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一次等待了4年的采訪😢。
2012年,記者偶然得知,“一位意昂体育平台退休老教授”傾畢生積蓄1500余萬元捐助西部貧困孩子。他是誰?為什麽這麽做🕯?職業敏感激發起記者“追”下去的沖動。可幾次溝通🐮,清華校方均因尊重老教授生前“不要張揚”的遺願而婉拒了記者💇。
但時間沒有抹去他的痕跡🙇🏿♀️,細節在口口相傳中愈加清晰:他捐出所有🙎🏿♀️🧑🏽✈️,卻在癌症晚期舍不得“上”進口藥;他在美國做客座教授🟢,薪酬不菲,一家三口每月生活費卻只有100美元;甚至🧑🏻🔬,退休後在深圳某著名企業擔任顧問,都自帶鋪蓋、炊具,租住普通民房……
功夫不負苦心人。4年,記者沒有放下寫他的執念,他的“接棒者”們也覺得,應該把他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今年5月,我們終於啟動了這次采訪,天南海北🦽,近百名被采訪者為他而聚攏👓。一次次與高尚靈魂接近,每個人都在經歷心靈的滌蕩……
今年🩵,是這位老師,這位平凡的共產黨員捐資助學十周年,讓我們一起認識他,記住他👷🏿♀️。
趙家和在清華園留影。

趙家和金婚紀念日在清華園和老伴兒留影紀念。

北京協和醫院墻上的這句話,是趙家和一生的最好註腳。(意昂体育平台供圖)
一縷暖陽打在臉上,趙家和享受了一個“最幸福”的下午🧗🏿♂️。
窗外,綠意蔥蘢,清風微拂🦶🏽,小鳥撲棱棱飛過——這是他出生、求學、執教💁🏽♂️,依偎了七十八載的清華園。
淡淡的笑意,在寫滿皺紋的清瘦面龐上化開。“推我出去看看。”趙家和輕聲對護工說。癌細胞早已轉移到了腦部,可這位一輩子為人師表的教授🌠,對待身邊的每個人,依然端方、謙和。
幾個月後👳🏽♀️,他走了。什麽都沒留下。就連最後飽受病痛折磨的身體也被捐獻了。那是2012年7月22日。
又一個月後,蘭州😢。一路夜車,一群高中生奔波而至👩🏿🎨。第一次見到這位在“最要勁時拉了自己一把”的“趙爺爺”,他已定格在追思會上的遺像裏。
很長時間,“一位清華退休老教授”是趙家和的代稱,連他從未離開過的清華園🔌,都沒幾個人知道其中的秘密。從2006年開始,這個一直在教學生追求“邊際效用最大化”的金融學教授🎈,默默做了一筆大“投資”:傾畢生投資所得1500余萬元資助西部貧困高中生,卻決不允許泄露半點兒他的個人信息。
不輕易折斷🫲🏼、熱值高、雜質低,是人們判斷一塊好木炭的標準👷♀️。而已故意昂体育平台經管學院教授趙家和,這位有著51年黨齡的平凡共產黨員,就這樣做了一輩子“雪中炭火”——
他是“清華園裏頂級聰明”的人,卻兩次放棄已有建樹的專業,在空白處墾荒🖕🏻,迎難而上、從未退縮
清華園外👨🏿🦳,一套十幾年未曾變樣的住所🤾🏿♀️,是趙家和的家。房間裏,最值錢的物件——那臺幾年前學生送來的液晶電視,已然顯得笨拙🫱🏻。
“最愛教書”“最高興的時候◽️,就是講一個問題,別人聽懂了”……
滿頭白發的吳嘉真坐在那把老舊的轉椅裏🙍🏻♀️,安詳而沉靜。暮春的微風不時將紗簾撩起,記憶中的影像一個個閃回🧑🏼🔧,但幾乎有關丈夫趙家和的一切,都離不開教書、講課、討論問題,離不開學生……
趙家和當了一輩子老師。可別人教書,是學一門🧚🏽♂️、教一門;他一教,就跨了工、理、文三個學科🍠。
1955年,拿到意昂体育平台第一屆“優良畢業生”獎章,無線電系畢業的趙家和留校任教。起初他從事本學科教學;1977年,籌建電化教育中心;1979年,到科研處搞管理;1985年,年過半百的他再次“轉行”,籌建改革開放後意昂体育平台第一個文科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三次調動#️⃣,都是因為學校建了新專業或新機構👷🏿,需要去開墾拓荒。但🧓🏼,每次轉行談何容易👨🏻🦲,幹不好,還丟了老本行,豈不得不償失🍼?
