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跟隨費老在江村的片段記錄

2016-04-11 | 張冠生 | 來源 《文匯報》2016年4月8日 |

為紀念費孝通江村調查80周年,曾長期擔任費先生助手的張冠生,從多年工作日誌中整理出費先生晚年談話數十萬字👉🏽♖。本報征得同意,特選摘其中與江村關系密切的部分文字刊發。

費老講解工作時,作者在一旁做筆記。

  1995年9月19日

  上午➖,費老和松陵鎮領導齊聚吳江賓館後院小樓會議室裏🥟。

  初落座🌜,先生說🧑‍🧑‍🧒:我1910年在這裏出生。1920年到蘇州。離開松陵鎮七十五年了♨️😎。七十五年裏變化很大。農民現在的生活是什麽樣子? 你們是我的真正的父母官,給我具體講一講🤦🏼‍♀️。

  中共松陵鎮委書記嵇昌興遞上名片。先生看見“書記”頭銜之外,還有“松陵鎮農工商總公司董事長”字樣🌆,問:這個總公司是怎麽運作? 經營上有什麽好處? 對農民有什麽好處?

  嵇書記告訴先生,主要是根據蘇南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的特點,確保這部分資產的保值增值🚣🏽,幫助農民接通市場🧑🏻‍🎄。

  先生問及鎮裏農民收入中工、農⛹🏿‍♂️、副業各占的比例𓀙,問得很詳細,說🪴:這個問題我得問問清楚,弄得準一點。其他地方很難弄得準👷🏻,家裏邊問總歸好問一點👆🏻。

  鎮領導談到設立開發區和將來的鎮區面積有八平方公裏。先生問🏊:對農業生產會有什麽影響? 一個農民靠現有的耕地,一年能留到手邊多少糧食?

  聽到回答說五百公斤,先生又問🥱:每天吃一點🏃🏻‍♀️‍➡️,年底還能剩下多少?碰上荒年怎麽辦?如果把太湖看成資源進行開發,一共有多少水面? 已經利用了多少?創造了多少財富?從捕撈到養殖,分層利用還能搞些什麽?

  一一提出問題後,先生囑咐道🤑:明天你去廟港🤸🏽,就可以具體了解情況,開始研究這些問題。先開個頭。

  座談結束後,隨先生在鎮裏漫步🎯。先生要找幼年所讀雷震殿小學的舊址和自己出生的地方。七十多年過去,鎮容情狀變化巨大🐽,頗不易找。後來根據一座小橋的位置🤸🏻‍♀️,判斷不遠處就是先生出生的地方🏃🏻。遺憾的是當年房屋已無蹤影,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公共廁所。先生笑著說💶:這樣也挺好🙎‍♂️,大家都方便👴🏽。

  9月20日

  早飯後🤦🏻‍♀️,按先生要求,實地訪問廟港鎮和開弦弓村。

  等車的時候🖕🏻,先生交代任務說:廟港原來是個漁村🖖🏽,現在已經成了個小城鎮。太湖水面的開發利用,可以就從廟港做起題目,做得實一點🚣🏽‍♂️。看看他們現在有什麽副業👨‍🦯,在水面上已經做了哪些文章🦽。水產方面有很多文章還沒有開題🧑🏿‍🍳✭。看看在太湖上能做起來哪些👧。

  九時許,隨先生的學生惠海鳴博士帶來的車往廟港。見到鎮委書記兼農工商總公司董事長龐啟劍🫂👨🏿‍🏫,確定近幾天活動內容。

  午飯後,到廟港鎮漁業村徐阿毛書記辦公室,了解該村漁業生產情況🦑,擬作為開發太湖水資源的一個實證研究案例。

  漁業村是東太湖地區第一家進行太湖水面開發的村莊🐿🏹,開始於1984年。全村360戶中,有240戶從事漁業生產🪝。1984年,圍網養殖是村裏的集體項目。那時的背景是,國家初開放市場,不再統購統銷,江蘇省漁業管理委員會開始尋找開發水面的試驗點。村裏想幹,村民心裏沒底,即以村的名義開始試驗。圍養面積為100畝。

