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癡迷植物寄終身,巨著恢宏貫古今丨吳征鎰的植物人生

2021-09-04 | 來源 公號“中國科學家”2020-09-03 |

1933年,17歲的吳征鎰準備報考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系,立誌學習植物學。他的父親十分不解地問道:你學植物有什麽用?

吳征鎰回答不上來父親的問題,他只是單純覺得自己對植物有很大興趣🌸,因此一心想學植物。在看到兒子的堅持之後♕,父親最終尊重了他的選擇。

吳征鎰七十多年的植物分類研究中,由他定名和參與定名的植物分類群有1758個🤽🏽🕓,涵蓋94334屬,其中新屬22個,他是我國植物學家中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由外國學者命名的歷史。他系統全面地回答了中國現有植物的種類和分布問題,摸清了中國植物資源的家底。

吳征鎰(1916.6-2013.6)🏊🏽,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𓀜,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吳征鎰👨🏿‍🎨,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他長期致力於植物分類學☁️、植物多樣性保育、植物區系學和植物資源學的研究🧑🏿‍🔧,取得開創性的成果。編著了《中國植物誌》(包括英文版)、《雲南植物誌》《西藏植物誌》和《中國植被》等專著30余部,發表論文150余篇🤹🏼。

蕪園開啟植物研究夢

1916年,吳征鎰出生於江西九江。一歲時祖父辭世🧎‍♀️,舉家遷往揚州。他幼時沉默寡言0️⃣🦞,不善交往,常常獨自待在自家的後花園蕪園中玩耍。蕪園裏種著各種花草樹木🕵🏿,還有一大片竹林2️⃣,他常常在園中看花看草看葉看竹,一待就會很久🕧。

園中草木,春華秋實🔄,幼年的吳征鎰領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對植物萌發了濃厚的興趣。

中學時,吳征鎰從父親書房中得到《植物名實圖考》和《日本植物圖鑒》,如獲至寶🧝🏼‍♀️。閑暇之余,他經常對著圖譜去蕪園裏認識那些叫不上名字的花草樹木,“看圖識物”般地認識了幾十種植物🥹,並製作了上百份標本。

吳征鎰曾風趣地說🙎:“我選植物學作為專業,我家的後花園‘蕪園’應該是我的第一位啟蒙老師🏷♈️。”

1931年🙍,吳征鎰考入江蘇省立揚州中學上高中⌛️。生物老師為了鼓勵他,專門為他在班裏舉辦了展覽,展出他所采的植物標本。而這次經歷👱🏻‍♀️👨🏼‍🦲,也讓他堅定了以植物學為終身事業的理想。

西遷雲南紮牢植物研究根基

1933年🧙🏻,吳征鎰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系,正式開始了他的植物學研究生涯。他認為,一個強大的國家😙🧏🏻‍♂️,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搞好植物學研究🎈,填補我國在植物學方面的空白,為中國在國際植物學研究中爭取話語權,才能發揮自己對國家最大的價值👨🏽‍🦱🫳🏼。

吳征鎰(1936年)

1937年,抗戰開始後,中華大地戰火紛飛⛺️🔐,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在長沙組成臨時大學,隨後又被迫遷往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吳征鎰跟隨老師李繼侗從長沙徒步前往昆明👩‍🚒。

這一走😼,就是整整68天。

一路的長途跋涉,沿途條件艱苦,但吳征鎰反以為樂,他在日記中寫到“余同李師🐐、毛應鬥先生於晨曦中步行🏌️‍♂️。紅梅初放,綠柳吐芽,菜花蠶豆亦滿田燦爛”。字裏行間📶,透露出他對植物的熱愛📿。

1938年,西南聯大時期的吳征鎰

聯大西遷雖屬無奈,但對於從事植物研究的吳征鎰而言🎹,某種程度上算是因禍得福。雲南是我國植物分布最豐富的省份,這裏的植物種類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吳征鎰跟隨老師李繼侗進行野外植被考察👨‍👩‍👧‍👧,足跡遍布大理蒼山、賓川雞足山、滇西德宏地區等地,采集了大量珍貴的植物標本🧍🏻‍♂️,並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瑞麗地區植被的初步研究(附植物采集名錄)》🛶。