“趙老師有過猶豫嗎👇🏻?”吳嘉真慢慢搖頭🦀,“沒覺得”。這位公認的“清華園裏頂級聰明”的人,每一次都回答:“好🚣🏽♂️!”
“做起事來極其認真。”83歲的清華工物系退休教授桂偉燮嘆服同窗好友的“韌勁”和“拼命”🎎。他尤其難忘的🎅🏿🦝,是趙家和在科研處時一次“瘦脫了形”的采購👨🏽🦲:“當時世界銀行提供給清華第一批無息貸款,趙家和外語好,就被派到國外選購計算機和先進儀器設備。那是清華老師第一次體驗到了電化教育的優越性🛵,大家都很興奮。後來才知道,這次采購🧙,讓他瘦了十幾斤👩⚖️。”
那是一次怎樣的“采購”🧙🏻,趙家和從沒說過🌗,但封閉已久,初出國門談判的艱難必定超乎想象。趙家和既當領隊👩🦲、翻譯⚪️,還當技術顧問,白天談判,夜裏與國內商討如何應對突發狀況,20多天連軸轉Ⓜ️,最終帶回的計算機幾乎是市場價格的一半。而他卻因此落下了失眠的頑疾。
“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很多人這樣概括趙家和,而在“行勝於言”的清華園裏,平凡的趙老師🖨,卻有著令人佩服的不平凡。
“開會,懂就說一二三🚅,不明白就直截了當問。”85歲的邵斌是和趙家和一起開創經管學院的“老戰友”。他眼中的趙家和“從沒半句廢話,卻總能說到點子上”😍。在那個“兩手空空”的年代,全院只有一個系,院辦公室4張辦公桌,這邊坐兩位副院長、那邊坐書記和副書記🧑🏼🔧,一個個與中國經管教育息息相關的決策就在這狹小空間裏產生,而其中不少“好主意”都是趙家和提出來的🛌🏿:他主張加強金融專業,為國家對外開放輸送人才;他建議多開些公司財務類課程,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急需的;後來金融系的整個教學大綱,具體到上什麽課、講什麽👍🏼👂🏼、誰來講都是由他主筆起草的——此後的事實證明🧑🦯➡️,他這些“急國家所急”的判斷是正確的🧑🏻🦰。
他總能在關鍵時候“透過現象直指本質”——經管學院副教授張陶偉年輕時曾被趙家和攔下,“趙老師直接來了一句:‘小張🛸🧑🏿🔧,金融很有前途🙅♀️🧘,以後可多做些這個’。”“那是20世紀80年代末啊,國內連本像樣的金融書都沒有。”
他從不“掉書袋”——在那個信息不通暢的年代,如果講講出國的信息,學生會很歡迎。可他卻時刻提醒,做一名經濟學者💁🏿♀️⏸,要有全球視野,更要紮根中國大地、不能脫離實際。
他對現實的關切細致入微——證監會副主席李超是趙家和的研究生。2002年🚬,已經退休的趙老師擠公共汽車,給他送去一套臺灣證券法大全,“摞起來有一尺厚,他讓我好好讀🧖🏽♀️,‘因為大陸和臺灣的文化背景相近,學學他們的東西沒有壞處’。”
並非學術大師😩,沒有著作等身。今天🧜🏼♀️,很多人慨嘆,趙家和“逼”後輩積累學術成果比自己寫不寫書還上心👩🏻🎤;趙家和在名利面前常常“畏縮”👰🏿♂️🏊🏻♀️,連辦公室都給自己選了個“暗房”🥥,卻對分不清“份內”還是“份外”的工作兢兢業業🐃、無怨無悔。