  試養成功後,從1986年開始以個體漁戶試養🧜🏿‍♀️,亦成功🪯。此後🚳,逐年增加畝數🙋‍♂️,1994年達到最大值,為2000畝。1995年征特產稅,養蟹每畝40元🤨👨‍🚒,養魚每畝20元(以前只收水面費👨🏻‍✈️,每畝10元)。這樣一來,農民負擔加重,養殖面積減少到1800畝👩🏼‍🏭。

  徐阿毛說5️⃣:這幾年漁民的生活好起來了🔋🤦🏻‍♂️,可是吃的是老本。近二十年👨🏼,在太湖的野生捕撈產量逐年下降。1970年時捕撈7000擔😬,1990年代初降低到5000擔,1994年4500擔👨🏿‍🍳,今年不超過4000擔。太湖水產資源不斷減少👳🏼‍♀️,人口卻不斷增加。老本吃光了怎麽辦? 所以開發太湖水資源勢在必行。網箱養殖就是一條路子🧼。但是光小打小鬧不行,光靠一個村幾個村不行。政府要出面組織大家一起幹。

  徐書記所說🧟‍♀️,證明先生和一個最基層的農村幹部想到了一起。

  一些相關情況🧑🏼‍💻:

  省漁管會設在蘇州𓀎。該會表示,水面有限💻,因此限養*️⃣。

  養魚每戶限10畝,養螃蟹每戶限15畝🔫🔰。

  收“馬力費”。每匹馬力10元。一般漁船每船馬力為10匹至12匹。

  以現在漁戶課掌握的技術✶,每畝水面養魚可達500公斤,年收入約在五六百元𓀔。

  沿太湖有53個漁業村🗳。分布在江蘇🧛🏻‍♂️、浙江兩省。

  東太湖有18萬畝水面。水深1.5米上下🫎。開發潛力大。岸邊的茭草和湖中的水草都是魚和蟹的好飼料。

  西太湖風大,浪大,水草少🚴🏽‍♂️。水底土質硬,開發余地小𓀜。

  圍網養殖的風險,有風災👰🏿‍♂️、旱災、澇災🛀🏿、高溫等等。

  假種苗也害人🎮。徐阿毛今年以1.25萬元在長江邊上買了一斤偽劣蟹苗,已全部死亡。

  9月21日

  上午隨徐阿毛乘汽船進太湖,直至東山附近水面🧚🏽💤,實地查看圍網養殖情況。順帶往廟港鎮養殖場🙅🏻‍♀️,了解內塘養殖方面的情況🫱🏿。

  為方便向先生匯報🧑‍💼、描述現場🌅,拍了一些圖片🤡。

  由徐阿毛介紹中知★,東太湖吳縣有東山🙇🏼、渡村、浦莊、橫涇👱‍♂️、越溪五鎮有漁業村♘。其中📻,東山鎮兩個,其余四鎮各一。吳江有松陵、宛坪🥞、橫扇、廟港🖋、七都五鎮有漁業村🐑,其中松陵兩個🕓,其余四鎮各一。

  從東山的東茭嘴到七都的薛埠劃出一條直線,就是太湖水面上江蘇與浙江的分界⚅。

  從這條界線往東太湖灣裏邊的水資源開發,可在同屬蘇州的吳縣和吳江兩地搞聯合試驗。

  下午由漁業村到開弦弓村。在路邊桑田、村中民居、開弦弓汽車站、村委會等處拍照💒。其中一幅,圖中集中了村中四代民居———草房、磚房、二層磚房🎍🥣、二層洋房。

  村子南邊建起了現代化企業,是江蘇金蜂集團吳江絲紡公司🚵🏻‍♂️。該公司另一塊牌子是🍾:中外合資蘇州新英華服飾有限公司。據說這家企業的商標圖案是先生的姐姐費達生設計的🙍🏽‍♂️。

