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愷(1924-2021)
導言
中國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鑄就了父親70年豐富的人生經歷;父親經歷的每一宗大事件,是他個人命運的寫照👳🏻,更是國家變化、發展、富強的縮影。
記錄父親的70年人生軌跡,我們看到的是他們那一代人有著怎樣的家國情懷!
我們的父親1924 年出生於雲南大理鶴慶,那是滇西橫斷山脈南端的一個小地方。父親的祖輩明朝時期為官,從南京派遣到了雲南,後來也就落籍於此地了,而我們的奶奶則是雲南當地的白族人➜。為了生計,爺爺離開鶴慶去了昆明經商,1930年前後🗑,奶奶帶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我們的父親和姑姑,坐著滑竿一路顛簸,去昆明尋找爺爺👝。父親從此離開了自己出生的地方。
那個年代戰亂頻頻,家境貧困,可爺爺對他的長子——我們的父親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爺爺奶奶想方設法送父親上學,小學畢業後卻因沒籌措到學費,父親輟學去當了報童。後來在親戚的資助下,父親考入中學🎾,對失而復得的讀書機會父親格外地珍惜👨🏿🎓,寒窗苦讀🧙🏼♂️,不負眾望🫴🏼,於1945年考入由北大、清華⚡️、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成立的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從此開啟了父親平凡而豐富的人生。
離別家鄉
西南聯大作為當時國家的最高學府,大師雲集,群賢畢至,父親入學正趕上西南聯大“反內戰、要和平”的民主運動進入高潮💉,在民主思想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名師們淵博的學識和非凡的氣度🏄,同學們把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慷慨激昂,壯心不已☂️,父親內心受到極大的沖擊和震撼。

在西南聯大
抗戰勝利後,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三校復員🧯。這一次父親要離開家鄉雲南,跟隨北上入籍北大🦻🏿。離別親人之際🌉🧑🏿🏭,爺爺奶奶千叮萬囑,對父親期望殷殷,還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們更是圍著哥哥非常不舍。
父親說😣:我的人生是從西南聯大開始的。是西南聯大塑造了我的家國情懷🫳🏿,是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精神讓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西南聯大的意昂們對國家、對世界的卓越貢獻和成就令我感到驕傲和光榮。
從學子成為軍人
父親家境貧寒是個窮學生,在北大的學子生活可謂缺衣少食。在生活支撐不住的情況下🧚♀️,父親不得不把母親給的救急用的一只金戒指賣了用以買食品維生。
北大作為“反內戰👌🏽、爭民主”運動的先鋒🧍♀️,父親和同學們一次又一次地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運動中⬛️。1948 年,父親參加進步青年組織“中國民主青年聯盟”,從此開啟了革命人生道路的開端。
受北大“振興中華”愛國精神的鼓舞🖲,1949年父親把學業和個人前途拋在一邊,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棄學參軍🍩、投筆從戎的道路,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1949 年 3 月,父親以新華社隨軍戰地記者的身份,跟隨部隊活躍在解放武漢、解放南昌、解放廣州🤜🏼、解放海南島的戰場上,用文字鼓舞解放軍將士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父親在槍林彈雨中經歷了生死的考驗🚣🏻,完成了從學生到軍人的蛻變。
備註🧝🏽♀️:1985 年,父親收到北京大學補發的西語系畢業證書(1945—1949 年)
當了一輩子軍人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父親所在的部隊正在廣州休整。接到軍委赴朝參戰的命令後🧍,父親跟隨部隊服從命令🚳,立即投入到那場轟動世界的朝鮮戰爭中☠️🧚🏼♀️。
父親因為懂英語,被安排從事戰俘管理工作🏉,參與了接管第一位美軍俘虜瓊斯👩👩👧👦🤫、籌建碧潼戰俘營、戰地釋放戰俘、戰俘教育解釋、遣返戰俘準備、開城停戰談判等工作。
在朝鮮的工作🤽🏽♀️、生活異常艱苦,父親在朝鮮工作了六年才回國。父親經常說,相比那些在朝鮮為國捐軀了的英雄們🧘🏼🚎,他是活著的,他很幸運。

