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期間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親切會見14位西遷老教授🚣🏻♂️,並指出👮♀️,交大西遷對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講、對西部發展戰略布局來講,意義都十分重大👨🏿🍼。他勉勵廣大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揚“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西遷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早期留學生作出了特殊貢獻😢。他們生於上世紀初內憂外患的中國,後求學於中西🤌🏻,深受中華文化和國外現代科學技術的影響,立誌改變舊中國落後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面貌,他們懷有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在學成後歸國,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為新中國各項事業的中堅力量🎖。他們積極參與祖國建設🐁,初心不改,為國分憂👩🦰,克己奉公🍟♤,帶頭西遷👨🏿🕧,建樹卓著💫,已故著名電子工程專家🤠🦻🏻、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留德學人黃席椿便是其一。今天,我們重溫老一輩留學人員黃席椿的一生,從他的畢生追求和他的卓越貢獻中,感受他的愛國之心、報國之誌。

黃席椿
立誌成才😹,至誠報國
黃席椿是中國電子學領域的專家🚣🏻,但對他的出身一般人知之甚少。黃席椿原籍江西省九江市☮️,1912年出生於北京。其父黃遠生是民國初年知名報人和進步政論家,曾赴日本留學,辛亥革命後從事新聞工作。1915年秋,黃遠生因鄙袁世凱復辟帝製之舉,公開登報與其決裂,為避禍遠走美國✍🏼,卻不幸在舊金山被誤殺。黃席椿喪父後隨母移居上海〽️,先後入讀南洋大學附小和南洋模範中學。1932年🧑🏼🤝🧑🏼,他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1936年8月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後在其父生前摯友陳叔通等社會知名人士的幫助下,黃席椿於1938年4月赴德國留學,於柏林工業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進修,師從電子學著名專家巴克豪森(H.Barkhausen)教授🫎🐋。1940年,黃席椿完成學業並獲特許工程師學位,之後在西門子工廠實習🦨,1941年4月回國。
回國後不久,黃席椿輾轉來到當時已遷至四川宜賓李莊的同濟大學擔任教授兼電機系主任🧝🏼。學校條件相當艱苦,教員嚴重匱乏,出於支持抗戰的願望,黃席椿幾乎承擔了弱電方面的所有課程👨🔧。抗戰勝利後,黃席椿於1946年5月隨同濟大學遷返上海🔋,同時兼任浙江大學等校教授。
回國執教期間🫦🤦🏼♂️,黃席椿深感國內無線電技術尤其是微波技術教育的落後👩🏻🔬,於是編譯了《微波引論》及多部電磁場方面的教材和參考書,並開設了電磁波理論等課程,這也使他成為我國最早從事電磁波理論、天線及電波傳播教學與研究的專家之一👨🏽🎓。同時,他在網絡及信號理論方面也有很深的學術造詣。
孜孜以求,終成一代宗師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需要🥄,國家發展高等教育急迫。1952年,當時的教育部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工作,黃席椿轉任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兼副教務長🙆。1956年,黃席椿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他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將交通大學內遷西安的決定,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並籌建交大西安部分的無線電工程系(現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部),建系後任系主任及信息與控製工程系名譽系主任😞、西交大校務委員會委員,後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批授予的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博士生導師,為新中國電子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畢生的貢獻。