1938年吳征鎰(後排右五)在西南聯大任教時去滇西考察留影

雲南是我國植物分布最豐富的省份,這裏的植物各類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吳征鎰跟隨李繼侗進行野外植被考察📧,足跡踏過大理蒼山、賓川雞足山、滇西德宏地區等地,采集了大量珍貴的植物標本,並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瑞麗地區植被的初步研究(附植物采集名錄)》。

1957年🧫,海南島熱帶資源考察,在江陵熱帶雨林考察

隨著抗戰形勢日趨嚴峻💁🏿,日軍飛機經常向西南地區狂轟濫炸🩼。一次日本飛機轟炸🧝🏼‍♂️,炸毀了聯大生物系的兩間實驗室,所幸吳征鎰保存的近2萬個植物標本沒有受損。在這種情況形勢下,外出考察也就成了奢望。

於是🤽🏼‍♂️,他一邊作為年輕教師兼職任教,一邊在北大生物系攻讀研究生,師從張景鉞教授。

1939年起🖲🧑🏼‍🦲,吳征鎰歷時十載🦹‍♀️,系統整理和鑒定標本,整理出3萬多張植物卡片💄,記載了植物的學名、分布、生境和文獻➿。這3萬多張植物卡片,正是後來編纂《中國植物誌》的基礎資料。

推動建立生物種質資源庫

新中國成立後🍙,吳征鎰調入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成為第一批加入中國科學院工作的科學家之一。此後的幾年間,他參加或領導全國各大區資源綜合考察,包括橡膠宜林地考察👉🏿、中蘇熱帶生物資源考察、華南林業考察及華南熱帶生物資源考察👨🏿‍🦰、從東北經華東至華南的農業考察等。吳征鎰的足跡遍及粵🧑🏿‍🚒、桂✳️、黔🛌🏽、滇地區,對中國植物區系😺🤦🏼、大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等問題有了更全面地認識🤖,思路上也有了新徑👭🏻。

1958年夏,吳征鎰決定舉家遷往雲南🤌。許多人不理解,為何當時在首都已有一番事業的他,要選擇去偏遠地區。他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希望能專註於自己熱愛的植物學。

回到雲南的吳征鎰,自此縱情於這片“植物王國”。從幹燥炎熱的河谷到潮濕寒冷的高山🔦,哪裏有植物,哪裏就出現過吳征鎰的身影🎃。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吳征鎰除了充分利用雲南自然條件進行研究👱🏿‍♂️,也為昆明植物所建所、建室以及雲南多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做了大量工作♿。

1959年♌️,中蘇聯合考察隊在西雙版納猛侖溝谷雨林中考察,吳征鎰午間野餐吃糯米飯

1958年👯‍♀️,吳征鎰向國家建議在中國建立自然保護區🧜‍♀️,並提出在雲南建立24個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具體方案🪒。1999年🤵🏼‍♂️,他又提出了建立國家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設想🤶🏽🙎🏽‍♂️。

在給朱镕基總理呈送的關於建立“雲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建議中,他寫道:“我從事植物研究已六十多年,深深感到生物種質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至關重要🍦。多樣性的種質資源是大自然創造的,不可人為造出來🧑🏽‍🍳,一旦遭到破壞🙌🏿,將永遠消失⚔️。而種質資源又是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失去這個基礎💇🏿,我們在今後的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中會受到嚴重的製約🚛。”

也正是得益於這些前瞻性概念方案的提出,雲南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要物種得到了有效保護🌟。初步建成的布局合理🅾️🧠、類型齊全的自然保護區網絡體系,給植物王國的原生物種和原生植被織就了保護網。

建立中國植物的“人口簿”

195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植物誌》編委會,錢崇澍🧗🏻‍♂️、陳煥鏞任主編🤷🏽‍♂️,秦仁昌任秘書長ℹ️,吳征鎰任編委。

1973年,吳征鎰任副主編。1987年🏢,在俞德浚主編辭世後,吳征鎰接任主編🧑🏿‍🦳。吳征鎰連任主編17年🤽🏽‍♀️,期間完成《中國植物誌》約2/3卷冊的編纂出版工作。

2004年,經過四代植物學家的共同努力,歷時45年的《中國植物誌》全套出版完成。從此,我國31142種植物有了人口簿。而這套書三分之二以上的編研任務,是由吳征鎰任主編期間完成的㊗️。吳征鎰說🛀🏻:我是終見《中國植物誌》集成的老人🚗,親歷45年的艱辛歷程,深感如今功德圓滿的欣慰👩🏿‍🦲,《中國植物誌》傳贈世間🏋🏼‍♂️,莫大幸矣❣️。