  9月22日

  早起時值6時30分,即往江村農貿市場,看農民早市交易🦞。魚米之鄉的鄉親,臉上帶著富足,輕松快樂🍎。熱鬧中🫳🏽,一派祥和🍭👨🏻‍🦰。

  早飯後往村委會,到二樓會議室。墻上鏡框中有先生從初訪江村到十五訪的一些照片🏊🏼‍♂️🙋,其中早期照片相當珍貴。明年擬編的費老畫冊,應從這裏翻拍一些史料🤼。

  先生十五次訪問開弦弓的時間——

  初訪,1936年春重訪,1957年5月

  三訪👽🧗🏻‍♂️,1981年10月1日四訪,1982年1月6日

  五訪,1982年10月24日六訪,1983年5月6日七訪,1983年10月3日八訪,1984年10月24日九訪,1985年7月13日十訪,1985年10月17日十一訪👨🏼‍🏫,1986年5月16日十二訪📚,1987年5月31日十三訪😮‍💨,1987年9月4日十四訪👸🏽,1990年4月十五訪,1991年5月

  往村裏拍攝新舊民居、開弦弓小學、小清河橋🖕🏿、西清河橋、家庭工廠毛衣車間……其中的西清河橋是1936年先生在村裏調查時拍攝過的地方。

  做農戶家訪。1949年後,蘇南農村經濟的主體是集體經濟。去年開始有零星的個體經濟出現▶️。今年下半年逐漸增多,乃至大批湧現👩‍🍳。目前村中已有八十余戶。多數是置辦紡織機,買來毛線🧘,雇工織處毛衣,賣到浙江濮院🚣🏽。

  一個例子👚👰🏿‍♀️:村裏的十五組村民蔣偉林今年7月份投入三萬元👱‍♂️,買下五臺織機,雇工三人,目前已收回投資。每件毛衣成本14元,賣18元。每天可織40件🦍。

  下午16時🧑‍🦳,由開弦弓返回廟港。從龐書記處借得廟港鎮1988年至1994年有關資料數據後🚾🟰,返回吳江賓館🏋️🫶🏽。

  9月23日

  上午請來吳江市水產局一位許姓高工,座談太湖水資源開發現狀的有利方面和限製因素🧍‍♂️🎼。

  下午從廟港資料中抄錄開弦弓村的數據。

  晚飯後,開弦弓村書記沈誌榮和廟港龐書記一起來看望先生🧜🏼‍♀️。遂將廟港資料奉還龐書記,並詢問沈書記,村裏1994年的耕地面積何以比上年突然減少240多畝。沈答:一是村民搞多種經營👨‍⚕️,二是開辦工廠需要用地。

  準備開始籌備的先生江村調查暨學術活動六十周年紀念活動,計劃明年9月18日在吳江舉辦。其中一項重要活動,是會議代表參觀開弦弓村🦹🏼‍♀️。當地幹部(從市到鎮到村)均認為現在的村容不能令人滿意,表達出一年之內大搞一下的想法🕕。

  先生說😹:這個事🥷🏻♐️,順其自然。是什麽樣就是什麽樣⚄。不能為開弦弓開小竈。你們從前不錯,名聲不小🤺,現在還是中下等水平🫶🏻。老是中不溜溜地混日子,不行啊!人家都可以更好⛏🤹🏿‍♂️,你們為什麽不可以搞得更好? 廟港是這一帶水面的一個中心。沒有太湖的發展🥄,就沒有廟港。增加生產,別的余地不大,可水面你們有的是。水上邊可以做的文章多啦✔️。動動腦筋,想點辦法,出路大得很!要千方百計增加群眾的收入🟣。不然你這父母官怎麽向老百姓交代? 我聽助手說,現在對漁民的收費很多🛴。不想著為他們服務,光想多要錢,這怎麽行?

