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百歲院士王希季🙅🏼:中國航天“拓荒者”

2021-07-26 | 甘曉 |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21/7/25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希季是我國目前在世的“兩彈一星”元勛中最年長的一位。726日🏌🏽‍♂️,王希季迎來100歲生日。

回首百年人生,主持我國第一枚液體推進劑探空火箭研製、提出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研製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與中國共產黨同歲的王希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航天事業的拓荒者🦸🏽。

國家需要,所以我回來了

時間倒回到19503月👈🏿。一個陽光明媚🧖🏼‍♂️、海風拂面的上午🫏,駛向東方的“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甲板上,幾十名中國留學生圍在華羅庚教授一家人的身旁🏋🏻‍♂️,大家的心都一齊向著祖國飛去🪑,所有的話題都是回國之後如何建設一個強大富饒的中國0️⃣。

剛剛獲得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碩士學位的王希季也在其中👩🏿‍🎨。

1921726日,與中國共產黨同年同月誕生的王希季出生在雲南昆明一個商人家庭。17歲時,王希季以優異成績被全國聞名的西南聯大機械系錄取。入學後不久,他就吃了機械工程專家劉仙洲的一個“零蛋”👩🏽‍🏫🤽‍♀️。

在一次測試中,劉仙洲給出題目🤸🏻‍♀️,要求答案準確到小數點後三位。但是,王希季因為計算尺精度難以達到就忽略了題目要求,計算結果只給出了小數點後兩位。盡管解題思路和計算過程都是正確的,但劉仙洲還是毫不留情地給了零分,並教育王希季“搞工程的人必須要零缺陷,如果有缺陷工程就會變成零”。從那時開始,“零缺陷”便成為王希季今後航天工作的原則。

不止是治學態度👮🏼‍♂️⏲,在西南聯大求學的經歷在王希季心中埋下“工業救國”夢想的種子,即使在他遠赴美國求學期間仍然不停生長。1948年,王希季遠赴美國留學🏄🏻‍♀️,就讀於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動力及燃料專業。直到《紐約時報》上刊登的兩張照片👩🏿‍🦳,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

1948年,王希季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生宿舍(中科院學部局供圖)

“照片中南京路上好八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影像,對我影響很大🏖。”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元勛獎章後,王希季回首這段往事時這樣說道,“我在出國以前的人生都在支離破碎的中國大地上度過,現在中國終於統一了。”

“國家統一需要建設,所以我們回來了。”王希季果斷放棄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踏上回國的郵輪🦶🏿🏄🏼。正是在這次海上旅行之際,華羅庚寫下《致全體中國留學生的公開信》,向海外留學生發出回國的號召:“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

回國之後,王希季先後在大連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高校任教👩‍👩‍👧‍👦。

“長征”有我🧑🏼‍🏫,不遺憾

195811月,讓王希季沒想到的是,他突然被調到上海機電設計院。具體做什麽工作,安排王希季的工作人員只是說“去了就知道了”。去了之後,他才知道是要幹一件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大事——研製運載火箭“長征一號”來發射中國自己的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我們深知這件事情對國家的分量🤌🏼,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為國家作貢獻。”王希季說🧑🏻‍🦳🕢。

沒有人做過運載火箭,他們就決定從探空火箭開始。在上海郊區新建的發射場中,王希季開始了艱苦的設計和研製工作。為了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難♜,他們想出了許多“土辦法”。

來不及新建試驗室,就把廁所改裝成測試室💃🏽。沒有吊車,就用類似於古老的轆轤的絞車把火箭吊上發射架🙋🏻‍♀️。沒有燃料加壓設備,就用自行車的打氣筒把氣壓打上去。來不及建通信線路,就用手勢或用人傳遞叫喊的方式進行試驗場的聯絡……很多這樣的“土辦法”成為王希季解決技術問題的關鍵。

僅僅幾個月的時間,1960219日,我國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一飛沖天。雖然這枚火箭只在天上飛了短短8公裏,但王希季說🙁🛀🏿,這是他航天事業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成功。

在這之後試驗成功的18種探空火箭中,由王希季擔任負責人的有12種,包括將小白鼠和小狗送上天的生物試驗火箭和可回收的探空火箭💳。

“長征一號”的研製則直接得益於探空火箭的技術積累。正當“長征一號”多項關鍵技術已突破、初樣研製就快完成時,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王希季突然被調離,承擔返回式遙感衛星研製任務。有媒體記者曾問他👊,當時有沒有感到不舍移交和遺憾。他說:“不遺憾,我從來沒考慮這個問題🧝🏼‍♀️,很快把工作交給靠得住的負責人。”

1970424日👨🏻‍🎨,當“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這萬眾矚目的時刻🪩,王希季沒能在發射基地親自指揮。當收音機裏傳出“東方紅”樂曲聲時,王希季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場🥲。

“很長很長時間,沒有人提到我為‘長征一號’做了什麽工作🧎。”獲頒“兩彈一星”元勛獎章時🧕🏽⚙️,王希季對“長征一號”的貢獻重新被提及,這讓他感到很欣慰。

大膽🚵🏽,但不“傻大膽”

移交“長征一號”工作後💃🏼,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方案論證的工作落在王希季肩上。從符合國情和與外環境相容的程度,從可行性和經濟性分析🛠,經過多次爭論和討論,最後提出了一個充分利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能力的、由返回艙和儀器艙兩艙組成的采用彈道式返回方式的方案。