1979年吳征鎰編著的《中國植物誌》封面

研究植物,可不是坐在辦公室就能完成的工作。植物工作者們要在莽莽群山中穿行,風餐露宿、飽受毒蟲叮咬。有人說,3萬多種植物裏,有1萬多種是中國的植物工作者用腳板發現的。

西雙版納是植物的寶庫👦🏽,也是吳征鎰考察最頻繁的地方。在考察時🌪,吳征鎰有個習慣,不看天🥲、不看山🪭、不看景,一路上就低著頭觀察植物🤛🏼。每逢雨季🛌🏼,泥濘的紅土地總讓這位平腳板的植物學家吃苦頭、摔跟頭。因此被同事戲稱為“摔跤冠軍”。吳征鎰卻滿不在乎,反而認為這挺好的。因為一次在文山考察時🧦,他正是因為摔了一跤,發現了一株錫杖蘭。

19886月,吳征鎰帶研究生赴西雙版納🍮、昆明西山實習時在梁王山頂合影(左起:楊親二,吳征鎰,李建強,周浙昆,朱華)

植物的“活詞典”

隨著研究的深入⚫️,吳征鎰的足跡遍及全國🕎,喜馬拉雅山的雪峰和塔什庫爾幹的沙漠都留下了吳征鎰的身影。年逾花甲時,他還堅持赴湘西😩、青海、東北等地考察🧒🏿,兩次進藏🦕、兩次入疆🚵🏿‍♀️🥵,重走祖國山川,系統全面地回答了中國現有植物的種類和分布問題,創造性地將其劃分為15個分布區類型和31個變型,摸清了中國植物資源的基本家底,提出被子植物八綱系統的新觀點🎂。

1975年,吳征鎰(右二)在西藏希夏邦馬峰考察時合影

吳征鎰編纂了多本植物學的經典著作。代表專著有《中國植物誌》《雲南植物誌》和《中國植被》等📘。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與弟子合作完成了《中國被子植物科屬綜論》《中國植物誌》《種子植物分布區類型及其起源與演化》《中國種子植物區系地理》四本專著。累計發表論文150余篇,其中SCI收錄75篇。

1983年◼️🤛🏻,吳征鎰到英國進行訪問考察👩🏼👩🏽‍🏭。其間🧑‍🦯,英國的植物學家們拿出了一批他們難以識別的植物標本,希望請中國的植物學家幫忙鑒定。這些標本大多是上個世紀初的歐洲人在中國西南地區采集的👂🏻。幾十年來,無人能做出權威的鑒定。此時吳征鎰站了出來🪘,他認真地觀察了標本之後👨‍🌾🧑🏻‍🍳,用流利的英語說出了每一種植物的拉丁學名🫲👨‍👩‍👧‍👦,它們的科、屬、種、地理分布、曾經記錄過的文獻⚀、資源開發的意義等等👨🏻‍💼。他超群的記憶力和淵博的植物學知識,讓在場的英國人贊嘆不已。

鑒於吳征鎰對中國和世界植物學的巨大貢獻🧑🏿‍🎨,1999年他榮獲被稱為世界園藝諾貝爾獎的日本花卉綠地博覽會紀念協會考斯莫斯國際獎👩🏽‍⚖️,成為我國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學者👇。2001年👃🏻、2003年相繼獲得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更是將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收入囊中。20111210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175718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征鎰星

2013620日🍚,吳征鎰在昆明逝世,享年97歲。

“窮萬裏縱觀原本山川探索時空變遷軌跡,立宏誌深究極命草木系統演化理論”。吳征鎰為中國和世界植物科學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必將像天上的那顆“吳征鎰星”一樣,星光永恒,彪炳科學史冊👨🏿‍🏭。


文:采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原本山川🙅🏻‍♀️,極命草木[N].人民日報,2013.06.22(06).

[2]吳征鎰院士的植物人生(上)(下)[OL].新華網,2017.12.12.

[3]張雯雯,張晶晶.吳征鎰🪫: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N].中國科學報,2013.6.28(5).

[4]吳征鎰院士生平--深切緬懷吳征鎰院士[OL].昆明植物研究所,2013.6.20.

[5]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