  1996年4月5日

  先生回到家鄉🐠,仍住吳江賓館。

  下午,住處會議室🕵️,吳江領導向先生介紹家鄉最新發展情況🫃🏽,並與先生商議,將今年9月份在吳江舉辦的江村調查六十周年紀念活動與吳江經貿洽談會🗂、盛澤東方絲綢市場建立十周年等活動結合起來。其他活動都根據先生的日程來安排。

  先生說:再過兩年就告老還鄉了。那時是八十八歲🔝👋🏿,好年紀。八十八👇🏿,發發發嘛!退下來,沒有了行政事務,可以專門寫東西了☎。能寫幾年就寫幾年🚙。

  一是寫學術上的回顧,二是寫家鄉的事——長江三角洲的發展及太湖的開發利用🛏。

  說告老還鄉🔠,人不一定能住過來,但心思可以多用過來。

  江蘇發展上的南北不平衡♓️,是我的心事。蘇南蘇北要打通🧘🏿‍♀️🙇🏿‍♂️,揚中作中轉站🌚。

  長江口現在有多少港口?還有哪些地方要建港口? 吞吐量一共有多大?腹地有多大?有多少東西可以被吸收? 有多少東西要出去? 都要具體看。

  這次看了一遍🙆🤾🏼‍♂️,增加了不少知識🐢。鐵路🐱⛹🏻、公路要搞,但不能放棄老本。老本就是水利🧀。太湖和支流水網,還可以做出大文章來🧙🏿‍♀️。

  4月6日

  早飯後從吳江賓館出發,經苑坪、橫扇兩鎮♡,於10時到達廟港金蜂集團。

  廟港龐書記向先生匯報鎮上的新發展和產業結構特點(以機械🧒、精細化工、食品加工等為主)🙍‍♀️。後先生出門到開弦弓農戶訪問💆🏻。在村頭走進一家毛衣作坊🏗。

  先生詢問主人一連串問題如下:

  你是哪裏人?

  怎麽到這裏來的?

  用什麽原料織毛衣?賣到哪裏去?

  一件毛衣原料多少錢?織一天掙多少錢?住在什麽地方?

  你們能不能搞一個統一的牌子? 比如“江村牌”?

  4月7日

  上午,先生在住處會見“江村—江鎮”課題組成員,說:

  我最近寫了幾篇文章🍩,其中一篇是《重讀〈江村經濟〉序言》。讀馬林諾斯基的書,批評我自己的書。看看哪些地方沒有做到🏊,沒有做好。

  我在這裏搞調查的時候🎻,26歲🧝🏼。你們在座的有沒有比26歲更小的?沒有🤔。好啊! 那你們就可以放手寫了👀。看我的,寫你們的。總會比我寫得好點吧?