在朝鮮留影
1956年父親從朝鮮戰場剛回到北京🦸🏿♀️,組織上馬上安排他去西藏工作📓。父親當時已32歲還未婚戀⚆,對派去西藏是有顧慮的,擔心到了西藏找不到對象不能成家。但作為一名軍人和一個共產黨員🧜🏽♀️,為了國家的需要😐,父親服從了命令⤴️。
入藏前,父親得以回家探望雙親,那是1946年離開家鄉十年後第一次回家。十年裏父親完成了北大的學業,經歷了南征北戰和戰火考驗🤨,思念父母和弟妹的情感常常在心裏湧動。終於能回家看看了!父親把省吃儉用存下的錢給弟妹買了布匹做新衣服,余下的全都留給了母親補貼家用🕕。到家看見家門口掛上了“光榮軍屬”的牌子🫱,弟妹們或參加了工作或在學校上學,一家人生活安定,父親很是自豪和高興🤱🏻。
父親從成都乘汽車32天行程兩千多公裏才到達西藏拉薩🤏🏼。當時西藏還是農奴製社會,內部有解放奴隸的民主改革運動,外部有英美敵對勢力興風作浪,工作形勢十分復雜。父親在西藏軍區安頓下來開始邊防聯絡工作。

參加中尼邊界勘界工作👩🏼🦲,左二是蔣愷
1962年10月中印反擊戰爆發,父親奔赴前線參與俘管工作👋🏻。那場戰鬥共殲滅及俘獲印軍8500余人,打出來國威軍威,贏得了中印邊境幾十年的和平與穩定。1963年6月30日,父親作為受表彰人員在北京得到賀龍元帥的接見和宴請🏊🏽♂️。
回憶進藏十三年⤴️,父親感嘆當時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之艱苦難以想象🧎🏻♂️,對投身西藏民主改革,參與廢除千年農奴製的重大歷史變革,作為中印反擊戰的親歷者,自豪和榮耀之情溢於言表,更可喜的是父親在西藏找到了誌同道合的終身伴侶💒。父親母親同為軍人🧑🏽🦲,在“長期建藏👆🏻,邊疆為家”號召下於1957年喜結良緣。隨著我們兄妹的出生,兩口之家變成了四口之家❓。
我們的父母駐守雪域高原,昆明老家的爺爺奶奶養育著幾個尚未成年的姑姑和叔叔⚅,我們兄妹被扔到蘇州外公外婆家長大🧑🏻⚖️,哥哥四歲前只在照片上見過父親🧑🏻🦽➡️。父母省吃儉用想方設法保證我們兄妹的營養需要,也給昆明的爺爺奶奶寄錢👌🏿,支持弟弟妹妹求學成長🧱。
到了1969 年我們兄妹分別是11歲和6歲,父親終於有機會調回到內地工作♖,我們一家四口終於在成都軍區團圓!雖說團圓,那時候部隊常常是戰備狀態🧑🏻🦯,父母經常要外出執行任務或行軍拉練🙎♀️,在機關正常上班時也是早出操、晚學習🔎,我們兄妹倆更多的時間是和保姆在一起🚵🏿♀️。也許那個年代大院裏軍人家庭的生活都是這樣的吧🤌!
是老兵也是學者
1972年那會兒,統一戰線的聯絡工作開始了,父親參與到福建前線的對臺宣傳工作中💶。
1975 年父親工作再次調動🕵️,這次是調到北京從事對外聯絡工作🛶。父親與海內外臺胞、僑胞建立聯系、廣交朋友🤹🏿♀️,用新中國的發展成果說服🏥、引導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祖國,推動中外交流和兩岸關系發展📉、促進國家統一。