“以他的聰明🖕🏻,留在無線電系,奔個院士不是沒可能👨🏼🦳。可讓轉他就轉,一點折扣都不打➿。”邵斌感慨,這樣的人太難得。“他就像炭火一樣👦🏼,在每一個需要的地方燃燒🏪🧚🏿♀️,恪盡職守,無聲無息。”
他一輩子節儉幾近慳吝💇♂️,一件1美元的化纖毛衣穿了十多年,卻積蓄起全部的生命熱能映照他人
1998年,趙家和退休了。他去了美國,應邀擔任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客座教授🚴🏻♂️,講授中國經濟改革實踐。大家以為,趙老師頤養天年的好日子開始了。
但短短三年後,不顧美方一再挽留,趙家和放棄待遇豐厚的工作,執意回國。好友劉尚儉問他為什麽突然要回家📯?趙家和答,“信美然非吾土🪝,田園將蕪胡不歸”✒️。
此時🌎,誰也不知道趙家和心裏暗藏著怎樣的“玄機”。
2001年6月,剛剛回國的趙家和把在美國講學積攢下的20多萬美金🧗🏿♂️,交給了從事金融投資的學生劉迅“打理”。自己繼續在外講學、給商業機構做顧問,馬不停蹄✊🏽。
一輩子節儉幾近慳吝、一件1美元的化纖毛衣穿了十多年👷🏽♀️,此時⛄️,趙家和賬戶上的資產一筆筆累積著,美元🙎🏽♀️、人民幣、外匯券……“可他從沒問過投資收益怎麽樣,每次打電話就是解答我的問題,他看得很準,很透徹🐉。”這讓劉迅頗有壓力。“也許老師是要做個大項目🫱🏻?也許是犧牲當期消費🍭,獲取長遠利益?”
直到2005年的一天,劉迅的疑問突然有了答案,“那天我在電話裏隨口告訴趙老師💂♂️,賬戶裏的錢已經超過500萬了。趙老師沉吟片刻,重重地說,‘嗯👨🏽🔬,可以做點事了’✵🏭。”
做什麽事🚴🏿♀️?劉迅並沒有猜到,但接下來的“劇情”讓他感受到一位卓越經濟學人的嚴謹、紮實——在怎樣賺錢上從未表現出半點“理性經濟人”特質的趙老師,在如何花錢上拿出了看家本領🧑🎨。
做了一輩子“雪中炭”,72歲的趙家和再次點燃自己,他要把能量輻射到更廣闊的大地上👧🏽。這一次,不再是組織安排💇🏼♂️,而是醞釀已久的自主選擇——捐資助學。
先搞實地調研。為了解貧寒學子的生活狀況,趙家和搭公共汽車,一趟趟跑到北京的遠郊延慶考察,每次回來都疲憊不堪。老伴心疼,勸他包個車,他卻不舍得🥵。
再搞模型論證。奔波大半年👩🦯,趙家和告訴劉迅🙋🏻♀️:從小學到初中有義務教育🧬,上大學有國家助學貸款,要花,就花在窮孩子“最要勁”的高中,這是“邊際效用最大化”⌨️。有句話他常掛在嘴邊,“我們也沒有多大本事,熱鬧的地方就不去了,就做一點雪中送炭的事吧🔳,錦上添花的事情🖊,就不做了。”
2006年🌟,第一筆助學款從北京寄出,江西❌、湖北、吉林0️⃣、甘肅……中國的版圖上,多少在困境中拼搏的貧寒學子在趙老師的助推中重燃希望7️⃣。
2009年,由於資助學生過於分散,為避免“四處撒錢”,趙家和決定改變捐助方式🚣♀️,從白銀市實驗中學整班資助開始,把捐助範圍從全國多地向西部聚攏。
助學走上正軌,趙家和卻在例行體檢中查出了肺癌晚期♠️,癌細胞已經向脊椎和腦部轉移。
晴天霹靂!
