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科學院檔案館館藏檔案說起
劉東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
劉東生,這位200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我國著名環境地質學家,畢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被譽為“黃土之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參加並參與組織對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對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紀念他的學術成就📒,讓我們對他的創新研究成果擷取一二,以懷念他對我國地質科學的巨大貢獻。
在中國科學院檔案館館藏中收藏有劉東生先生主持編寫的3部專著,一是1964年出版的《黃河中遊黃土》,該書是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第四紀地質研究室從1955年開始🙋🏽、特別是自1958年以來對黃河中遊地區黃土進行野外和室內研究工作的總結;二是1965年出版的《中國的黃土堆積》,該書是1955年以來研究中國黃土的一部分總結性專著🏃🏻♀️,是四百萬分之一《中國黃土分布圖》的說明書;三是1966年出版的《黃土的物質成分和結構》,該書是以往工作的基礎上對西北一些地區的黃土🔅、次生黃土和黃土中埋藏土壤的地層結構、微結構🧙♀️、顆粒、化學成分等的變化特征進行了研究👩🦽。另外⚠⚱️,還有1:150萬黃河中遊黃土分布圖。翻開這些檔案材料,那一張一張黃土分布圖、地質地貌照片👃🏿,一份一份黃土數據表、計算公式,無不滲透著劉東生先生所代表的老一輩地質學家們研究的心血,讓我們聯想起他鐘情一生的黃土研究、野外考察的艱辛歷程👃🏿。
1954年👩🏽🦲,為解決黃河中遊的水土保持問題,劉東生第一次參加了對黃土高原的研究考察項目🧑🏻🍳,通過對河南會興鎮老鄉窯洞的調查,對中國的黃土研究產生了很大興趣👷🏿。之後,他設計了對我國黃土高原網狀考察方案⤴️,劉東生與調查小組完成了對黃土高原從南向北🤷🏽、從東到西10條大剖面的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通過研究古紅色土🤑,提出古土壤的黃土沉積觀點,他用數學方法對黃土的搬運與沉積進行模型研究🧖🏼,論證了黃土是一個具有獨特古氣候意義的地質建造🧞♂️,確定了我國的黃土的歷史已有250萬年。並對黃土高原進行大量野外考察和實驗分析上的基礎上,確立了“新風成學說”,把風成沉積作用從黃土高原頂部黃土層拓展到整個黃土序列,並確定了物源——搬運——沉積——沉積後變化這一完整過程🎎,突破了傳統的第四紀四次冰期學說🏑,為全球變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為解讀黃土這本“天書”🏥,劉東生走遍了大江南北、踏遍千溝萬壑,野外考察經常風餐露宿,艱苦程度可想而知👩🦲。劉東生先生在回答“研究黃土是否枯燥的問題”時曾經說過“其中的樂趣難以形容”🤰🏿,“如果沒有興趣就不會做了”。是呀🐛,如果沒有對黃土研究的鐘愛,何以堅持研究黃土六十余載,使得人們感慨🙋:他把黃土看成自己的生命🚵🏻。
從1964年起,劉東生參加和領導了希夏邦馬峰❤️、珠穆朗瑪峰、托木爾峰🧘🏻♂️、南迦巴瓦峰等地高山科學考察👕,致力於青藏高原隆起與東亞環境演化的研究🧔🏻♀️,開辟了地球科學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這個項目對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分別經歷了1966~1968年對珠穆朗瑪峰地區考察和1973~1980年的青藏高原(西藏自治區部分)綜合科學考察🥬。1966年1月中國科學院第一次院務常務會議通過🧖🏿♀️,任命劉東生為綜合考察委員會、西藏考察隊隊長,3月考察隊又一次進藏🔝,劉東生帶隊對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考察。70年代初,根據周總理關於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批示精神,中國科學院製定了《青藏高原1973~1980年綜合科學考察規劃》🦟,規劃明確了考察研究的中心問題是:闡明高原地質發展的歷史及上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後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自然條件與資源的特點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徑𓀎。因此,此次考察是以“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影響”為明確主題,對高原的主體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多學科👳、全面系統的綜合科學考察。1973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參加單位眾多🏅6️⃣,中科院內外單位70多個,參加人員400余人。在那個年代如此之大規模的合作項目,需要規劃🏵、組織、協調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劉東生先生主要參與和領導了對希夏邦瑪峰和珠峰地區的科學考察😦,又是這兩次大型科考報告的主編,在希夏邦瑪考察發現高山櫟化石🦸🏿♂️,是喜馬拉雅山升起的最直接、有力的證據🧎♀️。
1980年,為宣傳我國對青藏高原考察的成果📒🥞,增進國際交流,中國科學院組織召開了“青藏高原科學討論會”👌🏿🔈,劉東生參加討論會並擔任秘書長♦️,在開幕式上作了題為“對我國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工作的回顧與展望”的報告,他認為考察工作取得三點主要成果:第一🔭🏋🏽♂️,初步論證了青藏高原的地質發展歷史🧜🏼、地球物理場的特征以及高原隆起的機製;第二,基本查明了高原隆起後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對高原自然地理環境的特點、演變與分異規律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第三,初步揭示了生物區系的組成、發生與演化規律以及生物對高原環境的適應🥂➛。基於對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認識👩🏻🎤,劉東生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一重大課題🪽,後來又組織對科學考察系列成果申報國家科技獎工作,最終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劉東生先生致力於青藏高原隆起與東亞環境演化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黃土高原研究結合起來,並推動了青藏高原研究走向國際研究前沿,成為我國環境地質研究的先鋒。
(李麗雲 吳春明)
轉自《中國科學報》2014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