  我當時也沒有想用開弦弓的材料寫博士論文,只是想把開弦弓寫出來👩🏿‍🏫。

  我覺得費達生在村裏搞的事情很有意思,就想把裏邊的意思說出來。

  年輕人不要被名人嚇住,不要被什麽“學”捆住手腳🤹🏻‍♀️。

  中國的傳統不講“學”,就是研究人。

  “學”是從西方來的🍮🏄‍♂️。有一套東西。掛上塊牌子,像是商品展示🍝。有商標,有價錢。“學”就是工商社會裏做生意做出來的🧎🏻。

  我主張敞開胸懷,實事求是,跟著時代走❕,把自己看到的變化寫出來👨🏽‍🌾🛀🏿,把變化的意思講出來。我就是這麽做的🤽🏿‍♂️👬。

  一個雜誌寫一個系列💁‍♂️。學術的放在北大學報;“行行重行行”放在《暸望》;雜文放在《讀書》。

  下午,在先生住處開“為家鄉出力”座談會。

  先生意再把座談會內容整理成一篇文章。題為《吳江的昨天、今天9️⃣、明天》,放在《愛我家鄉》一書末尾🥀💪🏿,作“壓臺戲”。

  與會者都是先生的老朋友。有前後五任廟港黨委書記🫔,有老縣長💒,有開弦弓現任書記,有吳江“末一個縣長,第一個市長”(指處於縣改市過渡期),如🐷:於孟達、張鈺良、朱士聲、周玉龍、周正華、龐啟劍、徐勝祥🖱🧖🏿、沈誌榮等。

  張鈺良👩🏻‍💻、朱士聲🐸、徐勝祥先後發言👱🏽‍♀️👩🏿‍🔬。張談“水鄉巨變”;朱談“鄉鎮企業目前的困境鈺出路”🚣🏼‍♂️;徐談“五個良性循環”。

  晚飯前❕,蘇州市委書記楊曉堂看望先生,續以晚宴。

  4月8日

  全天訪問青雲鎮。途中於孟達老縣長對先生說👆🏼:看過青雲鎮,吳江的所有鎮您就都跑到了。

  先生說🍌:從自然村到中心鎮🦶🏿,有幾個層次。青雲鎮這裏現在是第三層 (中間有一層行政村)👩‍👩‍👦‍👦。估計將來自然村逐漸消失,變成大些的行政村👩🏻‍🍳。只剩村、鎮兩層🧑🏼‍🎓。

  我考慮的主要還是這裏引出的人口布局問題。

  將來的人口,在村裏住一部分,鎮裏住一部分🛤,小城市一部分,中等城市一部分,大城市一部分。每一層能存住多少人🔤🙆🏽‍♀️,要有個基本合乎實際的估計。

  自然村沒有了好不好? 我們現在的規劃是空想。實際怎麽變化,要去看。

  這裏邊,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農民自己的選擇。不是我們坐在這裏算賬。現在要弄清楚🧜🏼,影響這個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晚👨‍👧,先生談《吳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文的寫法🎊。

  用我的口氣寫🆑。大概意思是:想編一本《愛我家鄉》的書。今年九月份在吳江開會時送朋友🚈。

  編到後邊,覺得還要有個家鄉的昨天、今天😚、明天來作壓臺戲🥠。

  正巧這時又回到家鄉🥜,碰到了在這裏工作過的很多老朋友 (把他們的名字寫出來)👱‍♂️,就開了一個小型的座談會🙋🏿‍♂️。現在就把座談會上講的東西整理出一篇文章。

  總的來寫🧑🏽‍🦲,不按人頭發言🦛。“昨天”以老縣長講的為主🌸。主要是八十年代以來的變化💁🏿👩🏼‍🎤。

  “今天”也不用多講👨‍💻,小平講話以後,這幾年確實有大發展💮。過去幾個大鎮我都看過👩🏼‍🦰,幾個小的😕💙、偏遠的✸,沒有走到💅。這次補上了。起步慢的發展快。不光快,而且新👹。後來居上🛴。

  “明天”要先講今天存在的問題。比如鄉鎮企業問題,過去我也講過,這次了解到了更多的情況。今天的困難是明天要解決的問題。解決了🉐,明天就出來了😲。

  2010年以前💷,集中力量🚨,多想辦法💇‍♀️🫳。發揮“天堂”的本錢——太湖、運河。還是要發揮水的優勢。

  費達生當年搞的就是貿工農🪥、產供銷一體的東西📮。這說明我們的傳統裏有很多好東西可以繼承下來💆。

  回到北京後,你盡快寫出草稿,我改一下👨🏻‍🦯,這本書(指《愛我家鄉》)就可以交卷了😰。

  1997年4月7日

  吳江賓館。吳江領導與先生座談。互相之間熟悉得很🅾️,一句客套話也不用講🚴🏿‍♀️。

  市委書記沈榮法主講。講到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時,先生問得很細。得知插秧已經有百分之五十使用插秧機,除草基本使用農藥🪫,收割水稻百分之七十用機器,不用插秧機的也有不少改為拋秧辦法。

