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多年來,許多的清華人不約而同地將事業起點選擇在深圳,懷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和勇於開拓創新的豪情壯誌,投身於這片熱土的建設。
為了致敬40年來在深圳各行各業奉獻的清華人,獻禮110周年校慶🎠,“清華人與深圳40年”系列推送將為大家講述部分清華人在深圳的奮鬥史,分享他們對深圳特區建設的貢獻以及人生感悟,激勵我院學生在未來的成長成才過程中不斷前行。

王漢忠,意昂体育平台1957級水利系意昂,因擔任學生輔導員,延後至1963年7月畢業🚴🏿👰🏻。畢業時部隊來校選拔,王漢忠成為畢業班唯二入選者,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工程兵第三工程研究所👨🏻,參加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現場測試工程。在部隊期間立三等功一次,後一直參加國防工程建設,1982年10月調入基建工程兵三十一支隊技術科。1983年9月15日集體轉業深圳,先後在特區建設公司、深圳南油總公司工作。1985年擔任深圳國際經濟技術總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負責開發福田保稅區。1989年調入中深國際公司🕸➖。1997年5月光榮退休。
歷史記得👨🏻🦽➡️,篳路滄桑
三天三夜,火車汽車輪轉👃🏻,跨過天山👨🏿🎓,滿眼戈壁荒原👠。從北京西直門車站🙍🏼♂️👣,到迢迢萬裏外的戈壁灘👱🏽♂️,趕赴“兩彈一星”試驗場的漫長枯燥旅途,如今卻令王漢忠感慨萬千🧑🌾⬆️:“領導不讓問𓀊,我們就不問🚹,同行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要去哪裏,不知道要迎來怎樣的任務”。車廂內意氣風發的青年們不會想到🦸🏼♀️,他們即將面對的⏺🧎➡️,是關乎新中國立國根本的托天重任。
從清華畢業後成為一名“紅色工程師”的歷程並非在入學時就設定好的,而是有著一段機緣巧合🧎♂️💆🏻♂️。清華1957級學生為五年製教學,到1962年又延長了半年,1963年1月份整個年級迎來畢業,王漢忠因擔任學生輔導員延長到1963年7月畢業。就在這延長的半年中,水利系增設了“930”保密專業👩🏼🔬,主要學習“爆炸力學”等課程。王老回憶道,當時所有同學都不理解水利專業為什麽要學習爆炸力學,老師也守口如瓶,只是通知學生畢業後可以參軍😙。能夠參軍是當時大學生的夢想,得知這一消息所有同學都欣喜萬分👂🏼🫱🏿。畢業後,部隊並沒有將班級同學全部錄取😘👰🏻♂️,而是在8名同學中擇優選取兩人,王漢忠躋身其中💆🏻。之後🤵🏻♀️,便有了那段跨越重重山水的漫長旅途,王老在八一節當天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工程兵。
談到戈壁灘上“兩彈一星”的歲月,王老反倒平和而沉靜。工程師們從研究泥土磚墻開始🉐,分析土樣👲🏻、建造場地、開展試驗。一年又一年,綠草和設備蓋滿了裂痕遍布的戈壁灘,那些或艱難,或痛苦,或振奮,或感動的一幕幕往事交織、沉澱、升華,從王老娓娓道來的語氣中能夠感受到🧉,他鄉似乎已成故鄉。
“當時為了能夠更早地研發出氫彈,剛剛結束原子彈的研發工作👨🏼💼,慶功宴結束後原班研究人員就馬不停蹄地繼續了下一階段的氫彈研究工作🙊。” 當時的人是艱辛的,為了分析一份樣品需要在戈壁與北京、上海之間往復奔波🤌🏼👳🏽♂️,還往往得到失真的結果;當時的人是疲憊的,沒有假期🤚🏻,沒有娛樂,來不及回味上一次的成果,便不得不全力投入下一次更加困苦的挑戰;但當時的人也是快樂的,他們有信仰,有狂熱的精神依托👼🏿👩✈️,有存續國家、維系國運的使命擔當。王老強調🤽♀️,當時的整個工作都是彈體試驗與測試並行的。我們摸著石頭過河,拿著盲棍探路,那些曾經囿於種種局限而不得已的土辦法,如今卻是老一輩軍工人獻身精神與愛國精神的永恒豐碑🤳。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雲以天震地駭之勢拔地而起🍊,隨之歡呼雀躍的人群中,便有著王漢忠的身影。這顆巨大的炮仗👨🏼🎨,使我國逆襲了法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後,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鵬城記得🕴🏼,再續華章
