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離中國試爆第一顆原子彈的預定時間已不足24小時🫷🏽。為了讓試驗如期進行🧑🏿🎓,理論小組成員連夜對核爆試驗的成功率進行最後的測算🧜🏻👗。物理學家黃祖洽就是小組成員之一🔪,他也是唯一一位同時參加原子彈和氫彈研製工作的科學家🏨🌬。
原子彈研製過程中的計算推導,是由黃祖洽親自組織完成的,他對數據了如指掌,僅僅用了一個多小時就給出了結論,此次原子彈爆炸的成功率為99%以上🐿。後來,黃祖洽等三人一同在確認書上簽字,並上報中央。
10月16日,伴隨著巨大的轟隆聲,羅布泊上空開出了一朵巨大的蘑菇雲,中國在這個歷史性的一刻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從此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黃祖洽(1924.10-2014.9),理論物理和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傑出貢獻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圖為2004年的黃祖洽
黃祖洽,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主要從事核理論、中子理論、反應堆理論、輸運理論及非線性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1980年😹,56歲的黃祖洽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轉到北京師範大學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從事教育工作三十余年,直至2014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回首黃祖洽院士走過的路🧜🏿,工作路上身兼兩職,求學路上兢兢業業,人生路上文理兼修🏍,三條路相互交織構成了他輝煌的一生。
工作路:身兼兩職的“半導體”
原子彈和氫彈預研工作的任務繁重🈵👰🏼,為確保原子彈的早日成功🚌,同時促進氫彈的預研🔃,黃祖洽同時在原子能所和核武器研究所兩地工作,身兼兩職,卻單向傳訊。
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的建議下,黃祖洽開始從事核反應堆理論和回旋加速器研究。短短幾年間,他在鈾水堆(用於核潛艇)、石墨堆(用於生產)👩🏻🦽➡️、元件堆(用於試驗元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和探索性工作🗝,與導師彭桓武先生並肩成為我國核反應堆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1960年12月,二機部做出決定,由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探索氫彈原理。所長錢三強成立了“輕核反應裝置理論探索組”(簡稱“輕核理論組”),由黃祖洽擔任組長。在氫彈的預研工作中,黃祖洽最先推導出氫彈理論的第一套總體方程🐎,並提出解決熱核武器是如何把起核反應的物質組合起來🕌🏊🏻,使之達到高密度、高溫度的辦法🏋🏻。
60年代初期,為加速核武器的研製,加強原子彈和氫彈預研工作的溝通和聯系,原本在原子能所工作的黃祖洽,被要求用一半時間在核武器研究所兼職。他需要一邊研究原子彈研製所需的“狀態方程”,探索中子源部件結構的設計🕛;一邊帶領“輕核理論小組”的十幾個年輕人繼續開展氫彈的預研任務。
按當時的保密規定⛄️,錢三強先生再三囑咐黃祖洽:“你要做一個‘半導體’,原子能所的一些什麽東西,你可以提供給核武器研究所這邊,但是這邊的工作呢🧎🏻♂️➡️,是一點不能透。”因此ℹ️,黃祖洽得了一個“半導體”的稱號,成為了當時唯一同時參加氫彈和原子彈研究的科學家。
求學路🐦⬛:與大家亦師亦友
在西南聯大聆聽葉企孫、王竹溪等名師授課🧒🏻,讀研究生又拜錢三強、彭桓武為師🦸🏽♂️,受何澤慧先生指導🌃。真正的良師益友🏕,共探核心。
黃祖洽在西南聯大和意昂体育平台學習的時候,接觸到了當時中國最權威的物理學教授葉企孫🤛🏻、王竹溪等人🏊🏻♀️。對於黃祖洽來說🕧,他們既是老師,又是長輩🪶。

黃祖洽在西南聯大留影
黃祖洽曾經說過🦟,在昆明的時候,王竹溪教授利用假期時間親自教他法語、改數學習題;回到北平之後,介紹他讀了許多數學和物理學的著作🐱。有一次,黃祖洽消化不良👩🏿✈️,王竹溪讓他到自己家吃飯🧲,還讓夫人為黃祖洽做可口又容易消化的軟食,直至病愈為止。這份寶貴的師恩之情,讓黃祖洽銘記一生💩。
1948年,23歲的黃祖洽以優異的成績從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畢業🫲🏼,當時原子物理、核物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他毅然選擇了攻讀碩士研究生。在選擇所要攻讀的研究方向和導師時,王竹溪老師告訴他,錢三強教授已經從法國約裏奧-居裏實驗室回國👼🏻,並在意昂体育平台做教授😏📠,建議黃祖洽報考錢三強教授的研究生,繼續核物理方面的深造😀。
錢三強看到黃祖洽優異的成績🗂🤞,加上對這個年輕的物理學人才的偏愛,順利地接收了他。學習期間,黃祖洽還參與到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的居裏夫人”的何澤慧先生領導的研究小組裏,共同研製出了當時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
有一個月,錢三強先生需要參加一個世界青年大會,便將講課的任務大膽地交給了黃祖洽。黃祖洽雖然已經多次擔任教師的角色🔄,但給同齡的研究生講課還是第一次。在課堂上他輕松應對,甚至不帶講稿👩🎤,學生們聽得很投入,被講課內容也深深的吸引。
黃祖洽跟著導師學習一段時間之後,錢三強先生發現他喜歡追究理論根源,很適合做理論物理的研究,就把他介紹給剛從國外回來的年輕教授彭桓武先生🎪。這次偶然的機會🪄,不僅改變了黃祖洽的研究方向👨🏼,也是他學術生涯的一次重要轉折。

