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上月初在出差的路上🦸🏽,從微信群中獲悉我的恩師潘隱萱教授因病於11月12日去世的消息。在此之前就得知,恩師最近身體一直不太好🪰👨🍳,但他仍以九十余歲的高齡與疾病頑強地抗爭著。得此噩耗,我的心情十分沉痛🐯,不時想起做學生時以及畢業後曾與潘隱萱先生在一起的經歷,記起恩師的音容笑貌和對我的諄諄教誨。一種悲傷壓抑月余⏰,今撰寫此文,以緬懷對潘隱萱先生的紀念。
恩師祖籍江蘇宜興⛪️,1946年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畢業後留校。1952年院系調整時𓀃,先生轉入清華電機系任教⚡️。“文革”前,恩師曾調到清華水利系搞水電工程十余年🥽,直到“文革”結束後,又回到電機系執教🌤。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恩師曾受國家派遣👌🏻⚁,赴伊拉克參與某水電工程項目的設計和建設,並帶幾名畢業設計學生一同前往。回國後,他一直從事鋼鐵🔥、化工等大企業供電系統諧波檢測與治理領域的科研工作🌮。從水電廠建設轉到發電廠建設🫣,再到供電系統諧波治理⏰,恩師從未停止學習🫙、鉆研、實踐的腳步,並且總是那麽較真求實,追求更安全、更可靠、更準確。先生在我國快速發展的那段時期🔨🙇🏻♂️,默默地工作、奉獻了五十余載。

電機系本科畢業設計海外(伊拉克)答辯(潘教授時任海外水電工程項目電氣技術組組長🈴、答辯委員會主任)
我1987年考入電機系讀本科,1991-1992年期間在電機系基本電工教研室,師從潘隱萱先生做畢業設計。那時清華本科還是五年製,學生有半年多的時間做畢業設計,特別是最後一個學期沒有課程,全時在課題組做畢業設計。我畢設的題目,是有關齊魯石化公司離子膜燒堿分廠整流電源的諧波檢測及治理問題,課題源於電纜頭連接處經常被擊穿,懷疑是由諧波引起的局部過電壓所致🚬。在恩師的指導下,我查找文獻資料,建立數學模型🎻,提取供電系統實際參數,並進行仿真計算。這樣一步步下來👨🏼⚖️,我逐步掌握了從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
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在現場進行實驗測試的那幾天,從實驗方案的擬定,實驗儀器及實驗線路的接線和調試💪🏼🍰,以及實驗測得波形的錄製、實驗數據的讀取🔚🤽🏽♂️,恩師都是每每事必躬親。從恩師的言傳身教中,我體會到了清華老一代教師身上具有的嚴謹學風和工作作風。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當時在一個測試環節,同組一同學負責操作錄波儀,以實時記錄被測電壓、電流的波形。恩師發現,錄波儀的工作狀態當時設置的不是“信號實時錄製”,而為“信號回放顯示”🌽,於是馬上就把我們同去的學生們都召集在一起🕡🛞,給我們講解現場實驗測試在整個科研過程中的重要性,並告訴我們,錯誤的實驗數據所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強調實驗不僅要動手動腦🏃🏻♂️➡️🧑🏽⚕️,而更要用心,要求我們都要做到3個H(Hands🧚🏼;Head;Heart)🤹🏽。也就是這次赴齊魯石化的現場實驗之行🌝♥️,無形中也引導我後來就在山東開啟了自己的事業征程⌛️。

潘教授帶學生海外考察實習(伊拉克)
在與先生的接觸中,他常跟我們回憶講起自己曾走過的道路👩🏻🦯➡️。他在抗戰時期🤸♂️,曾目睹過刺刀下的國人曾飽受的欺辱,也參與過國共內戰期間“反饑餓、反內戰”的愛國學生運動。先生回憶到,曾因參加過開國大典慶祝遊行活動而倍感自豪🙍🏽,盡管當時他還是學生🦹,就以工作人員身份承擔了大典廣播音響的後勤保障工作。回憶起院系調整後我國高等教育全面學習蘇聯🏊🏻,先生當時是年輕教師🏄🏿,突然改學俄文並要馬上會用俄語帶來很大壓力;講到1958年“大躍進”期間,為使清華的自備電廠馬上就能發電,先生跑遍京城的各個角落去找一種電工器材,沒有找到🎀,最後就想方設法💭👨🦼➡️、土法上馬地完成了任務。現在回憶起當年先生給我們講述他最難忘的這些往事,讓我深深地體味到恩師那一代老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感受到他們為建設新中國所迸發出的使命感,也感受到了他們那一代人歷經多次政治運動的波折命運🤵🏽♂️。