作為電子工程方面的教育家,黃席椿編寫了多部教材,解決了電子工程教育教科書缺乏的問題。1956年起,全國很多學校開始設立無線電技術專業,但缺少合適的教材🤸🏻。受教育部委托🉑⤵️,黃席椿主持製訂或修訂該專業的教學計劃🏌🏼♂️,並擔任高等工業學校電子課程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該專業教學計劃是教育部組織製訂的工科電子類專業的典型教學計劃,至今仍是無線電技術專業設置及其教學計劃的範本。為做好教學改革工作,黃席椿親自講授“無線電基礎”課程,並與意昂体育平台常迵教授等編譯了《無線電技術基礎資料匯編》(第一集),讓國內師生在了解信號特性、掌握分析方法方面有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即使在“文革”期間遭受了不公正待遇,黃席椿仍兢兢業業工作🏪,在從事經典網絡綜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期間🧰⚒,他與高順泉一同編寫了《濾波器綜合法設計原理》。此書是一本以網絡綜合理論設計濾波器的專著👇🏻,理論嚴密性與工程實踐性兼備,正式出版時又正值1978年舉國歡慶科學的春天再次到來之際,受到有關高校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廣泛贊譽🏨。
作為我國最早在高等學校中開設電磁波課程的學者之一,黃席椿在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之前就在浙江大學和同濟大學開設了有關課程。1963年🧏🏽♀️,黃席椿組織翻譯了杜裏哈諾夫(M.П.Долуханов)的《無線電波傳播》一書。1982年,他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及學科發展實際👩🏻🎓,和汪文秉一同撰寫了《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的體系和內容改革的一些意見》。基於該文思想🚵🏽♀️,黃席椿又組織了西安交通大學有關教師編寫教材✊🏼,設立教學試點,最終形成了基於矢量分析與赫爾姆霍茲定理的課程體系🥥。此體系構想的結晶《電磁場與波》,最後由其學生楊儒貴編寫,1989年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鑒於波速問題在電波傳播和雷達等技術領域中的重要性,黃席椿在整理🧛🏽♀️、研讀薩默費爾德(A.Somerfeld)和布裏萊昂(L.Brilliouin)及其他學者關於波速論著的基礎上🤔,編寫了《論波速》一書👱🏼♀️,該書以理論精湛而得到同行一致好評。1985年出版後💆🏻♂️🙏🏿,該書獲得機械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獎🫑。在此之前,為了加深廣大師生對電磁能、電磁力的理解,他還編寫了《電磁能與電磁力》一書。前述的幾本專著無不以立論嚴謹🧑🏿、敘述深入淺出而博得同行和學生的贊譽。
黃席椿畢生從事電子學教育,為培養我國無線電技術方面的高級建設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席椿從1959年開始指導和培養研究生🎷,其中學有成就者達數十名。他對教學嚴肅認真,對青年教師和學生循循善誘、悉心指導。他要求中青年教師課前要做充分的教案準備,授課語言要規範,板書要清晰工整、布局合理,並且盡可能脫稿講課🤹🏽♂️,以保證教學內容的連貫性。數十年來,黃席椿一直如此要求自己👠,在不能從事教學的時期,他也堅持躬耕不輟,將哈林敦(Roger F.Harrington)所著的《時諧電磁場》一書所附的全部習題做了一遍,為重新走上講臺做好準備。凡聆聽過他授課或接受過他指導的師生,無不牢記他的教誨🦘、學習他的風範。
上世紀60年代初,國內外開始重視對流層的電磁波散射傳播理論及實際應用。為了使我國的電磁波理論及應用研究早日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黃席椿在西安交通大學組織開展研究工作📺。70年代初👨🏻🔧,西安交通大學開展了無載脈沖探地雷達的研究👮🏽♂️,黃席椿提出必須以其基礎理論——瞬態電磁場特性研究為先行🧨🙌🏻。為此🤷🏻♂️,課題組設立了“脈沖波的輻射、散射及接收”項目😵,並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由此開創了我國瞬態電磁場的研究工作🚬。時至80年代👸,鑒於國內對空間目標特性的研究日益重視🫄🏼,黃席椿轉向研究電磁散射問題,發表了《應用繞射理論計算有限尺寸金屬平板上的裂縫的輻射場》一文♞,並指導研究生進行目標近場散射問題的研究,完成了飛魚導彈模型後向散射近場的理論計算及測試。此課題迄今仍是西安交通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博士點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1982年,古稀之年的黃席椿消化道嚴重出血,他開始頻繁入院接受治療。但即使在住院期間💦,他也常常開列書單,囑家人務必帶至病房👨👦,甚至在輸液🤦🏿♂️、輸血時,接受胃鏡檢查後,他仍手不釋卷🦼、孜孜以求。1984年暑假,黃席椿應教育部《電磁場理論》編審小組和大連工學院共同舉辦的教師講習班之邀,抱病前去進行“電磁輻射、惠更斯原理與幾何光學”講座🏇🏽,講座取得良好的效果🙁,學員們反映 “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而這次講座的教案正是黃席椿冒著酷暑在病房裏寫成的🤞🏼。