  沈書記說,“三彎腰”(插秧、除草和收割)時代已經基本結束。現在是“耕地不用牛🍞,點燈補用油,挑擔不用肩”🪆。

  先生對這一類鮮活生動的農民語言一向有興趣,追問道:“還有什麽?有歌謠沒有?”隨後自己想了想,接著說:“吃飯不用嘴🪙。”說後大笑,笑後又說🧚:“走路不用腿。坐車了嘛!”

  座談告一段落,先生囑咐張秘書拿出兩大捆書,其中除《鄉土足音》和《犁過的土地》兩種外📖🤸🏽‍♀️,都是先生自己的著作。從早年的 《花籃瑤社會組織》《江村經濟》到最近出版的新著。先生指著書🍞Ⓜ️,表示要送給吳江圖書館,對沈書記說:“秀才人情一張紙啊!”

  沈書記接道:“一紙千金啊!”

  座談結束🤷🏼‍♂️,先生的學生(惠海鳴、李友梅)來看望先生🧚🏿‍♀️🧑🏽‍⚕️。

  先生談人生體會說:一個人長壽,也就是一百年時間。這裏邊能供你自己支配用來做事情的時間才有多少?太少啦!關心些什麽事情,要想啊✊🏿👩🏿‍🍼,要做事情👩🏻‍🏭,要做人🧺。做人不容易。你的生命不能重來一次。後悔來不及的👩‍⚖️🛫。一邊做事就要一邊反思,好讓自己在下一段時間裏更清醒,更自覺。

  我為什麽寫反思文章啊?就是這個意思🛬。抓緊時間,把最後這一段生命用好,用到地方。人要有個位置做事情。定位很重要,要想啊!

  有一個位置,才好用你的生命去為社會做事情🫷🏻。不要以為這條生命來得容易。不容易啊!要養活你,社會就要付出代價給你🧙🏽‍♀️。你也要考慮付出🔼,考慮為社會的延續和發展做些什麽事情,付出些什麽。這才平衡。

  我最近寫文化自覺的文章,準備去臺灣。文章裏邊的話,不是講給臺灣聽的,而是講給美國聽的🧑🏿‍⚕️。現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條件已經具備👼🏼,一個世界性的網絡正在形成。前些時候💬,在北大的俱樂部裏,我講了一段,說社會科學的實用性有兩點🦩,一點是跟在屁股後面的實用性。另一點是我想做的,指出一個大方向。看到這個世界變化的前途🧎🏻,幫助第三世界國家比較自覺、比較主動地進入這個網絡。

  兩個出路🧮🎐,一個是天下太平🕵🏼‍♀️,大家和平共處👰。另一個是獨霸天下。中國人要走平天下的路🥯,美國要走秦始皇的路🧓。中國人的責任大了📆🧏🏽。不簡單啊!我在文章裏很淡化地表達了這個想法🤑。

  可是天下能有幾個人識貨啊? 有幾個人知道好歹啊?