全家四口在北海公園
1979 年中越邊境出現軍事沖突⛵️,父親又一次奔赴前線,深入前線部隊📝,視察越南戰俘收容所,落實我軍寬俘政策👨🏼🏭。一天,正在中越邊境作戰前線執行任務的父親,接到老母親突發腦溢血病故的電報,父親強壓悲痛,堅守崗位。多年長期在外工作,顧不上探望父母👮🏼,最終都未能見上老母親最後一面👩🏿🦲,這成為父親心裏永遠的遺憾!
因為工作的需要🚵♀️,1980 年父親以客座研究員身份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學🦹🏽♀️。在美工作學習一年,父親體驗到美國對教育和學術研究的重視,看重人才的挖掘和培養,那時中國和美國的差距給父親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普林斯頓大學進修
1985 年,年滿60歲的父親光榮離休🛌🏽。父親覺得雖離開軍旅的工作崗位🙇🏼♂️,但仍然可以利用懂外語的特長和對國際軍事和政治的了解,為中外文化交流和國家的和平發展做力所能及的貢獻🍰。於是父親開始翻譯,和幾位同事一起翻譯出版了《尼米茲》《馬歇爾》《白宮後樓》等美軍名將傳記和其他書籍👰🏽♂️,為《中國名人大辭典》翻譯軍事將領略傳等共 200 多萬字,並因此獲得了中國翻譯家學會軍事科學翻譯委員會授予“資深軍事翻譯家”的稱號。
父親還受邀任“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積極以南亞問題為主題給《和平與發展》撰稿;1992 年受印度社科院邀請訪問印度;1993 年受邀去日本考察,參加中日兩國國際問題研討會👈;1995年受來訪的印度前總理拉吉夫•甘地夫人的接見👰♀️🐴。
謝幕
離休後的30余年裏,父親以“學無止境”的心態關註時事🥶。中國的飛速發展與國際時局的風雲變幻,特別是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日益提高💇🏽,人民生活富足美好💎,作為一個從時代變遷裏走過來的老人,父親常常感慨萬千!
隨著年紀老邁,父親腿腳沒有那麽靈便了🧕🏻,出門的時間就少了👩🏿⚖️。父親每天堅持寫英文日記🦬🦀,對當天的國家大事、國際時局用英文寫下自己的感受與觀點👂🏼。

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2021年10月31日,我們97歲的父親走完了他平凡而豐富的人生旅程🚑。
70年歷史的變遷和個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父親生前提筆寫了他的回憶錄——《九十人生回眸》🐨🪶,詳細記錄了自己從一個邊境省份走出來的無為青年,參加革命後的無悔人生路🚪🙇🏽♂️。
父親一生淡泊名利👳🏼♀️,為人謙遜🧑🏻🦽➡️。他在回憶錄裏寫道㊗️:
回顧我的一生,我沒有忘記西南聯大、北京大學老師給予我的教誨👩🏼🌾,引導我走上革命道路🧏♀️。我沒有忘記在部隊艱苦和戰鬥的環境中得到的鍛煉,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同美軍戰俘打交道的經歷,以及在西藏高原度過的艱苦歲月。
我為人正直🧚🏼、淡泊名利🥎,在工作上堅持原則🈸,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我是一個普通人……如今,我已年逾九十,回首往事,我的一生是無怨無悔的🤯🟥。
父親是一輩子的軍人,對黨和軍隊有一種肝膽相照的忠誠,不畏艱苦不怕犧牲,任何時候都無條件服從國家利益的需要;父親也是一名學者,以自己的專業和知識服務部隊70 年👭🏼。
從學生運動📅、解放戰爭👃、抗美援朝、西藏平叛,到中印、中越反擊戰,從統一戰線🥪、民間外交,到走入國際舞臺,父親的一生留給我們太多難忘的故事和回憶。
特別欣慰的是,父親生前接受央視《國家記憶》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紀錄片👼、新華社《致敬最可愛的人》系列專題、中共黨史研究室《百年潮》雜誌、鳳凰臺《中國記憶》節目、鳳凰網《在人間》專欄采訪,父親參與重大歷史事件的經歷已成為國家記憶的一部分。