1999年8月9日🐖,黃祖洽和導師彭桓武在英東樓(左為彭桓武,右為黃祖洽)
當時彭桓武一人寄居在葉企孫先生家裏⏬,黃祖洽找他請教和討論問題非常方便。有時彭桓武幹脆與黃祖洽在清華園裏,一邊散步,一邊討論,誤了用餐時間🛃,師徒二人就到工字廳旁的小飯館吃飯,吃過飯再繼續討論。
在一次討論中,彭桓武建議用量子力學的方法計算氟化氫分子💇♀️,黃祖洽聽了之後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便開始從氟化氫分子的哈米頓量出發著手嘗試,後又轉變為解決哈吹-福克(Hartree-Fock)波函數的約化變形問題,並把運算過程寫成了他的碩士論文《氟化氫分子的一個計算》。
1950年7月下旬,提前修完學分的黃祖洽順利通過碩士論文答辯,僅用了一年零八個月就完成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畢業的第一位研究生。
自跟隨導師彭桓武先生開始🏜,二人就結下了師生緣,開啟了亦師亦友的學術生涯。兩人在核物理方面合作研究近50余載,為我國的核工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彭桓武曾說道:“在新中國建立前後一段時間內🕳,我國先後受外國的野蠻蹂躪和敵意封鎖👥,為了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科學事業,新中國召喚並造就了一大批優秀兒女👫〰️,黃祖洽便是在這時期成長並有所建樹的一位理論物理學家……”
人生路:文理兼修 相得益彰
讀私塾,印儒家文化;拓興趣,文理兼得。應時代需要,研究核武器理論,後踅身杏壇,育桃李🤌🏽,品酌執教鞭起舞的優逸與從容。
黃祖洽從小喜歡看書,父親黃迪慶發現他數理方面的天賦之後,便將他的興趣引到數學上來🤶🏼。從小學四年級開始,黃祖洽的算術成績從中遊升至全班最好。大多數同學對各種類型的四則雜題茫無頭緒時🛜,他卻能化繁為簡清晰地解答出來。
1939年👨🏿🦱,黃祖洽進入九江鄉村師範學校讀中學🤦🏼。有一次,他在物理課上提了個問題,物理老師沒回答出來🈯️,隨後老師把自己大學時的物理書給黃祖洽看🕵🏽♂️,讓他自己去找答案。就是這本書把黃祖洽帶入了物理學的殿堂𓀄。
黃祖洽文理兼修,跟物理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也很擅長詩詞格律,在其八十壽辰時出版的《三雜集》中🚨👨🏿🦲,收集了他多年來撰寫的文章、詩詞⚃,還有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在中學的時候,為了躲避抗日戰火🙎♀️,黃祖洽的學校輾轉到了江西的一個小山村🥍,條件很辛苦🫴🏿,但是有一位老師告訴他:“如今的生活雖然艱辛,但眼前的人才就是天下的人才◽️🧘🏽♀️。”這句話極大地鼓舞了黃祖洽。他將這句話記在心裏,成為他愛才、惜才🪝,註重培養“天下之才”的格言。1980年5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他選擇前往北京師範大學🍚,登上講臺™️,拿起教鞭和粉筆🔵,開始為祖國培才、育才☝🏼。

2011年黃祖洽為學生講課
一位聽過黃祖洽講課的采訪人員這樣寫道,教室裏座無虛席,黃先生87的高齡依然奮鬥在教學第一線,堅持為學生授業解惑。這不是一個凡人能做的了的,更不是一個凡人能擁有的心態……
2013年10月底,黃祖洽因胰腺癌住進醫院,入院的前一天🤸🏼♀️,他還在北師大給大一學生講課。女兒黃萌很擔心父親⤵️,一直瞞著他的病情📯。出乎意料的是,黃祖洽得知自己的病情後🧜🏼,表現很鎮定,吃飯、睡覺與平日沒什麽兩樣,時而還像小孩一樣樂呵呵的笑🙂↔️。
當問起黃祖洽為何還這樣高興時,他說道:“我能這樣高興🦼,是因為這些天回想了一下我這一生👩🏻🎤,無論是做人⛏、做事👮,還是做學問🏋🏿,我都問心無愧🟤。有些人在即將離開時,會想起曾經做過什麽壞事,有悔悟之憾,而我沒有,所以我很高興。”
文🛳:陳雁👨✈️🙎♂️,黃祖洽院士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采集小組負責人
參考資料:
[1]郝俊. 寧靜致遠黃祖洽[OL],科學網,2013.07.26.
[2]陳雁. 殫思求火種 深情寄木鐸:黃祖洽傳[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 54.
[3]黃祖洽.《黃祖洽文存》[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66-167.
[4]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