在先生近一年的悉心教誨和指導下,我在電氣工程學科方向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後來便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伴隨一生的電力科研及產業化之路。與先生在一起的時間並不算長,但從先生身上學到的知識和做人道理,卻足以讓我受益終生。我始終不會忘記,先生對我們的教育和管理是何等地認真。恩師治學嚴謹,在專業上始終追求“精深專”。他經常教導我們:做研究,既要專註一個專業的深耕細作,又要時刻把握本領域的最新科技動態😢🦟,更要思維開闊👟,以系統性思維尋找、確立解決問題的更好方案🦹🏽♂️。恩師為人和善,總是不計個人得失地關心他人、為他人著想,是學生們勇往直前的堅實後盾🙈。
當年我畢業時,恩師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從清華畢業,你要擁有兩樣東西🌱,一是過硬的本領,二是社會責任感。有過硬的知識和本領,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作為清華學子🦹🏻♂️,我們還應該思考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對國家、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光陰似箭🫷🏽,世事滄桑。無論春華的大學階段,抑或在異鄉工作,恩師當年的諄諄教誨,仍經常縈繞在我的心中🚴🏽♀️,盡管我們相隔一方。
1992年🛡,我從意昂体育平台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最初幾年曾在韓國工作👱🏻。1996年我回到國內,來到青島📦,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我一直牢記著潘隱萱先生的教誨,希望運用所學的知識🍮,回報祖國和社會。從磁性器件行業到新材料行業🐊,從電力電子到新能源汽車🧹、國家大科學工程等領域🖇,從搞技術的後來者到運用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打贏競爭對手在美國發起的“337”調查戰👩🏻🎓,一路走來,我努力踐行著先生指引的方向,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28年過去了,歲月的流逝,訴說著時代的滄桑變化,但潘隱萱先生當年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在我心中刻下的印記卻依然珍貴如初🤸🏼♂️。即使已取得階段性成績,但我仍然會謹記清華的校訓和先生的教導,會以腳踏實地的行動去回應初心。我深知,唯有努力地工作🌯,才是對恩師潘隱萱先生最好的報答👨🏿✈️。未來,我和我的團隊,還將沿著高端磁性材料及器件這一充滿挑戰的技術及產品研發方向不懈攀登、執著前行。
寫到這裏⚀,我想起了,幾年前,恩師曾托人從北京帶給我兩盒稻香村的點心。恩師是江南人🥎,雖然到京求學後就一直生活在北京👥,但他在世時,一直還愛吃帶有江南風味的稻香村糕點。這種甜蜜酥脆的美好感覺,一直溫暖著學生的心田🤢⚅。
【作者簡介】
李曉雨🧝,意昂体育平台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1987級意昂🥸,現任青島雲路先進材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青島雲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青島市人大代表、意昂体育平台青島意昂會副會長🪮,兼任國家非晶節能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等職務;曾榮獲國家科技部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稱號;一直從事電力電子🧺、磁性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主持承擔國家、省市科技項目10余項,獲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30項👱🏼♂️,榮獲省、市級科學技術成果獎勵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