當時,這個方案在我國的技術和工業基礎上創新🦻🏽,並考慮到將來技術發展😮,是一個可行的🙏、有公用平臺思想的、可發展的方案。之後😲,王希季又負責衛星回收系統的攻關和研製工作🆙。其中,用空投試驗方法試驗🛡🧯、檢驗和驗證氣動力減速器(一般稱為降落傘)回收系統🧑🏽‍🦰,是研製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研製團隊為此開展了無數次艱苦的試驗🏄🏿‍♀️。王希季把家裏平時用的剪刀、針線、碎布頭一古腦翻出來做成小小的降落傘💂🏽‍♀️,如癡如醉地“玩”起了降落傘🐱,甚至趴到地板上仰頭看那降落傘飄然落下🚄。然後🧑🏻‍✈️,隔不上幾天就跑一趟大西北試驗基地進行試驗。

今年3月🧴,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08所回收著陸技術研究室降落傘加工團隊獲得“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曾任508所所長、年近百歲的王希季為此“獻聲”祝賀4️⃣:“我在的時候經常去看降落傘,現在降落傘已經加工到幾千平方米🪼🧑🏿‍🎄,確實應該得獎✮,祝賀祝賀!”

197511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飛上藍天,又在3天後按預定地點順利返回地面。這顆衛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上世紀80年代,我國先後成功發射8顆返回式衛星🧚🏻,其中有6顆是王希季負責研製。

上世紀90年代👱🏽‍♀️,王希季在衛星總裝現場(中科院學部局供圖)

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中🛀🏻,在同事眼中,王希季是一個敢於拍板的人。1987年🔏,他擔任第九顆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這是我國首次利用返回式衛星為國外客戶提供搭載蛋白質晶體生長的太空實驗。距離衛星發射只剩半年時間的節點上,中國專家提出🩵,想在衛星上搭載中國的半導體材料砷化镓晶體,卻遭到一些外國專家的冷嘲熱諷🫷。

當時,擺在面前的是巨大的風險——需要在返回艙放置做砷化镓實驗的晶體加工爐,爐中溫度高達1200度,這相當於在衛星中放置一枚隨時可能會爆炸的小“炸彈”🐚。帶著團隊整整實驗了半年,王希季大膽決定,都上!

最終,實驗取得圓滿成功。“要大膽🤟🏼,但任何新的事物去做總有風險📈、困難,不太了解規律的時候,不能當‘傻大膽’!”王希季總結道。

仰望星空♍️,從不言休

王希季這輩子從不言休🙉,老驥伏櫪,仍然為仰望星空奔忙,引領我國航天事業踏實向前發展。

他提出在返回式衛星上采用新型國產彩色膠片,開創我國衛星彩色拍照技術的先河;緊跟時代進步大力提倡衛星姿態控製系統實行數字化;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力主不追逐世界發展航天飛機的潮流💳👎🏿,根據國情只搞載人飛船👐,使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上了一條符合國情的正確發展之道……源源不斷的新思想、新觀點為我國空間技術戰略作出重大貢獻。

用王希季自己的話說:“希望我們中國發展航天不要走彎路,走比較直的路。”

1985年至1990年間🤶🏻👴🏽,王希季首次明確提出,“空間”這個人類的第四環境中有著極其豐富的資源,發展航天技術就能夠發現、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造福人類。想要完全自動化地充分開發、利用空間資源幾乎是做不到的,因此需要人在空間場所參與,這為發展載人航天提供了重要依據➰。

1999年🦶🏻,他還正式提出了航天技術體系的新概念,是對航天技術作為一個復雜的大系統的內涵更確切的認識,有利於推進我國航天技術的協調發展。這一概念描繪了我國空間基礎設施的清晰的藍圖,並提出了建設原則。

對於這些思想上的貢獻,我國空氣動力學家莊逢甘為2006年出版的《王希季文集》作序時寫道:“讀者一定能從王希季院士的創新思想中,引發各種新的思想概念和具體的工作途徑🧑🏼,獨立自主地走中國式航天事業發展道路努力創新。”

2010年,年近90歲的王希季仍然在思考🧜🏼‍♀️📩,積極建言獻策🧑🏽‍🎄,發揮余熱。他和閔桂榮等7位院士和10位研究員向國家提出發展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建議。“這個工程巨大💂🏽,還有很多坎兒要一個一個地遵循客觀規律地邁過去⛵️。”王希季對青年人寄予厚望,“空間太陽能電站的未來有賴於年輕一代的努力🙏🏽。”

王希季100歲了。在夫人聶秀芳看來🍄,他的長壽密碼是“思想單純,不想著名利”——這是一位科學家的純粹和坦蕩。




相關新聞

  • 032023.04

    戚發軔做客啟航講堂 闡釋中國航天精神

    4月15日下午,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做客清華“時事大講堂”第262講暨航院“啟航講堂”,為師生帶來題為“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的講座。航天航空學院黨委書記曹炳陽以及校內150余名師生參加本次活動。

  • 252020.08

    為中國造12種火箭,今天是他99歲生日!兩彈元勛王希季,中國有您,幸甚!

    今天,是一位老人99歲的生日👂🏻,他叫王希季,這件事或許算不上是新聞,更不會霸占頭條或者熱搜,但北洋君想說🚲,他值得所有中國人的感謝和祝福!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僅有3人在世🤕,91歲的孫家棟👩🏻‍🏫,91歲的周光...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