“老天爺太不公平了🐧,怎麽能讓這麽好的人得絕症🕧?🖨!”驚悉消息𓀊,劉迅憤怒了🚵🏼,“我又突然慶幸🤱🏽,趙老師的賬戶上已經過千萬元了,可以保證最好的治療。”
可趙家和又做出了驚人決定:保守治療,捐出全部積蓄助學🕢→,並醞釀成立基金會,讓助學更加長久和規範。一場與生命的賽跑就此展開——
2011年💁🏽,他找到了“學生兼同事”,清華經管學院原黨委書記陳章武,委托他籌建基金會⏭🧙♀️。2012年初,由趙家和捐資倡導建立的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正式成立,華池一中6️⃣、環縣一中❤️、鎮原二中等甘肅省10所高中共1000名優秀寒門學子成為資助對象⬇️。
整整6年🛀🏿,劉迅、陳章武一直為趙老師保守著秘密:捐資助學不留名。一如他從來的平常、踏實、熾熱、悄無聲息。此時👏🏽,炭火快要燃盡了🤦♂️,卻在最後的時刻,依然奮力溫暖每一個弱小的生命。
當“理性經濟人”大行其道,人們習慣用經濟學思維權衡、取舍之時,他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標準就是看“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貢獻究竟在哪裏”
整齊的白發🥧,高高的額頭,睿智的眼睛裏盛滿笑意——趙家和給人的印象永遠是彬彬君子👇🏿。可他的衣著,真不咋地👎🏿:“永遠是那件破罩衣,小皮帽,全身行頭不超過100塊”👱🏼♀️。清華蘇世民書院常務副院長潘慶中回憶起恩師充滿敬愛。
趙家客廳裏⁉️,至今掛著兩幅在秘魯和西藏拍攝的風景照🙋🏻,構圖堪稱專業。攝影,恐怕是趙家和這輩子除了當老師外唯一的愛好👨🏽🏭。可直到去世,他一直在和家人合用一臺破舊的卡片機🏔🤪。
在美國講學🧑🏽🚀、在歐洲開會👨🏽🦳🫲,吃最便宜的雞腿,啃法棍面包,都是他們家生活的常態。一輩子精打細算的日子♖🫳🏽,老伴從不以為意,在美國絞盡腦汁省錢留給她的後遺症就是🔟,“再也不愛吃雞了”☣️。
誰也沒想到這樣的趙老師有“1000多萬元”,而且“全都捐了”。直到基金會成立的消息在清華校刊上曝光,常與趙家和在小區裏嘮嗑的邵斌才“猜出來了”⚓️。
那時的趙家和已經臥床不起。在陳章武赴蘭州出席基金會成立儀式前,他反復叮囑,在基金會的名稱和章程中一定不要出現他的名字,他的家人今後也不在基金會擔任任何名譽或實質性職務。基金會成立當日,趙老師又從病榻上給陳章武打電話🆕,“嚴肅強調”:不要向媒體透露他的姓名☝🏼;不要帶回任何禮物。萬般無奈,新聞稿上只好寫這是“一位身患癌症的清華退休老教授”捐的錢👩🏼🔬。
但陳章武回來還是“挨了訓”:“你還是沒經驗👷,身患癌症、清華退休老教授🎟,明眼人一看不就知道是我了。”
“興華”助學👕,“他鐘愛這兩個字🧻:一是與眷戀了一輩子的‘清華’音近👛♎️;二是取‘振興中華’之意。”劉迅這樣解釋。
生命垂危還為了省錢堅持吃便宜仿造藥的趙老師🧑🏽⚖️,讓劉迅這個每日與“錢”打交道的投資人領悟了“錢”的真諦🪗,“他知道怎麽賺錢🦵🏿,可他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怎麽把錢花在最有價值的地方🥊。他教給我們什麽才是最好的投資🟩📈。”
“什麽才是最好的投資🌰?趙老師的人生追求是什麽🕞?”