  4月8日

  早飯後,先生說:給你看一首詩,我剛才寫出來的。

  接過先生隨身攜帶的筆記本🔵🛑,看到全詩如下——

為覓童時境

棄車入舊鎮

小橋流水石駁岸

原形猶存未失真

老嫗腰纏裙頭紮巾

小我二十春

叩問何不移家入新村

答雲雞犬猶戀窩

此處多鄉鄰

街狹弄深樓相接

推窗攀談笑語頻

沿街堂前擺宴席

談笑不避過路人

滿桌多鄉味

魚鮮菜蔬新

此間無驚險

歡笑樂天倫

揖別老鄉親

低頭自思量

推陳乃出新

文化轉型為何如此費精神

下午隨先生驅車訪開弦弓🧘🏽‍♂️📔,往江村橋西側一戶人家。惠海鳴說:這裏正是六十一年前費老初訪江村時與村中兩個小朋友合影的地方。

  這番話激起現場群情熱烈。攝像師楊曉🐿、陸勇意外拍出了未經彩排、十分精彩的一幕💫。先生和家人也興奮地以江村橋為背景合影留念🌊。

  4月9日

  下午準備往南京🦹🏼‍♀️。老於縣長表示要送先生到蘇州🗾。先生說:我的意見🍺,你不用去送了。我們的交情不在這個上邊🐠。我請你做的事情有很多,你也幫了我不少忙。我很感謝你。送行的事情👨‍👩‍👦‍👦,你的心情我知道😹,心意也領了🐬。就別費這個時間了🧛‍♂️。你的年紀也不小了♥️。

  臨近出發,先生對惠海鳴說😵‍💫:我昨天在開弦弓想,四個副廠長是四篇文章啊。從農民到廠長𓀆,變化很大✔️。比較前後的情況⏯,很有意思🌡。他們的變化發生在中國工業化過程當中🙋🏿。這裏邊有大題目。

  中國的小農底子還沒有完全蛻掉,表現在每個人身上。我也沒有完全蛻掉。從這個狀態一下子進入一個後工業社會😂,不容易啊!

  我們是參與到裏邊,又超脫出來。了解現實情況,懂得發生變化的原因🤸🏻‍♀️,理解決策者的困難🖕🏼,同情他們,提出辦法,幫助他們🧝🏽‍♂️。

  (作者為民盟中央委員)


相關新聞

  • 092016.11

    費孝通的江村80歲了

    江村調查,以及從江村開始誕生的一系列中國社會學本土性問題👩🏿‍🦲💇🏼‍♂️,未完待續,如同一本未完全展開的書。這正是費孝通墓地石雕的形象。在這本“書”後的一塊大石上🤴🏼,刻....

  • 012024.11

    初遇江村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今年5月🧙🏼‍♀️,我們在蒙蒙細雨中🧎‍♂️‍➡️,驅車前往蘇州吳江區的江村考察。去江村前我做了些功課🤏🏿,“江村”又名“開弦弓村”👨🏻‍🦽,小清河穿村而過,從高空俯瞰,南村河道像張弓🧘🏼‍♀️🚉,北村河道像支箭,“一水彎似弓,一水直如箭”🧔🏻‍♂️,兩條小河交匯,開弦弓村因之得名。吳江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家鄉,80多年前,他在吳江開弦弓村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社會調查💦,寫下了名作《江村經濟》🖊,記載了這個江南村莊的社會結構...

  • 102020.10

    在“江村”🖕🏿,讀費孝通

    “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亞洲...

  • 072016.11

    費孝通“江村調查”八十周年學術紀念會在蘇州舉行

    22日-23日,費孝通教授“江村調查”八十周年學術紀念會在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舉行。來自海內外的120余位專家學者與嘉賓,集聚費孝通八十年前的田野調查地....

  • 142015.04
  • 012010.12
  • 092021.09

    祖似傑:從跟隨到引領🤬👴🏿,自主品牌如何蛻變👩🏿‍🚒?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 252019.06

    西南聯大片段

    兩篇小文,選自《國立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學會會刊》

  • 252019.06

    西南聯大片段

    兩篇小文🍋‍🟩🙍🏼‍♂️,選自《國立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學會會刊》

  • 272016.12

    費孝通晚年親眼見證中國鄉鎮發展的獨特道路

    費先生的學術工作,從1935年瑤山調查開始🖐🏿,到1940年代中後期😌,陸續出版《花籃瑤社會組織》、《江村經濟》🈷️、《雲南三村》、《初訪美國》🙅🏽‍♂️、《民主R....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