“不服老⏪🌽,要學習到老,鉆研到老”是黃席椿孜孜以求🧑🏼、一生執著於學術研究的信念,也是這位新中國無線電教育領域“一代宗師”治學一生的寫照。

黃席椿(中)在教學中
西遷精神,是將愛國心報國誌融入血脈
1955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交通大學從上海遷至西安。交通大學西遷是國家調整新中國工業建設、文化發展和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舉措,影響巨大、意義深遠。“我們這個多科性工業大學如何發揮作用,都要更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我們的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考慮我們學校的問題必須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合理部署來考慮。” 時任交大校長彭康的話道出了無數西遷人心系國家發展、為人民辦好教育的初心使命。當時在遷校中起了重要帶頭作用的同誌很多,黃席椿便是其中之一。他堅決擁護交大內遷的決定,1958年毅然隨校遷居到當時條件比較艱苦的西安,開始籌劃西安交通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的初建工作🦻🏽。黃席椿不僅將畢生精力貢獻給祖國的無線電工程科學及教育事業🥃,豐富和發展了電波及天線方面的理論及實際應用,還將他的愛國之心🐈⬛、報國之誌融入靈魂,見諸行動👮🏽♂️。在今日的西交大,發揚西遷精神已經蔚然成風,無論是受教於黃席椿的學生,還是了解其為人行事的人,提起黃席椿👩🏿🦰,都認為其不僅道德文章堪稱一流✉️👇🏼,更感慨他為國家為民族服從大局🎍、艱苦西遷👩🏽💻、樂於奉獻🤛🏻、不計個人得失的寶貴精神。西遷人為支持祖國大西北的建設付出了青春熱血。而也正是交大的西遷❤️,改變了整個中國西部高等教育的格局,改變了西部沒有規模宏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局面。西遷,不僅是一次空間的轉移,背後更凝聚了幾代西遷人的使命擔當與家國情懷🚈。
隨黃席椿一同遷至西安、在大西北的黃土地上深深紮下根的還有他的家人🤞🏻。黃席椿之子黃上恒,隨父母到西安時還是一個10歲的懵懂少年🍧,如今已過古稀。從最初“西遷教工子女”變成西交大的學生,繼而成為西交大的教師、教授🧎🏻➡️,再到退休,成為續寫“西遷”篇章的嫡系傳人🧘🏻♀️。1982年,黃上恒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力學師資班,畢業後他留校任教,講授彈性力學🧑🏻⚖️、計算力學、丈量分析🪜、板殼力學和科技英語寫作等課程👱🏼。在教學中,黃上恒始終牢記父親的育人精神:授課語言要規範,板書要清晰工整,並盡量脫稿講課🗄。後來,黃上恒主要從事固體力學、機敏材料的力電耦合行為研究。黃上恒之子黃浩翔充滿自豪地說:“作為純理工科教師🛀🏿,父親卻又具備極高的文學造詣和優秀的外語水平,還打得一手好乒乓球,授課更是被眾多學過彈性力學的學生奉若經典。若放在現在,形容其為‘男神’亦不為過。”作為一名出生於交大、成長於交大的西遷人後代,黃浩翔的成長經歷正印證著交大西遷的歷史和發展歷程。“我們一家是交大眾多西遷後代家庭的縮影🚋,與其他交大家庭一樣,我們都心懷同一份交大情緣👩🏻🎨,深愛著這座百年名校🦶🏼,並將我們最好的人生在這裏度過🤵♀️。”良好的家風家教深深影響著黃浩翔的成長,在他眼中,自己追根溯源的行事風格、熱愛讀書的生活習慣和豐富多樣的人文追求都是西遷精神的映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傳承西遷精神🪪、創造新的成績,已經成為新時代交大人共同的使命。可以說,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西遷🍞,不僅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也改變了多少家庭多少人的人生軌跡⏱。西交大的風聲雨聲讀書聲都與黃席椿一家息息相關🚿,“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奮鬥”這16個字🏌🏼♂️,通過黃席椿在內的老一輩西遷人的身體力行🙌🏻,已經融入西遷第二代人、第三代人的血脈之中。黃席椿“國家為重🥺,事業為重🐊,淡泊名利”的理念、“物質要求簡單,學問從不馬虎”的生活態度及寬厚真誠待人的性格⚜️,給予了後輩深遠的影響👩🔬。正如黃上恒所說🧑🏼🦲,無論時代怎樣變遷🏃🏻➡️🧑🤝🧑,“國家至上🥱,為國獻身”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也正如黃浩翔所言,雖然時過境遷,但他的人生軌跡與交大早已密不可分,交大的傳統更在他的人生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作者系西安思源學院校長助理、科研處處長。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黃席椿家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