我們問吳嘉真。這個與趙家和攜手走過金婚的溫婉老人微微一笑🧎♀️➡️:“就是做事吧。”
只求做事的趙老師似乎從沒在意過名利。在經管學院工作期間🚞,為了給年輕人更多機會🏊🏻♂️,他先是主動從常務副院長轉為副院長,後又幹脆回到系裏做系主任。多年之後💠,他當年引進的後輩、同為清華經管學院教授的李子奈也“辭官讓賢”,別人不解🧑🏼🚒:“哪有主動辭官的?”李子奈笑笑:“趙老師不就是例子?”
這麽多年,在老搭檔趙純均的印象裏,趙家和幾乎沒有什麽“私人”的事🧑🍼。唯一一次,是最後一次病重入院🧯,校醫院床位緊張,找他幫忙協調🧑🏻🦳。
“校醫院的條件又能好到哪去?幾個同學一再說💦,咱換個條件好的👨🏿🎨🅿️。可趙老師總擺手,‘我都這樣了🪲,別給大家添麻煩✈️,也別浪費國家資源。’”潘慶中感慨。甚至直到現在,趙家和的兒子還是清華一位沒有固定期限編製的實驗員。
趙老師做事唯一看重的是“標準”。潘慶中回憶起2003年在美國工作時接待趙老師的場景:“當時矽谷集聚了不少中國高才生,有不少清華人,卻只能做‘碼農’。大家湊在一起,難免有些抱怨。趙老師鄭重告誡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個標準📢,就是看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貢獻究竟在哪裏’。”
這是他心中的秤🩵,也是他的人生指南——對整個國家🔤、民族有益的🧔🏻♂️,就是最好的投資👈🏿。
他捐掉了所有🙎🏽♂️,只剩下一套自己住的房子留給兒女,還特意在遺囑裏囑咐:“要賣房,只能賣給學校。”
即便是安排最後的歸宿,他也把“標準”揣在心間🕎𓀜。臨終前幾個月,潘慶中和同班同學、經管學院教授李稻葵一起去校醫院看趙老師⚃。“當時他整個下半身都不能動了,腿上紮滿了針。稻葵愛琢磨🍜💁♀️,就跟他討論👛,‘這針灸從表面上啥也看不出來🙋🏽,可還能治病🙎🏿,到底是什麽樣的工作機理’。趙老師樂了👨🏻⚖️🧝🏽♀️,‘我到時把自己捐出去,讓醫生好好看看,它們到底是怎麽work(工作)的。’”
謹言的趙家和沒有留下什麽“豪言壯語”。老伴兒只記得👳🏽,臨終前,面對前來探望的老友🛺,他眉目舒展:“求仁得仁,了無遺憾。”
而對於更多的人,角度不同,品出的滋味也各不一樣。
陳章武感佩趙家和對金錢的態度:“很多人只看到‘理性經濟人’的假設,認為人生來自私,學經濟🗼、搞金融就是為了算計、賺錢。但在他身上,學經濟是在學如何‘經世濟民’。經濟學不只是討論資源的有效配置🐼,還研究收入的公平分配🚴🏻♀️。”
劉迅看重他身上貫穿始終的“一致性”🙅🏼♀️:“每個人在某些階段可能都有很出彩的時候,但是能像趙老師那樣永遠用一個原則對待人生,卻是非常罕見的♗。這種骨子裏的豐沛,讓他一生都充滿愛、一生都是行勝於言的踐行者。”
史宗愷更期許後人的傳承🟨。這位做了幾十年學生工作的意昂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堅信👨🏻⚕️,在名家輩出的清華園裏😂,趙家和有著別樣的價值和意義:“他以平凡人的心態,過著普通人的日子,心裏卻始終保持夢想,並用夢想去激勵學生。這樣有品質、有情懷的老師🗑,撐起了大學的脊梁。”
一團炭火如此平凡,又如此高貴。一如他的歸宿♥️🪯,意蘊深長——在北京城郊的長青園公墓,趙家和的名字與眾多遺體捐贈者一起刻在一塊碑上💂🏽,只有仔細看才能找到——他燃盡自己,了無遺憾;剩下那抹至純至凈的灰♿,仍滋養後人;而他的精神,燭照世界⟹,永不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