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士櫓院士
“在我的青少年時期,舊中國積貧積弱,民不聊生🤳🏽🧑🏽🦱,國家科技和工業落後,有國無防,受盡帝國主義列強的欺淩,創痛之深,這些經歷成為我選擇航空航天作為終生事業的初衷👩🏻🦳🦑。”陳士櫓在《劍指蒼穹——陳士櫓傳》一書的自序中解答了自己的人生選擇。
陳士櫓🙇🏽♀️,我國航天事業和航天教育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著名飛行力學專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2016年4月2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享年96歲。這一天是首個“中國航天日”,而建航天👨🏼🏫、保航天、發展航天也是陳士櫓一生軌跡的濃縮。
刻苦研學,立誌航空報國
1920年9月24日,陳士櫓出生於浙江東陽。抗戰時期🙏🏼👩❤️👩,日軍的狂轟濫炸激起了青年陳士櫓航空報國的強烈願望:“要是我們也有飛機、有空軍,日本人就不敢這麽狂妄!”
他高分考取了重慶中央大學航空系👐🏼,一年後又轉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習航空專業知識。1945年6月📁💈,25歲的陳士櫓畢業於西南聯大並留校任助教🕥,試圖以教育實現“航空救國”的抱負👶🏼⌨️。
曾在意昂体育平台任教
上世紀50年代留蘇學習👮🏼♂️,陳士櫓用兩年時間成為莫斯科航空學院第一位獲得副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創造出一種被稱作“陳氏機動飛行算法”的簡捷算法🌛🦹🏻♀️,在蘇聯航空航天設計部門得到應用🙉🤲🏽。
1958年與蘇聯空軍少將合影
學成歸國的陳士櫓參與到我國剛起步的導彈研製中。1962年3月21日,我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生產的“東風二號”導彈在酒泉發射場發射升空。“由於設計時把導彈當成了不會變形的鐵塊⤴️,沒有考慮到導彈在飛行過程中由於受力會發生彈性變形,甚至折斷,導致了導彈發射失敗。”陳士櫓的弟子🧣、西工大航天學院院長唐碩教授說。這後來成為陳士櫓的主要研究方向,尤其是戰略導彈、大型運載火箭、捆綁式運載火箭等細長體飛行器😏。
1992年,我國啟動繼“兩彈一星”後又一個國家重大高新科技工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誌決定委托陳士櫓的團隊承擔項目技術攻關。
經過夜以繼日的研究,團隊的成果得到專家高度認可,應用於我國載人飛船研製🧓🏿➛。其研發的故障檢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能獨立設計研製和發射載人航天器的國家作出了貢獻。
1994年#️⃣,因在飛行力學領域的傑出成就,陳士櫓當選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
紮根西北🧑🏻🦲,受命籌建宇航系
1958年,學成回國的陳士櫓服從組織安排,離開南京來到西北工業大學👆🏿,受命籌建西工大導彈系(後改為宇航工程系)🕺🏻。
臨時受命,陳士櫓有些糾結👩🏽🍼:籌建宇航工程系就意味著要轉換專業。考慮再三🧑🏻💻,他說:“既然是組織決定,我也就很快地服從分配🦵🏻,下決心虛心學習,好好改轉,好好為黨工作,希望在新專業方面能做出一定貢獻🥾🙎🏿♂️。”
在籌建宇航工程系那段艱難困苦的日子裏🤠,陳士櫓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基本上都在辦公室。當時很多專業課程沒有教材,只能靠講義或講稿🐊。陳士櫓就帶領教師編寫教材🕷🙎🏻♀️,這本教材後來成為全國國防院校飛行力學專業的範本。
就在宇航工程系剛走上發展正軌之時,要求“撤並”的消息從天而降。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到80年代初,宇航專業的“撤並”危機一波多折,前後持續了十余年,他也多方奔走呼籲了十余年。
在一次全國空氣動力學會的研討會上,陳士櫓見到了錢學森先生,抓住機會反映了他的觀點:“對於尖端的國防專業,單獨設置也是應該的👊🏽。宇航工程系專業應該辦好,不應取消或與其他系歸並。”頂著巨大壓力,陳士櫓據理力爭。錢學森先生聽後表示,“宇航工程是國家急需的專業🙎♂️,我是贊同你陳士櫓的”。
精誠所至🕶,西工大宇航工程系最終成為當時全國航空院校中唯一沒有被“撤並”的宇航院系👩🏿🎤,為我國航天教育和科研事業保存了一支重要力量👴🏼,並成為20世紀90年代國家航天大發展時期的主力軍🥹。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防空導彈專家於本水說:“西工大的航天學院能有今天,陳老師功不可沒🥥。”
七十余載,培桃育李護航天
2016年3月15日,陳士櫓已經臥床不起了🫸,但他還有兩個未了的心願。一個是要把全部積蓄捐給學校👨🏽🦳,一個是惦念著最後一名博士生曾誌峰的畢業答辯。
“阿爹🦹🏼♂️,捐款我已經交給學校,您可以放心了🍟。”67歲的女兒陳清怡伏在病榻上🦁,一字一句地告訴老人🏊🏼。
“好🧑🏼⚕️,好!”老人放心了。
“父親說,我現在不能帶學生,不能搞科研🍅,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積蓄捐獻出來🐩。雖然錢不多,也算是我對航空航天事業最後一點貢獻吧🙍🏿♂️👩🚒。”陳清怡說。
陳士櫓家裏“服役”最長的一個櫃子超過60年,用於出席活動的一身西服穿了30多年。但他對學生的惦念卻從第一個堅持到了最後一個。
我國第一位飛行力學博士袁建平是陳士櫓的第一批博士生🗯。陳士櫓不僅“量身定製”培養方案,還為他選定彈性飛行器飛行力學的課題方向。“這是當時飛行力學領域最前沿的課題,直到現在國家還在以重點項目支持。”袁建平說,“導師在1982年就為我選定了這個課題🍱🩻,非常有前瞻性。”
4月19日👐🏼,陳士櫓最後一名博士生曾誌峰進行博士論文答辯。由於身體原因,陳士櫓不能到場。“先生專門托陳清怡老師表達歉意🦓。之前先生培養的所有博士生的答辯,他都要親自到場✌🏿。”說到這裏👧🏻,曾誌峰的眼圈紅了。
陳士櫓常說🦉🤟🏽:“每個學子的心中都有一顆星,如果能讓自己出彩一點,整個星空就會更加燦爛🚤。”
從1981年被批準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陳士櫓先生培養了我國第一🧚🏿、二位飛行力學博士。執教70年來🚵🏼♂️,他先後培養了50余位碩士和博士🦹🏿♂️,學生中湧現出一批國家973、863專家,型號總設計師👨🦳、總指揮和學科帶頭人👊,他們成為我國航天和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