦在矽谷闖出一片天🫅🏽,他因此非常熱心於華裔社區活動,關註像他一樣在海外創業的華人。
鄧鋒積極參與美國灣區非營利組織“華源科技協會”組織的活動,並在2005年擔任過協會的會長。華源科技協會致力於幫助在美國創業的中國人🙊。
2005年🎥,正值鄧鋒擔任會長的華源科技協會在美國組織了中美IT企業領袖峰會2️⃣,李彥宏、張朝陽、馬雲、丁磊、楊元慶等IT行業精英悉數到會💆🏽♂️,這次峰會還促成了雅虎對阿裏巴巴的戰略投資。
過去這些年,中國的創業創新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中國創新創業的大趨勢肯定是正確的,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就業💤👨🏽🔧、對中國科技產業的轉型🌎,科技創新等等,從很多方面看都是正向的𓀃。但是確實也存在相當多的問題需要改進🫃🏽。”鄧鋒說,“我們有太多的商業模式創新,但少的是科技創新。”
他認為❣️,政府的政策應該向科技創新傾斜。中國的資本市場對科技類項目的一些限製也應該放開。“比如現在規定要把虧損填平了才能上市🧙🏼♀️🧉,大家就不敢再投入了。”
推動創業創新環境的改善和優化😛🤾🏽♀️,推動雙創有質量的發展🏄🏼,這是鄧鋒特別在意的事情。在熟悉他的人眼裏,這是鄧鋒最具情懷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