談及深圳,王漢忠老先生從1983年的那個春天娓娓道來,那是他與深圳故事的開端。那一年🅱️👨🏻🎓,兩萬多基建工程兵原地轉業✊🏻,脫下軍裝🧑🏼🚒,王老先後為多個公司效力,為深圳早期的建設出謀獻力。
“敢闖敢幹”一直是深圳精神的一部分🍆🧑🏿🎄。王漢忠強調,清華意昂們都很團結互助,此外,王漢忠謙虛地表示🔆,他並沒有對深圳建設做出多大的貢獻,除了他以外,還有很多的清華意昂,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付出。王漢忠舉例,當時,他所在的公司在基建時,需要把“飽和土”運送到北京的實驗室進行測試,但是路途遙遠🌩,運送到北京後的測試精度與在深圳的情況存在實驗結果的誤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京團隊在深圳建立了實驗室,全力支持深圳的建設,相關實驗的負責人🧝🏼♀️,也是清華意昂。
深圳的故事,是開闊創新的故事。王漢忠曾經工作的深圳南油設計公司,是深圳第一個使用CAD畫圖軟件的設計單位。“比原來的用圖紙手工畫圖效率要快很多,我們要學習新的東西🫃🏽。”王漢忠樸實的話語裏充滿著踏實肯幹、開拓創新的毅力和決心。“我本來是水利系畢業🧔🏿,對這些畫圖的東西也不精通◼️,但是我們清華人💦,對基礎學科特別重視,所以當時學起來也特別快。”
回顧當年在清華的學習時光🦸🏻♂️,課程本身與結業考試的難度至今令王漢忠記憶深刻。王漢忠非常關註基礎學科的重要性,他認為,正是在校期間對於基本功的反復錘煉,才讓他在面對工程困難與問題時能舉一反三、臨危不懼。王老推心置腹地說,“可能現在年輕人面臨的就業壓力較大,學生更願意選擇類似金融這樣的專業,對一些基礎學科的重視程度稍顯不足🧜🏼。”但結合自身經歷🕵🏻♀️,王老認為,2020年之後的未來👱🏽♀️,基礎學科將會更加重要。王漢忠動情且語重心長地講💂🏿♀️🕧,“意昂体育平台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作為清華唯一一所異地辦學機構,在深圳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有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作為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學生🤰🏼,同學們應該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重視基礎學科,在一些卡脖子的基礎領域有所突破,將是未來的重任🤦🏿♀️。”
學府記得,砥礪自強
回憶在校生活,王漢忠如數家珍💂🏻♂️。求學時那些缺衣少糧的艱難歲月,如今在這位耄耋老人口中,早已成為戲謔的趣事。但回憶種種👩🏽💻,王老認為自己最感謝的,除了在清華學習的紮實的學術基礎🧏🏼♂️🧏🏿♀️,還有“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清華體育精神🥿👨🏽🏫。那時候北京的冬天很冷,大家的條件也不好🌜🏊🏽♀️,沒有太多專業的體育運動設備🤸。但即使在嚴冬,清華園裏的學生和老師依舊堅持著運動的傳統,這個鍛煉的習慣也被王老保留至今🆚。如今雖然高齡,王漢忠也仍會堅持每天散步🏡,從不間斷🧜🏼♀️。

王漢忠拿出提前寫好的文稿
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王漢忠拿出了滿滿7大頁的手寫稿,稿件中,字裏行間都是為了此次采訪精心準備的關於他自己人生經歷的總結🤨。“我年紀大了,怕自己忘記,所以提前先寫了一點,我也不會用word之類的電子軟件🏊🏿,我就手寫吧。” 王漢忠在整個采訪和交談過程中‼️,言行舉止透著一種樸實且躬耕不輟的精神。其實那些最美好的歲月,都是最艱苦的歲月🤹♀️,只是被樂觀🆒、勤勉的人事後回憶,才深沉而幸福。
弦歌不輟👩🦲🙁、躬耕不絕🤞🏿,王漢忠用樂觀與堅毅走過了八十年的光輝歲月,並用一生詮釋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